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如果你想了解post-布迪厄的争论,杂食性争论经典论文翻译进来了。如果你被泽利泽的道德/市场交叉力吸引,她的学生Wherry重要发展也收录了。如果你对物质+文化感兴趣,耶鲁学派的最新发展也有了,如果你对网络+文化的新结合有兴趣,那连“文化洞”这么有解释力的概念论文也有了。。不要一谈文化,就老布迪厄了!至少也可以看看这里的Lamont先!
收录了一些很重要的文献,如工具箱论、文化洞、关系账户什么的,很值得读,但整体来说有些无聊,这么搞文化社会学,显得挺没文化……
理论解释现实,现实汇成理论
选文总体而言理论阐释多于案例研究。个人比较喜欢的是:1)评价/估社会学,这条路子很有启发性,尤其是在强调比较的中国,感觉它可以分析很多现象,例如top10大学的排名与组成、内卷背后的价值性判断扭曲;2)符像意识,国内新传学界近几年来十分注重物质性理论,试图打造堪比语言哲学的媒介哲学。结果亚历山大泼了盆冷水,说物质性不重要物质感才重要,太逗了;3)近距污染,这应该是全书所有文章中翻译得最好的一篇。论文本身就很有思辨性,而且举例也很贴近现实,在深入浅出之间就颠覆了传统理论,非常精彩;4)女性与身份/地位文化的生产,其中“戈夫曼式劳动”很有启发性,当然这一概念可能已经演变为情感劳动、审美劳动、数字劳动等。不过本书选文很驳杂,各方面都有,因此在阅读之前最好有相应知识积累,否则可能会有些阅读困难
忘了从哪里看来的评论,这样的文化社会学看起来很没“文化”。还记得阅读韦伯时头脑和心灵的波澜吗,还记得阅读布迪厄时情绪与理智的纠缠共舞吗。再看看这些所谓美式经典前沿,模型机制、技术路线、思维导图都更精致了,但几无智识和情感的刺激与启发(但或许适合学科内部的论文不断引用在生产?)。这样的社会学,如果还做不到老祖宗涂尔干期盼的“物”一般的“社会事实”的境界,不如尽快归入数学统计学门下吧。
文化研究的汪洋大海,我是自甘坠入的
回过头来看,自己负责的两篇译文都是准确性多过流畅性。改掉一些英语表达应该会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只能说语言和智识能力都还不足以做到兼顾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一个难能可贵的读本,值得珍藏。
符像意识,杂食者,恐怖谷
虽然很多看不懂,但是能了解到前沿的社会学家在做什么还是很受教的。喜欢近距污染那一篇。
前沿有点看不懂,后面经典选的都很有意思,本以为文化消费会是最吸引我的,结果最喜欢“近距污染”,原来研究也可以这样不循规蹈矩还这样精彩,看到最后忍不住想,特德姜完全可以借题延伸出个短篇,毕竟行文调调跟他也蛮像的
重新复习了一下“文化剧目库”“结构洞”,回去翻了一下原来读过的泽利泽,“近距离污染”和“戈夫曼式劳动”对最近的状态有启发,适合做索引。
只感觉第一篇《行动中的文化》收获颇丰
只值三星的论文集。(2022.5.15于富长路隔离点)
(美国)文化社会学论文集。论文写作风格加上翻译带来的术语堆叠,使得本书不如想象中那么“好看”。个人感觉最有用的是拉蒙特的两篇文章,评价和不平等的文化维度也确实很值得研究。最有趣的则是讲“恐怖谷效应”那篇,当然那篇是最不像学术论文的,作者也承认。对大众文化理论的组织社会学重读也挺有意思,让我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思路多了一点警惕。
适合做工具书,有些文章读着没啥感觉,有几个文章对我比较有启发性,有几篇文章需要非常了解很多社会学以外的知识才能懂。总体上来说,好几篇文献有启发,但是要实现从纸面理论到经验化理论,对我来说还是太吃力了
买了这本书很久了,总因为各种事打扰没有好好读,终于读得差不多了。启发性很强。可借鉴其中的一些论点来思考考古学中的文化,可借此看到考古学文化含义变迁的意义,可猜想考古学文化下一步会往何处去
美国社会学界各位大佬的经典论文集。因为相关概念过于驳杂,不太适合扫盲科普,但对初入门槛的阅读者应该会有所启发。Swilder Lamont的文章都是经典,自然不必多说,Philip Smith的近距污染一文写得清晰、生动,很好地回应了Goffman以来的污名(污染)研究,Collins的文章与《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相互参考也能看出美国与东亚学者对相似命题大相径庭的解读,其余几篇论文则并未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读本,还pre了swidler关于文化/行动关系的文章。议题上关注文化与社会网络/组织理论/物质性等的联结,但比较缺乏和近年来cognitive sociology和语义研究的对话(没有收录lizardo/mohr是个遗憾,这毕竟是近年文化社会学的重头戏)。适合对领域建立概括性认知…
论文集,有好有坏。
> 文化社会学
30 有用 宇凡 2022-04-06 03:23:34
如果你想了解post-布迪厄的争论,杂食性争论经典论文翻译进来了。如果你被泽利泽的道德/市场交叉力吸引,她的学生Wherry重要发展也收录了。如果你对物质+文化感兴趣,耶鲁学派的最新发展也有了,如果你对网络+文化的新结合有兴趣,那连“文化洞”这么有解释力的概念论文也有了。。不要一谈文化,就老布迪厄了!至少也可以看看这里的Lamont先!
6 有用 一只大鱼 2022-04-26 12:52:45
收录了一些很重要的文献,如工具箱论、文化洞、关系账户什么的,很值得读,但整体来说有些无聊,这么搞文化社会学,显得挺没文化……
6 有用 frogchin 2022-02-25 15:33:22
理论解释现实,现实汇成理论
11 有用 苏拉维西 2022-03-16 16:29:00
选文总体而言理论阐释多于案例研究。个人比较喜欢的是:1)评价/估社会学,这条路子很有启发性,尤其是在强调比较的中国,感觉它可以分析很多现象,例如top10大学的排名与组成、内卷背后的价值性判断扭曲;2)符像意识,国内新传学界近几年来十分注重物质性理论,试图打造堪比语言哲学的媒介哲学。结果亚历山大泼了盆冷水,说物质性不重要物质感才重要,太逗了;3)近距污染,这应该是全书所有文章中翻译得最好的一篇。论文本身就很有思辨性,而且举例也很贴近现实,在深入浅出之间就颠覆了传统理论,非常精彩;4)女性与身份/地位文化的生产,其中“戈夫曼式劳动”很有启发性,当然这一概念可能已经演变为情感劳动、审美劳动、数字劳动等。不过本书选文很驳杂,各方面都有,因此在阅读之前最好有相应知识积累,否则可能会有些阅读困难
3 有用 任小羊 2022-07-30 21:55:16
忘了从哪里看来的评论,这样的文化社会学看起来很没“文化”。还记得阅读韦伯时头脑和心灵的波澜吗,还记得阅读布迪厄时情绪与理智的纠缠共舞吗。再看看这些所谓美式经典前沿,模型机制、技术路线、思维导图都更精致了,但几无智识和情感的刺激与启发(但或许适合学科内部的论文不断引用在生产?)。这样的社会学,如果还做不到老祖宗涂尔干期盼的“物”一般的“社会事实”的境界,不如尽快归入数学统计学门下吧。
1 有用 断气回春 2024-01-18 15:07:38 湖北
文化研究的汪洋大海,我是自甘坠入的
22 有用 RM的K 2022-03-23 04:01:45
回过头来看,自己负责的两篇译文都是准确性多过流畅性。改掉一些英语表达应该会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只能说语言和智识能力都还不足以做到兼顾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1 有用 lilyfruit 2022-02-26 09:49:33
一个难能可贵的读本,值得珍藏。
0 有用 逆风飞扬 2023-04-18 18:11:51 广东
符像意识,杂食者,恐怖谷
0 有用 伯乐flore 2023-10-18 22:03:49 广东
虽然很多看不懂,但是能了解到前沿的社会学家在做什么还是很受教的。喜欢近距污染那一篇。
0 有用 Tempo流 2023-11-22 02:36:37 北京
前沿有点看不懂,后面经典选的都很有意思,本以为文化消费会是最吸引我的,结果最喜欢“近距污染”,原来研究也可以这样不循规蹈矩还这样精彩,看到最后忍不住想,特德姜完全可以借题延伸出个短篇,毕竟行文调调跟他也蛮像的
0 有用 糖罐子 2022-04-07 10:59:22
重新复习了一下“文化剧目库”“结构洞”,回去翻了一下原来读过的泽利泽,“近距离污染”和“戈夫曼式劳动”对最近的状态有启发,适合做索引。
0 有用 Esmé 2022-04-15 12:21:33
只感觉第一篇《行动中的文化》收获颇丰
1 有用 蒜鸟君🐤 2022-10-27 10:37:28 上海
只值三星的论文集。(2022.5.15于富长路隔离点)
0 有用 钝刀龙戈 2023-01-15 15:49:49 天津
(美国)文化社会学论文集。论文写作风格加上翻译带来的术语堆叠,使得本书不如想象中那么“好看”。个人感觉最有用的是拉蒙特的两篇文章,评价和不平等的文化维度也确实很值得研究。最有趣的则是讲“恐怖谷效应”那篇,当然那篇是最不像学术论文的,作者也承认。对大众文化理论的组织社会学重读也挺有意思,让我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思路多了一点警惕。
0 有用 世界是只小风车 2023-02-06 01:55:08 广东
适合做工具书,有些文章读着没啥感觉,有几个文章对我比较有启发性,有几篇文章需要非常了解很多社会学以外的知识才能懂。总体上来说,好几篇文献有启发,但是要实现从纸面理论到经验化理论,对我来说还是太吃力了
0 有用 单个一 2023-02-06 16:08:08 四川
买了这本书很久了,总因为各种事打扰没有好好读,终于读得差不多了。启发性很强。可借鉴其中的一些论点来思考考古学中的文化,可借此看到考古学文化含义变迁的意义,可猜想考古学文化下一步会往何处去
0 有用 疍民 2023-02-04 21:07:03 福建
美国社会学界各位大佬的经典论文集。因为相关概念过于驳杂,不太适合扫盲科普,但对初入门槛的阅读者应该会有所启发。Swilder Lamont的文章都是经典,自然不必多说,Philip Smith的近距污染一文写得清晰、生动,很好地回应了Goffman以来的污名(污染)研究,Collins的文章与《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相互参考也能看出美国与东亚学者对相似命题大相径庭的解读,其余几篇论文则并未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0 有用 丁白 2023-02-08 15:12:52 北京
课程读本,还pre了swidler关于文化/行动关系的文章。议题上关注文化与社会网络/组织理论/物质性等的联结,但比较缺乏和近年来cognitive sociology和语义研究的对话(没有收录lizardo/mohr是个遗憾,这毕竟是近年文化社会学的重头戏)。适合对领域建立概括性认知…
0 有用 青龙山揸fit人 2022-12-30 15:02:44 北京
论文集,有好有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