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My Bones Know 短评

热门 最新
  • 3 TimeSpace 2023-05-10 20:08:57 广东

    前30%的abuse太具体了感觉有点trigger……而最后和医生的录音让我非常不舒服,实在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原声,明明转述就可以了,这样做过于private,让听众被迫参与进去。 书里提到明明女性得ptsd更多但世人的普遍印象都是男性的战争后遗症,在这个社会真是一点不意外🙄

  • 2 ROTCEV 2024-01-23 14:18:25 美国

    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遭受的家庭虐待,以及成年后自我疗愈的努力。作者想要知道,为什么母亲生了她又不停地虐待她,为什么父亲像个巨婴对她有价值就利用没价值就抛弃,她更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家庭暴力如此猖獗的社区里,在明显病态的家庭环境下,最后“疯了”的只有她一个?为了寻找创伤的源头,作者重新走访了自己成长阶段身处过的各个社群,马来西亚的姑妈一家,湾区的亚裔社区,还去学习了道家哲学,最后发现她并非个例,代际创伤蔓延了她整个家族的几代人,遍布于她出身的看似精英中产的亚裔社区,由于创伤过于普遍,C-PTSD甚至成为了一种族裔标识,家族长辈对痛苦的高忍耐力不过是极度创伤后的解离,对恶人恶意的无底线宽容不过是常年被虐后的习得性无助。最后她终于跟家里断联了——虽然是被动断联,但能醒悟过来抛弃孝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 6 NoNo 2023-01-08 07:49:45 美国

    泪流满面。很难不因类似的经历感同身受。多年前,当我发现自己的行为举止完全是教科书级别的PTSD时,与作者一样,我读到的不是症状,倒更像是种指责。父母为我花了许多钱,便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我他们工作是为我,而同样的,不离婚也是为我。母亲虽不曾以自杀相胁,但却把身体不适一股脑地全部怪到我的头上。母亲总问我是不是想她死,而我方才惊觉或许想死的不止我一个。母亲每日酗酒,可我却不能发疯,我务必满脸堆笑扮演她乖巧听话的女儿。正因如此,我一向痛恨被安慰,而无比轻飘的那句「他们其实很爱你」则是我的最大死穴。我渴望真正的理解。我幻想有人可以拯救我,勇于亲口对我说:你的父母是残忍的人,他们不爱你,可你值得被爱。我爱你。 羡慕作者在确诊后身边仍有充满爱的另一半。嫉妒使我面目全非

  • 1 Gale 2024-01-17 02:28:35 美国

    感覺作者很煩人

  • 1 untamedheart 2022-03-23 09:38:45

    看了三分之一,弃,都是已知的。

  • 4 大板牙 2022-12-04 01:09:46 美国

    听到第三章,骇人听闻。||作者特别努力积极地尝试各种方法从cptsd中痊愈,真的令人钦佩。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心理疾病的知识,同时也有很多小细节戳我。比如她说看医生那么麻烦,要看保险能不能用要打很多电话,process很劝退。有两点takeaway,一是let the happy moment sink/register,二是pain和suffering不同,无需为pain而feel bad,pain是身体的一部分。听书就不是很容易做笔记,听到一些引人深思的段落有时候也就那么过去了。

  • 0 翘课Booyah! 2024-03-08 01:47:24 广东

    好几个书友推荐的年度书籍,期待值太高了,没有想象中好。要说那部分特别触动我的话,大概是她对混乱心理的描写很细,把真实的纠结体验用文字呈现出来了。

  • 0 Mackie 2024-02-14 07:22:34 美国

    跟糟糕的父母彻底切割,理解他们的过往与痛苦,在工作上卓越而意气风发,构筑起稳固而有爱的关系,心理问题的解决永远需要处境的真正变好,非常强大的一个女人。同时我更好奇一代移民的问题,他们怎么变成了会殴打和虐待小孩的父母。

  • 0 朱依帆 2023-12-29 11:23:38 澳大利亚

    好开心能读到这本书。好开心在新年前把它读完了!

  • 0 尘默 2023-12-16 01:44:25 美国

    略长,但是文笔很好。前段是回忆录,中间上下求索求医问药是病历,后段放出和therapist的session录音确实很坦诚

  • 0 芒果 2023-11-25 04:56:01 加拿大

    程度没有作者那么深,但我从小的家庭环境也是(冷)暴力+情绪虐待组成的,即使完全不是我父母的本意。作者自愈的每一步心理历程我基本都经历过,向外求助而不得,终究靠着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将自己从泥巴里提起来,年轻时对于本来美丽富饶故乡的恐惧,一心只想着逃离……

  • 0 Stranger 2024-02-01 07:26:06 德国

    感谢作者的书写,无比感谢,让我终于看到了仿佛能够找到描述自己的痛苦的话语。

  • 0 Y门食客 2022-08-15 06:12:04

    作者童年时长期被父母虐待,导致患上了精神疾病(总觉得这个词哪里不对)。精神疾患跟身体疾患有相同的地方,都会给病人的生活造成不便,还会有附加的精神压力、焦虑。作者非常努力地尝试去康复,还把自己患病的经历放到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审视思考。幸运地是,她在一点点地好转。人与人如何相处是件复杂的事情,但却往往被简化。作者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让我看到了两个个体的疏离、孤独衍生出的绝望。作者与丈夫一家的关系,又让我看到爱与融合散发出的美好。渴望爱与被爱,是很原始的人性吧。令我惊讶地是,作者长期渴望从他人那儿获得别人无法或不愿给出的东西的经历,竟让我共鸣了。

  • 5 阿离 2022-08-12 23:22:47

    在回家的路上读完,看得涕泪横流。非常及时的一本书,作者试遍了我试过没试过的自我拯救方法(各种therapy瑜伽冥想读文献做访谈),还把我那些无法言语化的感受以及想反驳却未能反驳的论据都写出来了。Dr Ham在作者说完话之后总是笑对我来说有点讨厌,但是他和作者microanalysis的工作方法我也很想借鉴。她非常痛苦,也非常努力。我也一样。唯一一点,她诊断cptsd之后还能遇到那么好的伴侣令我非常嫉妒。

  • 1 lzhang 2022-09-15 22:34:39 广东

    Healing is never final. 开始理解自己和一些身边的人,曾经可能经历了什么。

  • 0 漆窗 2023-11-05 00:20:00 福建

    一節一節地讀。太多,太多的話想要說。Thank you Stephanie, for your braveness. Thank you for sharing it with all of us.

  • 0 风满蜃气楼 2023-11-24 12:54:43 四川

    经历多年心理咨询与各种治疗方法之后才知道自己患有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作者为了分析原因、找到治愈方法,开始回溯童年被虐待创伤,深入细节,并从社区内广泛存在的儿童虐待出发,去追溯自己所属的移民群体的代际创伤,但最后,创伤的治疗还是得返回自身,打开感官,交付信任,开启与人沟通的大门。虽然很多观点体验看似理所当然,身在其中的人却往往因为某扇闭锁的心门,察觉不到自己的症结与障碍,总是试图破除障碍回复“正常”,却忘了所有情绪的出现都应该被允许。应激障碍也可以是某种“超能力”,在极端时刻发挥作用,使患者比“普通人”更善于应对变化。比较感慨的是在新冠爆发期间,社会不再“正常”,“普通人”也进入了“非正常”状态,才真正开始理解心理障碍患者的日常。作者的情感非常澎湃,尤其回溯童年部分,看得太难过了。

  • 0 残灯火 2023-10-19 20:50:39 广东

    有些琐碎了

  • 0 喜欢书多过人 2023-10-06 22:06:10 上海

    我也很想奔溃一场,而能肆意崩溃是一种优越的幸运。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