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品方: 群岛图书
原作名: 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
译者: 钟娜
出版年: 2022-6
页数: 303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群岛图书 萨莉·鲁尼作品
ISBN: 9787532790227
内容简介 · · · · · ·
“我们毕生努力辨别,并以此为原则生活,
试着去爱而不是去恨,这便是地球上头等重要的事。”
……
小说家艾丽丝独自搬到陌生滨海小镇,在交友软件结识蓝领工人费利克斯,邀请他陪自己去罗马宣传新书。在都柏林,她最好的女友艾琳刚走出失恋的阴影,开始与从小就相识的西蒙约会。
艾丽丝,费利克斯,艾琳,西蒙,四个人都过了三十岁,他们仍然年轻,但生活正在渐渐追上他们。他们相互渴慕,相互隐瞒,分分合合。他们为爱与性,为友谊和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烦恼。他们是否站在天黑以前最后一个有光的房间里,见证什么?他们能否相信,还存在一个美丽的世界?
……
编辑推荐:
★ 90后天才女作家萨莉·鲁尼继《聊天记录》《正常人》之后重磅新作
★ 聚焦后疫情时代下,经济、政治、生态环境恶化,年轻人的迷茫和挫败感
★上个世代的迷茫青春,有他们的塞林格,有他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他们的《在路上...
“我们毕生努力辨别,并以此为原则生活,
试着去爱而不是去恨,这便是地球上头等重要的事。”
……
小说家艾丽丝独自搬到陌生滨海小镇,在交友软件结识蓝领工人费利克斯,邀请他陪自己去罗马宣传新书。在都柏林,她最好的女友艾琳刚走出失恋的阴影,开始与从小就相识的西蒙约会。
艾丽丝,费利克斯,艾琳,西蒙,四个人都过了三十岁,他们仍然年轻,但生活正在渐渐追上他们。他们相互渴慕,相互隐瞒,分分合合。他们为爱与性,为友谊和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烦恼。他们是否站在天黑以前最后一个有光的房间里,见证什么?他们能否相信,还存在一个美丽的世界?
……
编辑推荐:
★ 90后天才女作家萨莉·鲁尼继《聊天记录》《正常人》之后重磅新作
★ 聚焦后疫情时代下,经济、政治、生态环境恶化,年轻人的迷茫和挫败感
★上个世代的迷茫青春,有他们的塞林格,有他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他们的《在路上》,这一代有自己的代言人——萨莉·鲁尼
★《纽约时报》小说排行榜榜首,“美国版豆瓣”Goodreads2021年度最佳小说,英国上市5天销售4万册,各国青年挚爱读物
作者简介 · · · · · ·
萨莉·鲁尼,世界知名的爱尔兰新生代小说家。1991年生于爱尔兰西部的梅奥郡,2013年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英文系。2017年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聊天记录》成为全球畅销书,萨莉·鲁尼因此获得2017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该书也被《巴黎评论》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小说。
2018年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正常人》入围布克奖、都柏林国际文学奖、英国女性文学奖、迪伦·托马斯奖,获得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说奖、爱尔兰年度图书奖,被评为水石书店“年度图书”,英国图书奖年度最佳图书。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于2020年春季由BBC、Hulu推出,风靡全球。由该剧制作团队改编拍摄的《聊天记录》电视剧于2022年5月播出。
第三部小说《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于2021年9月在英美同步出版,迅速登上《纽约时报》小说排行榜榜首,并被Goodreads评为年度最佳小说。
...
萨莉·鲁尼,世界知名的爱尔兰新生代小说家。1991年生于爱尔兰西部的梅奥郡,2013年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英文系。2017年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聊天记录》成为全球畅销书,萨莉·鲁尼因此获得2017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该书也被《巴黎评论》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小说。
2018年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正常人》入围布克奖、都柏林国际文学奖、英国女性文学奖、迪伦·托马斯奖,获得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说奖、爱尔兰年度图书奖,被评为水石书店“年度图书”,英国图书奖年度最佳图书。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于2020年春季由BBC、Hulu推出,风靡全球。由该剧制作团队改编拍摄的《聊天记录》电视剧于2022年5月播出。
第三部小说《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于2021年9月在英美同步出版,迅速登上《纽约时报》小说排行榜榜首,并被Goodreads评为年度最佳小说。
—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现居纽约。译有萨莉·鲁尼小说《聊天记录》《正常人》、比利·奥卡拉汉短篇小说集《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有时我认为人类的关系是柔软的,像沙或水,而我们将它们倒入某个特定容器,从而赋予了它们形状。因此,一个母亲和她女儿的关系被倒入一个名叫“母女”的容器中,这种关系便拥有了盛装它的容器的轮廓,被装在里面,无论是好是坏。或许有人做朋友不开心,但做姐妹的话就非常融洽,或者有的夫妻做父母和子女反而更好,谁知道呢。但去缔结一段没有事先规定形状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呢?就是把水倒出来,任它坠落。我想它不会有任何形状,而是四处流淌。我觉得这有点像我和费利克斯。我们之间没有明显的路径通向任何可以前进的关系。我不觉得他会拿我当朋友,因为他有朋友,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他与我之间的关系不同。比起和他们,他和我距离更远,但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又更接近,因为我们的关系不受任何边界或习俗的制约。 它如此非同寻常,原因不在他或我,也并非我们拥有什么特殊的个人特质,甚至无关我们独特的个性组合,而是我们发生关系的方式——或者说我们缺乏发生关系的方式。也许最终我们会退出彼此的生活,或者变成朋友,还是别的什么。但无论发生什么,至少是这场实验的结果,有时我觉得这个实验太糟糕了,有时又觉得我只想拥有这种关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4页 -
With her eyes still open, she touched herself for a minute and a half, came noiselessly, and then turned over on her side to go to sleep.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0 条 )


“恋爱关系是我作品的主要推动力” ——萨莉·鲁尼访谈

none of your freaking business

> 更多书评 70篇
-
carrie柔光 (挖井)
有时我认为人类的关系是柔软的,像沙或水,而我们将它们倒入某个特定容器,从而赋予了它们形状。因此,一个母亲和她女儿的关系被倒入一个名叫“母女”的容器中,这种关系便拥有了盛装它的容器的轮廓,被装在里面,无论是好是坏。或许有人做朋友不开心,但做姐妹的话就非常融洽,或者有的夫妻做父母和子女反而更好,谁知道呢。但去缔结一段没有事先规定形状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呢?就是把水倒出来,任它坠落。我想它不会有任何形状...2022-06-24 11:13:25 9人喜欢
有时我认为人类的关系是柔软的,像沙或水,而我们将它们倒入某个特定容器,从而赋予了它们形状。因此,一个母亲和她女儿的关系被倒入一个名叫“母女”的容器中,这种关系便拥有了盛装它的容器的轮廓,被装在里面,无论是好是坏。或许有人做朋友不开心,但做姐妹的话就非常融洽,或者有的夫妻做父母和子女反而更好,谁知道呢。但去缔结一段没有事先规定形状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呢?就是把水倒出来,任它坠落。我想它不会有任何形状,而是四处流淌。我觉得这有点像我和费利克斯。我们之间没有明显的路径通向任何可以前进的关系。我不觉得他会拿我当朋友,因为他有朋友,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他与我之间的关系不同。比起和他们,他和我距离更远,但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又更接近,因为我们的关系不受任何边界或习俗的制约。 它如此非同寻常,原因不在他或我,也并非我们拥有什么特殊的个人特质,甚至无关我们独特的个性组合,而是我们发生关系的方式——或者说我们缺乏发生关系的方式。也许最终我们会退出彼此的生活,或者变成朋友,还是别的什么。但无论发生什么,至少是这场实验的结果,有时我觉得这个实验太糟糕了,有时又觉得我只想拥有这种关系。 引自第84页 可以用来解释很多难以定义的关系。
回应 2022-06-24 11:13:25 -
我痴迷于文化、“好东西”,狂热地研究爵士唱片、红酒、丹麦文化,还有济慈、莎士比亚、詹姆斯·鲍德温,万一这都是出于虚荣,或者更糟的是,它们是我用来遮盖我出身带来的原生性创伤的绷带?我用精致的文化在我和父母之间挖出一道鸿沟,他们已经模不到我,甚至够都够不到。而当我站在鸿沟这头回望,我感到的不是歉疚或失落,而是解脱和满足。我比他们更好吗?当然不是,我或许比他们幸运。但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不了解他们,没...
2022-06-08 22:08:03 3人喜欢
-
我记得有研究表明,过去几年里,人么开始花越来越多的时间阅读新闻,了解时事。比如,我已经习惯了发送这样的短信:蒂勒森被开了笑死我了。我意识到发这种短信不应该是正常的。不管怎么说,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是,每一天都变成崭新独特的新闻单元,扰乱并替代前一天的信息世界。我想知道这一切对文化艺术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或许会说这二者并无关联)。我的意思是,我们已经习惯和设定在“当下”的文化作品进行互动。单当下的连...
2022-06-19 19:52:28 2人喜欢
我记得有研究表明,过去几年里,人么开始花越来越多的时间阅读新闻,了解时事。比如,我已经习惯了发送这样的短信:蒂勒森被开了笑死我了。我意识到发这种短信不应该是正常的。不管怎么说,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是,每一天都变成崭新独特的新闻单元,扰乱并替代前一天的信息世界。我想知道这一切对文化艺术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或许会说这二者并无关联)。我的意思是,我们已经习惯和设定在“当下”的文化作品进行互动。单当下的连贯性已不再是我们生活的标志。当下已经失去了连贯性。每天,每天的每个小时,都在取代之前的时间,使之变得无关。 引自第34页 有时我认为人类的关系是柔软的,像沙或水,而我们将它们倒入某个特定容器,从而赋予了它们形状。因此,一个母亲和她的女儿的关系被倒入一个名叫“母女”的容器中,这种关系便拥有了盛装它的容器的轮廓,被装在里面,无论是好是坏。……但去缔结一段没有事先规定形状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呢?就是把水倒出来,任它坠落。我想它不会有任何形状,而是四处流淌。我觉得这有点像我和费利克。我们之间没有明显的路径通向任何可以前进的关系。我不觉得他会拿我当朋友,因为他有朋友,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他与我之间的关系不同。比起和他们,他和我距离更远。但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又更近,因为我们的关系不受任何边界或习俗的制约。它如此非同寻常,原因不在他或我,也并非我们拥有什么特殊的个人特质,甚至无关我们独特的个性组合,而是我们发生关系的方式——或者说我们缺乏发生关系的方式。 引自第84页 当下欧美小说的问题在于,它凭借自身的整体稳固性来压迫地球上大多数人类的生活现实。要是把数百万不得不生活在贫穷困苦中的人,把他们的贫穷和困苦与小说“主人公”的生活并列在一起,小说就显得要么没有品味,要么是失败的艺术。简而言之,当周遭大多数人类正在面临不断加剧、愈发残忍的剥削时,谁还在乎小说主人公身上发神了什么?他们是分手了还是继续在一起?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这还重要吗?所以小说通过抑制世界的真相而成立——它把真相紧紧地压在文字的光鲜表面之下。于是我们重新开始在乎,就像我们在真实生活中那样,在乎人们分手与否——但前提是并仅仅是,我们成功忘掉生活中比它重要的事,也就是,一切。 引自第87页 艾丽丝,你觉不觉得当代小说的问题就是当代生活的问题?我同意,在人类文明崩塌之际,还把精力花在性和友谊这样的琐碎主题上,显得低俗、堕落,甚至在认知上是一种暴力。然而这些就是我每天做的事。要是你想,我们可以等自己进化成更高级的存在,届时就可以把全部心力物力用来思考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我们的家人、朋友、爱人等等。但在我看来,我们还要等很久,事实上我们还没等到就会死去。毕竟,人在弥留之际不都会谈论自己的配偶和儿女吗?死亡难道不就是第一人称单数形式的世界末日吗?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什么比你戏称为“分手与否”更重要的事了,因为在生命尽头,当我们面前所剩无几,只有它才是我们想谈论的东西。(人在弥留之际思考的就一定是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事吗?)或许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去爱我们认识的人,为他们担忧,哪怕本应做更重要的事。如果人类会因此而灭绝,这个理由难道不够美好,难道不是你能想到的最好的理由吗?当我们本该重组世界的资源分配、一起过渡到一个更可持续的经济模式时,我们反倒在关心性和友谊。因为我们太爱彼此,觉得彼此太有趣。这也是我爱人类的原因,事实上,这也是我希望我们能活下去的原因——因为我们傻傻地爱着彼此。 引自第100页 就这么简单吗?我们只需要哭泣、下跪,上帝就会原谅一切吗?可或许其实没有那么容易——或许发自内心地哭泣和下跪是我们最难学会的事。我觉得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内心有种抗拒,某种坚硬的东西,我担心它不允许我在上帝面前下跪,即使我相信它的存在。 引自第123页 如果没有信仰,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力量的存在,人可以发自内心的哭泣和下跪吗?
你会不会感觉,有人对你好时,你会非常感激,甚至开始感到愧疚? 引自第139页 我可以自责,也的确感到自责,但同时我认为我们这一整代人都是失败的。从前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已经结婚生子偷情了,而如今大家到了三十岁仍然单身,和从来见不着面的室友合租。传统婚姻显然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且几乎无一例外地以这样那样的失败告终,但至少是一种努力,它没有可悲而毫无新意地杜绝人生的一切可能。当然,要是我们都单身,禁欲,仔细防守个人边界,那很多问题都能得以避免,但与此同时我们的人生几乎也就不值得一过了。你该打会说,传统的相伴模式是错的——的确如此!——而我们不愿重蹈覆辙——谁说不是呢。可是当我们破除旧的桎梏后,我们提供了什么替代方案吗?我无意为强迫性的异性一夫一妻制辩护,但它起码是个办法,是度过人生的一种方式。而我们呢?有什么取而代之的方式?没有。我们憎恨别人犯错远胜过爱慕他人行善,于是乎活着最轻松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谁也不爱。 引自第168页 我痴迷于文化、“好东西”、狂热地研究爵士唱片、红酒、丹麦文化,还有济慈、莎士比亚、詹姆斯·鲍德温,万一这都是出于虚荣,或者更糟的是,它们是我用来遮盖我出身带来的原生性创伤的绷带?我用精致的文化在我和父母之间挖出一道鸿沟,他们已经摸不到我,甚至够都够不到。而当我站在鸿沟这头回望,我感到的不是歉疚或失落,而是解脱和满足。 引自第168页 这是我刚才才想到的,我觉得美妆产业应该为我们周遭视野里最丑陋的事物负责,也带来了最糟糕最虚假的美学准则,它也是消费主义的最高法则。这一切纷繁的潮流和外观归根结底代表了一种原则——消费的原则。而想要真正拥抱审美体验,第一步就是彻底拒绝这种理想,甚至要反对它的一切,哪怕这么做要求你表面上变丑,也远胜过甚至在本质上“美”过花钱购买升级的个人魅力。 引自第189页 真有意思,你表现得仿佛你可以任我践踏,凌晨两点回我消息,跟我说你爱我什么的。但那只是你在说,来抓我啊,你是抓不到的。我看得出来我办不到。你一分钟都不会让我得逞。你只是让我表现得很坏,好显得自己高人一等,你就喜欢站在上面。高处,更高处。 引自第204页 你在说“美”时具体指的是什么?你说将个人虚荣和审美体验混为一谈是一个大错。但严肃地对待审美体验这件事本身是不是就是错的,或许和前一个错误有因果关系?无疑,我们的确可能以客观的方式被艺术之美或自然之美打动。……我经常觉得有人看上去很美,但不会想和他们发生某种特殊关系——事实上,对我而言,美并不太能唤起欲望。换句话说,在感知美时,我没有动用我的意志力,因此也没有体验到有意识和意愿。……我同意,大众消费主义推销给我们的“美”实际上面目可怖,并且无法像树叶间洒落的阳光、《阿维尼翁的少女》、《泛泛蓝调》那样给我带来任何审美的愉悦。但我不禁想问:谁在乎这些呢?哪怕我们在哲学上做出很大的让步,假定《泛泛蓝调》的美在某种意义上胜过一只香奈儿的手袋,这真的重要吗?你似乎认为审美体验不仅是愉悦的,也是重要的的。那么我想知道的是:它为什么重要? …… 但钥匙让我来描述阅读伟大小说的体验,她会和我前面描述的审美体验截然不同,不会像前者那样,无需动用任何意志力,也不会搅动任何私人欲念。就我而言,我需要动用大量能动性去阅读、体会我读到的东西,并且尽可能记住它,方便我对后文的理解。它绝不是那种任由美自动传输给我的消极过程;它是主动的参与,对美的体验是其建构的结果。 你和西蒙讨论这些问题吗?我觉得他对此肯定能提供比我更合理的观点,因为他的世界观比我的更自洽。据我理解,在天主教的教义里,真善美是与上帝同在的品质。本质上上帝等同于美。人类渴望拥有并理解这些品质,以便面朝上帝,理解他的本质;因此任何美的存在都能指引我们思考神圣。……比如说,上帝将我们塑造成复杂的人类,拥有七情六欲,而对完全虚构的人物产生体恤之心——哪怕我们不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任何物质上的满足或好处——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处境深刻的复杂性,从而理解上帝之爱的复杂性。我还可以进一步说:耶稣从生到死都在强调,毫不自私地爱他人是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明知无法得到回馈,仍然爱着虚构人物,难道不是在缩小的维度上践行也许所呼吁的无私的爱吗? 我想表达的大概是,一旦你进入基督教的思维方式,你会获得无穷尽的快乐。对你我来说要难一些,因为我们似乎无法摆脱这一牢固的观点:一切都不重要,生命是随机的,我们最真挚的感情无非是一种化学反应,宇宙中并不存在客观的道德律。当然了,我们可以怀着这样的观点生活,但我不认为我们能相信那些你我声称自己相信的东西。比如,有的美的体验是重要的,有的则无关紧要。或者有的东西是对的,有的是错的。我们在采用什么标准?我们在想谁辩论?我不相信对错之分只是品味或偏好不同;但我同样无法相信绝对道德,也就是上帝。这将我置于哲学的真空之地,我没有勇气选择任何一方。 引自第207页 西蒙轻声说他曾经动过当神父的念头。费利克斯温和而好奇地打量着他。那你为什么没去呢?他说,希望你不介意我这么问。西蒙低头看着冰凉混沌的海水,睡眠东一处系一处被反射的光斑打断。他答道:我本来要说,因为我觉得从政更为实际。但事实是我不想独自一人。费利克斯自嘲地笑了笑。那是你的问题了,他说,你在苛求自己为什么不能更像耶稣。你应该像我这样活,做个混蛋,享受人生。 引自第233页 有时候当我非常难过沮丧的时候,我会躺在床上想你。不是性那方面的。我只是在想你是多么好的一个人。既然你喜欢我,或者爱我,那我肯定也没问题, 引自第245页 但我觉得有可能你这么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你想让我反驳你的话。就好像我会站出来说,艾琳,求求你,不要这样对我,我一直都爱着你,我不知道没有你我怎么活,诸如此类。倒不是说这不是真的,这当然是真的。甚至有可能当你跟艾丽丝发货,说她不在乎你的时候——我不知道,或许这两件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某种层面上,你希望她说,哦,艾琳,可是我非常爱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问题是你似乎喜欢上的都是不擅长给你这样答复的人。……如果你说你不想和我在一起,我可能会觉得很受伤,很羞辱,但我不会乞求你。 引自第286页 回应 2022-06-19 19:52:28
-
这让我想到那些干过坏事的人——他们该如何自处,我们的社会该如何对待他们。如今虚情假意的公开道歉轮番上演,我们或许已不肯轻易原谅。可那些过去做过错事的人又该怎么办呢?他们应该立马将自己的罪行广而告之,从而提前规避公开曝光的后果吗?他们必须避免取得任何成就,免得给自己招来更多审视吗?或许我这么想是错的,但我认为犯下严重恶行的人不算少数。真的,要是每个在性关系上表现差劲的男人明天就暴毙,那就只剩大概...
2022-08-14 17:18:22
-
当下的文学生产是错的,从哲学意义上大错特错——它把作家从平凡生活中带走,在身后关上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们有多么特别,他们的观点是多么重要。然后他们在柏林接受了四场报纸采访,三场照片拍摄,两场票卖光了的活动,三场优哉游哉的晚宴,席间人人都在抱怨负面评论,周末结束后回到家中,然后打开旧MacBook,写一本充满对“真实人生”洞察的小说。我认真地说一句:这让我恶心。 当下欧美小说的问题在于,它凭借自...
2022-08-14 12:08:58
当下的文学生产是错的,从哲学意义上大错特错——它把作家从平凡生活中带走,在身后关上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们有多么特别,他们的观点是多么重要。然后他们在柏林接受了四场报纸采访,三场照片拍摄,两场票卖光了的活动,三场优哉游哉的晚宴,席间人人都在抱怨负面评论,周末结束后回到家中,然后打开旧MacBook,写一本充满对“真实人生”洞察的小说。我认真地说一句:这让我恶心。 当下欧美小说的问题在于,它凭借自身的整体稳固性来压迫地球上大多数人类的生活现实。要是把数百万不得不生活在贫穷困苦中的人,把他们的贫穷和困苦与小说“主人公”的生活并列在一起,小说就显得要么没有品位,要么是失败的艺术。简而言之,当周遭大多数人类正在面临不断加剧、愈发残忍的剥削时,谁还在乎小说主人公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们是分手了还是继续在一起?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这还重要吗?所以小说通过抑制世界的真相而成立一它把真相紧紧地压在文字的光鲜表面之下。于是我们重新开始在乎,就像我们在真实生活中那样,在乎人们分手与否——但前提是并仅仅是,我们成功忘掉生活中比它更重要的事,也就是,一切。 引自第87页 回应 2022-08-14 12:08:58 -
有时我认为人类的关系是柔软的,像沙或水,而我们将它们倒入某个特定容器,从而赋予了它们形状。因此,一个母亲和她女儿的关系被倒入一个名叫“母女”的容器中,这种关系便拥有了盛装它的容器的轮廓,被装在里面,无论是好是坏。或许有人做朋友不开心,但做姐妹的话就非常融洽,或者有的夫妻做父母和子女反而更好,谁知道呢。但去缔结一段没有事先规定形状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呢?就是把水倒出来,任它坠落。我想它不会有任何形状...
2022-08-14 12:06:00
-
我不信。我信眼前的东西。我不信天上有个耶稣正在俯视我们,决定我们谁好谁坏。 她审视了他几秒钟,什么也没说。最后,她答道:对,或许你不信。但不是所有人按你这种思维方式生活都会感到幸福,比如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没有任何意义。绝大多数人宁肯相信生活是有些意义的。就这点来说,我们都在自欺欺人。只是西蒙的幻觉更有体系罢了。
2022-08-13 16:03:53
-
这让我想到那些干过坏事的人——他们该如何自处,我们的社会该如何对待他们。如今虚情假意的公开道歉轮番上演,我们或许已不肯轻易原谅。可那些过去做过错事的人又该怎么办呢?他们应该立马将自己的罪行广而告之,从而提前规避公开曝光的后果吗?他们必须避免取得任何成就,免得给自己招来更多审视吗?或许我这么想是错的,但我认为犯下严重恶行的人不算少数。真的,要是每个在性关系上表现差劲的男人明天就暴毙,那就只剩大概...
2022-08-14 17:18:22
-
当下的文学生产是错的,从哲学意义上大错特错——它把作家从平凡生活中带走,在身后关上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们有多么特别,他们的观点是多么重要。然后他们在柏林接受了四场报纸采访,三场照片拍摄,两场票卖光了的活动,三场优哉游哉的晚宴,席间人人都在抱怨负面评论,周末结束后回到家中,然后打开旧MacBook,写一本充满对“真实人生”洞察的小说。我认真地说一句:这让我恶心。 当下欧美小说的问题在于,它凭借自...
2022-08-14 12:08:58
当下的文学生产是错的,从哲学意义上大错特错——它把作家从平凡生活中带走,在身后关上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们有多么特别,他们的观点是多么重要。然后他们在柏林接受了四场报纸采访,三场照片拍摄,两场票卖光了的活动,三场优哉游哉的晚宴,席间人人都在抱怨负面评论,周末结束后回到家中,然后打开旧MacBook,写一本充满对“真实人生”洞察的小说。我认真地说一句:这让我恶心。 当下欧美小说的问题在于,它凭借自身的整体稳固性来压迫地球上大多数人类的生活现实。要是把数百万不得不生活在贫穷困苦中的人,把他们的贫穷和困苦与小说“主人公”的生活并列在一起,小说就显得要么没有品位,要么是失败的艺术。简而言之,当周遭大多数人类正在面临不断加剧、愈发残忍的剥削时,谁还在乎小说主人公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们是分手了还是继续在一起?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这还重要吗?所以小说通过抑制世界的真相而成立一它把真相紧紧地压在文字的光鲜表面之下。于是我们重新开始在乎,就像我们在真实生活中那样,在乎人们分手与否——但前提是并仅仅是,我们成功忘掉生活中比它更重要的事,也就是,一切。 引自第87页 回应 2022-08-14 12:08:58 -
有时我认为人类的关系是柔软的,像沙或水,而我们将它们倒入某个特定容器,从而赋予了它们形状。因此,一个母亲和她女儿的关系被倒入一个名叫“母女”的容器中,这种关系便拥有了盛装它的容器的轮廓,被装在里面,无论是好是坏。或许有人做朋友不开心,但做姐妹的话就非常融洽,或者有的夫妻做父母和子女反而更好,谁知道呢。但去缔结一段没有事先规定形状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呢?就是把水倒出来,任它坠落。我想它不会有任何形状...
2022-08-14 12:06:00
-
我不信。我信眼前的东西。我不信天上有个耶稣正在俯视我们,决定我们谁好谁坏。 她审视了他几秒钟,什么也没说。最后,她答道:对,或许你不信。但不是所有人按你这种思维方式生活都会感到幸福,比如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没有任何意义。绝大多数人宁肯相信生活是有些意义的。就这点来说,我们都在自欺欺人。只是西蒙的幻觉更有体系罢了。
2022-08-13 16:03:53
论坛 · · · · · ·
认真提问 | 来自Jackyet | 2 回应 | 2022-08-13 10:28:04 |
一起分享读到的喜欢的句子吧 | 来自白水 | 2 回应 | 2022-07-24 23:26:10 |
很好奇,书中这么多和SEX有关的词汇是怎么过审的 | 来自Doublelife | 4 回应 | 2022-07-22 14:15:16 |
很光火是什么意思? | 来自兜奀 | 9 回应 | 2022-07-04 22:46:32 |
附赠册《罗比·布拉迪惊人的终场射门载入了我们的... | 来自安公子 | 6 回应 | 2022-06-29 15:56:34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限时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Faber & Faber (2021)7.3分 936人读过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1)7.8分 13人读过
-
Faber & Faber (2021)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
Faber & Faber (2022)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译文文学 (上海译文)
- 2020年起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网店上架】 (鲸岛)
- 群岛图书 (cellocello)
- 文新思 (森森)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的评论:
feed: rss 2.0
74 有用 老袁 2022-06-16 07:44:57
依旧是那些问题:你想我吗,在一起的时候你快乐吗,我有没有伤害你,你伤害我是故意的吗,你爱我吗,你会永远爱我吗。大多数人逃避问题,鲁尼却把它们掰开揉碎来讲。ps:书信都很好。222页的那一封,看了好几遍。全是最普通的句词,但让人格外难过。
45 有用 Katherine863 2022-03-22 08:57:03
读了英文版。萨莉鲁尼还在只是有点失去了革命性的感觉。我最喜欢的一本安吉拉卡特是她的 爱,那是她刚离婚之作。不由得怀疑一下:对于女作家,文章憎的不是命达是家庭(鲁尼刚结婚)。
2 有用 好妹妹艾薇 2022-07-11 00:43:05
喜欢两个女生的友谊和书信,或许全篇都是书信往来会更让我看进去,包括但不限于她们对于各种细枝末节的讨论。现在这般的呈现让我摸不着头脑,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扑面而来,难受得啃完,一点也不想再读一次。
174 有用 frozenmoon 2022-07-03 14:33:55
更年轻的朋友们可能已经不知道卫慧了。这个小说里有一股物质生活升级版的卫慧味儿。故事里的年轻人在煞有介事地谈论性、艺术、政治、社会议题、全球问题,但故事内外的人都太年轻了,年轻得和这些话题全然不对等,失重感四处浮现,就像孩子装作“小大人儿”,这种抽离、批判性调子和省思看起来很知识分子,但议题表层之下的力度非常薄弱。这个故事很有欺骗性,话题庄重但态度放松,而且角色无论男女甚至环境,都因为年轻漂亮,而让... 更年轻的朋友们可能已经不知道卫慧了。这个小说里有一股物质生活升级版的卫慧味儿。故事里的年轻人在煞有介事地谈论性、艺术、政治、社会议题、全球问题,但故事内外的人都太年轻了,年轻得和这些话题全然不对等,失重感四处浮现,就像孩子装作“小大人儿”,这种抽离、批判性调子和省思看起来很知识分子,但议题表层之下的力度非常薄弱。这个故事很有欺骗性,话题庄重但态度放松,而且角色无论男女甚至环境,都因为年轻漂亮,而让一切无趣显得很明亮。人们看着一群赏心悦目的年轻人装深沉,也就无人深究了。毕竟“明亮的无趣”本身也是有视觉美感的。故事里的世界太安全,太像胶囊了,以至于一切批判都像轻轻的愤怒表演。越来越觉得文学是属于中年甚至暮年的艺术。三部里,《聊天记录》好于《正常人》好于《美丽世界》。 (展开)
4 有用 埃 爾 克 2022-07-10 16:05:01
爹味爱情和happy ending?NO,thanks.
0 有用 辞束 2022-08-16 05:45:50
在从岩手回仙台的路上,读了三分之二。失眠后读完。想法很破碎,期间发作一次,认为萨拉鲁尼用信件的文体糊弄了三本书(然而我很喜欢鲁尼,且也不是三本书)。四个主角的人生唤起一些很梦幻的感受,因为从一个想要真实生活的人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好像突然不那么真实。(欧洲的生活是不是那么艺术地浮在亚洲人身上的呢。)写出这样的小说的人一定是有天赋的,但在真实和虚妄间讨论的爱和友谊,也宜以模糊的眼光看待。
0 有用 Nostalgia 2022-08-16 00:30:21
还是挺好看的。“我热切地想念着你,想念着我的家人,怀念派对、新书发布会、去影院看电影,而这其实意味着我热爱我的生活,我急切地渴望重新拥有它。”
0 有用 swiftlixx 2022-08-16 00:15:27
很流畅但也很冗长,很多不相关的碎碎念很多。阅读的过程中会让我反思自身情感经历以及当前性方面的现状,很多人说年轻人一代的思考都是形而上虚无缥缈的,但当前的社会年轻一代的人确实寻找自我存在,能有这样一位作家弥补文学方面在该年龄段的缺陷是非常棒的。阅读完书之后看了一些编辑对于萨利鲁尼的评价,说她其实善用很多讨巧的方式去深沉,同时也为自己作品的浅薄而开脱(并非这本书浅薄,而是这个时代浅薄),确实会有不舒服... 很流畅但也很冗长,很多不相关的碎碎念很多。阅读的过程中会让我反思自身情感经历以及当前性方面的现状,很多人说年轻人一代的思考都是形而上虚无缥缈的,但当前的社会年轻一代的人确实寻找自我存在,能有这样一位作家弥补文学方面在该年龄段的缺陷是非常棒的。阅读完书之后看了一些编辑对于萨利鲁尼的评价,说她其实善用很多讨巧的方式去深沉,同时也为自己作品的浅薄而开脱(并非这本书浅薄,而是这个时代浅薄),确实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不知道,还在思考,也许未来会有答案 (展开)
0 有用 Jessica 2022-08-16 00:07:07
看到后面可真好看
0 有用 書呆子 2022-08-15 23:28:58
【2022/07/12-07/15】2022年阅读之BOOK97。两男两女两段爱情故事,甚至是略显老套的情节,但是也有生发出不一样的节奏来。乡野间的故事总是浪漫,青梅竹马多年的纠缠也总是让人念念不忘。可好在,世界就已经这样坦然又不掩饰地摆在我们的眼前了,大胆去爱,也勇敢接受这一切,美丽的世界,你就会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