迷影 短评

热门 最新
  • 5 lOoK At mE 2024-04-05 12:21:36 美国

    诠释了电影从娱乐成为艺术的全过程;对电影女性主义开端的论述相当精彩;为何如今找不到这样一批集热情,学识和能力为一身的创作者们了呢?(对戈达尔好感大大增加

  • 19 Alias 2022-04-03 07:48:18

    所以迷影大致是由两类情感驱动的:信徒式的虔诚和青春期阶段的狂热。也难怪当代迷影的两个标志性人物,一个是虔诚的斯科塞斯,一个是永远处在青春期的昆汀(戈达尔不属于,毕竟“电影住在他身上”)。《手册》(特吕弗里维特)斗天斗地内斗其乐无穷;电影的现代性规则在富勒的场面调度和哈里特·安德森/碧姬·芭铎的身体上建立并明晰;斯大林信徒萨杜尔基本是以大反派形象参与了电影现代性的塑形过程。近六七年来读到最好的电影书,写得好,译得好,作为法国人写作居然如此条理明晰而不是沉溺于过度解读和泛滥抒情实属难得。

  • 27 欢乐分裂 2022-01-24 16:41:16

    4.5;多方位解读“新浪潮”形成、巩固、分歧、确立影史地位,阐释何谓「迷影」——“以电影为中心而建构起来的文化”,包括且不限于观看、分享、评论,以及组织放映的系统化,并可能反哺为跻身创作者之列,整套“仪式”既有群体性的公众/社会意义,也循着个体经历而拥有流动的视角。 “轻骑兵”们以去zz化的姿态立志重写影史,反闭门造车,反萨杜尔式以意/识形态为指引的宗派特性,反苏式“语言蒙太奇”,从对待美国片的合谋到分化,从树立“作者策略”到正式埋葬,希区柯克/富勒成为转折点和基准,其内部阵营也经历多番震荡——恰亦是电影观之精进,甚至依旧泽被至今日;《手册》风格流变明显,60年代的的侯麦/里维特之争其实是世代的更替,是观者与电影的关系从迷恋走向理解,多元文化和zz的介入,创作者和影迷都迈向现代之路。

  • 2 Paradox 2024-04-30 19:23:40 浙江

    我怀疑李洋老师借鉴了这本大部分内容...

  • 2 替替No.4 2022-03-26 15:16:09

    以为是讲电影的书,但其实是讲文化史的书,细节很多。

  • 1 Bon 2024-05-02 13:45:16 北京

    像在看系列纪录片,最喜欢巴赞那一章,封面暗示“恋女与恋影”内容,最想去的是法国电影资料馆

  • 1 除非 2024-05-06 14:31:13 北京

    迷影+新浪潮,德巴克老师的这两本书犹如神话的书写,每个借此揽镜自照的人,瞥见的无不是我们的电影、我们的当下、我们的青春…

  • 1 黄焖鸡米饭 2024-05-29 04:38:28 美国

    电影之爱。丰富的细节让新浪潮以及手册的形象更立体,更触手可摸,而不再是历史中一个环节。

  • 5 Pierrot 2022-03-15 23:57:54

    拖拖拉拉看完了,所有气氛都如此遥远……像在读遗迹的地质分析

  • 6 acidpinkAnt 2022-04-03 19:13:56

    更细致的了解了战后至60年代的那段风起云涌的“迷影”黄金年代,勾勒出批评策略、意识形态、个体喜好与集体仪式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尤其是萨杜尔吊诡的转变、针对富勒的不同观点以及手册内部的侯麦/理维特之争都精彩至极,即不乏影史价值,当八卦看也是妙趣横生

  • 8 Tristan 2022-03-29 14:14:54

    cinéphilie 在中文里虽被译作“迷(恋电)影”,但就其希腊字根来说,它指的其实是“电影之爱”,是“如何通过电影去爱”,尤有甚者,是如何通过爱电影去不间断地推进第七艺术和影迷人格的发展和圣化,亦即一个巴赞式的终极关怀:完整电影的神话

  • 11 空白岸 2022-03-30 16:27:00

    审美霸凌先驱特吕弗

  • 2 卡斯帕爾的浮雲 2022-02-11 21:57:45

    “那些注视着他儿时岁月的影片,也只有在这些片子中,他发现了所谓的历史,不管是时代的历史,还是他的生命史。”“观影中严肃以待的迷影精神,是自己生活的坐标。”没错,观影就是沉浸的私人生命体验,对照自我产生了深刻共鸣。

  • 0 迈克尔逊干涉仪 2022-02-08 10:08:43

    不错,就是对那段历史不了解的话读起来有些费劲。

  • 10 Zhi7 2022-02-14 20:55:50

    译笔肉眼可见之智妙,内容丰富灵动,立场观点舒适且精湛。绝对的精品版本,应该批发一批给本科生看,提升功力之基础。

  • 0 意识流螺丝刀 2022-02-09 05:02:43

    4+ 灵光消逝的年代。

  • 4 群魔將死於盛夏 2022-02-13 00:36:35

    越看越精彩吧,一九四四到一九六八,二戰後到五月革命,初期的迷影大都是草草聽說,繁複的文字紀錄的只是一些我不算太熟悉的人和事,唯有聽到幾位「青年土耳其人」——戈達爾、里維特、侯麥、楚浮的時候才稍感熟悉。從「戀女」開始,大螢幕的女性形象以及身份認同和目光投射的思考,到新浪潮的猛勢,《手冊》總編輯的爭端與變故,越來越到我熟悉的那一段歷史,並越發親切,只會感嘆,那個時期人們對於電影的愛,是如此赤城。最後兩章節乾貨滿滿,極為深度的總結。現如今,我們還會「迷影」嗎?電影又該何去何從?

  • 3 王兆屯坂本龙一 2022-03-06 22:11:14

    购于万圣书园。轻型纸印刷让本书的厚度看上去稍显夸张,但实际上在阅读中获取的信息量倒并没有特别大,主要围绕着新浪潮前期至初期法国影评人届的迷影轶事,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对那些影评人的八卦。尽管这些人的名字听起来很熟悉,但是他们在这本书里所做的事对当代影迷而言是相对陌生的,比如为希区柯克的作者性正名,侯麦与李维特的争辩等等等等,那个年代的迷影氛围看上去还是相对纯粹的。

  • 1 雪落梅森 2022-03-15 16:12:49

    是一本非常“值得”的电影史研究著作,这本书能够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对于广大电影研究者和电影爱好者来说,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蔡文晟老师的译后记写得也相当精彩,无论是对“迷影”精神的解读还是对师友家人的感谢,都非常真挚动人。感谢作者、译者和编辑共同为作为读者的我提供了如此畅快、如此有收获的阅读体验。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