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张秋子,云南昆明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比起“教外国文学的”或“专业读者”,更想做“向绝大多数人打开文本的人”。
目录 · · · · · ·
上篇
文学阅读的效用
普通读者与专业读者
为什么要文本细读
当我们做外国文学作业时,我们在做什么?
小说的物理学
小说与意识
小说摸骨法三则:延宕、诱骗与嵌套
下篇
谁是伪币制造者:纪德的小说革命
轻与重:卡尔维诺的细节叙事
包法利的帽子
远山淡影》的三重世界
浮士德》中的植物学诗学
炼金术与魔法:《浮士德》中的神秘学
哈姆雷特的踌躇
参考资料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轻阅读系列之《万千微尘纷坠心田》

文学作品,你真的会读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会不会读文学作品,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 当别人问你这本名著精彩在哪里?你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各种剧情,这算会读文学作品吗?恐怕姑且只能算读,不能算会。 怎么才算会? 看完张秋子老师的《万千微尘纷坠心田》才明白,会读文学作品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个人化共鸣的阅读 张秋... (展开)> 更多书评 12篇
-
平日里,上班上学,闹钟准时,成家立业,按部就班,这些生活风格造成了一种幻觉:似乎生活是规律的,时间是可控制的。但一旦放长假在家,开始沙发士豆和床上挺尸时,生活的本来面目才逐渐显露出来。在不依赖外在他律的混沌时刻,我们也可能才意识到,生活本身并没有什么头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些关于秩序的书写,要么是事后的追加, 要么是自信的幻觉。
2022-01-28 23:02:27 4人喜欢
-
对我而言,与挖空心思对文本做出符合学术期待的阐释相比,那种用本能和直觉直面文本所获得的愉悦感显然更持久。同时,我终于发现,在对人内在世界的描写方面,小说无与伦比。 在那些阅读到令人忘我的时刻,正是文学有别于其他人文社科的魅力绽出,它们往往勘测到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震动,这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都无法做到的。
2022-01-21 10:52:20 4人喜欢
-
福克纳的这个写法大概也只有托翁在《安娜・卡列宁娜》中的那个小虫牙洞差可比拟。小说中,卡列宁得知妻子可能出轨,他强行安慰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安娜向他承认实情后,“他的感觉就像拔掉了一只痛了很久的蛀牙,在经受了可怕的痛楚后,仿佛从牙床上拔掉一样比脑袋还大的东西”。每次看到这个句子,我都忍不住乐,这里面有一种溃败感一一托翁怎么可以把人的自欺与自欺的失败写得如此传神:写一个比大还大的小。
2022-01-21 16:07:59 3人喜欢
-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 1.原想给这本文集取名为“凝神”,就是出于如上的考虑。一方面,它意味着始终对阅读的文字保持敬意,屏气凝神,以严肃而非消遣的态度阅读;另一方面,它也指那些阅读过程中的“凝神时刻”,经典的作品像黑洞一样将我们卷入其中,浑然忘我,惟听见呼吸声。 2.文本细读满足的,不是学院派对文学批评的要求,它走的甚至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它不试图为文本的意义提供什么高大上的深度诠释,只在最基础的层面做出...
2022-05-08 23:48:48 2人喜欢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 1.原想给这本文集取名为“凝神”,就是出于如上的考虑。一方面,它意味着始终对阅读的文字保持敬意,屏气凝神,以严肃而非消遣的态度阅读;另一方面,它也指那些阅读过程中的“凝神时刻”,经典的作品像黑洞一样将我们卷入其中,浑然忘我,惟听见呼吸声。 2.文本细读满足的,不是学院派对文学批评的要求,它走的甚至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它不试图为文本的意义提供什么高大上的深度诠释,只在最基础的层面做出技术性的展现-为什么用这个字好?同样是用这个词或者这种写法,与另外一部作品相比,这部作品有什么特别的?在这个细节里,作者到底有什么用意?而又是怎样的节奏与布局,产生了当下的效果?我想,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那些嫁接在文本之上的深邃意义是不必要的,它们甚至有使人陷入夸夸其谈、凌空蹈虚的危险。就像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讽刺的那样,只要拼凑一点夹生的哲学概念、复杂难解的学术术语、凹造型的句式,令人不明觉厉的文章总是能炮制出来的。 3.这并不是否定理论或者抽象思辨的思辨,只不过, 我希望所有的深度诠释都有一个“生长”的过程:它们应该首先是从最技术性、最基础性的理解中生长出来的。其背后,则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以及对文本的感恩之情。 4.“生命化”绝不是一个玄虚的大词,它意味着将文本与日常细腻地结合,意味着一种将抽象文字转向内在经验的朴素的努力。根本上来说,它是反形而上的,没有先例可循,也无公式可套,基本上依靠个人对文本的掘进与生活的理解。 5.“我们的生存只不过是两个永恒的黑暗之间瞬息即逝的一线光明”。——纳博科夫《说吧,记忆》 6.这个实验很好玩,重构的对话出现了各种日常生活里的具体场景,有的还挺搞笑,但是,当被问到这些对话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今早的那个“片刻”,最多也只有百分之八十(当然,这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估算)。也就是说,一旦“当下”这个时间段流逝,它几乎就是不可追回的,因为书写与感受无法同时进行,小说中所有的“当下”“现在时”“意识流动”,都是事后的重构。有时候,小说家的任务就是用最大的“百分比”,追寻逝去的时间,重现漫漶的“情境”(《白象似的群山》《追忆似水年华》都是这一类)。从根本上说,小说家既是语言的工作者,也是时间的工作者,而对于批评者与阅读者来说,只有自己亲自学着去重构。 7.训练感受力是一个宏大工程,必须一点点从琐屑处做起,从read it到read into it,需要与文字频繁过招,所以除了老老实实地苦读和沉思,再加上自然年龄的成长和生活事件的丰富,好像也没有别的捷径。 由此出发,才能引向“自我意识”与“自身通透”的达成。 8.也就是说,文学道德是在最大程度上争夺社会道德的阵地,它的发轫之处,就是个体的生命与经验。 9.所以自称“我的评价很公允”是没有效果的。这一点上,曼海姆可能更为诚实,他的知识社会学之所以强调“情境”,就是说当你要做出阐释和评价时,你总是浸入在某种情境之中的,所有对于社会的诊断都与观察者无意识的评价系统有关系。个人情绪与体验的参与,恰恰是生动理解“情境”的前提条件。 10.属我性的表达。 11.没人能替你死,就像没人能替你拉屎,可是,总有人替你息考和决断,这就是问题所在。由于缺乏清晰的自我意识及由之生的判断与理解,我们常常把评价机制里“属我”的部分拱手让给“属社会”的部分,这是一个无意识的、恭顺的过程,也是一个浸淫习俗与接受教育的过程,一旦与社会主流观念镶嵌得过于紧密,那就自然会做出与主流认知相符合的判断。这种判断能够非常快捷地帮助我们在观念的乱丛中劈开一道清晰的道路,清晰意味着轻松,悬置了自我苦思冥想的成本,也意味着缩小,所以,“萨特与波伏娃就是一对狗男女”(见豆瓣影评)、“林徽因是不是绿茶婊鼻祖”(在百度里输入“林徽因”试试),这样的话 很轻松就讲出来了。 12.推迟判断、模糊意图,并不是完全没有立场,这个立场需要隐匿、谦抑与宽容。这也是我非常推崇巴赞电影美学的原因。他对于镜头语言偏好的选择,与文学最终试图揭示的图景是殊途同归的,亦即人的复杂与不可理解性。可能外国文学课最终的结果是,促发一种自我意识与“属我”的评价体系,归结起来, 就是:我,无法轻易决断。 13.每年毕业论文评审时最使人犯愁的,就是用叙事 解读文本的论文,它们看上去如此精细无误而又如此乏味。 14.当下学科专业化的趋势,使得大多数文学理论都趋向于模仿那些原属于社会科学的手法,用向外勾勒、向外批判的路径呈现文本原有的“内向性”问题,背道而驰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初读这些理论时,会带来智性的兴奋和愉悦-原来可以这么理解啊-随之而来的就是均质化,所有人写的都差不多,但就是没有一个能触及终极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本身就是只可领会、拒绝阐释、不足向外人道也。这个所有经典著作中都隐藏的“不足向外人道也”的终极问题是什么?我还说不清。昆德拉说是“人的存在”;有一天看韩松的访谈又说,“其实大家都在写一本共同的书,都是要回答清楚-人是怎么回事,宇宙是怎么回事”。大概,我们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但都表达得不到位。 15.这是一份典范的回答。阅读者从莎剧的福斯塔夫入手,以“吃”的日常细节勾连起这一人物的血肉感乃至国族感。莎剧研究中,衣食住行、花鸟鱼虫当然早有连篇累牍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始终是“他者的”,只有自己与文本肉身搏击,才能在理解中标记出自我思维的理路,也才能标记出非常个人化的引文。很明显,这份回答不仅是在“完成”问题,也在“溢出”问题,有很清晰的个人阅读体系的痕迹-如果这位同学读过托克维尔的回忆录,就会记起法国大革命前夜,托克维尔同样观察到,那些第二天就要参加起义的人讨论着裙子与鸡翅。 16.另一个练习来自豆瓣上友邻倪湛舸的灵感。她要求阅读者先找一段网上经典作品的简介,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讲一遍作品情节,比较两种语言的区别。这个练习突出的就是“我”这一主体的认知与讲述,我们会发现,所有网上能找到的情节梗概、内容缩写,都是不完整的,它们一定会漏掉自己在重述故事时标记的细节,而恰恰是自己的这些标记,最能够体现出一部作品与一个读者相遇时,刺痛、唤醒他的部分。也正是这些细节,使得读者摆脱了通用的“平均现实”,作品本身在他的生命里复苏,并且复活,甚至生长出来。 17.理解作品最切近的方式,除了文本细读,就是模仿和抄写,很难想象不读书、不模仿的作者会创作出何种文章。模仿的时刻,也就是逼着读者用作者的经验置换自我经验的关键时刻,哪怕这种作者经验是读者全然陌生的,但他也在最低限度上获得一种对于原 作修辞、风格、语势的熟悉感。当然,有时候我们的模仿可以更带一点趣味。于是有了下面这个作业,在不考虑原文的韵律音步等问题的前提下,读者还是能在一个最粗糙的修辞框架上模仿出一些形似的东西来:用《荷马史诗》的口吻来改写中国传统故事。 18.作品读得越多,每部作品之间那种隐形的联系就越会被昭示出来。一流的作家总归有某些技巧或者意识上的共性,将其一标识而出,赏玩对读,也自有其乐趣。 19.我把某类技术性的内容统称为“小说的物理学与经济学”。小说的物理学主要分析作家叙事中呈现出的诸种质地,比如软硬轻重的对比、大小之间的张力、光线的运用、速度的快慢、温度的差异、潮湿与干燥的转换等等。这些关乎“物”的状态的描写,最能体现出作家对世界的把握。越是能精确地将世界的某一状态灌入最逼肖的文字中,越能展现出作家的洞察天赋。 20.才华就是缓慢的耐心——福楼拜 21.好的空间比喻一定具有精神性效果,说物,最终指向的是人的精神状态。极为类似的是麦尔维尔的写法。《抄写员巴特比》中,麦尔维尔形容巴特比的孤独感只用了一个句子:“好像某个神庙废墟上的最后一根柱子。”这里面也有一种时间与空间的隐秘统一,时间之悠悠,强化了庞大神庙与最后一根柱子之间大小尺度的对冲,文本的空旷感还产生了一种形而上学般的效果,那些“神秘的东西”足以被容纳进来,一如斯坦纳论及的美国文学特色:具有一种神秘主义的气息,这是在英法文学里少见的。后来,理查德·福特也坦言,“对神秘东西的敬意”是他从海明威那里继承下来的东西。 22.光线与阴影的博弈,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去“认知文本”。一个人或者物,不再是古典时代那样均匀地浸润在均质恒常的光线中,而是角度一换,可能就没入黑暗。我们的逻辑无法期待从四面八方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人与物变得费解、中断、变动, 因为我们所依赖的逻辑有其无法越过的黑暗之渊。 23.当一个一流作家选择一个词语时,它可能是整个写作过程中极为惊险的一场冒险,因为这个词汇一旦从万千词汇洪流中被筛选而出,就变得不可置换、独一无二,紧紧地与前后的词汇生长在了一起,以至于无法再抠出。对物的质感的根本抵达,需要这种不可替换的精确感,这也是我们何以花如此多的工夫考察小说的物理学,它的乐趣可以和主妇在市场上甄别两条鱼一样,它的严肃又需要像鉴定师戴上高倍镜来鉴定珠宝一般。我希望在对小说物理学的粗略描绘中,提供一种工匠的视力。 24.我觉得是人对自我意识的恐惧,以及面对它时那一刻的震惊,文学则是呈现这种自我意识的最佳载体。 25.对个体化意识发掘的推崇,恰恰不是要役使人走上孤绝于人世的体验,相反,越是那些细如毫发的感受,越具有某种潜入每个人生存境遇的普遍可能性。这种普遍的欲望更接近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宏图,而非康德那与星空同辉、常人难以企及的普遍道德律令。C.S.路易斯在《文艺评论的实验》结尾,有一段激动人心的评论:“在阅读伟大文学之时,我化身为千万人,但我仍然是我自己。恰如希腊诗歌中的夜空,我以无数之眼观看,但观看之人仍是我。”每潜入一部伟大作品的私密个体意识,都是一次从自我走向普遍、最后仍归位于自我的逡巡,在触摸到包 蕴于普遍性的个殊性的珍贵时刻,也许就是路易斯所谓的“我前所未有的是我自己”。 26.歌德与蒙田的作品产生的都是这样的效果,时间回环、重叠、逡巡、往来于一个表面看起由连续线条构成的叙事空间中,当文本的物质形式与主题没有选择地朝向同一个矢量,即终点时,诗剧中的情感、意志、自我、趣味却像星云般四散开来。 27.
回应 2022-05-08 23:48:48 -
长安老农 (智障居士)
-
长安老农 (智障居士)
讲纳博科夫《说吧,记忆》的开头时,我难以忘怀整个教室进入了一种隐忍着悲哀的沉默中。在这部回忆文集的开篇,纳博科夫提到了一个“时间恐惧者”, 他目睹摇篮而感到恐惧,对很多人来说, 我们只会意识到死去身后留下的长久的寂灭,而这位时间恐惧者意识到自己出生前也是永恒的黑暗,“我们的生存只不过是两个永恒的黑暗之间瞬息即逝的一线光明”。2022-04-18 13:19:57
-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 1.原想给这本文集取名为“凝神”,就是出于如上的考虑。一方面,它意味着始终对阅读的文字保持敬意,屏气凝神,以严肃而非消遣的态度阅读;另一方面,它也指那些阅读过程中的“凝神时刻”,经典的作品像黑洞一样将我们卷入其中,浑然忘我,惟听见呼吸声。 2.文本细读满足的,不是学院派对文学批评的要求,它走的甚至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它不试图为文本的意义提供什么高大上的深度诠释,只在最基础的层面做出...
2022-05-08 23:48:48 2人喜欢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 1.原想给这本文集取名为“凝神”,就是出于如上的考虑。一方面,它意味着始终对阅读的文字保持敬意,屏气凝神,以严肃而非消遣的态度阅读;另一方面,它也指那些阅读过程中的“凝神时刻”,经典的作品像黑洞一样将我们卷入其中,浑然忘我,惟听见呼吸声。 2.文本细读满足的,不是学院派对文学批评的要求,它走的甚至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它不试图为文本的意义提供什么高大上的深度诠释,只在最基础的层面做出技术性的展现-为什么用这个字好?同样是用这个词或者这种写法,与另外一部作品相比,这部作品有什么特别的?在这个细节里,作者到底有什么用意?而又是怎样的节奏与布局,产生了当下的效果?我想,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那些嫁接在文本之上的深邃意义是不必要的,它们甚至有使人陷入夸夸其谈、凌空蹈虚的危险。就像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讽刺的那样,只要拼凑一点夹生的哲学概念、复杂难解的学术术语、凹造型的句式,令人不明觉厉的文章总是能炮制出来的。 3.这并不是否定理论或者抽象思辨的思辨,只不过, 我希望所有的深度诠释都有一个“生长”的过程:它们应该首先是从最技术性、最基础性的理解中生长出来的。其背后,则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以及对文本的感恩之情。 4.“生命化”绝不是一个玄虚的大词,它意味着将文本与日常细腻地结合,意味着一种将抽象文字转向内在经验的朴素的努力。根本上来说,它是反形而上的,没有先例可循,也无公式可套,基本上依靠个人对文本的掘进与生活的理解。 5.“我们的生存只不过是两个永恒的黑暗之间瞬息即逝的一线光明”。——纳博科夫《说吧,记忆》 6.这个实验很好玩,重构的对话出现了各种日常生活里的具体场景,有的还挺搞笑,但是,当被问到这些对话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今早的那个“片刻”,最多也只有百分之八十(当然,这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估算)。也就是说,一旦“当下”这个时间段流逝,它几乎就是不可追回的,因为书写与感受无法同时进行,小说中所有的“当下”“现在时”“意识流动”,都是事后的重构。有时候,小说家的任务就是用最大的“百分比”,追寻逝去的时间,重现漫漶的“情境”(《白象似的群山》《追忆似水年华》都是这一类)。从根本上说,小说家既是语言的工作者,也是时间的工作者,而对于批评者与阅读者来说,只有自己亲自学着去重构。 7.训练感受力是一个宏大工程,必须一点点从琐屑处做起,从read it到read into it,需要与文字频繁过招,所以除了老老实实地苦读和沉思,再加上自然年龄的成长和生活事件的丰富,好像也没有别的捷径。 由此出发,才能引向“自我意识”与“自身通透”的达成。 8.也就是说,文学道德是在最大程度上争夺社会道德的阵地,它的发轫之处,就是个体的生命与经验。 9.所以自称“我的评价很公允”是没有效果的。这一点上,曼海姆可能更为诚实,他的知识社会学之所以强调“情境”,就是说当你要做出阐释和评价时,你总是浸入在某种情境之中的,所有对于社会的诊断都与观察者无意识的评价系统有关系。个人情绪与体验的参与,恰恰是生动理解“情境”的前提条件。 10.属我性的表达。 11.没人能替你死,就像没人能替你拉屎,可是,总有人替你息考和决断,这就是问题所在。由于缺乏清晰的自我意识及由之生的判断与理解,我们常常把评价机制里“属我”的部分拱手让给“属社会”的部分,这是一个无意识的、恭顺的过程,也是一个浸淫习俗与接受教育的过程,一旦与社会主流观念镶嵌得过于紧密,那就自然会做出与主流认知相符合的判断。这种判断能够非常快捷地帮助我们在观念的乱丛中劈开一道清晰的道路,清晰意味着轻松,悬置了自我苦思冥想的成本,也意味着缩小,所以,“萨特与波伏娃就是一对狗男女”(见豆瓣影评)、“林徽因是不是绿茶婊鼻祖”(在百度里输入“林徽因”试试),这样的话 很轻松就讲出来了。 12.推迟判断、模糊意图,并不是完全没有立场,这个立场需要隐匿、谦抑与宽容。这也是我非常推崇巴赞电影美学的原因。他对于镜头语言偏好的选择,与文学最终试图揭示的图景是殊途同归的,亦即人的复杂与不可理解性。可能外国文学课最终的结果是,促发一种自我意识与“属我”的评价体系,归结起来, 就是:我,无法轻易决断。 13.每年毕业论文评审时最使人犯愁的,就是用叙事 解读文本的论文,它们看上去如此精细无误而又如此乏味。 14.当下学科专业化的趋势,使得大多数文学理论都趋向于模仿那些原属于社会科学的手法,用向外勾勒、向外批判的路径呈现文本原有的“内向性”问题,背道而驰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初读这些理论时,会带来智性的兴奋和愉悦-原来可以这么理解啊-随之而来的就是均质化,所有人写的都差不多,但就是没有一个能触及终极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本身就是只可领会、拒绝阐释、不足向外人道也。这个所有经典著作中都隐藏的“不足向外人道也”的终极问题是什么?我还说不清。昆德拉说是“人的存在”;有一天看韩松的访谈又说,“其实大家都在写一本共同的书,都是要回答清楚-人是怎么回事,宇宙是怎么回事”。大概,我们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但都表达得不到位。 15.这是一份典范的回答。阅读者从莎剧的福斯塔夫入手,以“吃”的日常细节勾连起这一人物的血肉感乃至国族感。莎剧研究中,衣食住行、花鸟鱼虫当然早有连篇累牍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始终是“他者的”,只有自己与文本肉身搏击,才能在理解中标记出自我思维的理路,也才能标记出非常个人化的引文。很明显,这份回答不仅是在“完成”问题,也在“溢出”问题,有很清晰的个人阅读体系的痕迹-如果这位同学读过托克维尔的回忆录,就会记起法国大革命前夜,托克维尔同样观察到,那些第二天就要参加起义的人讨论着裙子与鸡翅。 16.另一个练习来自豆瓣上友邻倪湛舸的灵感。她要求阅读者先找一段网上经典作品的简介,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讲一遍作品情节,比较两种语言的区别。这个练习突出的就是“我”这一主体的认知与讲述,我们会发现,所有网上能找到的情节梗概、内容缩写,都是不完整的,它们一定会漏掉自己在重述故事时标记的细节,而恰恰是自己的这些标记,最能够体现出一部作品与一个读者相遇时,刺痛、唤醒他的部分。也正是这些细节,使得读者摆脱了通用的“平均现实”,作品本身在他的生命里复苏,并且复活,甚至生长出来。 17.理解作品最切近的方式,除了文本细读,就是模仿和抄写,很难想象不读书、不模仿的作者会创作出何种文章。模仿的时刻,也就是逼着读者用作者的经验置换自我经验的关键时刻,哪怕这种作者经验是读者全然陌生的,但他也在最低限度上获得一种对于原 作修辞、风格、语势的熟悉感。当然,有时候我们的模仿可以更带一点趣味。于是有了下面这个作业,在不考虑原文的韵律音步等问题的前提下,读者还是能在一个最粗糙的修辞框架上模仿出一些形似的东西来:用《荷马史诗》的口吻来改写中国传统故事。 18.作品读得越多,每部作品之间那种隐形的联系就越会被昭示出来。一流的作家总归有某些技巧或者意识上的共性,将其一标识而出,赏玩对读,也自有其乐趣。 19.我把某类技术性的内容统称为“小说的物理学与经济学”。小说的物理学主要分析作家叙事中呈现出的诸种质地,比如软硬轻重的对比、大小之间的张力、光线的运用、速度的快慢、温度的差异、潮湿与干燥的转换等等。这些关乎“物”的状态的描写,最能体现出作家对世界的把握。越是能精确地将世界的某一状态灌入最逼肖的文字中,越能展现出作家的洞察天赋。 20.才华就是缓慢的耐心——福楼拜 21.好的空间比喻一定具有精神性效果,说物,最终指向的是人的精神状态。极为类似的是麦尔维尔的写法。《抄写员巴特比》中,麦尔维尔形容巴特比的孤独感只用了一个句子:“好像某个神庙废墟上的最后一根柱子。”这里面也有一种时间与空间的隐秘统一,时间之悠悠,强化了庞大神庙与最后一根柱子之间大小尺度的对冲,文本的空旷感还产生了一种形而上学般的效果,那些“神秘的东西”足以被容纳进来,一如斯坦纳论及的美国文学特色:具有一种神秘主义的气息,这是在英法文学里少见的。后来,理查德·福特也坦言,“对神秘东西的敬意”是他从海明威那里继承下来的东西。 22.光线与阴影的博弈,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去“认知文本”。一个人或者物,不再是古典时代那样均匀地浸润在均质恒常的光线中,而是角度一换,可能就没入黑暗。我们的逻辑无法期待从四面八方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人与物变得费解、中断、变动, 因为我们所依赖的逻辑有其无法越过的黑暗之渊。 23.当一个一流作家选择一个词语时,它可能是整个写作过程中极为惊险的一场冒险,因为这个词汇一旦从万千词汇洪流中被筛选而出,就变得不可置换、独一无二,紧紧地与前后的词汇生长在了一起,以至于无法再抠出。对物的质感的根本抵达,需要这种不可替换的精确感,这也是我们何以花如此多的工夫考察小说的物理学,它的乐趣可以和主妇在市场上甄别两条鱼一样,它的严肃又需要像鉴定师戴上高倍镜来鉴定珠宝一般。我希望在对小说物理学的粗略描绘中,提供一种工匠的视力。 24.我觉得是人对自我意识的恐惧,以及面对它时那一刻的震惊,文学则是呈现这种自我意识的最佳载体。 25.对个体化意识发掘的推崇,恰恰不是要役使人走上孤绝于人世的体验,相反,越是那些细如毫发的感受,越具有某种潜入每个人生存境遇的普遍可能性。这种普遍的欲望更接近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宏图,而非康德那与星空同辉、常人难以企及的普遍道德律令。C.S.路易斯在《文艺评论的实验》结尾,有一段激动人心的评论:“在阅读伟大文学之时,我化身为千万人,但我仍然是我自己。恰如希腊诗歌中的夜空,我以无数之眼观看,但观看之人仍是我。”每潜入一部伟大作品的私密个体意识,都是一次从自我走向普遍、最后仍归位于自我的逡巡,在触摸到包 蕴于普遍性的个殊性的珍贵时刻,也许就是路易斯所谓的“我前所未有的是我自己”。 26.歌德与蒙田的作品产生的都是这样的效果,时间回环、重叠、逡巡、往来于一个表面看起由连续线条构成的叙事空间中,当文本的物质形式与主题没有选择地朝向同一个矢量,即终点时,诗剧中的情感、意志、自我、趣味却像星云般四散开来。 27.
回应 2022-05-08 23:48:48 -
长安老农 (智障居士)
-
长安老农 (智障居士)
讲纳博科夫《说吧,记忆》的开头时,我难以忘怀整个教室进入了一种隐忍着悲哀的沉默中。在这部回忆文集的开篇,纳博科夫提到了一个“时间恐惧者”, 他目睹摇篮而感到恐惧,对很多人来说, 我们只会意识到死去身后留下的长久的寂灭,而这位时间恐惧者意识到自己出生前也是永恒的黑暗,“我们的生存只不过是两个永恒的黑暗之间瞬息即逝的一线光明”。2022-04-18 13:19:57
论坛 · · · · · ·
请教书友一个小问题,P75页右下角,“鸟”是什么意... | 来自星球 | 2 回应 | 2022-05-05 13:54:30 |
万千微尘坠心田在哪能买到呀? | 来自wilson | 4 回应 | 2022-04-25 15:09:38 |
这样的排版是故意为之吗? | 来自cynthia727 | 17 回应 | 2022-03-23 13:39:10 |
小错误 | 来自李瑞轩 | 2022-01-28 23:41:28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 (无心恋战)
- 藏书单 (不一定)
- 个人藏书 (莫云轩)
- 行距文化代理 (行距版君)
- 我有一所大房子,有很大的落地书柜 (熊喵喵)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 2022-03-25 19:15:51
3.5
3 有用 支离疏 2022-03-29 13:54:13
可当作阅读训练的方法论,把阅读还原到本来的技术层面,连看似飘渺的灵性与感悟的灵感其实也可以是“技术”的光韵。作者一直在强调的生命化的阅读,我是无比赞成的。我的理解是:生命化阅读归根到底,是“诚其意”,保持自己最初一念之本心与作品之间最亲密血肉的联系,保持对自己感受的忠诚,保持对文学的爱与敬意。不诚其意,阅读技术也可能走入误区(就像纳博科夫讽刺那些将树叶之绿色阐释为希望隐喻的读者)。意诚才有一切可能... 可当作阅读训练的方法论,把阅读还原到本来的技术层面,连看似飘渺的灵性与感悟的灵感其实也可以是“技术”的光韵。作者一直在强调的生命化的阅读,我是无比赞成的。我的理解是:生命化阅读归根到底,是“诚其意”,保持自己最初一念之本心与作品之间最亲密血肉的联系,保持对自己感受的忠诚,保持对文学的爱与敬意。不诚其意,阅读技术也可能走入误区(就像纳博科夫讽刺那些将树叶之绿色阐释为希望隐喻的读者)。意诚才有一切可能。很多人读很多书,只读出一脸戾气一口酸气一肚子怨气,这很不好。 (展开)
7 有用 起名困难症患者 2022-04-06 07:49:17
文本细读的确是很有意思。前半部分告诉我阅读文学的意义,后半部分对于阅读量有限的我来说是大段剧透
1 有用 山静日长 2022-03-24 10:20:47
没有强扯文学理论的大旗,而是为文本细读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和方法,更关注作品与自身体验的连接,以及文学作品带来的美学上的深层次感受和反思。读完后脑内自动生成了一份重读书单,期待作者的下一本书
2 有用 察察葵 2022-03-25 23:09:00
喜欢书的封面也喜欢作者讲述文学的方式,只是书中提到的很多书我都没读过。
0 有用 夏夏蘑菇🍄 2022-05-22 07:49:59
对卡尔维诺也许会喜欢吧,总是需要一个契机,以及,细微之处才会有惊喜,这点我非常认同,也许就是我看东西无法错过细节,总想和作者battle
0 有用 ネモ 2022-05-21 23:12:10
被称为文学的艺术形式高于我们的日常,看了上篇觉得以前看过的小说都白读了。
0 有用 amelia 2022-05-21 19:28:46
书的名字十分劝退,如果不是读库出品且老六力推,会被认为是鸡汤文。原题目《凝神》可能更能击中目标受众,但谁知道呢?文章本身质量很高,无论是教学时候如何启发学生,还是后续几篇文本细读,都很有启发性。配合原文食用更佳。小说摸骨法三则:延宕、诱骗与嵌套这篇真是一绝;后面对远山淡影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没读懂的部分。PS原来真的有这么多人质疑哈姆雷特,我就放心了。
0 有用 契诃夫的月亮 2022-05-21 18:57:37
自然是弥补了我以往文学阅读中缺失的部分,过去我只能与作者达成某种不戳穿的会心协议,接着便无所顾虑地在固定的河道里坐着小舟顺流而下,耽溺于目之所及的绚丽无法自拔,也就因而错失掉扭头与心灵之弦碰击的机会,这才是与我的生命经验产生微妙共振的文本。这样一种没有理论,只是单纯地被作者的巧思和语言击中的阅读体验,想来也是好久前的《英国病人》。我着迷于凯瑟琳脖颈下凹陷的部分,也被不同名字的风感动,就像全世界追云... 自然是弥补了我以往文学阅读中缺失的部分,过去我只能与作者达成某种不戳穿的会心协议,接着便无所顾虑地在固定的河道里坐着小舟顺流而下,耽溺于目之所及的绚丽无法自拔,也就因而错失掉扭头与心灵之弦碰击的机会,这才是与我的生命经验产生微妙共振的文本。这样一种没有理论,只是单纯地被作者的巧思和语言击中的阅读体验,想来也是好久前的《英国病人》。我着迷于凯瑟琳脖颈下凹陷的部分,也被不同名字的风感动,就像全世界追云的人,博物馆里也保存着各地云的倩影。福楼拜苦思冥想行文的方式,不少作家也醉于此道。他们像追求至纯的炼金术师,善借材料,不断将大与小、硬与软、时间与空间的理性之美融于文字,又致力于打破古典小说的桎梏,不去做那伪币制造者,终于在意乱神迷的书写阅读体验中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复杂,比如哈姆雷特的踌躇。 (展开)
0 有用 余昭 2022-05-20 22:33:07
漂亮又真诚的一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