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经典作品,屡获国际殊荣和读者赞誉
★持续十四年实地调查,关注屠杀惨剧的第一现场和劫后余波
★集合数十位当事人的口述文字,同时记录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声音
★ 还原不含杂音的事实真相,直面人性的幽微之处
发生在卢旺达小镇尼亚马塔的大屠杀开始于1994年4 月11日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5月14日下午2点。这期间的每一天,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4点,胡图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亚马塔的山岗上屠杀图西人。当地约六万名图西人,有近五万死于屠刀之下。
在这场屠杀中,杀人者与被杀者彼此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邻居、同事、朋友、爱侣甚至家人。有的胡图人前一天还曾和图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间,他们就拿起了屠刀,有组织地对所有图西人展开屠杀。一部分图西人钻进沼泽、树林和山上,每天像猎物躲避猎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浆里,好...
★ 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经典作品,屡获国际殊荣和读者赞誉
★持续十四年实地调查,关注屠杀惨剧的第一现场和劫后余波
★集合数十位当事人的口述文字,同时记录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声音
★ 还原不含杂音的事实真相,直面人性的幽微之处
发生在卢旺达小镇尼亚马塔的大屠杀开始于1994年4 月11日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5月14日下午2点。这期间的每一天,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4点,胡图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亚马塔的山岗上屠杀图西人。当地约六万名图西人,有近五万死于屠刀之下。
在这场屠杀中,杀人者与被杀者彼此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邻居、同事、朋友、爱侣甚至家人。有的胡图人前一天还曾和图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间,他们就拿起了屠刀,有组织地对所有图西人展开屠杀。一部分图西人钻进沼泽、树林和山上,每天像猎物躲避猎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浆里,好不容易才活到了屠杀结束。然而,当他们回到镇上,却发现刽子手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得像从前一样,和这些胡图人继续生活在一起……
大屠杀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图人为什么要这样屠杀图西人?屠杀过后,他们该如何继续生活?带着这些问题,哈茨菲尔德来到卢旺达,住在当地人身边,经过长达十四年的走访调查,采访了众多幸存者和屠杀者,力图从多个角度还原大屠杀的真相,理解这场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浩劫。
「名家推荐」
哈茨菲尔德笔下那些独一无二的声音迫使我们去直面不可想象、不能想象之事。弄清卢旺达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可我们没有权利就此逃避它,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有道德的成年人理应肩负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哈茨菲尔德的这本书。
——苏珊·桑塔格
哈茨菲尔德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卢旺达大屠杀刽子手们的声音,读来令人痛心。它又一次提醒了我们:人类完全有可能做出毫无人性之事。
——菲利普·古雷维奇,《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作者
让·哈茨菲尔德的“卢旺达大屠杀三部曲”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了卢旺达东南部一个小镇的幸存者与屠杀者在屠杀之后的记忆与生活。作者堪称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法国作家之一,他的身影虽然很少出现在书中,但他的文字足以彰显他那伟大的灵魂。这部作品以微妙的语言,运用口述史这种看似古老原始的方式,使人性剥去一切掩饰,显露出最核心、最幽暗的角落。
——《纽约客》
书中的每一段讲述都同样痛彻心扉,每一个声音都独一无二。若是在别人手里,它们可能只是一些零散收集的故事,但哈茨菲尔德把这些故事汇聚起来,赋予它们以力量,迫使人们对这个时代的种族灭绝做出积极的回应。
——《出版人周刊》
与屠刀为邻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让·哈茨菲尔德(Jean Hatzfeld):法国作家。曾作为《解放报》战地记者广泛活动于德国、波兰、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前往黎巴嫩、以色列和伊拉克等国家报道当地战乱;1994年,他前往卢旺达,开始调查和报道大屠杀及其后果,经过十四年的时间完成了“卢旺达大屠杀三部曲”,陆续获得2001年法国文化奖、2003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以及2007年法国美第奇奖和国际记者联合奖。
目录 · · · · · ·
引 言
01 尼亚马塔的清晨
02 两个集市
03 布盖塞拉的道路
04 基本戈山区
05 里拉琴形状的牛角
06 寡妇之家
07 金合欢下的载客自行车
08 主干道上的一家店
09 里利马监狱
10 秘密逃亡
11 纪念馆的陈列架
12 途中的说明
13 克洛迪娜的土墙铁皮房
14 “永久”的黄昏
第二部 屠刀一季
15 清晨
16 组织
17 三座山丘
18 第一次
19 小团体
20 学习杀人
21 团队精神
22 好恶
23 付诸行动
24 农活
25 熟人屠杀
26 惩罚
27 关于金属板的遐思
28 抢掠
29 封闭的空间
30 村子里的庆祝
31 人情网络的绝迹
32 女人
33 追求正义
34 熟人
35 牢狱之墙
36 痛苦
37 身强体健
38 上帝无处不在?
39 金合欢下的长椅
40 内疚和悔恨
41 约瑟夫—德西雷·比泰洛
42 组织者
43 公房背后
44 生活重新开始
45 关于宽恕的交易
46 宽恕
47 高贵的气质
48 对图西人的仇恨
49 非正常的杀戮
50 不要宣之于口的话
51 杀手眼中的死亡
人物生平及判决结果
第三部 羚羊战略
52 还有问题吗?
53 高唱颂歌的大队伍
54 宿命的神启
55 在主干道上
56 说什么呢?
57 不仅仅是一个画面
58 与死亡和死者为伍
59 鸟儿啁啾
60 这不公正
61 巫术
62 非洲的黑色观念
63 明显的伤痕
64 繁星满天
65 上帝不离不弃
66 皮奥和若西亚娜
67 让他们和解吧
68 曾经美好的日子
69 从那边带回了什么?
卢旺达大屠杀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另外,由于法国人为我们的军队提供建议,所以是有法国人知道大屠杀计划的。但他们自称不相信这是真事儿。然而,很多白人是了解计划的,而且像了解希特勒一样了解哈比亚利马纳的性格。有一天,尼亚马塔来了一些白人的装甲车,他们是来接白人牧师的。可是主干道上的那些联攻派民兵以为是来惩罚他们的,于是一边互相喊着白人来杀他们啦,一边四下逃散。装甲车压根都没停一小下来嘲笑这个误会。几周之后,白人派来一批职业摄影师,让他们向世界展示我们是如何被屠杀的。所以您就可以理解,在幸存者的心里,有一种永远挥之不去的被抛弃的感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07 金合欢下的载客自行车 -
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问题在我的心头不断回想,却没有任何答案。在盟军炸弹轰炸下的德国,很多工业区和城市都沦为瓦砾,但没有一颗炸弹掉到铁路线上,在波兰和德国大平原上,铁路线是那么显而易见,全欧的流放列车都朝六个集中营开来,这是为什么?85列流放法国犹太人到这几个营地的列车没遇到任何麻烦,没有受到法兰西抵抗运动的任何破坏,而他们却使那么多运送装备、食品、军队,有时甚至是政治犯的列车出轨或瘫痪,这又是为什么?没有火车在站台或行驶中受到攻击,从而传递给火车或军车上的犹太人关于清洗的关键信息,这是为什么?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59 鸟儿啁啾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与屠刀为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与屠刀为邻"的人也喜欢 · · · · · ·
与屠刀为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 更多书评 29篇
论坛 · · · · · ·
关联版本搞错了吧? | 来自一世代Jan | 3 回应 | 2024-07-02 16:04:46 |
刚看到前两篇 就难受到不行 | 来自早睡早起的张张 | 2022-04-20 17:59:06 | |
介绍 | 来自十三月 | 2022-03-16 21:08:44 | |
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货 | 来自葫芦娃日 | 1 回应 | 2022-03-02 14:09:39 |
似乎是出事情了 | 来自烛南 | 2022-02-25 12:25:0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Other Press (2007)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SEUIL (2000)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Seuil (2005)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一无所知的世界,看下去,才有惊喜 (溜肉段)
- 雕刻时光 (欢乐分裂)
- 理想国译丛 [MIRROR] 完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与屠刀为邻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樹梢上的橙子 2025-05-01 22:36:34 浙江
书的后半段大家劫后余生的生活跟前半段屠杀的描述相比更让我震撼。
1 有用 Robbin.L 2025-05-10 23:33:43 江苏
个人第一本M系列,写得比《向您告知》好得多。详实的采访分为幸存者,施暴者,大屠杀后各群体的生活,采访对象估计要有一百人。通过所有亲历者的口述,构建出与事实接近的全貌。有时候不需要太多大道理,读者会根据不同角度的叙述去自我构建,自我还原。个人认为,不加限制的群体权力,失控是迟早的问题,如果连另一个族群的生命权都可以交付到另一个族群中,那么要么产生奴役,要么发生屠杀。在卢旺达,由少数人挑起民族矛盾(虽... 个人第一本M系列,写得比《向您告知》好得多。详实的采访分为幸存者,施暴者,大屠杀后各群体的生活,采访对象估计要有一百人。通过所有亲历者的口述,构建出与事实接近的全貌。有时候不需要太多大道理,读者会根据不同角度的叙述去自我构建,自我还原。个人认为,不加限制的群体权力,失控是迟早的问题,如果连另一个族群的生命权都可以交付到另一个族群中,那么要么产生奴役,要么发生屠杀。在卢旺达,由少数人挑起民族矛盾(虽然他们号称的民族矛盾已经过去了40年)并号召灭绝另一民族,那么大屠杀也是意料之中之事。 (展开)
47 有用 祝羽捷 2022-04-01 20:51:09
真是费解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会举起屠刀,杀死人之后像恶魔一样狂欢,最后像什么事也没发生地潜入人群,正常度日。更不可思的是杀人者和被杀者相互认识,两个种族太相似了几乎难以区分,只有熟人屠杀可以分辨。大屠杀比战争还要残酷啊,把人类的安全感、信任、信仰全部击碎。幸存者普遍在口述中讲到自己不再相信任何人,而他们的记忆也时间中开始变形扭曲,修改生死攸关时刻的细节,甚至内疚自己活着是剥夺了另一条生命。
2 有用 星光归处 2023-01-04 17:56:02 广东
看到后面有点儿看不下去,幸存者都在不断反复的回忆中自我挣扎,回忆就是他们一生的沼泽;但凶手们都能侃侃而谈,还在期盼着自由的一天,就像没有犹豫的砍刀…
1 有用 眉间尺 2025-05-03 22:47:44 上海
屠杀,幸存者,加害者,全是隔世的不真实的。 背景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内核相同。1943年的波兰《邻人》,1994年的乌干达。 太重了,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