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修订版)》的原文摘录

  • 张居正总结说:人们怕那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是指望从他们手里捞点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查看原文)
    _木水火土 5赞 2021-06-18 07:57:29
    —— 引自章节:身怀利器
  • 这种局势,对老百姓而言,首先就是不值得为了那点乱收费而用几个月的时间,跑几千里路去告状。告状花的钱,打发一辈子的乱收费也有富余,告状必定是亏本的买卖。其次,贪官污吏准备付出更大的代价打掉出头鸟。一旦坏了规矩,他们的损失将极其巨大。因此出头鸟很可能赔上身家性命。第三,在付出上述重大代价之后,告状者的成功概率不过千百之一二。结论:民不和官斗。出头的椽子先烂。屈死不告状。 对官吏而言,结论就是洪亮吉说的那句话:老百姓的那点伎俩不过如此。 (查看原文)
    _木水火土 5赞 2021-06-18 07:57:29
    —— 引自章节:老百姓是个冤大头
  • “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这就是辛勤节俭了一生的清廉正直的官员应得的下场么? (查看原文)
    _木水火土 5赞 2021-06-18 07:57:29
    —— 引自章节:第二等公平
  • 但是在现实的制度运作中,老百姓什么也不是,无论是压力还是牢骚,什么也传不上去,这就难免“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因此就培养出了敲诈勒索,勾引出了官场请托,豺狼饿虎们一个个地混进了牧人的队伍,吃得牛羊们纷纷断子绝孙,这便是最黑的潜规则。按照鲁迅的比喻,这就进入了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查看原文)
    _木水火土 5赞 2021-06-18 07:57:29
    —— 引自章节: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
  • 所谓堕落,当然是从圣贤要求的标准看。如果换成新官适应社会和熟悉业务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迅速进步的过程,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第一次是接受圣贤的教育,第二次则是接受胥吏衙役和人间大学的教育。第一次教育教了官员们满口仁义道德,第二次教育教了他们一肚子男娼女盗。 (查看原文)
    _木水火土 5赞 2021-06-18 07:57:29
    —— 引自章节:新官堕落定律
  •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老百姓是虾米,靠泥土中的微生物生活。县太爷之流的小官是小鱼,靠百姓生活。权贵以及权贵左右的助手是大鱼,靠勒索小官生活。虾米的生长繁殖速度是固定的,只要吃的数量适当,别超过虾米的生长繁殖速度,这就是合理的。 最开始,我们遵守仁义道德,不欺下不媚上,努力当好父母官。这是理想中的为官之道,是冠冕堂皇的官场进步策略,在历朝历代的官场上确实也可以找到这样的清官。可是我们在抵抗堕落的诱惑,努力当一个忠君爱民的好官的时候,竟然受到了来自上边和下边的强大压力。我们发现,原来上边是很想让我们媚的,诱导我们媚,暗示我们媚,强迫我们媚,不媚就有祸。而媚上就要上贡,就要贡鱼贡虾,这就难免欺负下边,让鱼虾们倒点霉。出乎意料的是,下边也很愿意我们欺负,虾群中的积极分子会主动协助我们欺负,把他们的邻居加工好,送货上门,并不用我们太费心。如此容易地“欺下”之后,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原来老百姓并不难欺负,欺负了他们几次,他们也没什么办法。那么我们如何是好?是放弃仁义道德,转而采取欺下媚上的官场生存策略呢,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硬要跟领导和群众对着干呢? (查看原文)
    _木水火土 5赞 2021-06-18 07:57:29
    —— 引自章节:晏氏转型
  • 人是理性自利的,人们都要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只要贪污的风险不大,贪污就是他们的最佳策略。我说,那你就认帐吧,她们贪污是很自然的事情,别大惊小怪的,这是你必须付出的成本,只要别太过分就行。你就把这笔钱当成管理费用吧。他想了一会,说,也只好如此了。 话虽如此说,回头细想,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为什么这里一点道德因素也没有呢?我们面对的毕竟是有尊严和良心的活人呀。我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些员工,我会贪污么?我确信自己不会。我可能偷懒,但绝对不会贪污,连想都不会想。那么她们为什么与我不同呢?也许,她们觉得自己那么做很合理?譬如,按照马列主义的说法,老板是剥削者,她们是被剥削者,剥夺剥削者并没有什么不道德的,等等。或者干脆连这种自我辩护都不需要,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查看原文)
    _木水火土 5赞 2021-06-18 07:57:29
    —— 引自章节:理解迷信
  • 1、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 2、这种行为约束,依据当事各方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3、所谓约束,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对这种利害后果的共识,强化了互动各方对彼此行为的预期的稳定性; 4、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5、通过这种隐蔽,当事人将正式规则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之中,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够保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间制度。我们看惯了好人倒霉和恶人得势。这就是“迷信”生根开花结果的沃土。 (查看原文)
    _木水火土 5赞 2021-06-18 07:57:29
    —— 引自章节:有关潜规则的定义
  • 农民与帝国 吴 思 1、帝国是暴力竞争的产物 当掠夺性活动的利益高于生产性活动、并可以长期保持稳定之时,人类社会就出现了以暴力掠夺为专业的群体,出现了这种分工的社会表现形态--"暴力-财政实体" 。暴力-财政实体内部有暴力赋敛集团和福利生产集团 。暴力-财政实体内部的各种正式关系,总是由最强伤害能力的拥有者规定或认可的。而生产能力拥有者,只能通过对暴力主体的影响和控制,间接地决定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权利安排,从政权到产权到种种人身权利,包括对这种权利体系的美化和神化,都是暴力保护下的某种安排的名字。 暴力赋敛集团是比生产关系中的阶级划分根源更深的社会集团。这个集团控制着暴力资源,拥有强大的伤害能力。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可以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人身,也可以用更有利或更省事的赋敛方式代替这种占有。 有文献可证的中国文明史早期,井田制中的庶人在公田里偷懒。公田里草荒严重 。《吕氏春秋》说,众人共同耕种一块土地,集体耕作速度就慢,因为有办法隐藏偷懒。分地后干活就快了,因为无法偷懒了 。社会主要物质生产者难以监督和惩罚的大规模偷懒行为,造成了贵族和庶人双方的损失,削弱了分封贵族的财政基础,因而削弱了国家的整体实力,使之在暴力-财政实体林立的诸侯竞争中处于不安全的地位。这种困境逼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初的分田和土地自由买卖,公田上的劳役也转变为"初税亩"中的实物。农民得到了较多的权利,公家得到了较多的粮食,双方找到了新的合作形式。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随着井田制的逐步瓦解,私田交易的增加,自耕农出现了,地主、佃农和雇农也随之分化形成了。作为暴力-财政实体拥有者的各级贵族,逐渐被作为暴力-财政实体代理人的官僚所取代,郡县制开始替换分封制,中国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暴力-财政实体分化兼并的时代。在庶人、自耕农、地主和佃农雇农的基础上,依靠... (查看原文)
    和光 2赞 2013-06-07 16:37:56
    —— 引自第232页
  • 张居正总结说:人们怕那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是指望从他们手中捞点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 (查看原文)
    废名 2回复 1赞 2012-03-06 21:16:45
    —— 引自第4页
  • 张居正总结说:人们怕那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是指望从他们手里捞点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 合法地祸害别人的能力,乃是官吏们的看家本领。这是一门真正的艺术,种种资源和财富要据此分肥并重新调整。 (查看原文)
    在坡华子 1赞 2020-02-16 16:18:48
    —— 引自章节:身怀利器
  • 不公平的感觉是一种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几个好汉在公平奇缺的世界上敲出了几颗火星,全中国便翻卷起逼人的热浪。 (查看原文)
    1赞 2020-05-24 20:24:32
    —— 引自章节:第二等公平
  • 儒家经典很像我们在《大清会典》中看到的关于驿站的漂亮规定,说起来相当公平合理。 (查看原文)
    我叫还行 1赞 2020-09-07 23:39:31
    —— 引自章节:第二等公平
  • 以鲁迅“想当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为标准,我们不妨把第一等公平称为臣民级公平,第二等公平称为奴隶级公平。奴隶级公平没有普遍实现的证据,就是太平起义。 不公平的感觉是一种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几个好汉在公平奇缺的世界上敲出了几颗火星,全中国便翻卷起逼人的热浪。 (查看原文)
    我叫还行 1赞 2020-09-07 23:39:31
    —— 引自章节:第二等公平
  • 公民人格与传统 我们不能崇洋媚外。他们是主人,咱们也是主人。他们的传统生出了公民人格,咱们也有能生出公民人格的传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天下的人心本是相通的。 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中,就分明蕴涵着公民人格的生长点。 子贡曾经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平?”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此既尊重了别人,也肯定了自己。这不是一句无足轻重的话,孔子告诉子贡的是可以奉行终身的大原则,而且类似的原则也曾在位居核心的“仁”的范畴里出现。子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更直截了当地肯定了“欲立”和“欲达”的自己,也尊重了有同样欲望的他人。如此两不相亏地行事,正是公民人格的核心 我无意把两干多年前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混同于今日西方的公民人格,这样做自然经不起知人论世的推敲。我也无意当一个儒家修正主义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不必死抱住某句箴言不放一一西方的公民们似乎也没有死死抱住耶稣“爱你的邻人如同爱你自己”的训诚推导不已。 我想说的是:不必担心丢了咱们的传统。古今中外的入心自有相通之处,在劳动仍是谋生手段的时代,在劳动成为人生第一需要或莫大乐趣之前,在纳贡服徭役修陵寝的时代过去之后,入有一种不得不然的为人之道,不管你叫它什么,也不管你的传统是什么。 (查看原文)
    pray_ly 1赞 2022-01-25 12:04:26
    —— 引自章节:我们的人格理想
  • 我完全承认,道德的力量是有效的,海瑞的刚直不阿可以为证。但道德的力量又是有限的,海瑞的罕见和盛名也可以为证。 (查看原文)
    鸳鸯米粉 1赞 2022-04-21 21:52:33
    —— 引自章节:当贪官的理由
  • 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的寻常或者叫正常的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不触动这种格局,报道或调查通报乃至撤职处分,说好听点也不过是扬汤止沸,在我的个人经验中,由于扬汤的勺子太小太少,连止沸也办不到。 (查看原文)
    小支 2011-03-17 21:01:10
    —— 引自第3页
  • 张居正总结说:人们怕那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是指望从他们手里捞点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   合法地祸害别人的能力,乃是官吏们的看家本领。这是一门真正的艺术,种种资源和财富正要据此分肥并重新调整。 (查看原文)
    小支 2011-03-17 21:02:47
    —— 引自第3页
  • 细品这个故事中的利害关系,我们发现当事双方承担的成本或风险极不对称。   武进知县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执法的旗号下进行的,只要他发句话,国家的暴力机器就按照他的意愿开动起来,并不用他个人破费一文钱。对付上边的审核,他有法医的证据的支持,应当说风险极小。他这种进退自如的处境,用古代民间谚语的话说,叫做"官断十条路"--案情稍有模糊之处,官员的合法选择就有十种之多。怎么断都不算错。与进退自如的知县相反,陈定的小命却完全捏在人家的手心里。他面临着被绞死的风险。即使能侥幸保住性命,坐牢、丧妾、挨板子、耽误生意,这些损失注定是逃不掉的。 (查看原文)
    小支 2011-03-17 21:04:36
    —— 引自第6页
  • 这看上去很像是和黑手党打交道,我也承认,在辨别专制政府与黑手党的实质性区别时,我经常感到自己愚钝无能。 (查看原文)
    小支 2011-03-17 21:06:28
    —— 引自第10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0 11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