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目录 · · · · · ·
<
p
>
&
e
m
s
p
;
&
n
b
s
p
;
<
/
p
>
<
p
>
&
e
m
s
p
;
<
b
r
/
>
&
e
m
s
p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l
d
q
u
o
;
&
r
d
q
u
o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
p
>
<
p
>
&
e
m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l
d
q
u
o
;
&
r
d
q
u
o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n
b
s
p
;
<
b
r
/
>
&
n
b
s
p
;
<
b
r
/
>
&
n
b
s
p
;
<
b
r
/
>
&
n
b
s
p
;
<
/
p
>
· · · · · · (收起)
p
>
&
e
m
s
p
;
&
n
b
s
p
;
<
/
p
>
<
p
>
&
e
m
s
p
;
<
b
r
/
>
&
e
m
s
p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l
d
q
u
o
;
&
r
d
q
u
o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
p
>
<
p
>
&
e
m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l
d
q
u
o
;
&
r
d
q
u
o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e
m
s
p
;
&
n
b
s
p
;
<
b
r
/
>
&
n
b
s
p
;
<
b
r
/
>
&
n
b
s
p
;
<
b
r
/
>
&
n
b
s
p
;
<
b
r
/
>
&
n
b
s
p
;
<
/
p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科学之方法是逻辑的、理智的;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无论科学、哲学,皆系写出或说出之道理,皆必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表出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来自:熊猫书院 当一个人在以忠恕之道要求自己行仁义时,并非为了其他什么目的,做所当做的事,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结果。 而要达到“至乐”,必须对事物的本性有更高的了解。那么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宇宙万物本是一体,如果人能达到与万物一体,那么人的肉身躯体无非是尘埃,生死始终,无非是日夜的继续,不足以干扰人内心的宁静;至于世俗得失、时运好坏,更不足挂齿。这便达到了至乐的境界。 五行学说的意义在于解说宇宙结构,但并没有解释世界的来源,阴阳学说便填补了这个空白。阳的本义是阳光,或任何与阳光相连的事物。阴的本义则是指没有阳光的阴影和黑暗。后来它们的含义逐渐发展成为宇宙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阳代表男性、主动、热、光明、干燥、坚硬等;阴则代表女性、被动、冷、阴暗、柔软等。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阴阳两个原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 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为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即“礼”。“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凡建立起“礼”的地方,就会形成“道德”,按“礼”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 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这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 其实“中庸”的真正含义是懂得适当其时又恰如其分地行事,从而得到恰到好处的结果。这种思想适用于个人的感情和欲望,也适用于整个社会的运转。当人的感情和欲望都表现得合乎分寸,他的内心便达到一种平衡。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适度满足,各种不同才能、不同行业、不同地位的人,各自完成不同的使命,各得其所,就能构成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所以人在行中庸之道时,就是将人的内心和外部世界连接在了一起。而这种和谐,不仅指人类社会,它也渗透全宇宙,构成所谓“太和”。 “天”是万物的总称,因此也就是万物的整体,从“天”的观点看万物。把自身融入“天”,就是超越万物和万物的差别性,或如新道家所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2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9.0分 1938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6分 1328人读过
-
重庆出版社 (2009.11)8.9分 528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哲学史:彩图典藏版(全二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王皖 2022-09-16 11:23:08 安徽
2022年7月24日开始漫长阅读之旅,9月16日读完,后面的哲学小史读起来稍稍轻松些
2 有用 宗大桔 2022-08-31 13:39:58 河北
中国哲学 冯友兰
0 有用 铃清榆 2024-12-23 18:39:15 湖北
西方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科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我才疏学浅,这本书大量的文言文部分有些看不懂。虽然看不进去,但还是坚持全部看完了
2 有用 IZONE~姜惠元 2023-03-10 20:09:53 河南
老先生讲得实在精妙但我愚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