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原作名: Broken Lives: How Ordinary Germans Experienced the 20th Century
译者: 王晨
出版年: 2022-1
页数: 476
定价: 10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理想国译丛
ISBN: 9787559845238
内容简介 · · · · · ·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
从纳粹独裁、二战、大屠杀、冷战到柏林墙倒塌
在充斥着杀戮与死亡的剧变中,普通人如何重建破碎的生活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
从纳粹独裁、二战、大屠杀、冷战到柏林墙倒塌
在充斥着杀戮与死亡的剧变中,普通人如何重建破碎的生活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编辑推荐」
★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生动地展示普通民众在时代动荡中的颠沛命运。
20世纪20 年代出生的德国人,承继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荣光,拥有幸福自由的魏玛童年,之后却经历了纳粹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大屠杀的罪孽、战败的离散与清算、冷战东西德的分裂,最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迎来两德的统一。他们的一生就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缩影,是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最佳写照。
★ 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完整呈现普通人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处境与选择。
本书的主角既有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了解他们为何支持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政权,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大屠殺切割,最终如何理解自己蒙受的苦难与战争的责任,进而体会普通人如何与强大的命运进行斗争并选择自己的生命道路。
★ 一个还原普通人声音的真实世相,揭示剧变下普通人重建破碎生活的日常点滴。
从一战到大萧条,从纳粹到二战,从冷战到柏林墙倒塌,20世纪的普通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还有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温馨、与同伴的游玩时光、在爵士乐声中摇摆的青春、在战争的死亡威胁下建立的温暖家庭、在冷战的紧张情势中重建的生活……这些普通人的日常,正是生命的真实面貌。
★ 史密森学会2018年最佳历史书籍,《柯克斯评论》2018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选择评论》2018年优秀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 · · · · ·
康拉德·H. 雅劳施(Konrad H. Jarausch),美籍德裔历史学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吕尔西欧洲文明教授。曾任美国德国研究协会主席,《当代历史研究》主编。早年专注于希特勒掌权过程的研究,后期转向东德研究、两德统一,以及德国的文化民主化。已出版专著或编著五十余本,其中《走出灰烬》获2016年欧洲学院布罗尼斯瓦夫·盖雷梅克奖、美国出版协会欧洲与世界历史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提名。
王晨,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译有《古典传统》《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拷问法国大革命》等。
目录 · · · · · ·
导言 德国人经历的叙事
第一部分 战前的童年
第一章 帝国的祖先
第二章 魏玛的孩子
第三章 纳粹的青少年
第二部分 战时的青年
第四章 男性的暴力
第五章 女性的挣扎
第六章 受害者的苦难
第三部分 战后的成年
第七章 作为全新开始的战败
第八章 民主的成熟
第九章 共产主义者的失望
结语 断裂生活的记忆
致 谢
注 释
文献列表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通过对骑马、飞行和划船等活动的垄断,希特勒青年团甚至吸引了本来反对他们的年轻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纳粹的青少年 -
“多达200万名妇女有同样的可怕经历。……作为一种集体的性别命运,1945年春夏红军的大规模强奸是系统性产物,目的是报复“[德国人]在他们的土地上所做的事”。虽然作为胜利者的西方士兵也强奸了战败国的妇女,但在苏联的案例中,这种行为显然过于频繁,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上级的纵容。只有一些像列夫·科佩列夫(Lev Kopelev)这样的正派军官才会出于同情心而试图阻止这种做法。由于纪律崩溃,士兵把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当作强奸对象,从没到青春期的女孩到年迈的祖母。”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纳粹的青少年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破碎的生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破碎的生活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破碎的生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历史的伤疤(破碎的生活版)

唯有反思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 更多书评 9篇
-
在这样的可怕经历之后,难怪很多年轻女性构建了受害者叙事来解释她们的苦难。大多数人专注于自己在“逃亡、饥饿、驱逐、强奸、失去家园和与家人分离”中的痛苦,只是“抱怨、呻吟、诅咒和为自己感到难过”。像莉泽洛特・S这样单纯的人声称,恐惧“像命运一样降临到我们身上,至少对于像我这样的女孩来说如此”。而像罗瑞·瓦尔布这样更老练的观察者则谴责俄国人和其他敌人犯下了“抢劫,可能还有谋杀”的暴行,同时指责英国和... (1回应)
2022-01-24 20:22:30 8人喜欢
在这样的可怕经历之后,难怪很多年轻女性构建了受害者叙事来解释她们的苦难。大多数人专注于自己在“逃亡、饥饿、驱逐、强奸、失去家园和与家人分离”中的痛苦,只是“抱怨、呻吟、诅咒和为自己感到难过”。像莉泽洛特・S这样单纯的人声称,恐惧“像命运一样降临到我们身上,至少对于像我这样的女孩来说如此”。而像罗瑞·瓦尔布这样更老练的观察者则谴责俄国人和其他敌人犯下了“抢劫,可能还有谋杀”的暴行,同时指责英国和美国人的“轰炸恐怖”。失望的纳粹支持者,例如露特・布尔文,也认为党的领导人应该对她们的痛苦负责:“我们被背叛了……被孤零零地留在了我们的不幸中。”只有少数清醒的观察者“认识到[她们]曾忠于邪恶”。雷娜特・芬克对彻底的战败感到震惊,承认自己也要对这场灾难负责,她道:“为了寻求安慰,我让自己被一个巨大的谎言俘虏了。”这种洞见推广到其他人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引自 第五章 女性的挣扎 1回应 2022-01-24 20:22:30
-
他们成长于威廉帝国,经历了德国的成功达到顶峰的那段战前岁月。尽管存在各种社会、宗教、地域和政治上的分歧、但大部分普通公民是“忠于皇帝”的,把威廉二世的炫耀视作彰显了新国家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有了真实的改善、体现在工资上涨、闲暇时间增加和住房条件改善上。尽管城市化发展迅速,帝国仍然代表了“和平、安定和秩序”,对这个固定等级世界的挑战只来自下层的弱势人群。虽然可能会对政...
2022-05-15 13:06:30
他们成长于威廉帝国,经历了德国的成功达到顶峰的那段战前岁月。尽管存在各种社会、宗教、地域和政治上的分歧、但大部分普通公民是“忠于皇帝”的,把威廉二世的炫耀视作彰显了新国家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有了真实的改善、体现在工资上涨、闲暇时间增加和住房条件改善上。尽管城市化发展迅速,帝国仍然代表了“和平、安定和秩序”,对这个固定等级世界的挑战只来自下层的弱势人群。虽然可能会对政治展开激烈的争论,但大部分人对德国日隆的海外声誉感到骄傲,乐意支持帝国“在太阳下赢得一席之地”的努力。因此威廉时代的大部分家庭都怀着欢欣鼓舞的乐观精神即便格特鲁德·科赫的父亲这样的工人也继续在为“更好的世界”而奋斗。 引自 第一章 帝国的祖先 回应 2022-05-15 13:06:30 -
「尽管如此,出于以下几个原因,将承认受害者身份的大屠杀记忆之争作为要求赔偿的依据,仍然是有问题的。比较不同群体苦难程度的尝试常常会抹杀其背后的原因,而把抵抗运动战士、国防军士兵、纳粹妇女和大屠杀对象的回忆视作各自单独发展也忽略了它们本质上的关联。虽然两者都遭受了痛苦,但「但自作自受的行凶者和受其压迫的受害者之间的区别对于进行历史理解仍然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赫尔穆特·科尔在柏林新岗哨纪念馆...
2022-05-03 11:41:16
「尽管如此,出于以下几个原因,将承认受害者身份的大屠杀记忆之争作为要求赔偿的依据,仍然是有问题的。比较不同群体苦难程度的尝试常常会抹杀其背后的原因,而把抵抗运动战士、国防军士兵、纳粹妇女和大屠杀对象的回忆视作各自单独发展也忽略了它们本质上的关联。虽然两者都遭受了痛苦,但「但自作自受的行凶者和受其压迫的受害者之间的区别对于进行历史理解仍然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赫尔穆特·科尔在柏林新岗哨纪念馆(Neue Wache Memorial)的落成仪式上说“献给战争和暴政的受害者”会引起这样的公众抗议。然而,认为犹太人的苦难独一无二的想法也有问题,因为它淡化了其他经历迫害和战争的群体的痛苦。因此,关于种族清洗和大规模谋杀的普遍教训是,只有全面禁止种族灭绝和重申人权,才能最终为它们的受害者伸张正义。」 引自 第六章 受害者的苦难 回应 2022-05-03 11:41:16 -
-
他们成长于威廉帝国,经历了德国的成功达到顶峰的那段战前岁月。尽管存在各种社会、宗教、地域和政治上的分歧、但大部分普通公民是“忠于皇帝”的,把威廉二世的炫耀视作彰显了新国家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有了真实的改善、体现在工资上涨、闲暇时间增加和住房条件改善上。尽管城市化发展迅速,帝国仍然代表了“和平、安定和秩序”,对这个固定等级世界的挑战只来自下层的弱势人群。虽然可能会对政...
2022-05-15 13:06:30
他们成长于威廉帝国,经历了德国的成功达到顶峰的那段战前岁月。尽管存在各种社会、宗教、地域和政治上的分歧、但大部分普通公民是“忠于皇帝”的,把威廉二世的炫耀视作彰显了新国家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有了真实的改善、体现在工资上涨、闲暇时间增加和住房条件改善上。尽管城市化发展迅速,帝国仍然代表了“和平、安定和秩序”,对这个固定等级世界的挑战只来自下层的弱势人群。虽然可能会对政治展开激烈的争论,但大部分人对德国日隆的海外声誉感到骄傲,乐意支持帝国“在太阳下赢得一席之地”的努力。因此威廉时代的大部分家庭都怀着欢欣鼓舞的乐观精神即便格特鲁德·科赫的父亲这样的工人也继续在为“更好的世界”而奋斗。 引自 第一章 帝国的祖先 回应 2022-05-15 13:06:30 -
「尽管如此,出于以下几个原因,将承认受害者身份的大屠杀记忆之争作为要求赔偿的依据,仍然是有问题的。比较不同群体苦难程度的尝试常常会抹杀其背后的原因,而把抵抗运动战士、国防军士兵、纳粹妇女和大屠杀对象的回忆视作各自单独发展也忽略了它们本质上的关联。虽然两者都遭受了痛苦,但「但自作自受的行凶者和受其压迫的受害者之间的区别对于进行历史理解仍然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赫尔穆特·科尔在柏林新岗哨纪念馆...
2022-05-03 11:41:16
「尽管如此,出于以下几个原因,将承认受害者身份的大屠杀记忆之争作为要求赔偿的依据,仍然是有问题的。比较不同群体苦难程度的尝试常常会抹杀其背后的原因,而把抵抗运动战士、国防军士兵、纳粹妇女和大屠杀对象的回忆视作各自单独发展也忽略了它们本质上的关联。虽然两者都遭受了痛苦,但「但自作自受的行凶者和受其压迫的受害者之间的区别对于进行历史理解仍然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赫尔穆特·科尔在柏林新岗哨纪念馆(Neue Wache Memorial)的落成仪式上说“献给战争和暴政的受害者”会引起这样的公众抗议。然而,认为犹太人的苦难独一无二的想法也有问题,因为它淡化了其他经历迫害和战争的群体的痛苦。因此,关于种族清洗和大规模谋杀的普遍教训是,只有全面禁止种族灭绝和重申人权,才能最终为它们的受害者伸张正义。」 引自 第六章 受害者的苦难 回应 2022-05-03 11:41:16 -
论坛 · · · · · ·
会不会有阉割 | 来自Charles Lee | 8 回应 | 2022-05-10 16:36:56 |
关于“内在移民” | 来自哲别 | 1 回应 | 2022-05-06 10:54:49 |
放着好好的“柯尼斯堡”不用,为什么要译成什么 “... | 来自哲别 | 2022-04-09 21:15:5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理想国译丛 [MIRROR] 完整书单 (理想国)
- 納粹德國相關書籍 1000 部 (二狗蛋施坦因)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理想国译丛[MIRROR](已出版书目) (Yursler_钰)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破碎的生活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A🍥🍒坦妮娅 2022-03-23 18:49:56
可能是因为读过都三帝国三部曲了,感觉叙述有点琐碎了。没能看进去。
1 有用 ૮ . ̫ . ა 2022-03-11 09:08:51
“记忆将我们联系在一起,记忆将我们分开”
1 有用 Tony 2022-04-02 16:11:24
历史的一张网,最密但是最被忽视的部分就是其实那些普通人所经历的。 本书就是从各种普通人的视角来描述从一战结束到90年代德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他们这一代的种种经历和感受,这样的历史读起来才有血有肉。
2 有用 Cadmus 2022-03-19 16:20:34
文字的可读性一般。本以为是生活史,读起来才知道是基于普通人回忆录对德国史的补充叙述,落脚点在私人记忆,算是对1920s-1990s德国史进行了补充。能看到许多与此地的相似性,也只有在西德的部分看到生活稳定展开的欣喜感。不知道此地正常化的社会生活要等到什么时候,或者非正常本身就是一种将永续存在的常态。
52 有用 frozenmoon 2022-02-09 21:32:15
既有俯瞰全局的宏观视角,又让人听见无数种细微的个人口音。这一群人到底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有这样的经历啊?以前,我拼命寻求一种理性的答案,那种起承转合的关联,那种时间深处的根由,但现在看得多了,却越来越觉得一切邪恶、癫狂的上演与重复没有理由,如果说神是个小说家,他可能随手写下这一段时就莫名怀着愤怒、恨意和恶毒的恶作剧心态,就像我们写下一个丧尸故事,让谁死让谁生都很随机。这书中的人先陷入右边,又堕入左... 既有俯瞰全局的宏观视角,又让人听见无数种细微的个人口音。这一群人到底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有这样的经历啊?以前,我拼命寻求一种理性的答案,那种起承转合的关联,那种时间深处的根由,但现在看得多了,却越来越觉得一切邪恶、癫狂的上演与重复没有理由,如果说神是个小说家,他可能随手写下这一段时就莫名怀着愤怒、恨意和恶毒的恶作剧心态,就像我们写下一个丧尸故事,让谁死让谁生都很随机。这书中的人先陷入右边,又堕入左边,被右手捏成粉末又被左手攥成的铁拳砸成肉泥,这两边势不两立却几乎同构。人类能变得聪明吗?能接受教训吗?我很怀疑。为什么他们最终能冲破铜墙铁壁?能走出泥泞?或许也只是神明眉一皱头一点。可有的地方神明昏睡,不向人间望一眼。 (展开)
0 有用 一跳再跳 2022-05-21 19:54:41
虽然在看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但书里对从青年到战时再到战后的一切一切个人与系统之间的描述都让我熟悉到强烈感觉我过去与当下甚至可预见的未来的一切现实经验,都与此书重叠在了一起。
0 有用 蔺相如晨 2022-05-20 19:09:04
把普通人放回到关于重大事件广为人知的叙事中。冷静客观是特点,也是很难进入的原因。
0 有用 嗨呆客能躺平? 2022-05-20 03:54:22
作者广泛利用魏玛一代人的叙述与记忆,重新进入1918-1990的德国历史场域,试图直观展示亲历现场的感觉。作者并没有忘记对回忆的技术性批判。值得国内考虑的是如何收集研究共和国建国一代人的历史记忆。
0 有用 凹凹延®Frenzie 2022-05-19 08:29:48
人不是一瞬间就能接受成天提心吊胆、艰苦恶劣的,而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一点一点任由当权政府扩张权力,一点点任由自己的人权被蚕食,并被引导认为罪魁祸首是境外势力。祸起萧墙?小心你失去做顺民的恩赐,小心你被打成萧墙边的存在
0 有用 诡 最想的都是不能的 2022-05-17 23:31:31
德国版「耳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