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海上而來的歷史力量已經在中國作用,近世後期由此分野。窺看明朝的整體社會現象,充滿「逾制」心態,從衣裝、飲食、建築到公共空間,皆成為僭侈炫耀的展示場。原為統治工具打造的驛道,消除了中國人對「行」的禁忌,讓行旅普及於日常。
朱學定為官學,與士人內在修養的聯繫慢慢消失,直到王陽明悟出「知行合一」,那是對詐偽社會風氣的嚴厲批判。明代戲曲的精緻創新,源於專業觀眾的眼光品味及文人的關懷參與;從話本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字終於可以記錄長篇語言,開啟一段「新造字運動」。
文官用道德意識干預皇帝的私生活,宮中、朝中分際被打破,宦官擁有超越前代的掌權空間,幾個史上罕見的昏君也在明朝出現。國家財政有個不變的「兩千七百萬石」作為預算基礎,從朝廷到地方,數字上無法管理,官僚系統隨之失能。流寇是明朝政治崩壞的總體現,與此同時,中國已被新世界體系置放在邊緣地帶。
...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海上而來的歷史力量已經在中國作用,近世後期由此分野。窺看明朝的整體社會現象,充滿「逾制」心態,從衣裝、飲食、建築到公共空間,皆成為僭侈炫耀的展示場。原為統治工具打造的驛道,消除了中國人對「行」的禁忌,讓行旅普及於日常。
朱學定為官學,與士人內在修養的聯繫慢慢消失,直到王陽明悟出「知行合一」,那是對詐偽社會風氣的嚴厲批判。明代戲曲的精緻創新,源於專業觀眾的眼光品味及文人的關懷參與;從話本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字終於可以記錄長篇語言,開啟一段「新造字運動」。
文官用道德意識干預皇帝的私生活,宮中、朝中分際被打破,宦官擁有超越前代的掌權空間,幾個史上罕見的昏君也在明朝出現。國家財政有個不變的「兩千七百萬石」作為預算基礎,從朝廷到地方,數字上無法管理,官僚系統隨之失能。流寇是明朝政治崩壞的總體現,與此同時,中國已被新世界體系置放在邊緣地帶。
【突破看點】
◆從食衣住行看明朝的「流行」文化
◆理學到戲曲小說,明朝的思想、藝術躍動
◆深度解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大歷史」視野
◆擺脫選擇性扭曲重新認識滿洲崛起
◆從「心理史學」探看崇禎皇帝
不一樣的中國史 11的创作者
· · · · · ·
-
杨照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目录 · · · · · ·
第一講 近世後期的歷史動力
01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02 「下層結構」決定了「上層結構」
03 學歷史不能不懂多層次的時間尺度
04 無法當故事講的,是歷史的大段落
· · · · · · (更多)
第一講 近世後期的歷史動力
01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02 「下層結構」決定了「上層結構」
03 學歷史不能不懂多層次的時間尺度
04 無法當故事講的,是歷史的大段落
05 被新世界體系編納在邊緣地帶
06 朱元璋的墾荒政策和《魚鱗圖冊》
07 屯田、重視家族帶來的人口動能
08 城鄉分野、地域主義到省籍觀念
09 舊典範支應不了的困窘與無能
第二講 近世生活——食與衣
01 賺錢卻不能花,西方資本累積的動機
02 「商」上升到「農」,不如躍升到「士」
03 《鳳還巢》顯現的明朝社會現象
04 顏色、圖紋等禁令與「衣著逾制」
05 從馬尾裙到蘇樣,衣裝的「創起為奇」
06 社會衣裝的展示場,舉國若狂的炫耀熱
07 公共空間無關市民意識,只在表現身分
08 飲食空間的變化:茶樓不只喝茶
09 從《儒林外史》看喫茶這件事的普及
10 菜餚、食具的排場與僭侈
11 「一筵之費,竭中家之產」
第三講 近世生活——住與行
01 朝廷掌握七萬公里的驛道和驛站
02 「非軍國重事不許給驛」的限制
03 統治工具動機下創造的行旅交通條件
04 《金瓶梅》看送別,《夜航船》作談資
05 明朝人怎麼搭船?乘輿到飛車怎麼選?
06 旅行禁忌變少,建築風水愈發講究
07 官員住所規範及《五雜俎》談南北建築
08 借景、疊石,《園冶》的造園之法
第四講 王陽明與理學新路
01 心性理氣和佛性:佛教對理學的影響
02 強調個人、凸顯自在自由的「學」
03 理學躍動著道德英雄主義的氣概
04 理學家吳澄對「豪傑之士」的探問
05 回返初衷的清理,許衡和劉因的選擇
06 理學在明朝受到「成功的詛咒」
07 道理早於聖賢存在,追求「自得之學」
08 王陽明貶謫龍場驛丞的政治現實
09 「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
10 「好惡之知」而非「聞見之知」
11 知行合一,將扭曲良知的各種因素掃除
12 大詐偽時代下逼出的王陽明思想
13 每個人心中自有真理的後遺症
第五講 明代的戲曲小說
01 「中國自由傳統」是怎樣的自由?
02 戲劇能夠發展,靠的是身分制鬆動
03 從「諸宮調」到「雜劇」的形式差異
04 雜劇為什麼從歌唱開始?
05 從《西廂記》看文人添加的精神資源
06 南方的戲曲活力:「南戲」與「傳奇」
07 南戲的多種唱腔與崑曲的流行
08 說書、話本、章回小說與觀眾
09 高度的行業集體性質、隨興遊戲性質
10 中國文明的一段「新造字運動」
第六講 黃仁宇與《萬曆十五年》
01 革命像一百零一年才可通過的長隧道
02 中國為何無法成功地回應西方衝擊?
03 將「大歷史」集中在一個特定尺度上
04 無關緊要、沒有大事發生的一年?
05 不看人物的短時片面,看更根本的結構
06 蓄意「罷工」、不運作的皇帝
07 君臣之間的雙輸局面和奏本制度
08 皇帝指揮宦官,宦官再監視文官
09 文官系統的結果主義和道德修辭評判
10 小皇帝對張居正的依賴與「奪情案」
11 倫常儀節的報復性制約與「立儲案」
12 道德過剩,擠壓實質的行政效能
13 正面規定都失靈,只剩負面規定在作用
第七講 明代的財政及其危機
01 管理工具出現前,國家要如何運作?
02 早熟的帝國靠的是意識領導
03 白銀從來不是明朝官方的貨幣
04 倒退回穀物本位,明代怎麼收稅?
05 官和吏角力,戶部和兵部工部也角力
06 紫禁城的開銷最麻煩也最沒有底
07 銀庫難以劃拔,稅畝成為逃稅弊端
08 地方分級混亂,官吏員額缺、薪俸低
09 明朝官僚體系是管理上無能的敗壞
10 黃冊、魚鱗冊鞏固的里甲底層是明朝根本
第八講 新女真勢力的崛起
01 「驅除韃虜」的口號發明自日本?
02 鼓勵不認同「清國」的人一起強化亞洲
03 為何是朝鮮問題釀成中、日衝突?
04 滿清歷史的情緒性改寫、選擇性扭曲
05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06 從後金到滿清,民族認同的策略調整
07 努爾哈赤決意討明的「七大恨」
08 「明助天譴之葉赫」,七大恨重要訴求
09 邊防部隊也是邊境威脅的雙重角色
第九講 諸寇橫行的時代
01 貴妃和太子的衝突疑雲:「梃擊案」
02 輟學太子的短暫皇帝路:「紅丸案」
03 朝臣嚴批李選侍占乾清宮:「移宮案」
04 以禮監視,「朝中」干預「宮中」
05 「么麼里婦,何堪數昵至尊哉?」
06 皇帝私生活被當作大事,人人都是言官
07 魏忠賢弄權,熹宗為何「懵然不辨」?
08 魏黨的鬥爭手段,與東林黨壁壘分明
09 哪個大臣帶兵出去,他就倒楣
10 流寇問題關鍵:「括天下庫藏輸京師」
11 流寇是明朝政治體系崩壞的總體現
第十講 崇禎皇帝——心理史學的分析
01 生祠遍立的「九千歲」魏忠賢的垮臺
02 超越前代的絕對皇權與忠君思想
03 中國士人有著怎樣的集體心理狀況?
04 袁崇煥要求「不以權力掣臣肘」
05 「崇禎五十相」,最難服務的皇帝?
06 極端的自我中心貫串崇禎朝的統治
07 輕信和多疑的矛盾結合
08 崇禎人格中深層的遷怒轉移習慣
09 「刑部易尚書十七人」看責任逃避心理
10 罰遠過於罪,試驗自我權力的界線
11 三餉並徵,崇禎君臣給李自成的大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朝廷组织编制中,有一个单位叫“十三清吏司”,“十三”来自“十三省”,所以是各省和中央朝廷的联系单位。 不过“十三清吏司”除了要管13个省之外,还有很多很杂的业务。要管北直隶、南直隶这两个不在13省以内的特别区,要管盐业专卖,要管漕运仓储,要管御马房,等等。 所以北直隶的财政由福建清吏司兼领,南直隶由四川清吏司兼领,盐业由山东清吏司兼领,钞关由云南清吏司兼领……这样的安排很怪吧,为什么将北直隶的业务和福建的放在一起?这中间只有一个简单的考虑,那就是福建、四川、山东、云南、广西、贵州这些个地方因不同理由相对比较闲,所以就分到监管业务,顺便做点别的事。 管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联系,还有余力可以管其他业务,可想而知在本业上是用什么态度在管了。 前面提到户部的员额,最多的时候增加到74个官和165个吏,官增加了将近一半,吏却只多了5个,但真正在做事的,是吏而不是官。顾炎武检讨明代没落问题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就重点提出了吏的状况。吏不像官,没有统一的晋用渠道,都是靠人际关系上来,因而有很多亲戚同乡的联结。一个单位中的吏形成复杂而坚固的师徒、亲戚、同乡关系,彼此掩护,和官之间则形成表面上下隶属,实际紧张角力的关系。 “流水的官,铁打的吏”,官来来去去,不只是调动频繁,而且自己都无法控制什么时候被调到哪里去,也就不可能有所准备。没有准备到了任地就任新职,几乎不可能立即进入状态,要做什么事,都必须问已经在那里、长期在那里的吏。 因而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这样看:明代的户部人力微薄到真正在做事的,不到200个人,这和宋代的规模相比,都少了一半以上。宋代的财政管理逐渐朝专业化发展,明代相较却开了倒车。 户部规模太小,能管的很有限,而关于国家财政事务,除了户部之外,还牵涉其他单位。例如兵部在这方面也很重要。“卫”“所”这种军事机构的经费,适用分配的,由一个县或一个州来负责供应。分配到的州、县,财政收支就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05 官和吏角力,户部和兵部、工部也角力- 217 -
1588年1月,但以农历计算还在前一年的十二月,一代名将戚继光去世了。依照黄仁宇的评断,戚继光最重要的历史地位,建立在为明朝打造了一种特殊的军事组织,之前没有出现过,之后也无法再造。 黄仁宇在书中解释得很清楚,那是因为戚继光的军队,不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所能承担的。戚继光去世时,没有人能看见,那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且是中国唯一的一次军事改革实验到此落幕了。也是要到后来,有了宽广的历史眼光,才会看出来历史的巧合竟然衔接得那么紧密。同一时期在欧洲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是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将世界历史带进了新的海权时代,而中国刚刚错失了可能参与的关键条件。 又例如在1587年当时看起来的一件小事,一件No Significance(无关紧要)的事,在东北边境的建州卫有一个部落的领袖逞其武勇,攻打周围的邻人,消息传到朝廷,大臣分成两派争议到底该剿还是该抚。一度要剿的主张占了上风,但派去的军队却被打败了,于是转而变成要抚的主张被采纳了,实质上就是恃其距离遥远,不理不管算了。 那个武勇的部落领袖,叫努尔哈赤,他的名字在1587年第一次出现在明朝的记录中。 努尔哈赤的行为,以及明朝朝臣讨论与决策到执行并转向的过程,有哪些是偶然的?又有哪些反映了结构性、近乎必然的现象或问题?回头看历史,从后见之明,我们常常扼腕,当时怎么会如此轻忽,怎么会就这样放过了可以节制、压抑后金崛起的大好机会呢? 千金难买早知道,而我们却总爱用“早知道”来看待及评论历史,这就是黄仁宇所说的“斤斤计较书中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的态度。 黄仁宇在书中试图让我们看到,这不是少数几个人的错误判断,而是:首先,当时明朝的军事组织与军事运作,没有条件可以出关打努尔哈赤。其次,要建立足够的军事力量出关压制努尔哈赤,明朝需要完成如同戚继光所从事的改革,但戚继光的遭遇却已经证明了这样的改革无法彻底,也不可能复制。派戚继光去打努...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05 不看人物的短时片面,看更根本的结构- 177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不一樣的中國史 11"的人也喜欢 · · · · · ·
不一樣的中國史 11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挑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
> 更多书评 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信出版集团 (2022)8.8分 38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不一樣的中國史 11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不思之说 2024-05-03 22:14:39 日本
对明朝结构性问题有了非常明晰的解答
1 有用 theSkywalker 2023-05-18 21:15:28 上海
拜托泡高去香港诚品买的台湾书,又是竖版又是繁体的不过读起来还行。第八讲比中国版多了三章关于中日关系的,可能涉及满汉民族就不敢出了,感觉没必要这么敏感
0 有用 神飞 2023-08-03 17:22:17 安徽
绝对权力往往不断去试探测验权力的边界,明朝大概是汉族王朝里政治上最野蛮保守的一个,偏偏它同时又是在思想结构上影响近现代最深广的一个,这当然是悲哀的,可哪里有尽善尽美的过去(除了儒生的理想国上古三代),有气度去接纳感受多样、有能力去发现拥抱变化、有信心去克服虚无和无聊,这或许是历史赠予阅读者的最佳礼物
0 有用 PAUL 2022-09-19 08:07:27 广东
观点非常具冲击性 从结构史学角度 层层递进 各种新鲜观点
0 有用 techie 2024-01-28 18:21:48 重庆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用不同的时间维度和不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