瘂弦回憶錄 短评

热门
  • 5 萍踪偶记 2023-05-29 09:02:31 上海

    一口气读完才舍得放下,痖弦说到1949撤退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离别

  • 1 Lily就是丽丽啊 2022-09-21 20:56:23 美国

    生活要有多少苦,才能榨出一点点甜。最喜欢双村记和《创世纪》的篇章,痖弦对风俗人情的观察太生动了。一生漂泊,写着回不去的故乡与见不到的母亲,心却是明亮的,是像烛火想要撼动一点点别人的心灵那样的明亮。读完回忆录再读他的诗集,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 1 欇言 2024-02-15 15:09:04 上海

    痖弦说并非自传,而是用回忆记录别人。诚然如是,看不到他者的人也写不好诗。其中有位同仁评述他交游甚广,太爱热闹,对作诗无益,痖弦作为诗人的生涯很短,自嘲是“未完成”的。虽然一直跟诗坛有紧密联系但再无诗作,但如果他像某些诗人一样写陈词滥调吃老本,那就不再是痖弦。

  • 0 - 鞭子与提燈ッ 2024-02-14 17:51:20 广东

    因为读完政治犯被国民党关押的陈明忠的口述史不久,再来读作为国民党军中文艺人痖弦的回忆录,最大的感触是在白色恐怖时期,知识与思想的壁垒比绿岛监狱的墙体要厚:后者重点回忆关于大陆传统的乡愁、与母亲的生离(我最喜欢这个部分),在军队之外如何创造一方柔性的文学世界、接收西方思潮的哺育后如何创立《创世纪》诗刊、文人之间的交游与来往之类的偏私人向的人事物,前者在牢里思索国家出路与人类解放的理想。/痖弦从大陆落后乡村南阳来台湾才真正从“明清的午炮”踏入了“现代时间”/“这些老一辈的人,他们把很多事情记在心里是永远拔不掉的,这些并非时代的限制,只是有些坚持的思想、内心隐痛,终身缠绕着他们”,一如挂在痖弦河南老家的那一串红玉米、二胡哑哑的声音和那首“台湾糖,甜津津,甜在嘴里痛在心”的歌谣。

  • 2 邝海炎 2023-09-27 00:11:39 湖南

    痖弦是从20世纪中国的苦难里爬滚出来的,他懂诗法,也通世法,才能锻造出这静水流深的回忆文字。最感人的是写跟母亲的诀别。找他爸爸坟墓那段也惊心动魄,可惜内地版有删节,这个港台版才完整。

  • 0 木南 2024-08-19 21:55:54 加拿大

    看到從軍的部分真是忍不住唏噓,每一個選擇都決然改變了之後的人生。第一部分最好,寫到後面未免有一些「這人我也熟」的俗氣。

  • 0 盼望 2024-02-03 20:13:04 广东

    如果有一天,你见到他,你要告诉他,儿啊,娘是想你想死的……

  • 2 赞巴拉国驼商 2022-07-25 20:25:03

    写河南的童年凄凉而温暖,南渡是小兵的悲壮史诗。不过后面的文坛轶事有点老人的絮絮谈。

  • 1 江北 2024-01-16 21:53:09 江苏

    这还有啥说的,五星。一流的汉语。对于年轻的读者,不熟悉台湾文坛的七八十年代的,有一点障碍。但与本书文字无关。

  • 0 虫臂观生 2024-12-07 09:47:59 江苏

    可惜未完

  • 2 大风吹 2023-03-18 00:15:19 江苏

    補充文學史,特別是五六十年代的文壇作者,刊物,作品等的來龍去脈,關係網絡。不過大陸出版有些刪節,還有些奇怪的,費解的調整。

  • 4 天真的诗 2023-05-04 09:20:21 北京

    那天听到了痖弦的声音,他读自己的诗,没想到他普通话那么标准,声音那么好听。回忆录本身作为资料并没有满足我的期待,因为痖弦流亡时年纪太小,很多回忆到了台湾之后才展开。但我很佩服痖弦。人是如何经历那么多痛苦还执意使自己存活?还在年迈的时候回到痛苦的源泉亲手祭祀?我想知道。

  • 1 尤加利刺蝟 2023-05-05 22:37:50 广东

    读到那段灰暗的历史彷似回到高中读毕一本又一本杨绛般,在洪流中随波涤荡……//读这本口述史不但是痖弦本人的“流亡”史、《创世纪》的发展史,也是整个北中国和南国相斥、离散,而又透过文艺修补、串联起来的族志。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他们在历史的图幅中留下的刻度,也算是某种意义上非常珍贵的追忆了吧。

  • 0 一一 2024-12-26 05:01:31 江苏

    书里的人物陆陆续续的离世了,留下了很多作品。河南家乡对痖弦意义非凡,故乡和母亲在生命中的重要地位。我常想,属于我们的那个时代是那么的惊心动魄,可是却没有一部长篇小说来描写当时的流亡。假如没有文学作品留下来,过去了就过去了,就没有人记得了。我们这些兵最年轻的,现在多迈入八十岁了,这一代人,依自然规律很快将成为过去。一个强大的民族应该对经历的一切不会忘记,把自己的故事一代代传递下去。拿起笔,写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钱钟书说,自传就是他传,说的是自己,其实也说了他人。所以我想,不是我重要,是认识的人重要;不是我伟大,是我经历的时代伟大。不一定帝王将相才写回忆录,什么人都可以写,打铁的、赶牲口的、卖东西的、顺民或是叛徒,英雄或是无赖,都可以写回忆,都有它的意义。

  • 1 海的嗝儿 2024-07-10 14:42:55 福建

    無比樸實的口述回憶錄,在南下的高鐵上翻開,每天讀幾十頁,數度落淚。『雙村記』極為動人,最震撼部分是解嚴後瘂弦輾轉打聽到父親被流放到青海勞改營,原來的墳場已經變成牧場,只能對著荒野傾訴一九四八年來的種種遭逢,最後將一抔土和一塊碎磚帶回母親的墳頭,從頹圮的老宅將唯能找到的母親的槌衣石帶到溫哥華,這是全部的、僅存的、破碎的故鄉。憶親憶師憶友,卻唯獨不怎麼談及自己的詩,但從字裡行間已完全可以窺見瘂弦的詩歌藝術是如何在『牛車圖書館』、民歌豫劇、軍中歷紀中誕生。熱熱鬧鬧的一代人十來年間紛紛遠去了,只剩下這位『未完成的詩人』,我們能追懷什麼呢?『你們永不懂得/那樣的紅玉米/它掛在那兒的姿態/和它的顏色/我的南方出生的女兒也不懂得/凡爾哈崙也不懂得』,巨流河從身邊無聲地淌過,於是只能輕道一聲: 親愛的瘂弦。

  • 0 弓鱼 2024-05-31 18:01:43 江西

    每次读回忆录都是在经历一回别人的人生。

  • 0 西漳 2024-08-25 17:15:30 北京

    感觉的编年史

  • 0 朱洵 2024-10-07 09:50:38 上海

    回憶童年故鄉的《雙村記》文筆真好。隨校南下、途中從軍的事件仍寫得歷歷在目。進入文學青年時期和朋友聚會,錢少,喫麵也賒帳。

  • 1 hbcwh 2024-10-12 08:40:56 北京

    诗人、联合报副刊前总编痖弦先生昨日(2024.10.11)去世,典型凋殂,良深伤悼

  • 0 賴床的胖蟲子 2024-12-19 21:57:56 北京

    虽然挺可惜痖弦很早就停止写诗,但读完回忆录,他后期做编辑的工作对于诗届贡献更大些。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