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書能贊辭則可謂經學入門;井研采取了比金壇侯官更緊的今古區分(帶來了可見的doxagraphic perturbation if not conflation upon the textual):今古本於尼父晚歲早年之分又兼顯密之別、戴記雜今古、燕趙為古魯為今而齊當其間、禮制平分今古、凡與周禮不合悉準依王制、王制乃孔子所作之禮傳、穀梁為今學根本、魯尚書學已絕、荀孟皆不用周官、不及禮之異義乃「隨便為文」(由此看,他大概不會以為費易可稱古文易)、詩書四代異制非今古可範、左氏國語不出於一人、墨學出於晚孔左翼、聲稱「漢人今、古之說,出於明文者少,出於推例者多」、關心「風氣盛衰遞變」;又以為金石異辭不足以證經義(廖氏蓋不知垂訓與立說不同);欲校定群經以為蜀學之旌徽(輟而弗康)。
3 有用 沙鸥馆客 2022-09-30 15:01:56 四川
颇有胜义,恨读廖季平书不多,来日当系统补读
1 有用 秦火 2023-03-08 21:48:11 湖北
下午晚上翻完,序言味太冲了(匿名就没意思了,补:才知道是刘小枫写的)于经学属实门外汉,仅可窥其大意,改日补评。
0 有用 子恩 2023-05-18 17:05:36 江苏
学术史上价值大于学术价值。另外,序言的味太冲了吧,建议直接跳过。
0 有用 晏清 2023-07-08 23:27:14 贵州
依廖季平此书,经学今古文之分实源于孔子早晚期之别:“从周为孔子少壮之学,因革为孔子晚年之意”,而从学弟子或闻此不闻彼、或闻彼不闻此,故传之而愈加截然分别,乃至门户森严、不相采用。但推其本源,“今、古之分,全在制度,不在义理,以义理今、古同也。至于弟子之大义,经师之推衍,乃有取舍不同、是非异致之说。揆之于初,无此分别”。孔子之所以终究要变革制度,实出于极现实的因素:周末文盛,孔子欲改制以救文盛之弊,此改制又不全是复古制,而是因时而变,迎向未来的。前后之别又分别以两书为大纲:从周为《周礼》,古文全宗此;因革为《王制》,今文全宗此。本身如此分别也可各有其好处,而自郑康成出,以今学入古,混合今古之学,反使今古学各自晦暗。而此境况至王肃处坏到了极点。而廖季平以为,他的工作就是重将经学之今古学分辨清楚。
0 有用 经 2023-12-03 18:38:21 北京
读的选集本,感觉现代反廖平的人都没好好读过其书。对于今古学异同的不一问题,廖平给了一个历史演化的解释,湛深之思
0 有用 Cyvc 2025-03-23 22:44:41 广东
感觉有许多观点已被接受下来成共识了,再读已无太多波澜,也足可见此书影响之深远。这两天重读用的是《全集》本,这个版本以前在学校看过,回想起来仍然感慨,遂补标。
0 有用 兰巴克 2024-05-31 12:05:02 日本
於是書能贊辭則可謂經學入門;井研采取了比金壇侯官更緊的今古區分(帶來了可見的doxagraphic perturbation if not conflation upon the textual):今古本於尼父晚歲早年之分又兼顯密之別、戴記雜今古、燕趙為古魯為今而齊當其間、禮制平分今古、凡與周禮不合悉準依王制、王制乃孔子所作之禮傳、穀梁為今學根本、魯尚書學已絕、荀孟皆不用周官、不及禮之異義乃「隨便為文」(由此看,他大概不會以為費易可稱古文易)、詩書四代異制非今古可範、左氏國語不出於一人、墨學出於晚孔左翼、聲稱「漢人今、古之說,出於明文者少,出於推例者多」、關心「風氣盛衰遞變」;又以為金石異辭不足以證經義(廖氏蓋不知垂訓與立說不同);欲校定群經以為蜀學之旌徽(輟而弗康)。
0 有用 silvousp 2025-03-01 14:01:52 广东
序言匿名 後來知道是劉小楓寫的,說本雅明畏懼自我了斷實在是笑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