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从蔡伦发明造纸术,到欧洲建立第一个造纸厂,中间隔了一千多年。
20世纪末以来,报纸和书籍印刷用纸占比都在不断下降,不少人预测传统纸张将会命运凄惨,而对纸张的历史,多数人都了解甚少。但在科技推陈出新的速度让人应接不暇的今天,当下的悲观预测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未来,那些未曾被静心述说的历史,有时比当下更能预示未来。
大量引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贯穿古今,充满文化底蕴,多方面呈现出纸张这一文明象征物的演变轨迹。
没读完
杂乱到尴尬的写法,实则无“史”,就是本啰嗦的随笔集,跟“纸”也没什么关系。
干涩的文化史著作,作者在大部分针对以“纸”为主题的描述都被置换为了“书”,而且大多都是小说。说是干货吧,又用大量细节埋没掉主线,天马行空让人看不到重点。总感觉避重就轻,曲折盘绕,讲的反而是文学史。纸作为工业产品,涉及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这一方面更和各个阶段的社会情形产生重叠。作者的切入角度的确新颖,但是选用的素材就很不接地气,玄虚的东西偏多,实沉的内容很少,越读越觉得是法国散文家而不是德国人的作品。章节之间断裂严重,就是一篇篇小品文攒起来的。另一方面,既然是文化史,如果作者对涉及到的文化细节不熟悉,get不到那些细微的点,也没太多乐趣可言。
文化史,侧重于文化!并不是纸的历史,说实话我带着这个期望来看确实会失望,但从文化角度来窥探纸张的历史也是很有新意,至少对我来说难以接触。说真的,让我从很多个侧面来看到了文学作品中的纸作为另一种介质而存在,而以往中它只作为一个不起眼的衬托!当然,问题还是很多的,局限性,作者只是局限于某一段时期的特定时点,而且割裂感有点严重,不够连贯!最后的论述也有点浅出了!
纸张是 中国-东突厥-阿拉伯-欧洲。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而纸张的真正进步还是在19世纪人们使用木材进行纸张制作之后才廉价起来
第三章还偶有看头,其他章节乱七八糟
前四章提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文献,蛮有启发性,并提示了许多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可能的反驳/推进点。是否能有一种不被笼罩在“书籍史”“印刷史”之下,而关注“纸”本身的历史书写——也许这才是“物质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不仍落入一种sociology of the text?
欧洲造纸厂兴起:西班牙科尔多瓦;造纸厂与纸牌;纸王国“宫廷里的公文”创造出了当时的秩序,跨越边界;登记簿是临时保存工作内容的载体;纸占据最多的不是图书馆,而是账房; 纸张牺牲其持久性,使得其能够在空间中广泛传播;印刷带来的手稿的产生;选自“XX”的手稿来自于;冒险家和纸,小说的创作;纸张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排版是容易被察觉的;摘录:合适的时间进行检索的适当方式;现代历史研究何时开始:动荡之后,国家大型档案馆的建立; 印刷书籍:确定性;手稿书籍:开放性;电子纸并不缺乏触感,我们仍活在纸张的时代
东拉西扯。
2022年第38本。这本书也太多东拉西扯的细枝末节了,完全没有把握到叙述的重点,让人读完了也留不下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东西。比如格尼扎文书的产生和发展。
麦克卢汉在研究拉伯雷的过程中,受到了埃里希·奥尔巴赫在《摹仿论》(1946)中关于拉伯雷的章节《庞大固埃嘴里的世界》以及沃尔特·翁的《拉米斯、方法和对话的式微》(1958)的启发。麦克卢汉接受了奥尔巴赫的观点:进入巨人之口的冒险这一主题是取自中世纪的民间故事,具有乌托邦的倾向,拉伯雷援引了对新世界的发现,并将不同的风格和不断变化的观点混合在一起。奥尔巴赫说,拉伯雷就像是一位中世纪晚期的传教士,既博学广识又平易近人。因为他使用的工具是书,所以他的受众并不是普通的群众,而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神精英,奥尔巴赫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布道人用生动的演讲面向大众,布道书是为了直接宣讲准备的,而拉伯雷的这部著作是为了刊印,也就是为了阅读。”对传到耳朵的布道和作为阅读对象的书籍之间关系的描述,体现听觉和视觉对立
自然、原始、後現代,從造出那一刻開始,紙便已是究極完美形態,無需更改。Bug 2 處:P4,末段,第2行,“突厥軍隊”應為“唐帝國(中國)軍隊”;第3行,“突厥軍隊有些中國援軍相助”錯反,應為“唐帝國(中國)軍隊有些突厥軍隊相助”。借閱於奇點書集。
关于纸的文化史,外国人的切入点挺有意思的
内容较一般,翻译很蹩脚 后半部分写的十分散乱而无聊 读起来索然无味
以每个时代的作品为切入点,来展现时代背后纸的历史,角度很独特,个人感觉前沿和后记写的很好!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原书就这样,一种啰哩啰嗦的感觉,题材不错有一些有趣的知识,但往往看完一大片无聊的引述才获得一点点阅读的快感。
纸张的历史第一次读,很有趣
> 纸的文化史
7 有用 噼里啪啦 2022-04-05 12:26:10
从蔡伦发明造纸术,到欧洲建立第一个造纸厂,中间隔了一千多年。
4 有用 并刀如水 2022-03-17 18:13:33
20世纪末以来,报纸和书籍印刷用纸占比都在不断下降,不少人预测传统纸张将会命运凄惨,而对纸张的历史,多数人都了解甚少。但在科技推陈出新的速度让人应接不暇的今天,当下的悲观预测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未来,那些未曾被静心述说的历史,有时比当下更能预示未来。
1 有用 十年九夏 2022-03-15 17:10:38
大量引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贯穿古今,充满文化底蕴,多方面呈现出纸张这一文明象征物的演变轨迹。
0 有用 逆流小鱼 2022-04-30 14:58:14
没读完
0 有用 baiya 2022-04-24 00:27:28
杂乱到尴尬的写法,实则无“史”,就是本啰嗦的随笔集,跟“纸”也没什么关系。
4 有用 郁则 2022-04-15 14:41:48
干涩的文化史著作,作者在大部分针对以“纸”为主题的描述都被置换为了“书”,而且大多都是小说。说是干货吧,又用大量细节埋没掉主线,天马行空让人看不到重点。总感觉避重就轻,曲折盘绕,讲的反而是文学史。纸作为工业产品,涉及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这一方面更和各个阶段的社会情形产生重叠。作者的切入角度的确新颖,但是选用的素材就很不接地气,玄虚的东西偏多,实沉的内容很少,越读越觉得是法国散文家而不是德国人的作品。章节之间断裂严重,就是一篇篇小品文攒起来的。另一方面,既然是文化史,如果作者对涉及到的文化细节不熟悉,get不到那些细微的点,也没太多乐趣可言。
0 有用 土豆咖喱 2022-04-26 16:13:46
文化史,侧重于文化!并不是纸的历史,说实话我带着这个期望来看确实会失望,但从文化角度来窥探纸张的历史也是很有新意,至少对我来说难以接触。说真的,让我从很多个侧面来看到了文学作品中的纸作为另一种介质而存在,而以往中它只作为一个不起眼的衬托!当然,问题还是很多的,局限性,作者只是局限于某一段时期的特定时点,而且割裂感有点严重,不够连贯!最后的论述也有点浅出了!
0 有用 土豆饼 2022-04-09 15:11:46
纸张是 中国-东突厥-阿拉伯-欧洲。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而纸张的真正进步还是在19世纪人们使用木材进行纸张制作之后才廉价起来
0 有用 邝海炎 2022-05-19 23:34:24
第三章还偶有看头,其他章节乱七八糟
0 有用 肆如夏初 2022-05-28 16:32:38
前四章提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文献,蛮有启发性,并提示了许多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可能的反驳/推进点。是否能有一种不被笼罩在“书籍史”“印刷史”之下,而关注“纸”本身的历史书写——也许这才是“物质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不仍落入一种sociology of the text?
0 有用 我是盐 2022-05-14 17:15:39
欧洲造纸厂兴起:西班牙科尔多瓦;造纸厂与纸牌;纸王国“宫廷里的公文”创造出了当时的秩序,跨越边界;登记簿是临时保存工作内容的载体;纸占据最多的不是图书馆,而是账房; 纸张牺牲其持久性,使得其能够在空间中广泛传播;印刷带来的手稿的产生;选自“XX”的手稿来自于;冒险家和纸,小说的创作;纸张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排版是容易被察觉的;摘录:合适的时间进行检索的适当方式;现代历史研究何时开始:动荡之后,国家大型档案馆的建立; 印刷书籍:确定性;手稿书籍:开放性;电子纸并不缺乏触感,我们仍活在纸张的时代
0 有用 为语梦窗憔悴 2022-06-02 11:59:16
东拉西扯。
0 有用 俞天立 2022-06-07 08:44:16
2022年第38本。这本书也太多东拉西扯的细枝末节了,完全没有把握到叙述的重点,让人读完了也留不下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东西。比如格尼扎文书的产生和发展。
0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2-06-20 17:52:47
麦克卢汉在研究拉伯雷的过程中,受到了埃里希·奥尔巴赫在《摹仿论》(1946)中关于拉伯雷的章节《庞大固埃嘴里的世界》以及沃尔特·翁的《拉米斯、方法和对话的式微》(1958)的启发。麦克卢汉接受了奥尔巴赫的观点:进入巨人之口的冒险这一主题是取自中世纪的民间故事,具有乌托邦的倾向,拉伯雷援引了对新世界的发现,并将不同的风格和不断变化的观点混合在一起。奥尔巴赫说,拉伯雷就像是一位中世纪晚期的传教士,既博学广识又平易近人。因为他使用的工具是书,所以他的受众并不是普通的群众,而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神精英,奥尔巴赫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布道人用生动的演讲面向大众,布道书是为了直接宣讲准备的,而拉伯雷的这部著作是为了刊印,也就是为了阅读。”对传到耳朵的布道和作为阅读对象的书籍之间关系的描述,体现听觉和视觉对立
0 有用 holly2007 2022-06-26 16:05:08
自然、原始、後現代,從造出那一刻開始,紙便已是究極完美形態,無需更改。Bug 2 處:P4,末段,第2行,“突厥軍隊”應為“唐帝國(中國)軍隊”;第3行,“突厥軍隊有些中國援軍相助”錯反,應為“唐帝國(中國)軍隊有些突厥軍隊相助”。借閱於奇點書集。
0 有用 看到米 2022-03-17 17:08:12
关于纸的文化史,外国人的切入点挺有意思的
0 有用 张小天 2022-04-28 17:37:38
内容较一般,翻译很蹩脚 后半部分写的十分散乱而无聊 读起来索然无味
0 有用 江河 2022-04-25 21:15:30
以每个时代的作品为切入点,来展现时代背后纸的历史,角度很独特,个人感觉前沿和后记写的很好!
0 有用 Kay 2022-05-26 15:57:00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原书就这样,一种啰哩啰嗦的感觉,题材不错有一些有趣的知识,但往往看完一大片无聊的引述才获得一点点阅读的快感。
0 有用 景鹬 2022-05-09 10:11:38
纸张的历史第一次读,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