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壹 中国考古学与西方考古学的互动历程 1
一、 引言 1
二、 中国考古学的欧美渊源 5
三、 当代欧美考古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中国考古学的影响 12
四、 中国考古学与西方考古学的互动历程 18
贰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产生和演变 32
一、 引言 32
二、 无“文化”的西方考古学(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初) 33
三、 “文化”概念的引用及其意义(1900至1920年代) 35
四、 “文化”概念在欧洲考古学的发展和成熟(1920至1950年代) 39
五、 欧美考古学界对“文化”概念的早期反思(194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中期) 47
六、 当代欧美考古学对文化概念的扬弃(1970年代后期至今) 52
七、 文化概念与中国考古学 57
叁 聚落考古学的概念和方法变迁 61
一、 引言 61
二、 美国聚落考古学发展历程 62
三、 聚落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74
四、 海洋聚落考古的思考和实践 78
肆 经济考古学的概念和实践 91
一、 引言 91
二、 经济考古学产生的背景:经济学和经济人类学的影响 93
三、 经济考古学早期的研究 98
四、 当代经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101
五、 贸易(trade)和交换(exchange)研究 103
六、 世界系统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 107
七、 考古学的市场研究 110
八、 经济考古学的现状与前景 113
九、 “低水平食物生产”概念与中国史前经济研究 114
十、 中国史前低水平食物生产的个案研究:河姆渡文化经济形态的再思考 117
伍 景观考古学的概念 126
一、 引言 126
二、 景观考古与环境考古的区别 126
三、 欧美学者对景观考古的认识过程 128
四、 景观考古学出现的学术背景 132
陆 人群移动概念与中国考古学 134
一、 引言:欧美考古学中人群移动概念的变迁 134
二、 人群移动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变迁 138
三、 人群移动与跨湖桥文化的渊源 142
柒 性别考古与中国考古学的实践 153
一、 引言 153
二、 欧美考古学的性别研究 154
三、 中国考古学的性别研究 159
捌 考古学的新实用性:公众考古与文化遗产的困境 164
一、 引言 164
二、 有争议的过去:知识产权、社会正义与文化遗产 168
三、 西方博物馆的新困境 174
四、 公众考古与文化遗产的商业化 178
五、 中国的思考和探索 179
注释 182
后记 194
· · · · · · (
收起)
0 有用 浮云加速度 2023-11-26 23:59:45 安徽
简洁晓畅地梳理了欧美考古学的一些前沿概念,或从中抛砖引玉或付诸作者的反思实践。焦先生具有相当独特的中西经历,视野开阔,很多新兴概念的提出着实令人眼前一亮而又富有中国特色,我想这一点便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由此可说,这本小册子颇具新时代《考古学六讲》的风范。
0 有用 单个一 2023-10-28 19:19:33 吉林
应该早点阅读的。但是太新了,之前一直很穷,图书馆又没有。作者的学术背景让他对很多东西的理解兼具中西方的视野,并且也不浮于表面。里面有些章节是他之前文章里面的。他提出的海洋聚落考古、低水平食物生产和性别考古都很具国内研究的特色。喜欢喜欢
0 有用 史前黑白猫 2022-03-24 21:39:56
确实不错!
3 有用 漆园吏玫 2022-02-27 20:56:04
晓畅明白,五星推荐。焦老师独特的求学经历与田野道路赋予了开阔的眼界和精准的论断。很有意义的一本反思小册子。再次感叹俞伟超先生的理想主义实践派,一个“超人—哲人”般的存在注定了他的孤独。某种层面讲,这个小书对关键概念的思考比百年史更具有学术里程碑的意义。
2 有用 turtle 2022-11-18 23:44:34 陕西
简短明快,语言清晰流畅的一本小书。同意短评中的观点,颇有些《考古学专题六讲》的特色。“经济考古学”和“景观考古”的两章阐释颇有新意,人群迁移视角的跨湖桥文化研究也给了一些启示。“性别考古学”部分或许因为篇幅问题,讨论的内容不够深入。中国考古学概念的反思,题目起得很大,书中思考深度和学术视野恰也担起了这个大主题。90年代之后,过程和后过程考古学一齐涌入中国学术界,考古学的理论、范式仍旧在传统和现代探... 简短明快,语言清晰流畅的一本小书。同意短评中的观点,颇有些《考古学专题六讲》的特色。“经济考古学”和“景观考古”的两章阐释颇有新意,人群迁移视角的跨湖桥文化研究也给了一些启示。“性别考古学”部分或许因为篇幅问题,讨论的内容不够深入。中国考古学概念的反思,题目起得很大,书中思考深度和学术视野恰也担起了这个大主题。90年代之后,过程和后过程考古学一齐涌入中国学术界,考古学的理论、范式仍旧在传统和现代探索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