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经此一番对比,至少可见倘若精神分析能更深入,那么文学结构亦可“再现人类思想的结构”。
弗洛伊德与福尔摩斯的面纱下,拉康在狞笑
感觉需要对福尔摩斯探案集非常熟悉,阅读的顺畅与乐趣才会更上一层。像我这样没有读完小说的,就有点累。不过,这本书想传达的还是很重要。观察、描述、假设、验证、预测,这是科学思维的方式,不要直接依据已知去预测未来,因为已知信息往往并非来自一个体系与视角,绝大多数的已知信息只是来自杂乱渠道的信息的堆砌,那么这样得出的预测性的结论自然是不具有指导性的。
《福尔摩斯与无意识侦探》,在帕特里克对柯南·道尔自己的分析,在对福尔摩斯和他的故事的分析,对弗洛伊德以及他生活关系的分析,带我们进入一个精神分析无意识的世界,来一次脑力的较量吧!
此前的小说阅读,就好似走马观花一般,一个探案集可以看出这么多门道,和无意识精神分析相结合过于神奇,于我而言,真的太难了。此前读到有人分析金庸的武侠小说和金庸的生平,还比较容易;还有红学,可能也如此。有一套分析方法论,果然牛!
以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待柯南道尔创造出来的侦探福尔摩斯,福尔摩斯和精神分析家所做的行为其实本质上是相同的,也就是所谓的异域同行,弗洛伊德和福尔摩斯放一起讲真的很容易犯迷糊。
所以这和推理没有关系
精神分析的部分很充分,不是噱头
没看懂,不知讲了什么。
法国精神分析协会前主席的书。难看到我把书扔了,比知网论文还要牵强
本书再次加深了我对精神分析的负面刻板印象:一些精神分析学家似乎总爱构建理论而不进行充分论证,问题是其他无数种相关理论似乎也能成立,那么精神分析的价值难道主要在于分析者的自我展示?本书第一章声称弗洛伊德和某同行的见面同福华的见面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然而读者可以追问:弗洛伊德与其他同行的见面为何不够重要?又如第三章提出某道尔早期合作医生是福尔摩斯的性格来源,那么为何福尔摩斯的性格在不同篇目中并不统一?假如精神分析的方法就像本书的写作方法一样缺乏严密的逻辑性,那么被分析者能指望自己得到有效的帮助吗?另外,尽管本书强调不要将精神分析庸俗化理解为泛性论,但他对若干福尔摩斯故事的解读仍是在这条路上狂奔:比如认为《身份案》中继父假扮他人欺骗继女感情映射“厄勒克特拉情结”……这不又是泛性论的陈词滥调吗?
剧透很多,蛮啰嗦,分析不太吸引…融合了柯南·道尔与弗洛伊德的生平故事。
谜团的解开都源于一个请求,每一个请求背后都藏着无意识欲望。 福尔摩斯和弗洛伊德都是在与这个欲望相遇。
踩雷了
毫不夸张地说,用精神分析法来窥见侦探小说的构成模式,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它在解析精神分析法的同时,也为侦探小说迷们探索推理世界的奥秘提供了另一个认知视角。
好像我生拼硬凑的课程论文…
出发点是好的,看得想去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了。
从抛出疑问到推理猜想,再到印证结论,夏洛克·福尔摩斯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与行动,将精神分析家的无意识理论变成现实。由此可见,文学中的侦探,是精神分析家的异域同行。这样的跨界研究著作,为人们了解心理学提供了更多可能,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福尔摩斯和弗洛伊德,一个虚构一个真实,都是老牌西方文明发展到顶峰时的产物,试图通过推理或心理分析,穷究人的本质,坐在躺椅里掌握世界,有一种“运筹于帷幄之中”的感觉
将侦探小说定义为走向相遇(连接技术与请求)的实践,但就侦探视而不见的部分而言,和巴雅将之指认为故意疏漏式谎言不同,阿夫纳拉认为侦探只有在线索能为请求带来理解的情况下才能视之为谜团的能指,故结构缺失只是侦探在精神分析甚至文本层面的技术(在这一意义上阿夫纳拉混淆了侦探小说的作者与侦探),在此谜团本身就意味着请求(不是解开我的connaissance,而是倾听的知识savoir),所以不存在关于谜底的拼凑,而只是对谜团的承认。因此,精神分析家与请求者的关系不仅发生在请求者与福尔摩斯、福尔摩斯与华生、侦探与谜团(而非凶手)之间,还发生在整个世界——把世界作为精神分析的诊疗室/转移的空间,这使线索跳过了尸体这一环节,成为谜团的存在本身(“人”),然而一旦谜团这一主人公真实存在,那么作者就是虚构人物。
> 福尔摩斯与无意识侦探
3 有用 伲凹 2022-03-28 21:33:38
经此一番对比,至少可见倘若精神分析能更深入,那么文学结构亦可“再现人类思想的结构”。
2 有用 腔棘霸王鱼 2022-07-13 00:33:54
弗洛伊德与福尔摩斯的面纱下,拉康在狞笑
2 有用 葛紫苏 2022-07-18 11:38:58
感觉需要对福尔摩斯探案集非常熟悉,阅读的顺畅与乐趣才会更上一层。像我这样没有读完小说的,就有点累。不过,这本书想传达的还是很重要。观察、描述、假设、验证、预测,这是科学思维的方式,不要直接依据已知去预测未来,因为已知信息往往并非来自一个体系与视角,绝大多数的已知信息只是来自杂乱渠道的信息的堆砌,那么这样得出的预测性的结论自然是不具有指导性的。
1 有用 自有我在 2022-04-03 16:09:05
《福尔摩斯与无意识侦探》,在帕特里克对柯南·道尔自己的分析,在对福尔摩斯和他的故事的分析,对弗洛伊德以及他生活关系的分析,带我们进入一个精神分析无意识的世界,来一次脑力的较量吧!
2 有用 闰闰 2022-03-30 01:03:11
此前的小说阅读,就好似走马观花一般,一个探案集可以看出这么多门道,和无意识精神分析相结合过于神奇,于我而言,真的太难了。此前读到有人分析金庸的武侠小说和金庸的生平,还比较容易;还有红学,可能也如此。有一套分析方法论,果然牛!
1 有用 磬夏 2022-06-05 16:10:42
以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待柯南道尔创造出来的侦探福尔摩斯,福尔摩斯和精神分析家所做的行为其实本质上是相同的,也就是所谓的异域同行,弗洛伊德和福尔摩斯放一起讲真的很容易犯迷糊。
2 有用 vi 2022-10-06 22:08:03 江苏
所以这和推理没有关系
1 有用 苏民 2022-04-12 16:10:36
精神分析的部分很充分,不是噱头
3 有用 栗子有毒 2022-05-07 21:46:28
没看懂,不知讲了什么。
7 有用 玲玖 2022-05-07 21:58:25
法国精神分析协会前主席的书。难看到我把书扔了,比知网论文还要牵强
1 有用 lost_special 2023-10-20 20:35:13 上海
本书再次加深了我对精神分析的负面刻板印象:一些精神分析学家似乎总爱构建理论而不进行充分论证,问题是其他无数种相关理论似乎也能成立,那么精神分析的价值难道主要在于分析者的自我展示?本书第一章声称弗洛伊德和某同行的见面同福华的见面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然而读者可以追问:弗洛伊德与其他同行的见面为何不够重要?又如第三章提出某道尔早期合作医生是福尔摩斯的性格来源,那么为何福尔摩斯的性格在不同篇目中并不统一?假如精神分析的方法就像本书的写作方法一样缺乏严密的逻辑性,那么被分析者能指望自己得到有效的帮助吗?另外,尽管本书强调不要将精神分析庸俗化理解为泛性论,但他对若干福尔摩斯故事的解读仍是在这条路上狂奔:比如认为《身份案》中继父假扮他人欺骗继女感情映射“厄勒克特拉情结”……这不又是泛性论的陈词滥调吗?
2 有用 赵水水 2022-04-18 17:14:26
剧透很多,蛮啰嗦,分析不太吸引…融合了柯南·道尔与弗洛伊德的生平故事。
1 有用 紫爵 2022-09-05 02:19:30 广东
谜团的解开都源于一个请求,每一个请求背后都藏着无意识欲望。 福尔摩斯和弗洛伊德都是在与这个欲望相遇。
1 有用 bz 2022-07-30 00:14:41
踩雷了
1 有用 丢失的可爱兔 2022-06-10 21:22:10
毫不夸张地说,用精神分析法来窥见侦探小说的构成模式,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它在解析精神分析法的同时,也为侦探小说迷们探索推理世界的奥秘提供了另一个认知视角。
0 有用 momo🦫 2022-06-29 19:07:25
好像我生拼硬凑的课程论文…
1 有用 🌻🍊橘子🍄🍭 2022-06-12 23:57:32
出发点是好的,看得想去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了。
1 有用 夏颜秋的小时光 2022-06-17 17:48:16
从抛出疑问到推理猜想,再到印证结论,夏洛克·福尔摩斯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与行动,将精神分析家的无意识理论变成现实。由此可见,文学中的侦探,是精神分析家的异域同行。这样的跨界研究著作,为人们了解心理学提供了更多可能,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0 有用 Keke 2022-05-07 14:04:56
福尔摩斯和弗洛伊德,一个虚构一个真实,都是老牌西方文明发展到顶峰时的产物,试图通过推理或心理分析,穷究人的本质,坐在躺椅里掌握世界,有一种“运筹于帷幄之中”的感觉
0 有用 komako_小林 2023-03-15 17:21:24 北京
将侦探小说定义为走向相遇(连接技术与请求)的实践,但就侦探视而不见的部分而言,和巴雅将之指认为故意疏漏式谎言不同,阿夫纳拉认为侦探只有在线索能为请求带来理解的情况下才能视之为谜团的能指,故结构缺失只是侦探在精神分析甚至文本层面的技术(在这一意义上阿夫纳拉混淆了侦探小说的作者与侦探),在此谜团本身就意味着请求(不是解开我的connaissance,而是倾听的知识savoir),所以不存在关于谜底的拼凑,而只是对谜团的承认。因此,精神分析家与请求者的关系不仅发生在请求者与福尔摩斯、福尔摩斯与华生、侦探与谜团(而非凶手)之间,还发生在整个世界——把世界作为精神分析的诊疗室/转移的空间,这使线索跳过了尸体这一环节,成为谜团的存在本身(“人”),然而一旦谜团这一主人公真实存在,那么作者就是虚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