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活下去 短评

热门
  • 85 你疯了 2024-02-29 13:50:43 浙江

    至少文学要站在弱者那边。

  • 62 大Z 2022-05-18 23:11:59

    即使是单论故事本身我也觉得很好看了,更何况我没办法单论故事。

  • 17 请叫我林林~ 2022-10-26 23:39:05 北京

    金石柱先生就是无数个死于传染病死因却又不是传染病患者的缩影

  • 142 赫恩曼尼 2022-04-19 10:19:30

    8年前肆虐韩国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被一位有良知的作家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感染者遭受的身心折磨、社会歧视,家属的绝望和挣扎,上层的不作为、模糊的隔离标准、毫无反思的态度——8年后和这样的文字相遇,沉痛溢于言表:在面对传染性疾病时,历史还在重演。当年最后一位MERS感染者金石柱,被层层规定囚困在了荒岛般的隔离病房,最终含恨离世,他的痛苦和呐喊就是眼下最让人心碎的隐喻。金作家选择“站在穷苦、弱势和受伤害的人这边”,认为文学和社会共同体都应如此;单就这一点,就远胜过那些将文学视为追逐名利的砝码的作家们。致敬。

  • 23 前世海豚 2022-05-18 17:29:08

    7 this is everyone's story

  • 5 花蒲刁民 2023-11-08 22:11:09 江苏

    我们某种程度上都是三年疫情的幸存者,我光是坐在家里沙发上看这本书都头皮发麻,不开玩笑,读完第一部当晚就做了一晚的噩梦。书虽然很好,但我还是不太能接受这种披着纪实外壳的虚构小说,什么提炼,艺术加工,在我看来多少是在为自己找借口的偷懒,看到最后有种被诈骗了的感觉。真真假假的故事,是很不公平的。

  • 25 渣渣 2022-05-20 21:20:07

    为了金作家说的:“即使在法律上输了,在文学上也要赢!”

  • 14 bookbug 2022-06-02 16:44:07

    如果没经历这三年(特别是前年与今年),我可能只会把这本书中的故事当作故事,人物当作人物,但经历之后再读,会觉得像在读预言抑或照镜子,实录一样的写法时刻提醒着我从来都没有什么殷鉴不远,生动的人物语言和情感也让阅读完全没有任何距离感,所有人与事都近在咫尺。从熔炉到N号房再到MERS,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被东北邻领先太多了!

  • 5 姚瑶 2022-06-08 00:27:15

    看到2015年5月19这个日期,突然感觉到世界的平行,人的孤立。那一天,我和多先生扛着三脚架,落地济州岛,自拍婚照,那一年我们对MERS毫无印象。书里的人说,下一次,只会更糟,因为全是依仗他人的牺牲与走运。没想到下一次来得这么快。我体验过每天去医院报道,为了化验单数值大喜大悲的日子,多先生也太懂那些重复的噩梦与住院时的抑郁。不因侥幸而窃喜,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 6 PHY 2022-12-27 01:40:19 上海

    由于所有的故事都过于熟悉,以至于完全没有在读小说的感觉。读到一半脑子里只有五个字“东亚的牲口”,东亚文化里对牺牲的鼓吹,对忍耐的赞美,对受害者的崇高要求,对不作为的默认,过分相通以至于让人感到羞耻。而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百余人感染的故事,最近的新闻则告诉我们,哪怕受害者以百万千万甚至上亿来计数,权威依然不会表现得更负责,也一样不需要对它们造成的恶劣后果承担责任。完美的受害者已经太多了,这是东亚的盛产。

  • 3 小备 2024-07-26 07:57:40 上海

    9分,纪实类小说这么写真的很棒,有很多想说但是说了也会消失的话,不如就不说了吧

  • 2 棠棣之华 2023-10-13 23:42:36 河南

    你很难把这本书仅仅当做有真实背景的虚构小说,或只是当成发生在离此地不远的另一个国度无关痛痒的一件小事,因为远比这严重的事情已经更长久地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身负医学背景、接触话语资源、了解法律知识并不会让降临在每个人头上的罪责减去半分,反而更因为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正在面临什么和将要面临什么而倍加痛苦。又或者说,你自以为所有人共享的那份记忆其实仍然是不均衡、有差异的,读时看到有其他读者质疑书中大家的反应是否太过分,举证是自己在三年里一直身处低风险区,难以想象在疫情传播微弱得多的Mers时期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他的感觉和记忆站在他的立场可以说正确,但我也不认为我的回忆和我的感受便是错误,但似乎总有一种记忆比另一种更正确。

  • 2 婉兮清扬 2024-10-15 17:14:26 四川

    这本书是如此适合此时此地的我们读,那些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普通卑微的我们身上就是一座山。一直觉得这里是很适合写纪实文学的,如此多的现实题材无人挖掘书写记得… 想说的好多但说出来就会被消失吧。就这样吧,感谢这本书,感谢作者,“文学就应该站在穷苦、弱势和受伤害的人这边,不仅文学,社会共同体也是如此,属于共同体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这样。”不要忽视他们的呐喊,不要忘记我们的伤痛,不要放弃抵抗。

  • 3 木槿🌸 2024-10-06 14:28:09 日本

    注释里解释pcr和ecmo,看了苦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可能也没想到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会成为传染病专家。看完总觉得中文世界里有人欠我一本这样的书。

  • 2 2025-01-05 20:37:31 贵州

    传染性病毒永远都不止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病毒,还有,历史会一次又一次重演,也许换形式,也许不换形式。 我以为是纪实文学,原来是小说。以三个家庭为切入点,很有代入感地讲述mers感染者的故事 随之抛出的每个症结,每个中国人都会无比熟悉。恩看完难免会有一些联想。 充分站在了亲历者的视角,对其他的刻画总觉得欠缺了一点,抒情的时候太繁杂刻意了一点,比如说病榻前的小时候的自己幻觉。总之亲历者的形象很鲜活。孤女新人记者,顶梁柱工人女性,癌症刚治愈的新人牙医... 小说电影感很强,整个就很适合拿来当作剧本拍纪实致郁系铭记主题电影。 huckleberryfinn很好听。

  • 93 桃花石上书生 2022-06-02 16:29:54

    读得哭了,这是一部如此真实和有力的作品。书里是一个个的“人”,而不是数字,他们的自救、愤怒、抗争,都是活生生的。这本书里提到的普通人的尊严,也正是我们需要坚持的,普通人的抗争,也正是我们需要做的。一部适合此时此刻此地的人阅读的书。

  • 5 Shallow 2022-05-24 14:45:52

    身处风暴中,看完心情复杂

  • 1 星期一 2025-01-21 14:23:30 四川

    经历了新冠疫情后看到这本书就像照镜子,一切都那么熟悉

  • 1 陈露清 2025-07-04 20:19:36 安徽

    这场一八年爆发的病毒无法令我不想到四年后的一九年新冠疫情,我们都是时代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在疫情中,人们都想着“这只是一场噩梦”,是没错,但这个噩梦一个接着一个,期间,逝去的却是人

  • 2 素人張 2025-05-17 23:59:18 北京

    人物很扁平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