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赓武回忆录 短评

热门 最新
  • 28 frozenmoon 2023-02-03 13:39:26 北京

    如果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回忆录就是秘史字里行间空白处、褶皱里的暗语。这书里明处讲是身份认同的寻找与构建,暗处写尽了命运的不可捉摸。很多时候看似自己在做选择,其实不过是被时代、际遇和更宏大的力量拨弄,所谓身份认同不过是想尽办法适应那一次次拨弄。这其中有无尽苍茫。王先生绝对算得上动荡世纪中的幸运儿了,他也承认并感激这份幸运,而他的同辈学人中还有那么多不可言说甚至没被记录的不幸,他笔下偶尔提及的一句一句慨叹背后都是血和泪。从单纯阅读来说,上部优于下部。

  • 40 malingcat 2022-10-26 22:16:40 上海

    这部回忆录其实有三位作者,除了学者王赓武,还有他的母亲丁俨、他的夫人林娉婷,也正是因为两位女性的回忆文字以直接插入文本的形式展现,使得“家”与“爱”更加立体,也让这部回忆录成为一部多声部的浅吟低唱,丁俨文字中的风骨,林娉婷文字中的坚定,人如其文。王赓武先生以鲐背之年完成此书,文字质朴无华,即便偶涉学术,亦丝毫没有炫耀之心。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一点儒家的内核,是他“长年半游牧生涯”的基底,虽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才能安心。对于“宅兹中国”的我们,“南洋”的芭风椰雨、碧血白沙、特别是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汇与冲击,所知寥寥,本书在殖民、战争、动乱与革命的大背景上展开,也向我们揭开了这个世界的一角。到最后,作者是中国人、马来人、还是澳大利亚人,的确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悲悯,他是世界公民。

  • 2 了了 2022-10-24 20:48:44 四川

    文笔平庸的流水账。

  • 2 Morgenmuffel 2022-12-02 23:38:55 北京

    《家园何处是》讲自己心中故国的破灭,《心安即是家》讲寻求身份认同而未果。

  • 3 朱棣 2022-10-06 20:17:34 上海

    有一些删减,不过内容还是不错的,作者的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的教育影响一生。还有他找到内驱力的那一段,很好。

  • 3 songsong 2022-10-06 16:05:43 云南

    本书书名即可见,传主也曾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如同无数海外华人--其所专的研究对象。未读过作者的学术著作,单就本书来说上部更可读,家族际遇之外,较为精彩的是就读中央大学的人和事及各人的命运。对中西语境下“爱/love”含义的探讨引人思考。 下部穿插作者太太娉婷的自述使相对枯燥的学术生涯之外多了些生动的色彩。总体而言作者算是一生顺遂,家学和个人资质都不错,成年后追寻个人学术兴趣,并与国家(新马)/民族(中国)前途相联,从而有所成就。娉婷的相爱及家庭支持在作者实现成就中也很重要。虽处海外,作者仍是古老中国之人,但积极拥抱新世界并有所成。 本书文字克敛,另据说国内版本下部删节不少,对读者甚是遗憾。

  • 3 百香果 2022-10-31 00:20:33 北京

    坦白说有点无聊,何止是流水账,流水账中不见日常生活气息,倒像是一板一眼的公文,后人或许可以当作有关身份认同的史料来看吧。

  • 3 嗨呆客要出门玩 2022-11-18 18:23:39 上海

    上半部比下半部好看 关于身份的认同 关于读书 都很有意思

  • 4 夕颜 2022-11-15 12:51:33 江苏

    补记夕颜小号10/02。作者的人生有几个关键的节点:父亲虽然辅导他中文,但仍然有别于其他华人家庭,送入英文教学学校;父亲不适应南京气候病重返回马来亚,作者也在1948年内战激烈时候离开中国;虽然早期以英国文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最终还是转向了历史;终其一生思考马来西亚族群未来,但在学生生涯很少涉入各种政治社团。由于学习英文,身处海外,就学于欧美,教学于澳洲、香港、新加坡,视野开阔,学术丰硕,又有一个支持自己的妻子,三个成才的子女,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 4 挠挠 2022-11-22 14:57:44 上海

    “多写些兰花,不再写水仙花。”

  • 0 居易 2022-11-21 14:56:00 天津

    “回顾往事,五十多年前,我们离开吉隆坡前往堪培拉。我们总是被问起,我们认为自己的家在哪里。由于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往往回答说,家就是我们所在的地方,也是所有我们感觉像在家里的地方。” 一生变动不居,心安才是家。 被大时代洪流裹挟,追寻国家、生命的意义。 (非常遗憾,考研期间阅读,断断续续,读完已经对上部记忆减退,丧失了对这部书的整体感受了。但对王赓武先生辗转四海,对何处为家的思考,确实印象很深) 到底什么是家?

  • 1 王小刀 2022-11-22 21:17:47 广东

    这应该是我2022年读过最好且最喜欢的书之一。新移民的外域视角和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交融的人生,一定带来的是与众不同的视角。真正的历史是录像,不是照片,阅读这本书就是一个看录像的过程。

  • 0 卡卡 2022-11-25 21:31:23 福建

    很佩服也很羡慕,很好的一段历史补白,关于东南亚华侨的经历。王赓武父母的经历让人感慨,家、国之间的摇摆沉浮不由自主。他本人在从求学到治学的迁移之旅也让人佩服,与妻子聘婷的感情令人羡慕,真是可贵的好妻子。可惜对东南亚认知太少很多不了解的内容,但整体阅读体验不错

  • 9 Tacita 2022-09-19 00:13:21 广东

    看完全书印象最深的是王赓武先生少年时,觉得借书勤读带来了全新的自由感受,只要能阅读,能思考,再多变的处境都能适应。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目标,不再想要融入某个社群,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段心境大概可以说明他整个人生底色了,无根的海外华人,就像一株蒲公英,它飘在天上,一直没有落地。

  • 2 浮一大白 2022-09-20 08:08:44 北京

    感谢师弟惠让王老师签名版

  • 6 鹅来鹅往 2022-09-23 15:54:28 上海

    在我这里私心喜爱上半部更多一些。或许总是看到西方世界讲移民自我认同的文学,突然看到在东南亚这片特质明显却被“失落”的移民土地上融合文化孕育过程中的人类心态有种奇妙的新鲜感。以及,每次看到那个年代的故事总是在想,到底是什么才让动荡中这些“无心”学习的人们反而有机会成为躬耕学术的大家?

  • 3 陆吴双 2022-09-30 15:53:35 山东

    东南亚华侨史,作者从小生活在马来西亚怡保,和我非常要好的前同事老叶就是怡保人,还记得有一年假期和他一同回乡,沿途看到因为锡矿采集完毕而放弃成空的集镇,怡保虽然是霹雳州的首府,但人口也就三四十万,华人占多数,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保留最完整华人习俗的海外华人(因人口够多,可又怕被同化),中小学都是华人捐助的私立学校,每当华人传统节日,满城的红灯笼。作者1930年生人,高寿,著作等身,曾任香港大学校长,可以说是著名学者了,作者回忆录表面风平浪静,生活幸福美满,可如果了解东南亚近代史,步步惊心,海外华人近百年来,真是不容易,国弱被人欺,近代战争不断,作者上英校讲英文改变一生,很多华校生,又是另外一番奋斗历程,上下两卷是作者个人史也是华侨史,老一辈受苦,才有后辈幸福,相信未来世界的经济中心会转移的东南亚。

  • 0 Deputize 2022-10-04 22:32:26 浙江

    那一抹淡淡的乡愁,无论身在何地,脱不开的华夏血脉和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守住了文化,走到哪里都是家。

  • 1 icarus 2022-10-05 14:49:49 北京

    南洋新移民在两个(或许是三个)祖国之间寻找认同。前半部反映的学习经历,折射出英属殖民地和日占时期马来西亚族群的生活丰富有趣,后半部讲各种访学经历的流水账相当无聊,反而林聘婷写的部分要更生动好看,确实文笔更好。

  • 0 日不拢耸 2022-10-08 15:17:40 四川

    海外华人的心路历程,少年时代的阅读,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不少的影响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