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与流星 短评

热门
  • 47 可樂漱口 2022-09-14 10:28:03 山东

    从全文最尾的庾信反观本书更为合适,庾信将自己比拟为湖冰下的游鱼,忍受着寒冷,却更畏惧春天,因为鱼鹰早已徘徊其上,等待冰融雪销之时,重新捕猎。于是肃杀与春日,一对传统印象中毫不相干的意向,便这样被串联在一起。此便是对经典的排斥与摆脱,萧纲强调影与光的对立,摹写一瞬,使之成为永恒。对零散物象的拼凑,在即逝中把握未逝,在飘零中反转传统,是萧梁一代文学的线索,亦隐喻了其自身的结局。文学传统的重压固然痛苦,而一刹之捕捉亦难以为继,永恒的悲剧就这样被引入了中国世界,自此再未被抽离。

  • 62 细雨流光 2022-05-10 15:25:34

    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梁朝的爱意…… 书写的历史无非是被种种利益和动机所左右的“再现”。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南朝印象、南朝文学,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历史真正的样貌。 原来春花飘零这一意象,是从南朝开始的,边塞诗也是由南方诗人首创。 南朝梁在政治上失败了,却在唐初以文学的形式实现了复兴。

  • 28 盐汽水 2022-07-16 14:18:01

    好看。除了切入点的诗意象征,更以女性视角确认《玉台新咏》乃宫廷女性读物而非男人假托政治情怀,为女诗人正本清源,恢复她们的声音。

  • 19 小天狼星 2024-09-06 07:42:41 中国澳门

    颜之推辗转北国羁旅一生,离家乡最近的那次是逃到北齐,以为有望回南,岂知陈霸先篡了梁。庾信也许至死都在愧疚,那天他带着王沉甸甸的信任骑在马上,自信此战无虞。可他刚撤一舶,侯景已带着千数铁面军赫然眼前,萧正德叛变,秦淮失守。往事历历在目,梦魇里尽是箭矢的猎猎风声。 旧日的光影和幻象,摇曳的烛火与星风,王子们躲进故纸堆,皇帝是在世的神明,诗人咏唱须臾的一念,尊贵美好一触即破,热爱丧亡在劫难逃。 念着“落花还旧影,惊蝉乍失林”的王子,已不再是“手执玉如意不相分辨”的少年,那日萧纲对殷不害说“庞涓当死此下”,金风吹散了玉叶,很快就是黄昏了。 那夜萧绎将十四万藏书付之一炬,冲天的火光映照着一只亡目,瞧,果有一座金楼啊。骄傲被泪水弄脏,一生的执迷至此尽矣。 南朝风流终于消散在戎马倥偬的年代。

  • 20 有狐 2022-12-01 15:44:57 河南

    诗歌解读太好了。读到心痛。 楚堑既填,游鱼无托。 吴宫已火,归燕何巢。 而今而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 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 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 ——“大朵大朵的火焰慢慢落下,好像深山中无风时的雪花”

  • 7 肢解或被欺骗的 2023-05-21 12:10:47 浙江

    饱含「偏见」的叙述压倒了问题意识闪光的分析。田批评过往研究的庸俗和简单,反复强调注意文本的史料来源对其特征的分析,即特征可能是史源塑造的产物,并不反映撰者的主观意图。但田此书主要基于别集总集等文学史料,进而以康强而非颓废来形容南梁,目之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朝代」的做法,与田所批评的那类研究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阳俊之-萧纲临刑题壁-北方边塞与南方平民商人群体的文化他者构建(边塞诗的兴起+宫廷cosplay)-隋唐在南北朝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 10 米菲 2022-08-27 09:59:12 安徽

    全书写得优雅、深情、充满才气。但作为一部学术作品,立论确实不稳。撇去实用主义、道德训诫,后世建构等等原因,萧梁文学中许多诗人和大部分作品为后世诟病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笔力弱、真情实感少,没有后来唐诗的生命力,表现出的理念,即使有,也多是轻飘飘的。古今学者关注萧梁文学的技艺胜过内容,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多确实不打动人。作者把它解释为表现一种观照的宗教哲学,那现实恐怕证明这种诗化哲学并不成功。甚至,作者在书中对于南朝诗歌的一些哲学化解读,诚然非常美,但还是发挥太过,拔高了古人。北朝文学是否真如作者说的那样简陋不堪也要打个问号。翻案文章最难的就是让读者相信,几千年来的学者和评论家们全是傻瓜或是别有用心者。

  • 4 九冶桑鸟 2024-06-24 17:53:41 广东

    快速略读了。作者写庾信写得太美,如她所说:「我愿意相信自己写这本题为《烽火与流星》的书,只是为了解读庾信的这首二十个字的诗」。

  • 4 momo 2024-09-30 21:53:58 广东

    看得掉泪TT,和《王融与永明时代》堪称南朝文史论著的双璧,果然美丽的文字是用爱为笔墨写出的

  • 7 文禾斗 2022-12-15 19:53:22 广东

    多年前买过,未阅。今读新版,有几个感受:1、田氏喜欢对逯、严全集进行爬疏;2、在叙述中,侯景出现得太突然,似乎就是为了来终结这烂熟的文化;3、为宫体诗正名了,还打破了传统的文派划分,这是稍稍算得上解构的;4、她的诗歌赏析我还是看不进去,不过从佛教影响讲观照也很不错。

  • 5 2022-05-14 10:38:17

    已读 田文笔极佳

  • 5 Spade 2022-11-15 18:22:45 北京

    太精彩了!!原来南朝形象都是被后人建构出来的,真是令人佩服的反弹琵琶之作啊。

  • 2 我本红尘客 2023-02-08 00:49:36 湖北

    作者没有成功描述“社会与文化”这样宏大的话题。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作者的思维是跳跃的,论点和论据并不能支撑作者的结论。作者没有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作一个准确的定义,反而以自己切身感受为先,先入为主,预想了结论,再来找论据。作者希望提供一个深层理解梁朝文学文化的语境,但有关梁朝的思想、社会结构对于文学的动态影响,作者根本没有阐释清楚,只是把自己关于梁朝文学的观察与思考塞进了“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这一拼盘。将本书作为学术作品,恐怕难给好评;如果作者将本书的内容改为解读南朝文学作品或作者的散文,以作者极细腻的感知,书写这个庾信至死不忘的江南,可能更为合适。

  • 2 绯色の鲑鱼🐟 2023-11-26 10:24:46 江苏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于2023.11 苏州诚品

  • 8 女巫与花 2022-05-31 20:52:38

    “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读此书之前,对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文化毫无想象,更谈不上对萧梁宫体诗的了解。一谈诗学除了古诗之外只知唐宋再及明清,没想在汉与唐之间的南北朝时期,曾闪耀过如此辉煌灼灼的一颗文学流星——梁朝宫体诗。其诗学风格不仅在于语言的组织构造的技巧性,更在其对物质世界的观照感知方式,结合佛教的“一念”专注于“瞬间”,让我想到喜爱的法国印象派画作:精心留意于光影的跃动,明暗的过度,定格于时间之流的某个瞬间…情感恣意又克制,其美学张力十分迷人!以及因着对宫体诗的细读解析为文心,田教授为观者打开了一个恢弘阔达、拥有文化胆识及想象力,绚烂又悲怆的萧梁王朝,美而惊心,令人瞩目。

  • 1 铁拐z 2024-01-31 20:33:30 北京

    不能说完全没有亮点,田的一些诗歌感觉还是很好的,有些批评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过槽点也实在太多。第一章试图给梁武帝做翻案文章,但缺乏常识,结构散漫,逻辑混乱。而且,田对梁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析和她后面的诗歌批评没什么关系,严重割裂。第二个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田的论述分寸,这个毛病基本上90%的中文系学者都有。文章随处可见“历史首次”“最重要”“萧纲是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这种夸张表达。让我最不能忍受的是,你论中国古代诗歌就论诗歌,她干脆直接给文学下了个定义,说是人类抵御沉重生活的手段,“仅此而已”。说白了就是“文学小道”,有这种观念可见新文化运动是白瞎了,更可见田秋水女士的趣味多么陈腐。不过话说回来,宇文所安先生也是这么讲中国古代文学的,想必二人连接多了,不免也心意相通吧。

  • 1 辽人忧地 2023-01-27 22:35:50 河北

    第一次阅读田晓菲著作,和她比起来,还是更喜欢宇文所安。宇文所安常给我一种由语言文字的陌生化带来的出乎意料的美感与启发(尽管不一定“正确”,却能提供看待问题的新角度),而田晓菲在本书里急促地下的各种论断,虽然有论证,却总让我在阅读时觉得很别扭。

  • 1 嘻嘻嘻 2022-07-31 16:52:41

    “情无所治,志无所求。 不怀伤而忽恨,无惊猜而自愁。挟飞花之入户 看斜晖之度寮。” 以及 “顾飞本欲去,得影更淹留” 这类抒发闲愁的宫体诗在重视经世济民的文化体系中显得多余,倒挺适合以佛教为主基调的梁朝,人有时需要给自已一种空空的感觉

  • 5 FourteenYuan 2022-05-28 23:27:37

    田晓菲,你是我的神!2022#21

  • 2 suzumiya 2023-10-13 11:20:08 上海

    讲述诗歌的语言太好,有一种未曾腐败的学者散文的美。 虽然作者一再力证也确实做到了证明萧梁文化的“康强”,但后世读者总是有着后见之明,正是由于没有预设衰亡的即将发生,正是东宫春坊里的年轻人还在期待着“新变”,但最终一切却都如佛教幻境,片刻光耀后终归消散,于是使得本书作为衰亡史的挽歌色彩更为浓烈。 我有着强烈的冲动,想要把这本书打入文化研究所指称的南国想象,也许这么做是对的,不过最终还是停下了这种做法,或者让我们先搁置关于“南朝化”还是“北朝出口论”之间的分歧,毕竟没有人读庾信的《哀江南赋》时,不会即使是片刻地,为之动容。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