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声音 短评

热门 最新
  • 3 uligraffe 2022-11-26 15:22:16 江苏

    对书中王德威教授的观点更为赞同,同时也与我先前的经历上有了些许的勾连,其中古诗话题中诗人形象的社会建构最为印象深刻。书中采访都为疫情前,隔岸读着采访,当时的言语中不免透露出一种心有余悸的隐隐担忧,如今这艘历史的巨舰已发了疯似的直朝着冰山撞去。

  • 2 某羊 2022-11-26 23:19:07 江苏

    主要是对海外中国文学研究者的访谈,对我而言还是略陌生了些,不过文史哲的共通性毕竟存在(顾彬可能并不认同),读下去还是能获得一些“另一种声音”的启发,特别是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等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和译者对当代中国作家的点评,可以说相当有趣。 以及,本书确实相当程度上可以展现学术访谈中采访人的功底对于访谈质量的重要意义——某种意义上讲,一场高质量的访谈一定是对谈而非采访形式的,无非对谈的主题是关于其中一方罢了。 另外,看到艾朗诺对于海外学界中国女性史研究的批评还是让人深感认同的——域外研究的提出的观点往往是最具价值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观点就是天然正确的,尤其是那些为了反驳“即有谬误”而产生的批判性观点,甚至有可能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新谬误”,而需要被重新置于它所关注的环境中被明辨和扬弃。

  • 0 夜阿凉 2022-10-26 10:25:09 湖南

    看到精彩之处时常想起罗新对于中国历史是否存在断层的一番讨论,“具备了内亚视角的新清史,才会特别重视满文史料,才能提出前人未曾提出的问题,从而照亮了清史长期被忽视、被遮蔽的那一面。”海外汉学之于汉学也如是,在多位学者的分享中,一来以一个个新的角度重新发现那些旧著中的伟大与精妙,二来时下西式(甚至欧美也有不同)的教育模式给出了不同的文本分析的方法,三来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所处环境或者心态上的不同真的很敢说,很多国内学者可能拘着不方便谈的问题也勇敢尝试了。问答的水准很有高度(没有喧宾夺主,也表达出了自己的立场和对受访者学术上的深入了解),一本访谈录读下来收获颇丰,对明年的阅读计划很有帮助~

  • 3 榕楠雅记~ 2022-10-31 22:53:46 江苏

    长评被夹了

  • 1 葵ことり 2022-11-02 12:08:12 广东

    最喜欢《全球化下的人文危机》。

  • 0 新民说 2022-10-12 20:14:28

    回归语言现场!十六位汉学名家“夫子自道”,多维度呈现海外汉学研究图景。

  • 0 圞㿟 2022-10-20 18:45:50 山东

    设计了封面。

  • 0 韧勉 2022-10-20 01:05:17 北京

    本书较为偏重于从学者的个人经历中,探索唐宋诗歌与中国现代文学两大领域汉学家的学术贡献。在汉学家叶凯迪的访谈中,提及19世纪政治小说三方面的新贡献是指出,第一,就是引入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外国的地方、故事、人物、历史进入小说,就是肇始于它。。这种认识论上的框架反映到文学里,就是由政治小说所带来的直线型的叙事模式,它改变了传统中国小说的圆形世界。,政治小说打破了这个圆形模式,带来了一种线性发展的讲述,故事不仅有一个开始,而且有一个结尾,而这个结尾就是我们的民主世界。这是第二个方面。最后,政治小说不仅带来了时空上的创建,同时也塑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物形象:孤独的英雄。政治小说打破了之前以佛教为基点的白话小说中的全体人物的世界,而着力塑造一个人,这个人将带着人们走向光明。

  • 0 养鸡场客卿 2024-03-10 14:48:49 北京

    罗鹏确实堪称造派东亚的旗手

  • 0 不烦了🎦 2024-01-13 17:23:29 甘肃

    1.最喜欢顾彬的自信,无论公正与否,👴就是这么自信的那种自信。 2.高利克——“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3.我发现了,越老的外裔汉学家越有意思,也越“中国人”,可能就是张隆溪所说的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陌生了吧。

  • 0 鹤影 2024-03-06 22:24:23 云南

    其实这本书对我来说最迷人的地方恰恰是不同声音的交锋,比如顾彬、王德威、张隆溪观点里出现的锐利思想交锋,但是在访谈中,总是能看到跨文化交往必须具备的包容、平等与真诚。因为“对话”本身即隐含着承认误读、“变形”、文化选择、文化过滤的前提条件,“共同体”学术理想也并非一味赞美、认同海外汉学观点就能实现,而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言说方式,需要沟通双方都能够理解异己力量的正当性。 或许,建立一种能够被听到的表达,从众声喧哗、各说各话变成真正的沟通,才是看见另一幅图景,听见“另一种声音”。

  • 0 小卡 2024-02-29 23:58:11 江西

    省图借书。看的很激动,仿佛回到了大学,当时真是充满好奇,对文学充满了兴趣,看了好多小说,虽然囫囵吞枣,很多已经淡忘了,但很感谢那段时光。海外汉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不一样的视角和方法,让人眼前一亮。记下了好多书,后面找来慢慢看。

  • 3 江海一蓑翁 2022-08-12 21:50:24

    供职于苏州大学文学院的季进老师领衔的团队多年间对海外知名中国研究(以文学研究为主)学者做的访谈合集,宇文所安、李欧梵、王德威、顾彬等一流学者悉数在列。访谈录这种文体形式看似内容松散,但治比较文学出身、熟稔海外中国研究学术脉络的作者,在提问和交流中,还是秉承着一以贯之的三大问题意识——海外中国研究与中国本土的中国研究在治学旨趣、理论方法与选题视野等方面的异同与相互对话,文学研究在文本细读、诗性表达与相关理论运用之间的张力与平衡,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中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代表性流派的解读、分析、评判与各时期文学的整体特点、潮流、脉络之间的关联。基于上述特点,这样一部问题意识清晰、对话感十足、主题与领域相对聚焦的访谈录,的确能让相关领域的读者开卷有益。

  • 6 陆钓雪de飘飘 2022-08-31 15:22:14 山东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传统将成为全球共同拥有的遗产,而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所有物。比如《堂吉诃德》是一部西班牙小说,它植根于西班牙文化,但是当一个美国学生读到它的时候,它只不过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很多教授中国文学的老师都把中国文学当成是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来传授,而不是把它们当成伟大的诗、散文、戏剧和小说,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把中国文学变成中国独有的东西,而是应该把《红楼梦》与《堂吉诃德》都视为同等伟大的小说,使中国文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知识。只有这样,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才能永远保持它的活力。钓雪按:诚然,因为塞万提斯加入了欧洲中心主义而曹雪芹则容易被东方主义化,所以在全球甚至弹回国内的时候会有这一区分对待,更何况像法国或美国的本语言文学也过于强盛,但正因如此,更应该去跨越另一种声音

  • 1 胡如隐 2022-09-08 13:47:58 河南

    “汉学”一词作为国内18世纪实证主义研究的新志业称号,最初聚焦于通过对典籍文本内涵的考核,力图获得更坚确的理解,从而为正统儒学思想提供实证基础,并由此建立拒斥宋代道统地位的决心,实则是公理与义理之争。其旷日持久的论战围绕着文章应该是什么而展开,一些人努力维护文章作为知识统一场域核心部分的媒介,另一些人则试图区别文辞与常规的学识从而提高前者地位。本书提及的学者用现代眼光来衡量地缘图景,交错互动和文化衍生,尽管不同于传统汉学那样,在清朝气数将尽的时刻将文章之学推举至生死攸关之重要性的做法,但文学政治化仍旧是作为文章本质和功能论战的显著特征而保留下来了。

  • 1 王小刀 2022-09-11 14:44:39 广东

    今天下午读《另一种声音》,很愉快的阅读。我对汉学家的认识以及汉学的理解都源于大二选修了一门汉学的课程。老师很热情很耐心,也给我了无限宽广的灵感启蒙。 汉学是一门能给人以愉悦和收获的学科。它和中国人所做的学问互为镜鉴,可谓是在同样文本材料上诞生的一体两面。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客观而真诚地观看并学习了解对方,也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

  • 1 尤加利树 2023-02-10 23:19:38 浙江

    紧赶着读完,最有印象的还是夏李王的访谈,尤其是李欧梵关于全球化的那场访谈,还有王德威关于华语文学的论述。 当然我自己就读到好几处错误,不过这本书在多抓鱼上买到,竟如新的一般

  • 0 冰糖葫芦娃 2023-03-13 21:54:54 江苏

    喜欢季老师正文前的引子,还会特意写出访谈地点,边看边带入苏州的景色。有真话的访谈都是有价值的。

  • 1 泥鳅不会游 2023-07-09 17:01:46 北京

    哎呀!夏志清真的顶顶可爱,把我笑得要死!如果有机会,大概他会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最想访问的人了!钱钟书的八卦必须掏出来再走嘛!其他学者的访谈也启发了我好多,笔记做了厚厚一沓,我怎么看这本书看得这么晚嘛!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