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伊恩·麦克尤恩今年74岁,凭据16部长篇小说和4部短篇小说集赢得“英国当代国民作家”的美誉。本书收1978年到2008年各路人等对麦克尤恩的访谈,包括马丁·艾米斯、安东尼·戈姆利等名人,是作家人生与观点的“总体鉴定报告”。一个非牛非剑的普通人家的孩子,一个没在青年时代读过莎士比亚的人,坦然地对待自己和文学,他不是编故事的高手,也不是爱炫技的人,但是他向外操心时代——核武器,柏林墙,高科技,向内关心人的感受和心理波动,兢兢业业地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本书金质段落很多,譬如他说:“在我看来,英国小说就像一个尘土飞扬、幽暗且装饰过度的房间,其织品都已被虫蛀。而卡夫卡的作品似乎异常澄明晶莹,他笔下的人物属于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而在我看来,那就是一种自由。”他本人呢,放弃了这种自由,开辟了另一种自由。
怎么说呢,如果没有读过作者写的小说,就别轻易读访谈录,挺蠢的一件事
这本2010年出版,2022年长篇《钢琴课》出版,对照起来看看当初麦克尤恩说了哪些蠢话或者是哪些他做到了。访谈合集很容易陷入鸡同鸭讲,所问非所答的情况,这本总体看下来尚可。麦克尤恩谈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方法:每天六百字,状态好(energia“工作忘我,但非时下流行的幸福状态的心流”)可以达到一千字。一本书可以构思两年,然后写出来,两倍行距打印(早年是打字,顺便吐槽了下早年打字机跟不上思路,喜欢电脑)晚上修改或者恢复原来的内容。难得的是居然和史蒂芬·平克的对谈,依然绕不开性和语言。麦克尤恩早年为了恶心读者写的一些片段,让他一直遭受“文学变态者”轰击,通篇看下来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让时间和后来的作品逐渐淡化这种刻板印象。写作如同建筑,搭建楼房,第一印象重要,可邀请读者参观,却无法掌控他者喜好。
理解了很多小说背后的故事,我的论文助攻!感谢郭老师。
就着读《钢琴课》把这本翻出来看了,能够补缀一些老麦前史,梳理他的创作流变,听他坦言对摆脱“青春期写作”和“恐怖伊恩”的迫切,种种倾向早已指向《钢琴课》。
读得慢,因为提到的作品都是太久前读过,记忆模糊处总忍不住把原书找出来翻检一遍。大多数中规中矩的访谈中,扎迪·史密斯的开篇写得最有趣,她提到自己因为就读名校,19岁的时候有幸被同学带去伊恩·麦克尤恩家参加婚宴,“一屋子的人全是从书架上下来的活生生的作家”,她当时见到马丁·艾米斯,就像见到上帝,冲口而出第一句话是再也收不回来的“这宝宝不错”,后来无地自容了很久。我尤其喜欢她对伊恩·麦克尤恩的评价:他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工匠,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对过程的每一步都兴味盎然,就像一位科学家矻矻于科学实验。
大体还是以吹吹乐为主访谈,影响与焦虑的部分基本与普遍的评价无异,提问者的观点比问题有意思多了,然而整本书可能还不如巴黎评论记者那句吐槽:伊恩·麦克尤恩不是什么都写吗?译者有空全无必要地打磨词句,不如多翻翻书把菜名儿译对,编辑我怀疑可能是别家出版社派来的奸细,毕竟连自家出过的书译错了名儿都没看出来,属实离谱……
伊恩中学读的男校,于是“有个小男孩给我父母写了封信,告诉他们我是个邪恶的家伙”——求求你讲多点!那个搭讪失败被骂“啪个p”的段子xswl。伊恩反复提到罗斯、贝娄和厄普代克,他的三位文学导师,以及他如何努力从创作初期恐怖伊恩的印象中挣脱出来。虽然但是,创作后期的伊恩的确乏善可陈。前半部分的访谈比较有意思,后面扎迪史密斯实在是没啥意思。 “人类是很喜欢流言蜚语的;我们对彼此十分好奇,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高级的流言蜚语。”2022-071
唯一不足是反复出现的个人童年介绍……
好开心看到这么多访谈,对伊恩麦克尤恩有了更多了解,这个人真的很有魅力!摘抄:过去有人指责我写作只是为了恐吓读者,我曾极力否认,但现在回头来看,我发现自己当时确实想出风头——也许这是年轻人希望引人注目吧。此前我一直过着非常宁静的生活。我小时候很害羞,青年时期也相当害羞——我在一所男校上学,直到十七八岁才接触到性,人生中还从没有自己做过决定。所以,当我开始写作时,好像我的脑袋都炸了似的。我一味地想追求生动、喧腾、黑暗,你愿叫什么都可以,总之很夸张。不过,当然,这些事儿得有根源才行,而由于实际上我不会让人家在大庭广众之下给我做精神分析,所以,对“思想从哪里来”这样老掉牙的问题,我其实无法给出很全面的答案。这太难回答了。
横跨30年的访谈,反复被问及青少年时代对早期创作的影响,麦克尤恩不断完善说辞的过程既是一场漫长的自我剖析,也是作家保持神秘感的障眼法。卡夫卡式的情感务实调和而成的幻想混合体帮助他跨越了嬉皮精神和精英主义美学无法统一的困境,在对福尔斯、亨利·米勒、罗斯、梅勒写作风格创造性的戏仿和拼贴以及让读者惊世骇俗的渴望中,“恐怖伊恩”诞生了。早期作品中的青少年视角是完美的叙事者,他们置身事外又渴望参与其中,被拒斥的同时还对周围的世界愚昧无知,通过这种超然的叙述可以发现更多的真相。《时间中的孩子》开启了创作的新时代,但麦克尤恩对描写极端体验的兴趣始终未变,他的观点是小说的价值体现在进入他人思想的过程,想象力失灵才会引发暴行,人们在呈现自己和了解彼此的方式中存在着缺陷,洞悉误解的形状,才有可能实现认知的突破。
非常有趣
如果对麦克尤恩的小说没啥兴趣,读他的访谈录就也觉得没啥意思
应付差事而读,当阅读成为功利性的一件事,每遇到非要写点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感到头疼。
访问者老生常谈地追着“恐怖伊恩”的头衔,但惊喜地攀缘出他从摸索人性的边界中达到创作的绝对自由。作品里有精神分析的影响,战争的反思,以及去社会化的观察。刺痛读者的颅内感官,让人窥探内心深处的罪恶与欲望,这才是伊恩的迷人之处。
看到对其作品有好感的男作者大谈女权还是有点膈应的,或许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不是作者粉丝好像没什么看访谈的必要。但是这个访谈录系列的装帧质感实在太好了,请上译继续。
有用,但并不甜美。翻译有点干巴巴,肉眼可见的错误有很多,也缺乏一般读者需要的注释。认真读很费脑子,不认真读扫两眼又得倒回去重新认真读,忍着无聊终于读完了。
内容有些重复。
这两天读完了老麦的访谈录,之前在写论文的时候读过一部分,再就是在《巴黎评论》里面读到过。这部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老麦的访谈录,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老麦早期、中后期转型时候的写作特点、理念以及成长经历对于自己的影响。比较有意思的,就是老麦明确提到了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很多评论家、读者会对于自己的写作有那么多的想法、解读,甚至自己就没有那么想过。就好比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题那样,难到了一大批学生。结果作者在微博上被@,反而说自己根本就没有那么想,自己也做不对这些题。不过,我也看到了很多读者,包括我在内,被老麦所吸引的共同原因,不仅仅是那种敢于突破、大胆的描写,也包括那种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本会遇到什么宏大叙事、学科话题的惊喜感。
读完所有再看更好 (非常努力地在最后一天看完
> 伊恩·麦克尤恩访谈录
13 有用 malingcat 2022-03-19 11:39:14
伊恩·麦克尤恩今年74岁,凭据16部长篇小说和4部短篇小说集赢得“英国当代国民作家”的美誉。本书收1978年到2008年各路人等对麦克尤恩的访谈,包括马丁·艾米斯、安东尼·戈姆利等名人,是作家人生与观点的“总体鉴定报告”。一个非牛非剑的普通人家的孩子,一个没在青年时代读过莎士比亚的人,坦然地对待自己和文学,他不是编故事的高手,也不是爱炫技的人,但是他向外操心时代——核武器,柏林墙,高科技,向内关心人的感受和心理波动,兢兢业业地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本书金质段落很多,譬如他说:“在我看来,英国小说就像一个尘土飞扬、幽暗且装饰过度的房间,其织品都已被虫蛀。而卡夫卡的作品似乎异常澄明晶莹,他笔下的人物属于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而在我看来,那就是一种自由。”他本人呢,放弃了这种自由,开辟了另一种自由。
2 有用 继续狂颠 2022-04-03 15:33:54
怎么说呢,如果没有读过作者写的小说,就别轻易读访谈录,挺蠢的一件事
1 有用 twopersons 2025-01-03 09:16:48 上海
这本2010年出版,2022年长篇《钢琴课》出版,对照起来看看当初麦克尤恩说了哪些蠢话或者是哪些他做到了。访谈合集很容易陷入鸡同鸭讲,所问非所答的情况,这本总体看下来尚可。麦克尤恩谈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方法:每天六百字,状态好(energia“工作忘我,但非时下流行的幸福状态的心流”)可以达到一千字。一本书可以构思两年,然后写出来,两倍行距打印(早年是打字,顺便吐槽了下早年打字机跟不上思路,喜欢电脑)晚上修改或者恢复原来的内容。难得的是居然和史蒂芬·平克的对谈,依然绕不开性和语言。麦克尤恩早年为了恶心读者写的一些片段,让他一直遭受“文学变态者”轰击,通篇看下来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让时间和后来的作品逐渐淡化这种刻板印象。写作如同建筑,搭建楼房,第一印象重要,可邀请读者参观,却无法掌控他者喜好。
2 有用 咯啦卡卡 2022-03-02 18:42:41
理解了很多小说背后的故事,我的论文助攻!感谢郭老师。
0 有用 渡边 2024-10-21 10:41:37 上海
就着读《钢琴课》把这本翻出来看了,能够补缀一些老麦前史,梳理他的创作流变,听他坦言对摆脱“青春期写作”和“恐怖伊恩”的迫切,种种倾向早已指向《钢琴课》。
5 有用 丛林宜歌 2022-03-27 04:25:06
读得慢,因为提到的作品都是太久前读过,记忆模糊处总忍不住把原书找出来翻检一遍。大多数中规中矩的访谈中,扎迪·史密斯的开篇写得最有趣,她提到自己因为就读名校,19岁的时候有幸被同学带去伊恩·麦克尤恩家参加婚宴,“一屋子的人全是从书架上下来的活生生的作家”,她当时见到马丁·艾米斯,就像见到上帝,冲口而出第一句话是再也收不回来的“这宝宝不错”,后来无地自容了很久。我尤其喜欢她对伊恩·麦克尤恩的评价:他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工匠,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对过程的每一步都兴味盎然,就像一位科学家矻矻于科学实验。
3 有用 看不见的城市 2022-03-29 10:32:02
大体还是以吹吹乐为主访谈,影响与焦虑的部分基本与普遍的评价无异,提问者的观点比问题有意思多了,然而整本书可能还不如巴黎评论记者那句吐槽:伊恩·麦克尤恩不是什么都写吗?译者有空全无必要地打磨词句,不如多翻翻书把菜名儿译对,编辑我怀疑可能是别家出版社派来的奸细,毕竟连自家出过的书译错了名儿都没看出来,属实离谱……
0 有用 安东。 2022-03-22 19:31:42
伊恩中学读的男校,于是“有个小男孩给我父母写了封信,告诉他们我是个邪恶的家伙”——求求你讲多点!那个搭讪失败被骂“啪个p”的段子xswl。伊恩反复提到罗斯、贝娄和厄普代克,他的三位文学导师,以及他如何努力从创作初期恐怖伊恩的印象中挣脱出来。虽然但是,创作后期的伊恩的确乏善可陈。前半部分的访谈比较有意思,后面扎迪史密斯实在是没啥意思。 “人类是很喜欢流言蜚语的;我们对彼此十分好奇,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高级的流言蜚语。”2022-071
0 有用 song 2022-03-22 00:23:25
唯一不足是反复出现的个人童年介绍……
1 有用 慕禾 2022-03-19 21:03:03
好开心看到这么多访谈,对伊恩麦克尤恩有了更多了解,这个人真的很有魅力!摘抄:过去有人指责我写作只是为了恐吓读者,我曾极力否认,但现在回头来看,我发现自己当时确实想出风头——也许这是年轻人希望引人注目吧。此前我一直过着非常宁静的生活。我小时候很害羞,青年时期也相当害羞——我在一所男校上学,直到十七八岁才接触到性,人生中还从没有自己做过决定。所以,当我开始写作时,好像我的脑袋都炸了似的。我一味地想追求生动、喧腾、黑暗,你愿叫什么都可以,总之很夸张。不过,当然,这些事儿得有根源才行,而由于实际上我不会让人家在大庭广众之下给我做精神分析,所以,对“思想从哪里来”这样老掉牙的问题,我其实无法给出很全面的答案。这太难回答了。
3 有用 Sebastian 2022-03-03 10:49:42
横跨30年的访谈,反复被问及青少年时代对早期创作的影响,麦克尤恩不断完善说辞的过程既是一场漫长的自我剖析,也是作家保持神秘感的障眼法。卡夫卡式的情感务实调和而成的幻想混合体帮助他跨越了嬉皮精神和精英主义美学无法统一的困境,在对福尔斯、亨利·米勒、罗斯、梅勒写作风格创造性的戏仿和拼贴以及让读者惊世骇俗的渴望中,“恐怖伊恩”诞生了。早期作品中的青少年视角是完美的叙事者,他们置身事外又渴望参与其中,被拒斥的同时还对周围的世界愚昧无知,通过这种超然的叙述可以发现更多的真相。《时间中的孩子》开启了创作的新时代,但麦克尤恩对描写极端体验的兴趣始终未变,他的观点是小说的价值体现在进入他人思想的过程,想象力失灵才会引发暴行,人们在呈现自己和了解彼此的方式中存在着缺陷,洞悉误解的形状,才有可能实现认知的突破。
2 有用 H 2022-03-10 18:03:06
非常有趣
0 有用 阿尔吉侬 2023-02-14 14:37:59 江西
如果对麦克尤恩的小说没啥兴趣,读他的访谈录就也觉得没啥意思
0 有用 Matilda 2023-02-14 02:36:08 河北
应付差事而读,当阅读成为功利性的一件事,每遇到非要写点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感到头疼。
1 有用 蚝油是甜的 2023-03-10 18:09:50 北京
访问者老生常谈地追着“恐怖伊恩”的头衔,但惊喜地攀缘出他从摸索人性的边界中达到创作的绝对自由。作品里有精神分析的影响,战争的反思,以及去社会化的观察。刺痛读者的颅内感官,让人窥探内心深处的罪恶与欲望,这才是伊恩的迷人之处。
0 有用 不死鳥 2023-11-22 18:22:40 广东
看到对其作品有好感的男作者大谈女权还是有点膈应的,或许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不是作者粉丝好像没什么看访谈的必要。但是这个访谈录系列的装帧质感实在太好了,请上译继续。
1 有用 杨紫萄 2022-11-16 13:18:32 浙江
有用,但并不甜美。翻译有点干巴巴,肉眼可见的错误有很多,也缺乏一般读者需要的注释。认真读很费脑子,不认真读扫两眼又得倒回去重新认真读,忍着无聊终于读完了。
0 有用 ご 2022-11-16 15:50:32 福建
内容有些重复。
2 有用 有你的小镇 2022-11-30 16:30:10 山东
这两天读完了老麦的访谈录,之前在写论文的时候读过一部分,再就是在《巴黎评论》里面读到过。这部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老麦的访谈录,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老麦早期、中后期转型时候的写作特点、理念以及成长经历对于自己的影响。比较有意思的,就是老麦明确提到了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很多评论家、读者会对于自己的写作有那么多的想法、解读,甚至自己就没有那么想过。就好比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题那样,难到了一大批学生。结果作者在微博上被@,反而说自己根本就没有那么想,自己也做不对这些题。不过,我也看到了很多读者,包括我在内,被老麦所吸引的共同原因,不仅仅是那种敢于突破、大胆的描写,也包括那种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本会遇到什么宏大叙事、学科话题的惊喜感。
0 有用 RF 2022-09-30 00:57:20 浙江
读完所有再看更好 (非常努力地在最后一天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