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译序
引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哲学和教育
第二章 道德哲学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合理论证与不合理论证
第四章 自由
第五章 平等
第六章 功利主义
第三部分
第七章 康德和对人的尊重
第八章 自主
第九章 权利
第十章 创造力
第十一章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
第十二章 自由学校
第十三章 教育分配
第十四章 灌输和道德价值
索引
译序
加拿大的罗宾·巴罗博士对于从事教育哲学的同行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他曾在威斯敏斯特公学和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攻读经典与哲学,博士毕业于伦敦大学,论文研究的是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在长达半个多世纪、跨越两大洲的教研生涯中,他先后就职于伦敦城市学校、莱斯特大学和西蒙弗雷泽大学,还兼任过西安大略大学和奥克兰大学的客座教授,发表了涉及哲学、古典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专著23部和学术论文上百篇。1996年,巴罗教授荣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他在教育哲学领域的贡献使同行受益匪浅。
罗宾·巴罗主要研究有关教育的哲学问题,《教育中的道德哲学》一书是他的早期著作之一。不同于那些喜欢专注于某个狭隘、具体问题的学者,巴罗教授在学术上涉猎广泛、专博相济。他对认识论、伦理、教育问题,尤其是对一些哲学的基本问题诸如“什么是哲学”“哲学为什么重要”“哪种哲学有实用价值”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使得这一专著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本书有助于读者梳理概念。例如第二章详细介绍了道德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异同以及直觉主义和情感主义的来龙去脉,清楚地说明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绝对主义者认为道德规范永恒不变,但无法给出所有人都认可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道德主张,因而遭到质疑。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价值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不同社会的道德价值可以不同,甚至同一个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价值也可以不同,道德价值的对错随具体社会的不同而不同。直觉主义者在同样难以通过实证研究之类的方式验证道德知识的情况下,一方面承认道德真理的客观性,认为道德真理不以社会品味的转移而转移;另一方面提出道德知识可以通过直觉获取的观点,不过这种直觉和相对主义所说的品味看起来并没有多大差异,导致直觉主义和相对主义难以区分。情感主义则是种特别极端的相对主义形式。情感主义者认为人们之所以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有关道德知识的证据,是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道德真理也没有道德知识,道德判断体现的只是个人喜好。
第二,本书的内容浅显易懂却又发人深省。例如,第四章中作者讨论“人生而自由”的命题时和“人往往很自私”及“人生来依赖母亲”的事实做类比,指出从“是”这样的陈述推出“该”那样的结论其实跳过了论证这一中间过程,犯了逻辑谬误。再如,在第五章阐述平等内涵时,他又针对一些反平等主义者试图将“平等对待”理解成“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对待”的现象进行驳斥,指出“无论人生不生病,花钱给所有人分发同样数量的药品毫无意义,而且无论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给所有人做手术是荒唐的。(因而)我们只给需要的人提供医疗帮助”,进而提出“除了人们之间的差异构成差别待遇相关理由的情况,平等对待意味着同等待遇”的观点,思想深刻,逻辑严谨,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全面思考什么是平等、如何实现平等等问题,从而帮助读者规避那些因过于简单粗暴地处理复杂问题而造成的错误。
第三,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不仅解答了一个经常困扰师生的问题,即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哲学对实践活动特别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意义,还在最后部分就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做了演示。例如,作者在第十章中提到学校如何开展创造性活动、怎样判断创造力的价值以及创造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价值,并澄清了一些流行观念中的误区。比方说,(1)率性、无拘无束的活动不会自动变成高质量的作品,优秀作品的标准是提高作品质量的工具,培养创造力不能废除客观标准;(2)如果评价优秀作品的唯一标准是真诚,那么优秀作品本身的价值堪忧;(3)没有参与过学校的创造性活动并不意味着将来会没有创造力,除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外,开创性工作离不开专业能力的培养;(4)虽说不受特定标准束缚的创造性活动能让孩子们觉得放松,这种做法和功利主义者趋乐避苦、追求幸福的观点一致,但不顾质量的短暂快乐未必有助于增加他们将来的幸福总量。
总之,《教育中的道德哲学》无论对于初学者,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员,还是对于上这门课的老师来说,都是一本非常合适的参考读物。
· · · · · · (
收起)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