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 短评

热门
  • 3 优雅骑士 2019-07-01 22:17:20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揭示了清代废除三饷、赋税蠲免、更名田立法等所谓的“仁政”掩盖了清初重赋的现实,明末的辽饷加派实际被清朝政府以“九厘银”的名义继承下来,蠲免的背后是地丁原额总量的提高,更名田的负担也比普通民田更重。第二是重新审视了明清赋役制度改革的种种局限,认为明代中叶以来差役的折银化和田赋化实际上不仅方便了中央政府通过裁扣地方经费的方式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导致地方经费的不足,还方便了官员上下其手中饱私囊。这一系列改革实质上是将明中期以来的各种额外征派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长远看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又未能杜绝新的加派。第三是以福建为例指出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由于封建体制自身的矛盾难以控制全国人丁田地的实际数字,只能以维持原额的办法来维系国家财政收入,因而在赋役征收领域陷入失控状态

  • 1 パンダ 2023-08-11 01:14:10 贵州

    主要讨论清初的赋税政策,揭露清初现实财政需求下“假仁政”的面向。作者关于明清赋役的分流、合流走向分析颇为引人深思,其一在央地财政关系层面,赋役合一与不断裁减正额、加派的存留比例,压缩了地方经费不足通过徭役弥补路径的空间。其二是吏治问题。其三是基层组织的变化,乡族组织的两面性,国家通过官僚机构直接控制能力的衰弱,乡族势力膨胀带来的好处和弊端(赋役不均、内部欺压)。

  • 0 忘憂 2014-07-17 06:21:33

    準確的說是清初的福建,另涉及更名田

  • 0 慢乌鸦先生 2021-11-15 10:08:35

    补标,2007年读过。1980年代的佳作。关于清初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成的论述给人启发,赋役“失控”或可有更好的解释。

  • 0 醒木 2023-06-03 21:41:29 山东

    1.第一部分通过清初赋役制度以减赋之名行加赋之实,反映出清朝政府面临的安抚民心、稳定政权与战乱未平、财政紧缺之间的矛盾,这也启发我们,在研究政权更迭时,一定不能对初期的轻徭薄役政策全盘接受。同时,作者指出顺治年间派征丁徭银,完全采用包丁包课的办法,已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实。2.第二部分研究福建赋役的失控,分析了土地清丈的困难所在和官僚、士绅、乡族对田赋征收的影响,篇幅不大内容比较浅显。3.第三部分对更名田立法的研究,指出更名田重赋背后的原因在于统治者将其视为“官田”,这与江南重赋的情况有相似之处。

  • 1 堪虞 2021-03-11 11:06:53

    对更名田立法和九厘钱讲的蛮好的。

  • 0 Recognizing 2020-04-04 21:42:23

    要是早看两个月系列……课程作业论文绞尽脑汁想的结论陈先生早就写了,还比我全面太多(菜鸟本菜…哭了…)

  • 0 匿名 2021-04-13 18:46:49

    去年读过后半本,这次重点读的是第一卷

  • 1 豆友148793483 2020-05-23 15:14:28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清初赋役制度的探讨与梳理。尽管清初清政府对于明末的加派进行了革除,对于赋税进行了一定的蠲免,但是通过九厘银、尽可能提高原额等方式,加之人地比例失衡,清初的依旧不轻。第二部分以福建为例,探究清代赋税失控之影响。清政府努力维持原额既是对于维持财政的努力,也是对于社会各阶层侵吞赋税的妥协。第三部分涉及清前期对于更名田的管理。清政府将其视为国有土地,是明代官田制度某种延续。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