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手稿漂流史》的原文摘录

  • 财富新贵在研究他们的猎物,而他们的猎物也在观察他们,这样的笔记会变得越来越多。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物品成了步入上流社会的入场券,这才是它们真正的价值所在。图书馆的墙壁上往往嵌着管风琴,公共空间中整齐摆放着扶手椅和长沙发,覆盖着昂贵的丝绸。阅读并不是书籍的唯一功能。 在美国,新的财富阶级开始崛起,随之产生了一种新的欲望:从旧世界收集知识和文明的象征物。在这一过程中,罗森巴 N Rosenbach)等一批中间商,把倒买倒卖的手艺发展得炉火纯事首先,他们寻找手头措据的贵族,买下其全部家藏,然后随潮手、卖给那些概有钱又有收藏欧望的买家,一位费镜的书有 臂买下了一批无与伦比的早期印刷书,卖家是威斯敏斯特公爵二 重Duke of Westminster),他庸俗不堪、毫无品,味最大的 兴趣是赛马,而非书籍收藏。罗森巴赫指出,英国书商的问题在 手,他们既无法“整批地买人好的收藏”,也没有“掌握通过私下协 议,获取私人图书馆的本领”。由于英国书商的漫不经心,罗森巴 赫抢占先机,从私人渠道买下了不少“好东西”。61953年,他花 费4500英镑(约合今天的78000英镑),从威斯敏斯特公爵图书馆 买了将近400本书,其中大部分是1700年以前的书,在他看来,这 是一笔划算的交易。随着美国收藏者对欧洲珍宝的需求量越来越 大,这些图书将变得越来越稀有。 罗森巴赫的客户汇集了美国最有势力的买家,包括金融家P摩根(卫Morgan)、“铜业大王”威廉·安德鲁斯·克拉克(Wam Andrews Clark)、铁路大亨享利·亨廷顿(Henry Huntingon)、美翠 石猫公司急裁享利·福尔本(Henry Foger))。他卖给这些工业巨头 的书大多是文学、历史、绘本,这类书籍历来也受到英国收藏家的重汽。美国的商业巨头大多常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家致富。他们购买了沃尔特,斯科特的信件(摩根)、诗... (查看原文)
    麒麟 13赞 2022-05-28 13:06:40
    —— 引自章节:第九章 物换星移
  • 面对数额庞大的遗产,牛顿的继承人们吵作一团。伍尔斯索普祖传的不动产, 留给了和牛顿血缘最近的约翰(John),他是牛顿舅舅的曾孙,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当地牧师形容他是“上帝也知道的大人物家里的可怜虫”。在之后短短六年的时间里,他沉迷赌博和酒精,将所得遗产挥霍一空。牛顿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妹妹,玛丽(Mary)和汉娜,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本杰明(Benjamin),他们总共生养了8个子女,这些和牛顿具有一半血缘的侄子、侄女们瓜分了股票和养老金,这部分占据遗产相当大的比例。牛顿有近2000本藏书,价值270英磅,被一位海军监狱的典狱长花300英镑买下,送给教区牧师的儿子。 (查看原文)
    磬夏 8赞 2022-04-18 23:22:23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继承者们
  • 老道的藏书家理查德·希伯(Richad Heber)专门收集早期的英文诗歌和戏剧作品,他的藏品超过10万册,花费10万多英镑,他的名言是:“同一本书,绅士一次要买三本,一本作秀,一本阅读,一本外借。” 托马斯,弗罗格纳尔,迪布丁(Thomas Frognall Dibdin)是这个疯狂世界中的精神导师。他第一个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藏书癖”(bibliomania)这种怪病,他本人已病人膏肓”。19世纪的头30年,正是在他的煽动下,善本书籍和手稿市场的投机泡沫迅速膨胀,简直到了令人头晕目眩的地步。在其1809年出版的著作中,迪布丁将“图书狂热”(book-madness)定义为一种“致命疾病”,三教九流都会染上:善本书商、腰缠万贯的藏书家(大部分是贵族子弟)以及囊中羞涩的穷酸文人(虽然只有在一旁看热闹的份儿),纷纷卷人了这场盛大的狂欢。迪布丁著作的第一版,让“图书狂热”的概念深人人心,该书的第二版更是实实在在地创造了一场“图书狂热”。这场热病的起因,是1812年拍卖的一批早期的印刷本图书,它们原本收藏在罗克斯伯勒(Roxburghe)家族巨大的图书馆中。在图书收藏的历史上,时至今日,这场拍卖会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查看原文)
    磬夏 8赞 2022-04-19 11:02:07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继承者们
  • 在当时,这种笔记本被称为“平装本”(paperbooks),如果牛顿只用这些本子写作,佩勒特的任务也许就不会如此艰巨了。那时,人们更爱用散装纸,而且用途五花八门,牛顿也不例外。他经常购买和使用的是“水壶纸”(因印有水壶形状的水印而得名),每张大小约为32×40厘米。他习惯于将纸对折,从而形成一张简单的对开页,他通常只在右侧半页书写,必要时才在左侧半页补充或修正。 (查看原文)
    木兰Mulan 2赞 2022-03-25 15:40:14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继承者们
  • 伏尔泰——他的宗教信仰令人捉摸不透,或者根本就是个无神论者——解释说,《年表》不过是牛顿从“更严肃研究带来的疲劳”中摆脱出来的一种精神放松,即便如此,这部著作依然显示出了“艾萨克•牛顿爵士天才般的创造力,一如他在所有研究中所表现的那样。” (查看原文)
    木兰Mulan 2022-03-17 15:14:29
    —— 引自章节:第三章 身不由己
  • 老道的藏书家理查德·希伯(Richard Heber))专门收集早期的英文诗歌和戏刚作品,他的藏品超过10万册,花费10万多英镑,他的名言是:“同一本书,绅士一次要买三本,一本作秀,本阅读,一本外借。 托马斯・弗罗格纳尔・迪布丁(Thomas Frognall Dibdin)是这个疯狂世界中的精神导师。他第一个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藏书癖”(bibliomania)这种怪病,他本人已病人膏肓”。19世纪的头30年,正是在他的煽动下,善本书籍和手稿市场的投机泡沫迅速膨胀,简直到了令人头晕目眩的地步。在其1809年出版的著作中,迪布丁将“图书狂热”(book-madness)定义为一种“致命疾病”,三教九流都会染上:善本书商、腰缠万贯的藏书家(大部分是贵族子弟)以及囊中羞涩的穷酸文人(虽然只有在一旁看热闹的份儿),纷纷卷人了这场盛大的狂欢。迪布丁著作的第一版,让“图书狂热”的概念深人人心,该书的第二版更是实实在在地创造了一场“图书狂热”。这场热病的起因,是1812年拍卖的一批早期的印刷本图书,它们原本收藏在罗克斯伯勒(Roxburghe)家族巨大的图书馆中。在图书收藏的历史上,时至今日,这场拍卖会依然为人津津乐道。对决的双方是两位贵族藏书家一斯潘塞勋爵(Lord Spencer)和布兰福德侯爵(Marquis of Blandford)。誓不服输的劲头、贪得无厌的欲望冲昏了两人的头脑,他们来来回回出价,竟 把一部1471年版的薄伽丘的《十日谈》(Decamerone),抬到了宝石般的价格。最终,布兰福德侯爵以2260英镑的天价(约合今天的75000英镑)购得了此书。 (查看原文)
    麒麟 2022-04-20 22:29:44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专家介入
  • 紧随罗克斯伯勒拍卖会一起出现的,是一批罗克斯伯勒特许经销商(这场拍卖会的另一个副产品,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早期善本书籍交易市场)。在拍卖会的庆功晚会上,与会来宾决定当晚成立一家同名俱乐部。俱乐部的成员们(最多时有31人)同意,将再版批文学价值不明却稀少罕见的英文文学著作。后来人们发现,这批善本图书的实际情况是,“当它们变得独一无二的时候,已经被大量印刷出来了”。然而,这种做法完全忽视了问题的关键:稀缺性才是王道。对于陷人图书狂热不能自拔的人群来说,所谓的文学品味,向来是纯粹收藏活动祭坛上的牺牲品。版本意味着一切,内容却无人过问。罗克斯伯勒俱乐部最早注意到过去的文学作品的价值,至19世纪中叶,这种热情逐渐流行开来,甚至变得有些平庸。普通人虽然并没有罗克斯伯勒俱乐部成员那样极端,但早期图书的再版与收藏,依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籍不再仅仅是标志特权阶级的装饰品,还可以作为怀古抒情的象征物。 19世纪20至30年代,在工业化和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之下,人们被新的机器文化摧残得遍体鳞伤,美好的往日岁月成了抚慰心灵的良药,人们普遍怀有一种对往昔的乡愁。这种乡愁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历史学和考古学成为体面人所追求的对象。 (查看原文)
    麒麟 2022-04-20 22:31:56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专家介入
  • 不过,这篇匿名作品早已在小范围流传,包括惠斯顿在内的很多人都读过它,而且纷纷猜测作者是谁。 (查看原文)
    anonymously 2023-03-18 18:35:17
    —— 引自章节:第三章 身不由己
  • The anonymous manuscript continued to circulate, however, and some, including Whiston, had guessed at its true author. (查看原文)
    anonymously 2023-03-18 18:35:17
    —— 引自章节:第三章 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