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美学大家朱光潜系统梳理西方三千年美学史,涵盖流派思潮、代表人物、美的本质等美学经典内容。助你提升文艺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运用美的思维,欣赏生活之美,享受美的生活。搭配高清彩插,图文辉映,增强阅读趣味。
——————✨——————
【编辑推荐】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系统梳理西方三千年美学史。涵盖流派思潮、代表人物、美的本质、美的思维、文艺的功用、艺术与现实等美学经典内容,奠定中国研究西方美学的坚实基础。
★美无处不在,时尚、摄影、绘画、设计、服饰、家居、影视……凡有生活处,皆有美的身影。
★一书助你提升文艺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运用美的思维、探求美的真谛,欣赏生活之美,享受美的生活。
★多次入选美学经典书单、大学生推荐阅读书单。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精装典藏本,搭配高清彩插,图文辉映,增强阅读趣味。
★内文精选胶版纸印刷,...
(展开全部)
★内文精选胶版纸印刷,注释详尽。清扫阅读障碍,共赴一场美的漫游。
★美学并不高深,它就是我们眼前的生活。
——————🎨——————
《西方美学史》是中国学者撰写的一部系统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梳理了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欧美三千年间的美学思想精髓。
全书以时代为线索,流派为纲要,主要人物为落脚点;结构清晰,融会贯通,深湛的西学修养中透出东方的灵性,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人文通识教材。
朱光潜,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早年留学欧洲,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曾任全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其作品文辞优美、内容切实、深入浅出,对提高青年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代表作有《西方美学史》《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译作有《歌德谈话录》等。
唯一的败笔:为什么偏要用马克思的落后框架讨好,一下子变成了三流政治书的风格
坦白讲,这是第一次看本国作者的这种基础书籍。 已选读完毕。该书纯内容大概三星半,详解可见我的书评。
【德】立普斯,《空间美学》,引自《西方美学史》:以转移/替代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冲动、态度、行为投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以另外一个目标替代试图表现的原意。“这种向我们周围的现实灌注生命的一切活动之所以发生,而且能以独特的方式发生,都因为我们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受,我们的努力、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这种向内移植... 【德】立普斯,《空间美学》,引自《西方美学史》:以转移/替代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冲动、态度、行为投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以另外一个目标替代试图表现的原意。“这种向我们周围的现实灌注生命的一切活动之所以发生,而且能以独特的方式发生,都因为我们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受,我们的努力、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这种向内移植的活动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理解。”立普斯的这段话很好地表述了转喻性移置的作用。人类学家莫林也曾提及人类有寻求自我复制的基本欲望。酷似自身的东西可以给人们带来舒缓或解脱,用以补偿人们在文明生活下承受的痛苦和困乏。 (展开)
8分,详细的西方美学史,从各类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到最后总结,系统完备。不习惯的地方在于,唯物的意识形态过于浓厚,批判语调太强,读起来有些不舒服,有些主观。
好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6篇
> 5人在读
> 18人读过
> 57人想读
订阅关于西方美学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Jnfrt 2023-07-21 10:24:00 重庆
唯一的败笔:为什么偏要用马克思的落后框架讨好,一下子变成了三流政治书的风格
2 有用 美的呈现 2023-08-23 23:44:21 山东
坦白讲,这是第一次看本国作者的这种基础书籍。 已选读完毕。该书纯内容大概三星半,详解可见我的书评。
2 有用 非虛構 2023-04-28 22:52:13 北京
【德】立普斯,《空间美学》,引自《西方美学史》:以转移/替代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冲动、态度、行为投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以另外一个目标替代试图表现的原意。“这种向我们周围的现实灌注生命的一切活动之所以发生,而且能以独特的方式发生,都因为我们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受,我们的努力、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这种向内移植... 【德】立普斯,《空间美学》,引自《西方美学史》:以转移/替代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冲动、态度、行为投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以另外一个目标替代试图表现的原意。“这种向我们周围的现实灌注生命的一切活动之所以发生,而且能以独特的方式发生,都因为我们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受,我们的努力、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这种向内移植的活动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理解。”立普斯的这段话很好地表述了转喻性移置的作用。人类学家莫林也曾提及人类有寻求自我复制的基本欲望。酷似自身的东西可以给人们带来舒缓或解脱,用以补偿人们在文明生活下承受的痛苦和困乏。 (展开)
0 有用 文艺理工男 2022-09-10 23:33:57 吉林
8分,详细的西方美学史,从各类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到最后总结,系统完备。不习惯的地方在于,唯物的意识形态过于浓厚,批判语调太强,读起来有些不舒服,有些主观。
0 有用 奥特妈 2022-07-01 10:07:16
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