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王梆第一部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她旅居英国十二年,住廉租房,逛二手店,后院种菜、下地劳作,走进乡村社交俱乐部,打入工党内部,采访异乡的普通人……以“英国观察”为切入点,从自身的真实处境及经验出发,讨论贫穷与制度、家庭与养老、乡村与城市、脱欧与留欧、文化与历史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她的生活,就是她的思想资源,也是她的写作原点。不同于一般旅行文学中“观光客式”的观察与纪录,她长期扎根当地,作为一位“生活中的人”,观察食物、衣着、住房、市集、邻居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与物,不断延展视野,将目光触及家庭、养老、医疗、制度等一系列社会议题,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揭示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背后的复杂真相。长期媒体工作的经验和写作训练,使她的叙述不仅有独特的视角,还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 · · · · · ·
王梆,出版有电影文集《映城志》和数本绘本集。剧作《梦笼》获2011 年纽约NYIFF独立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小说作品曾刊载于《天南》《中华文学选刊》杂志,美国“文字无边界”文学网,古根海姆“故事新编”中国当代艺术展等。作为自由记者,曾为《荷兰在线》《英中时报》《香港01》《南方都市报》等撰写英国时评专栏。为《单读》杂志撰写的非虚构系列“英国观察” 获2018年《收获》排行榜专家榜第六,入围第四届华语青年作家奖。2021 年开始英文写作,入选英国国家写作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Writing) “2022才华扶梯” 项目 (Escalator Talent Development Scheme) 前十。
目录 · · · · · ·
贫穷的质感
年老的隐喻
英国乡村纪实:当田园遇上全球垄断资本主义
路易逊的伦敦:多元化和世界主义
【寻找同温层】
老工党的逆袭和左派的困境
英国民间观察:附近、公共和在地的造乡
疫情中的英国社会:最糟糕的人管制最坏的时代
【英国历史文化外两篇】
寻找替罪羊之旅:英国猎巫运动一瞥
英国家庭史一瞥:惩罚与反叛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写道:“不管是那些老实巴交、只会埋头苦干的农民,还是那些通过能源和技术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农业专家,他们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特质'(denominator),它比伤感的怀旧之情,比对老时光的眷恋都要显著。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比如对‘家园'的忠心,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认同。 那是一种地道的田园(idyllic)生活的底色,从文艺复兴时代到浪漫主义时期,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英国人,甚至对“英国性”的形成,都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我们的品种太旧了,都是二三十年前的。而且数量也不够。要种出超市喜欢的水果,就得更新到最新的品种,洒更多的农药,给水果的形状定型,果园面积至少得扩大几十倍,还得建个有温度和湿度控制的巨型仓库,用于存放一因为超市需要来自世界各地且一年四季都不腐烂的水果。” “欧盟太庞大,太遥远…我想回到过去,回到一个以地方为中心、地区掌握自治权的时代。” 我无言以对。我看到的和他看到的,是多么不同的两个世界。全球化自由主义、多元文化、跨国交流、思想碰撞、力量联合…一切如此美好,却同时面临着像铅壁一样灰暗而有毒的现实。 “你父亲在世时,是全职的果农吗?” “他没兼过职,一辈子都在这山坡上忙碌。” “没想过将果园卖掉?” “从没想过。” “为什么?” “它就在我家屋后的山坡上,什么时候想看月亮,我就走上来。只有在这里,我才能看到最美的月亮。” 这就是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的邪恶之处:垄断市场,兼并土地,大搞农业工业化,让可持续发展的地域经济室碍难行;将失去土地的农民逼成“移民工”,将贫困归罪于懒惰,将资源的缺失嫁祸于移民;用最少的土地、最高端的科技、最低的人力投入,炮制最高产、品质低下甚至有毒的廉价农产品,将绿色食品变成少数人餐桌上的特权… 事实上,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缺乏想象力是正常的。牛都在水泥模具里,也许很多人一生中从未见过牛。 可惜脱欧的前景并不乐观。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英国乡村纪实:当田园遇上全球垄断资本主义 -
我们谈到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她仍是一副淡淡的口吻:“任何单向度的主义,给它掌权几十年,都会导向极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老工党的逆袭和左派的困境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贫穷的质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贫穷的质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 更多书评 12篇
-
-
他写道:“不管是那些老实巴交、只会埋头苦干的农民,还是那些通过能源和技术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农业专家,他们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特质'(denominator),它比伤感的怀旧之情,比对老时光的眷恋都要显著。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比如对‘家园'的忠心,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认同。 那是一种地道的田园(idyllic)生活的底色,从文艺复兴时代到浪漫主义时期,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英国人,甚至对“英国性”的形成,都产生着不...
2022-05-01 16:23:50 5人喜欢
他写道:“不管是那些老实巴交、只会埋头苦干的农民,还是那些通过能源和技术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农业专家,他们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特质'(denominator),它比伤感的怀旧之情,比对老时光的眷恋都要显著。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比如对‘家园'的忠心,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认同。 那是一种地道的田园(idyllic)生活的底色,从文艺复兴时代到浪漫主义时期,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英国人,甚至对“英国性”的形成,都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我们的品种太旧了,都是二三十年前的。而且数量也不够。要种出超市喜欢的水果,就得更新到最新的品种,洒更多的农药,给水果的形状定型,果园面积至少得扩大几十倍,还得建个有温度和湿度控制的巨型仓库,用于存放一因为超市需要来自世界各地且一年四季都不腐烂的水果。” “欧盟太庞大,太遥远…我想回到过去,回到一个以地方为中心、地区掌握自治权的时代。” 我无言以对。我看到的和他看到的,是多么不同的两个世界。全球化自由主义、多元文化、跨国交流、思想碰撞、力量联合…一切如此美好,却同时面临着像铅壁一样灰暗而有毒的现实。 “你父亲在世时,是全职的果农吗?” “他没兼过职,一辈子都在这山坡上忙碌。” “没想过将果园卖掉?” “从没想过。” “为什么?” “它就在我家屋后的山坡上,什么时候想看月亮,我就走上来。只有在这里,我才能看到最美的月亮。” 这就是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的邪恶之处:垄断市场,兼并土地,大搞农业工业化,让可持续发展的地域经济室碍难行;将失去土地的农民逼成“移民工”,将贫困归罪于懒惰,将资源的缺失嫁祸于移民;用最少的土地、最高端的科技、最低的人力投入,炮制最高产、品质低下甚至有毒的廉价农产品,将绿色食品变成少数人餐桌上的特权… 事实上,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缺乏想象力是正常的。牛都在水泥模具里,也许很多人一生中从未见过牛。 可惜脱欧的前景并不乐观。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总结公投问题时已经预测过了:“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几乎没有人可以单独活下来。不改变垄断在少数人手里的国际格局,只谈地方自治或单一民族国家自治是没有作用的。” 引自 英国乡村纪实:当田园遇上全球垄断资本主义 回应 2022-05-01 16:23:50 -
今天,热爱艺术的雅士们在自家豪宅里举办画展,或者组团去泰特美术馆欣赏莫奈的雾霾风光,谁会抿着鸡尾酒,走进“地基深处”去对话亨利·泰特(HenryTate),那位泰特美术馆的始创者,19世纪大英帝国的糖业大亨?谁又会无端端地提起“糖”被誉为“白金”的年代,贩奴运动,加勒比海地区惨烈的殖民史,以及被垄断资本后殖民的当下和未来? “家住布拉德福德的克莱尔·斯基波付不起拔牙费,剧痛之中跑到工具房,找了一把老虎钳自...
2022-05-01 14:20:47 1人喜欢
今天,热爱艺术的雅士们在自家豪宅里举办画展,或者组团去泰特美术馆欣赏莫奈的雾霾风光,谁会抿着鸡尾酒,走进“地基深处”去对话亨利·泰特(HenryTate),那位泰特美术馆的始创者,19世纪大英帝国的糖业大亨?谁又会无端端地提起“糖”被誉为“白金”的年代,贩奴运动,加勒比海地区惨烈的殖民史,以及被垄断资本后殖民的当下和未来? 引自 贫穷的质感 “家住布拉德福德的克莱尔·斯基波付不起拔牙费,剧痛之中跑到工具房,找了一把老虎钳自己拔牙”一这几乎是一道启示:今天我们谈起贫穷,谈论的不再只是埃塞俄比亚或委内瑞拉,甚至不是希腊,而是一个中产阶级正在萎缩的第一世界。 引自 贫穷的质感 穷人不是贫困的罪魁祸首,而是它的产物。贫困也不可能通过“自律”自愈,“紧缩”只会导向更极致的贫穷。——2018年2月《伦敦书评》 引自 贫穷的质感 回应 2022-05-01 14:20:47 -
人们穿着防弹衣,:把身上的人味去掉,把肉身竖立成观念的靶子,结果社会变得越来越分裂,这才是现实。 英国文化历史学家大卫·弗莱明(David Fleming)的话:“大问题并不需要大规模的解决方案,一个行动上的基本框架,外加无数微小的对策就足够了。” 序
2022-05-01 13:43:47 1人喜欢
-
二战后工党建立起来的福利制度 托马斯和玛丽那一代的中等收入阶层是幸运的。“二战”以后,百废待兴,家园重建需要一套新的政治话语,战后工党政府推行凯恩斯主义,半计划经济,加上医疗、铁路、水电、矿业、教育等公共资源的国有化,缓解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从美国借来的43.4亿美元的战后重建资金,也及时注入了英国市场。重建需要大量劳力,加上工会一度掌权,对学历无高要求的低技能工作,也能带来体面的中等收入。...
2022-06-26 15:38:32
二战后工党建立起来的福利制度
托马斯和玛丽那一代的中等收入阶层是幸运的。“二战”以后,百废待兴,家园重建需要一套新的政治话语,战后工党政府推行凯恩斯主义,半计划经济,加上医疗、铁路、水电、矿业、教育等公共资源的国有化,缓解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从美国借来的43.4亿美元的战后重建资金,也及时注入了英国市场。重建需要大量劳力,加上工会一度掌权,对学历无高要求的低技能工作,也能带来体面的中等收入。此外房价还不高:20世纪70年代,英国国民平均周薪约32英镑(当时的100英镑相当于2019年的1519英镑),彼时一栋两层小洋楼,只要不在黄金地带,最多只要4975英镑。 引自 年老的隐喻 在私营养老院中,虐待事件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一位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失明老人,我的领班一边给他洗澡,一边呵斥他,一会儿命令他坐下,一会儿命令他站起来,还不许出声!接着用沾满肥皂泡的毛巾捂他的眼睛,猛搓他的脸部皮肤,故意激起他的反感情绪,以期达到‘我这么做理所当然’的目的;另外还边给患者洗澡,边打电话,同时还教育我如何对付这类‘麻烦分子’之类……在我的坚持举报下,这个领班终于被开除了。 引自 年老的隐喻 英国40%的国民财富,约1.6万亿英镑,掌握在65岁以上的退休人士手里。
绝大部分的老一代人,曾是福利制度这颗糖的甜蜜受益者,却一厢情愿地相信,自己的中产好生活是“个人打拼”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自1834年的《济贫法修正案》推广以来,在价值观上取得的最大胜利之一。年轻的低中阶级收入者还因此得了一个花名“雪花”(snowflakes),意即“虚荣、懒惰、易碎,妄想不劳而获”。如果年轻人抱怨薪水太低,老一代人的解决方式是,那就脱欧,脱欧之后,移民们就不会再来抢你们的饭碗了。所以你会看到65岁以上的选民,64%选择了脱欧。 引自 年老的隐喻 回应 2022-06-26 15:38:32 -
落穆 (都言作者痴)
“不仅如此,矿工的收入还和煤质捆绑起来,挖的煤不够好,就赚不到这个数。就这点钱,矿工们还得跪在漆黑的地底下,帽檐前绑一根蜡烛,用锉刀和锤子一寸寸凿开煤层截面,每天凿上12小时,才能勉强拿到手。8岁左右的童工,负责开关通气门,以保证井下的空气流通。女人和稍大一点的孩子,则用绳索和铁链捆住彼此,连接成人肉推车,把新采的煤推出井面。” 这完全是《天空之城》的场景复现嘛!之前看有人说《红猪》影射日本学运警...2022-06-24 11:04:32
“不仅如此,矿工的收入还和煤质捆绑起来,挖的煤不够好,就赚不到这个数。就这点钱,矿工们还得跪在漆黑的地底下,帽檐前绑一根蜡烛,用锉刀和锤子一寸寸凿开煤层截面,每天凿上12小时,才能勉强拿到手。8岁左右的童工,负责开关通气门,以保证井下的空气流通。女人和稍大一点的孩子,则用绳索和铁链捆住彼此,连接成人肉推车,把新采的煤推出井面。”
这完全是《天空之城》的场景复现嘛!之前看有人说《红猪》影射日本学运警醒了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宫崎骏下了一盘欧洲版图政治经济学复现的大棋。《天空之城》是英国工业革命背景,希达一族的落脚点或许就是苏格兰高地;《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影射列支敦士登假钞地缘政治和古罗马遗产;《风之谷》望巴尔干半岛分裂;《魔女宅急便》则中世纪猎巫乘风北欧风光来现代化解构;《哈尔的移动城堡》阿尔卑斯山区也无处可遁;《红猪》我是不了解日本学运打眼的就是战后人文主义衰落与美国的崛起…导演,您的障眼法到底把多少人拉进了社科视阈啊,这难道不值得教育人类学一下吗?
回应 2022-06-24 11:04:32 -
这就是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的邪恶之处:垄断市场,兼并土地,大搞农业工业化,让可持续发展的地域经济室碍难行;将失去土地的农民逼成“移民工”,将贫困归罪于懒惰,将资源的缺失嫁祸于移民;用最少的土地、最高端的科技、最低的人力投入,炮制最高产、品质低下甚至有毒的廉价农产品,将绿色食品变成少数人餐桌上的特权…
2022-06-14 22:29:00
-
《被俘的国家:公司接管英国》一书的作者、英国作家乔治·蒙比尔特披露:“农业补贴是一场公然将钞票送给富人的交易。当我们的政府说,我们要帮助农民,其实是在说‘我们要帮助那1%’,因为我们的土地大部分归极端富裕的人所有,他们很多是外国的族长、政治寡头和大矿主,他们也许完全无须缴税,却可以拿到数百万欧盟农业补贴。”
2022-06-14 22:21:33
-
二战后工党建立起来的福利制度 托马斯和玛丽那一代的中等收入阶层是幸运的。“二战”以后,百废待兴,家园重建需要一套新的政治话语,战后工党政府推行凯恩斯主义,半计划经济,加上医疗、铁路、水电、矿业、教育等公共资源的国有化,缓解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从美国借来的43.4亿美元的战后重建资金,也及时注入了英国市场。重建需要大量劳力,加上工会一度掌权,对学历无高要求的低技能工作,也能带来体面的中等收入。...
2022-06-26 15:38:32
二战后工党建立起来的福利制度
托马斯和玛丽那一代的中等收入阶层是幸运的。“二战”以后,百废待兴,家园重建需要一套新的政治话语,战后工党政府推行凯恩斯主义,半计划经济,加上医疗、铁路、水电、矿业、教育等公共资源的国有化,缓解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从美国借来的43.4亿美元的战后重建资金,也及时注入了英国市场。重建需要大量劳力,加上工会一度掌权,对学历无高要求的低技能工作,也能带来体面的中等收入。此外房价还不高:20世纪70年代,英国国民平均周薪约32英镑(当时的100英镑相当于2019年的1519英镑),彼时一栋两层小洋楼,只要不在黄金地带,最多只要4975英镑。 引自 年老的隐喻 在私营养老院中,虐待事件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一位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失明老人,我的领班一边给他洗澡,一边呵斥他,一会儿命令他坐下,一会儿命令他站起来,还不许出声!接着用沾满肥皂泡的毛巾捂他的眼睛,猛搓他的脸部皮肤,故意激起他的反感情绪,以期达到‘我这么做理所当然’的目的;另外还边给患者洗澡,边打电话,同时还教育我如何对付这类‘麻烦分子’之类……在我的坚持举报下,这个领班终于被开除了。 引自 年老的隐喻 英国40%的国民财富,约1.6万亿英镑,掌握在65岁以上的退休人士手里。
绝大部分的老一代人,曾是福利制度这颗糖的甜蜜受益者,却一厢情愿地相信,自己的中产好生活是“个人打拼”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自1834年的《济贫法修正案》推广以来,在价值观上取得的最大胜利之一。年轻的低中阶级收入者还因此得了一个花名“雪花”(snowflakes),意即“虚荣、懒惰、易碎,妄想不劳而获”。如果年轻人抱怨薪水太低,老一代人的解决方式是,那就脱欧,脱欧之后,移民们就不会再来抢你们的饭碗了。所以你会看到65岁以上的选民,64%选择了脱欧。 引自 年老的隐喻 回应 2022-06-26 15:38:32 -
落穆 (都言作者痴)
“不仅如此,矿工的收入还和煤质捆绑起来,挖的煤不够好,就赚不到这个数。就这点钱,矿工们还得跪在漆黑的地底下,帽檐前绑一根蜡烛,用锉刀和锤子一寸寸凿开煤层截面,每天凿上12小时,才能勉强拿到手。8岁左右的童工,负责开关通气门,以保证井下的空气流通。女人和稍大一点的孩子,则用绳索和铁链捆住彼此,连接成人肉推车,把新采的煤推出井面。” 这完全是《天空之城》的场景复现嘛!之前看有人说《红猪》影射日本学运警...2022-06-24 11:04:32
“不仅如此,矿工的收入还和煤质捆绑起来,挖的煤不够好,就赚不到这个数。就这点钱,矿工们还得跪在漆黑的地底下,帽檐前绑一根蜡烛,用锉刀和锤子一寸寸凿开煤层截面,每天凿上12小时,才能勉强拿到手。8岁左右的童工,负责开关通气门,以保证井下的空气流通。女人和稍大一点的孩子,则用绳索和铁链捆住彼此,连接成人肉推车,把新采的煤推出井面。”
这完全是《天空之城》的场景复现嘛!之前看有人说《红猪》影射日本学运警醒了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宫崎骏下了一盘欧洲版图政治经济学复现的大棋。《天空之城》是英国工业革命背景,希达一族的落脚点或许就是苏格兰高地;《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影射列支敦士登假钞地缘政治和古罗马遗产;《风之谷》望巴尔干半岛分裂;《魔女宅急便》则中世纪猎巫乘风北欧风光来现代化解构;《哈尔的移动城堡》阿尔卑斯山区也无处可遁;《红猪》我是不了解日本学运打眼的就是战后人文主义衰落与美国的崛起…导演,您的障眼法到底把多少人拉进了社科视阈啊,这难道不值得教育人类学一下吗?
回应 2022-06-24 11:04:32 -
这就是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的邪恶之处:垄断市场,兼并土地,大搞农业工业化,让可持续发展的地域经济室碍难行;将失去土地的农民逼成“移民工”,将贫困归罪于懒惰,将资源的缺失嫁祸于移民;用最少的土地、最高端的科技、最低的人力投入,炮制最高产、品质低下甚至有毒的廉价农产品,将绿色食品变成少数人餐桌上的特权…
2022-06-14 22:29:00
-
《被俘的国家:公司接管英国》一书的作者、英国作家乔治·蒙比尔特披露:“农业补贴是一场公然将钞票送给富人的交易。当我们的政府说,我们要帮助农民,其实是在说‘我们要帮助那1%’,因为我们的土地大部分归极端富裕的人所有,他们很多是外国的族长、政治寡头和大矿主,他们也许完全无须缴税,却可以拿到数百万欧盟农业补贴。”
2022-06-14 22:21:33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 (无心恋战)
- (2)宪法与与行政法学(博士生阅读书目) (林樾同学)
- 购书单 (波豆豆)
- 布鲁姆日城市巡回书单 (豆瓣读书)
- 电子书架 (熙。)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贫穷的质感的评论:
feed: rss 2.0
17 有用 57 2022-05-16 11:17:19
昨天和王梆聊天,想起许多过去的画面。那时我们时不时还能碰头,也去过她剑桥乡下的家。她还记得我们在黄昏时散步,路过村民各自承包的菜地和一座年老的小教堂。而我印象很深的是跟她和她的朋友坐火车去伦敦郊外的一座寺庙做义工,那时正闹川普和脱欧,我还冒昧去问那位西方高僧,佛教对此是否持立场。他的回答已经不记得了,大概是宗教肯定不站队,但不代表没有优劣之分。撕裂如今发展得更深,转机更不可见,我们好像都陷在泥潭里... 昨天和王梆聊天,想起许多过去的画面。那时我们时不时还能碰头,也去过她剑桥乡下的家。她还记得我们在黄昏时散步,路过村民各自承包的菜地和一座年老的小教堂。而我印象很深的是跟她和她的朋友坐火车去伦敦郊外的一座寺庙做义工,那时正闹川普和脱欧,我还冒昧去问那位西方高僧,佛教对此是否持立场。他的回答已经不记得了,大概是宗教肯定不站队,但不代表没有优劣之分。撕裂如今发展得更深,转机更不可见,我们好像都陷在泥潭里面,还是王梆提醒我,世界的好坏我们说了不算,具体的回忆和明天的生活依然是可能的。出书事小,朋友更应尽快再见。 (展开)
5 有用 Kevinyeoh 2022-05-03 18:24:55
每当我们谈起英国时,人们总会首先想到王室、庄园、绅士这些浮夸的关键词。而王梆的观察手记真实地记录了我们或许触摸不到的英国草根生活:乡村的破败、民间的艰难、流疫的苦痛、以及围绕“脱欧”和“大选”的政治与人心。其中每一笔细节直白细腻、发人深省。简中世界绝无仅有的草根视角,必须五星。
4 有用 恶鸟 2022-05-03 21:14:32
近些年对英国的非主旋律认识,全靠王梆了
0 有用 风与鸟 2022-05-05 20:56:49
报道一般看不到人,但王梆做到了
2 有用 ileeeeyang 2022-05-03 10:03:37
「2022」王梆的文字是根植于生活的,也就是她所谓的“在地”,无论是对贫穷的论述,还是对附近的讨论,都让人感觉“这是生活的一个侧面”。今日我们不缺宏大,我们缺乏的是对微小的感叹,就如同她在书中关于英国政府对疫情的讨论一样,宏大下面都是细微的流逝,可能默默无闻,但却只有这些细微才让人依旧保持人性。
0 有用 古肩 2022-06-27 17:26:07
一口气读完,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以一个个鲜活的本地人,连接起英国的政治生态,看到了一个和想象截然不同的英国,浸透中产阶级的贫穷、民间组织的强大能量、对乡土记忆的眷恋和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落寞。从细节丛生的现象抵达理论和认知,而非相反,因此格外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推荐~~
0 有用 日落洞 2022-06-27 11:47:32
非常出色的非虚构写作。被官方新闻或良莠不齐的自媒体引导构成了对英国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也导致每个人习惯用宏观视角看待社会百态。但作者透过实实在在的在地观察,扎实的采访、交际、数据引用,在宏观视角的背面,切开了一个锋利的伤口,才看见,大政策下的一个小灰尘,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0 有用 阿梦 2022-06-27 11:04:56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穷味,英国的穷味是生着霉斑的墙,薄的空有其表又不防寒又不隔音的外墙;寒冷时限时打开的供暖设备,边取暖边烘干好像永远不会变干的衣物;高额的租房费用与买房费用,逼迫的人们开始蜗居甚至住在私家车里;英国1/5人挣扎在贫困线下,买不起食物的,幸运的可以拿着食品券到食物银行领取救济品,不幸的就只能忍饥挨饿。全球化带来更丰富、更物美价廉的商品,然而大家普遍地消费能力更弱了。将经济的衰落,就...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穷味,英国的穷味是生着霉斑的墙,薄的空有其表又不防寒又不隔音的外墙;寒冷时限时打开的供暖设备,边取暖边烘干好像永远不会变干的衣物;高额的租房费用与买房费用,逼迫的人们开始蜗居甚至住在私家车里;英国1/5人挣扎在贫困线下,买不起食物的,幸运的可以拿着食品券到食物银行领取救济品,不幸的就只能忍饥挨饿。全球化带来更丰富、更物美价廉的商品,然而大家普遍地消费能力更弱了。将经济的衰落,就业率的降低,一刀切的怪在移民与全球化,忽略了全球化不可逆的一面,脱欧并不能彻底地解决全球化对于英国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全球化中求生存,是各国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解决的一道难题。本地联结,本地人间互助,看似一条新的出路。但是这能走多远,可以惠及多少人?结构性的问题,还需要结构给出更好的答案。 (展开)
0 有用 Summer 2022-06-27 08:51:04
内容厚实,语言轻盈
0 有用 aNNeTTe 2022-06-26 22:55:25
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