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与反讽 短评

热门
  • 9 大甜甜~~ 2022-03-21 23:14:16

    我不喜欢这种书,总在哲学和文学的边缘地带摩擦。如果真的一定要读,我觉得就读第四章,卡夫卡就可以了。作者说的对,《变形记》本身就是一种反讽,因为人的本质要素在其中缺失了,因此,家人越是找补,越是酿成悲剧。卡夫卡的反讽看上去很显白,但细想其实很深刻。

  • 1 star44 2023-07-04 06:17:15 德国

    这本书不只在文学层面,更是在哲学层面解读的“反讽”。哲学层面的反讽有两种。虽然施莱格尔自认为是苏格拉底式反讽的继承者,也是运用“反讽”概念的代表人物,但他也是将其庸俗化的罪魁祸首,在较为负面的意义上,他代表了区分于苏格拉底式反讽的浪漫反讽。浪漫反讽不只忽视了苏格拉底式反讽的否定性,也矮化了费希特的“自我意识”、“翱翔、摆动(Schweben)”,即忽视了费希特哲学中的超验思想、认识论、道德抱负,而沦为只是服务于享受。与之相对的,是经过黑格尔和克尔凯郭尔复兴其否定功能的苏格拉底式反讽。两种“反讽”,对应两种小说。小说总是自我意识的故事,如果小说用的是浪漫反讽,其中的自我就总是有惊无险。而苏格拉底式反讽对应的是克尔凯郭尔、罗伯特·瓦尔泽、卡夫卡这样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能把自身理解为反讽”。

  • 3 看不见的城市 2022-04-07 20:26:11

    马丁老师的演讲结集,非常有意思的反讽论。看来作为批评家的马丁并不比作为小说家的罗伯特差,这本虽然是演讲集,但对一般读者却非常不友好,搞不好是整套书里最难读的一本也不一定。

  • 1 2023-07-29 03:11:40 德国

    每个人少年时代总有一些隐匿的英雄,他们站在那里嬉笑怒骂,表达所有你感觉到却无法述说的内容。你会以为他们永远会在那里,飚最快的车,讲最狠的话,活成你想活但不敢的样子。而如今,他们却一一远行。瓦老RIP(但我还是读不懂这本书

  • 1 失望的奥利瓦🌈 2025-02-11 09:18:56 新加坡

    费希特摇摆于对立面之间,是为了在碰撞中确立自我意识。施莱格尔却把摇摆本身变成了目的,将其视为精神自由的体现。现实中象征着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曲意逢迎,在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当墙头草。托马斯·曼是这种“浪漫派的反讽”的继承者,看似高悬一切对立之上,实际上却是逃避抉择的保守主义。与之相反,卡夫卡和罗伯特·瓦尔泽让被压迫者对压迫他的体系唱出赞歌,作为反讽远远更具批判性。马丁·瓦尔泽这里多少有些反思德国文化传统的因素,谴责德国资产阶级的羸弱是Sonderweg反思的核心主题。不过,于我而言,不管是弗兰兹·卡夫卡和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资产阶级反讽”,还是托马斯·曼的“大资产阶级反讽”,都比马丁·瓦尔泽战后立场的不妥协的批判更令我感到亲切。

  • 3 可以证明 2022-04-07 12:03:46

    不错。对卡夫卡的解读很有趣。某种程度也是想揭示德国人自以为的“反讽”其实并不反讽,只是一种虚伪的矫情。

  • 0 effhfg 2024-02-06 13:09:06 辽宁

    作者对托马斯曼的偏见挺大的,看得有点不舒服。对梳理德国文学中的反讽概念其实很有帮助。从歌德开始,到曼、瓦尔泽、卡夫卡。

  • 0 小鱼缸 2023-08-30 21:20:46 江西

    第四章第五章

  • 0 不存在者 2022-05-13 23:45:43

    马丁·瓦尔泽#2 第一章功夫细而难读 最好看的是第四章对卡夫卡的分析 清楚 且卓越

  • 1 ALTAZOR 2022-05-26 17:52:32

    区分施勒格尔与苏格拉底式反讽的迥然不同,以及歌德、托马斯曼和卡夫卡所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自我意识。 【不仅是学生受到压迫,不仅是学生学习压迫自己并且——这是主要的——为压迫唱赞歌。而且,如果学生不变成发号施令者,就一事无成(没有身份)。 学生的“价值”就在于“等待”。他们“仿佛在侧耳倾听,倾听远方的生活,倾听远方的平原一人们称之为世界,倾听远方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不就是东亚写照

  • 0 pluszero 2022-07-17 23:33:07

    黄燎宇老师的翻译跟马丁·瓦尔泽真的好搭噢!

  • 0 2023-11-16 00:58:04 广东

    若不是在第三章对托马斯•曼、施勒格尔、罗伯特•瓦尔泽、雅各布反讽批判过于冗余的话,这书我想我会打满分的。如果这种对托马斯•曼们的反讽之反讽的反讽,也是对他们反讽的另类肯定的话。最好的章节无疑是最后对卡夫卡的既叙既议的两个章节,次之的便是第一章节。

  • 0 陈沫 2023-10-29 17:14:25 吉林

    思路很有趣,但是感觉我读不习惯。

  • 0 dietentrance 2023-11-22 23:35:01 广东

    因为我一直自称“用自嘲消灭一切批判”所以看了这本书 大概是以书评的方式分析了德国嘲讽文学的两条脉络且捧一踩一 对捧的那条线的确很有兴致 下一本书就要去看罗伯特瓦尔泽!

  • 0 qsrgukp。゚ 2023-11-29 01:06:11 北京

    瓦尔泽:请来抄作业

  • 0 哲柠 2023-01-16 05:00:47 黑龙江

    感觉这本不太符合这套丛书的定位。

  • 0 凌云一寸心 2025-02-08 00:22:48 安徽

    开头的哲学书袋看得头疼,但吐槽托马斯·曼看得我很满意。“从苏格拉底到克尔凯郭尔,反讽一直在为理想服务。资产阶级反讽家使用反讽,旨在克服连他自己都觉得太尴尬的正当化瓶颈。由此,反讽变质了。它从一项为辩证法提供否定力量的行动手段,变成为那些一心往高处走、生怕走下坡路的人的谋生手段。”瓦尔泽对当代反讽如何成为一种小资阶级自我意识的分析非常有趣,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同一性/自我意识,曼氏高高在上的自我肯定创造出反讽者而非反讽文学(目的在于使自己立于更高之地);罗伯特·瓦尔泽与卡夫卡式的自我贬低与自我憎恨,详细记录下自我意识“不由自主”的反讽进程,对于预先存在而后强加给他的绩效原则(大他者),若表示赞同,就自觉贬低和毁灭自己的自我意识,若他试图捍卫自己作为人的纯粹价值,就彻底沦为纯粹的无价值。

  • 0 叶叶声 2025-02-28 23:57:26 上海

    很难看(懂)。我是文盲,我只认识卡夫卡。

  • 0 Saturn 2025-03-11 21:05:40 北京

    区分苏格拉底式反讽与被施莱格尔改造过的浪漫派(资产阶级)反讽。前者即为内在批判,后者将费希特的“摇摆”转换为“翱翔”,赋予资产阶级遗世独立、摆脱社会基础的绝对自我意识,是现实解放运动的替代品。此处的批判与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异曲同工。托马斯·曼的反讽为拒绝历史发展潮流的特权提供正当性,卡夫卡、瓦尔泽的反讽是逆来顺受的尊严,“一边倒下一边讴歌让他倒下的社会”,通过否定来表达肯定。所以思维/写作形式无不是对时代问题和社会状况的反应,辩证法表面讴歌大行其道者再从内部加以摧毁的手段与冷战格局关联更耐人寻味。非常好的对《变形记》的细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