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乱 短评

热门 最新
  • 8 比格犬 2022-06-20 10:40:48

    【开读】 第四章了,男主你他妈的赶紧给我去工作,你对美女的幻想与交往逸事我压根不感兴趣! 第八章,受不了了,男主就是个精虫上脑的自尊心脆弱的白痴。 【读完】 什么叫做宣传欺诈啊?这就是!

  • 2 歪歪西鹅_ 2024-05-13 00:42:37 英国

    意义大于内容 but男人的自述里能不能少一点对女性的性幻想 真的有点生理不适 译后记把整个叙述的意义直接抬到next level 确实需要这样的视角 “奥斯维辛之后 写诗是野蛮的”面对现实苦难时 尤其是种族屠杀这样大规模的人类暴行 艺术何为 文学何为 当直接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们逐渐离我们远去 他们的经历应该如何被阅读 被感受 被见证

  • 3 喜喜 2022-05-28 20:00:50

    作者选择让一位有妄想症且庸俗下流的主人公来还原那段异常沉重的历史,对比如此鲜明,借助主人公精神的错乱,大概是想说明无人能够直面残酷的真相,无人能够在巨大的集体性创伤面前保持理智。但我不太喜欢这种写作方式,开头那句“我脑子缺了一块”就没打动我,更想不明白这话是如何在这样一位主人公脑海中久久回荡的,比起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这句话实在没什么力度。另外,意淫式描写过多,以至于看到那些残忍片段时我除了恶心没别的感受了...

  • 4 焦橙 2022-05-17 16:43:59

    P65总是用失去了十指的双手扶住他那碎成两半的脑袋,好让脑浆不流出来。看魔幻现实主义那套把戏我也不是不会嘛。 代译后记说本书取材于真实历史 校对访谈档案的主人公从喜爱印第安人幸存者的质朴却灵光乍现的语句到被受害者的经历折磨 大篇幅详细讲了意淫以及与皮拉尔法蒂玛的一夜情 却显得格格不入也是后记避而不谈的 原住民的见证文学对抗精英的虚构文学 不分段这个毛病毒舌除了证明敏感癫狂并没有妙趣横生

  • 3 敲内脑 2022-05-29 21:20:01

    译后记是非常值得读的。如果没有最后的译后记,那么这本小说前十一章可以说是有些乏味,冗长铺垫只为带出最后一章的“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的觉醒呼喊,主人公在面对残酷文案后神经质、下流、自怨自艾的错乱心路历程,充斥着埋怨和性欲的文字在我眼里起了反效果,让主题变得混乱,没有那么直击人心。后记里“元见证小说”提法倒是很新颖,不过以这样设定的主人公来带出残酷历史的方法,不太能够打动到部分读者,比如我。

  • 18 毒妇脸少女心。 2022-11-16 10:48:11 广东

    “这一份份证词像一个个装满疼痛的浓缩胶囊,一字一句都如此响亮、有力而深刻。”轻快俏皮的笔触下实则蕴藏着残忍和恐怖,作者让我们以非常亢奋的情绪保持阅读,却渐渐发现,恐惧其实也有无数种表达方式。尤其是主人公以通过男女关系发泄压力,一系列的诸如关于脚臭的爆笑描述是很另类又贴切的写法。多么沉重的选材啊,加上集中而强烈的表述强化了叙事本身的魔力,读完全书,可以产生心灵的共鸣,观看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主人公从从容容地崩溃。这是莫亚的聪明之处。让我们感到害怕的,是跟我们一样的人。

  • 31 后浪 2022-04-30 09:23:59

    历史与现实充斥着疯狂与暴力,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拉美文学又一本重磅新书!与时代最息息相关的在世作家之一。

  • 27 把噗 2022-05-09 16:07:26

    虽然很严肃、很恐怖,但真的好好笑,也许这就是阅读的“错乱”吧🤪

  • 62 熊阿姨 2022-05-22 23:12:46

    “嗑药的卡夫卡”这个评语好准确,译后记写得非常好,小说顿时立体了。对历史创伤的记录并非只有见证文学一条路,真实的大屠杀四十年后,历史以文稿为载体,降临在一个虚构的小人物身上,他精神和心理世界的恐惧依然是真实可感的。同理很多我们熟悉的创伤,也可以用这种写法。

  • 28 后浪文学 2022-04-20 15:44:55

    “莫亚作品中犀利的幽默,仿如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又似一颗定时炸弹,足以威慑那些蠢蛋(民族主义者)脆弱的稳定感,让其失控,恨不得把作者吊在公共广场上。而实际上,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高的荣誉。”——罗贝托·波拉尼奥 附上界面对作者莫亚的专访:https://www.douban.com/note/836385216/?_dtcc=1&_i=0813790_5SAIsB

  • 12 张大水 2022-07-31 17:31:53

    萨尔瓦多还是通过其优质的咖啡生豆认识的国家,就像其特产的某款咖啡品种名为帕卡马拉,是帕拉斯和象豆的杂交种,形状大的出奇而味道带着啤酒花和格瓦斯的口感。第一次读萨尔瓦多作家的小说,《错乱》给我的感觉大致如帕卡马拉给我的感觉。那句“白色凤尾兰上沾的脑浆,像是被一棍子打出来喷溅上去的”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凤尾兰是萨尔瓦多的国花。

  • 2 曉宇 2022-05-10 23:27:15

    逃不开恐惧的威胁,你是“后见证文学”也逃不开。

  • 11 drunkdoggy 2022-05-05 14:09:48

    用一个低道德的妄想狂的不可靠叙事者与真实的屠杀历史碰撞,让两个截然不同的叙事主体形成感受共振,同时让人不寒而栗和忍俊不禁,但作家对这个不可靠叙事者的塑造实在尴尬,他看上去既没有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也不具作家的欺骗性,阅读中我始终很难被说服:叙事者究竟是如何被选中承担这样一份工作的?

  • 4 BLASTILL🌼 2022-05-10 16:15:21

    体验非常奇异的一本小说。莫亚的确是如此地擅长描摹恐惧,恐惧是一株无声地传染的毒株,它像病毒一样泛滥着,我们都是这样癫狂令人作呕的文字的感染者。 令人讽刺的是一个只想着赚取稿费的犬儒主义编辑,通过那些性那些漫不经心去逃避历史的残忍带来的攻击,还是没能逃脱那些像疼痛的诗一样鲜红的血淋淋的语言,它们时刻萦绕在他的颅腔,像剜掉自己脑中的一块肉。这就是恐惧,这就是伤痛的历史的文字的力量,是权利的无声压迫,只要生存着遍无法逃脱的恐惧。哪怕你在狂欢节,哪怕你在无人灵修院,那句“我们都是杀人犯”都会挥之不去。 “昨天中午,大主教在大教堂高调主持了报告发布仪式;晚上,他被人在堂区暗杀,脑部被砖头击碎。全国陷入一片混乱,幸好你走了”

  • 1 孤寂中原 2022-05-18 15:58:01

    一个编辑校正非洲暴力屠杀的报告,被血腥、性、恐惧所裹挟,报告出炉负责人被暗杀。

  • 2 mármol 2022-05-19 15:16:56

    揭露真相是危险的,直面真相会让人发疯,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寓言。

  • 0 荷尔德森 2022-05-23 16:22:50

    好看。大屠杀,性,文学之美。每一样拎出来都有点非礼勿视的味道,但身为读者却津津有味读完了这本小说。“我不写暴力小说,我写的就是小说,没别的了。”

  • 2 Cycble 2022-05-16 07:39:21

    比“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更恐怖的是,你以为因凝视深渊而产生的错乱,却正是当下、是现实、是深渊本身。更无解的是,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但除了错乱的生活和意志,无能为力、心力憔悴。

  • 3 lame-fish 2022-05-16 20:09:29

    叙述者非犬儒(月前因写一文反对拉美民选首位黑人总统萨尔瓦多的专断而被迫去国,流亡墨西哥结识朋友埃里克,受其委托承应酬5K美金而编辑十几个村子被屠戮的1100页口述史料),虽自设“一个道德败坏的无神论者为虚伪的天主教会工作”“我才是脑子缺损最严重的那个”,虽情色需求与摘抄冲动并举,虽嘲讽屠杀报告撰写人何塞巴(何在饭馆极小心相告第二卷缺失的部分极敏感,里面详析了军队情报机关运作模式,叙述者被排除在会议外,只在付印列入)。可见叙述者承接较和缓的证词细节,以酒店、情色等冷静疏离,但叙述者无法剥离编辑工作招致的精神炼狱,怒潮共振中焦灼崩溃逃离,在欢庆街头得知报告发布时主教惨死。“让我们感到害怕的是跟我们一样的人”(有《邻人》深度)。记录带给受难者的并非解脱,带给杀人犯的定有恐惧。科神的文学使命通也。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