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中国的孝子和社会秩序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朱颐钊 2022-03-10 12:20:54

    此书聚焦在汉魏时期见诸实践的「孝」的制度,讨论的几个问题如孝子故事、《孝子传》的写作、孝感动天、供养、居丧、孝女等问题,覆盖较为全面,算是这一领域的第一流作品。不过,议论上,总觉得有些算不得「透」。原著正标题的Selfless Offspring在译著的标题中被完全忽视,不知道有何考量。「儒家服丧三年制度化的这一时期,正见证了儒家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其知识分子的活力和地位的下降。」

  • 0 木又 2022-02-13 18:30:56

    主标题Selfless Offspring被翻译搞丢了。彼岸的风景更美,鲁迅认为中国历史中的“吃人”二字,到了美国学者眼中就变成了“无私”。无法自主选择,而是进行意识形态强制灌输,到底是无私的孩子还是利己的父母呢?可能我还是需要进行文化自信的再学习吧。。。历史资料非常翔实,如果是了解汉朝到魏晋的中国家庭文化,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 0 北海🌠 2022-03-13 16:36:56

    个人认为写得很好,但是……让我想吐(过去的做法和价值观太可怕了!)

  • 0 Beatrice 2022-01-15 18:43:07

    外国人还是有些研究不透中国的事儿

  • 1 临川归客 2022-05-15 15:03:10

    孝子故事中所体现的地方豪族对皇权神迹的僭越是本书最大的亮点,它反映了中古时期皇权在思想层面如何被侵夺并下滑的。本书唯一的缺点是很多故事一笔带过,没有详尽介绍与阐发。这与作者的域外身份不无关系。

  • 0 Matt 2022-09-02 16:01:01 浙江

    孝道或许是当前中国最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形态。但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孝道在魏晋南北朝的大发展,与皇权树立等级体系关系不大,其真正目的在于大家族在乱世中维持内部团结,甚至对抗外部权力。儒教从而在外来宗教和政治动荡中坚固壮大起来。而葬仪也随之成为古代仪式中规定最详细繁琐的仪式。

  • 0 2022-09-08 19:17:59 浙江

    世纪之交前后的作品,今天读来仍然极具生命力。质疑了魏晋南北朝儒学衰落说,认为从孝子故事与扩大家庭的日益紧密相连来看,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仍是统治级的。引用邢义田对举孝廉的士人出身所做的定量分析,认为作为孝子故事的主体的举孝廉者表明产生孝子故事的子房往往是地方精英的口述,进入行状后进入孝子传、孝义列传等文本中。认为孝子传一类的作品,其鼎盛时期为南北朝至唐前期,中唐以后开始衰落,南宋时完全消失。强调孝子故事在中古,与阴阳五行紧密相连,常被视作祥瑞。指出供养、服丧是孝顺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认为东汉以前服丧三年几乎不存在,东汉以后普遍化标志着儒学化、士族化社会进程的开始与继续。认为中古前期的女性孝道故事大多往往付出更多努力(如死亡)。另外,将孝子与隐士、孝子与列女结合看待,有较为精妙的论述。

  • 0 ܧܐܬܟܥܦܬ 2022-08-04 21:04:09

    一些想法挺有趣

  • 0 像玉的石头 2023-01-09 22:24:49 湖南

    孝子故事是真的骇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