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力图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立足于电影生产、创作时间来研究三位导演。关于克里斯托弗·诺兰,笔者将首先从他的英雄主义建构进行描述,并具体论述其在英雄主义建构中对人物个体的困顿所进行的哲学性思辨;其次对克里斯托弗·诺兰拥有特色的碎片化表达进行深度阐释,并对其非线性叙事表现手段进行细致分析;很后从后现代狂欢语境中的观众角度展现其电影表现的接受美学,由此而知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电影创作中实现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自觉趋同,是好莱坞很后的“电影作者”。而关于后现代艺术特征明显的戈尔·维宾斯基,笔者首先从其反英雄的人物塑造出发,指出他人物塑造的外化特征和内在矛盾都展现了其反英雄主义的主线;再从叙事层面的逻辑性特征出发,阐释其叙事法则的先验规律,以及在叙事中规避道德困境的主要问题;同时笔者认为,戈尔·维宾斯基在电影剧情中的文本互指也是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对莱昂内西部电影的画面、情节、音乐的效仿以示致敬;很后,从电影很基本的镜头语言角度,对戈尔·维宾斯基利用段落镜头的调度来达成视觉奇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本书的很后,笔者对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对人物的镜像阶段与自我认证进行深度阐释;其次,站在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其控制的新形势、压抑性的俗化趋势进行细致的分析;很后,回归安德烈·巴赞的理论,从奇幻的景深镜头对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影片作进一步解析。本书力图通过以上角度,对三位好莱坞知名导演进行系统而全面的阐释,以期为今后的电影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