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layton M. Christensen
/
Efosa Ojomo
/
Karen Dillon
出版社: Harper Business
副标题: How Innovation Can Lift Nations Out of Poverty
出版年: 2019-5-2
页数: 368
定价: GBP 53.43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062946737
出版社: Harper Business
副标题: How Innovation Can Lift Nations Out of Poverty
出版年: 2019-5-2
页数: 368
定价: GBP 53.43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062946737
豆瓣评分
目前无人评价
作者简介 · · · · · ·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1953-2020)
·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学者之一,哈佛商学院的教授。
· 他的《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等10多部著作, 每部都是重量级作品。
· 他提出了21世纪最有影响的颠覆创新的商业理论,影响了包括迪·格鲁夫、比尔·盖茨在内的全球企业家。
· 他被《福布斯》杂志评为“过去50年,具有轰动性影响力的商业理论家之一”,被《纽约客》评为“具有深度影响力的商业思考者”,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球引领性的管理智者”。他曾五次获 得“麦肯锡奖”,于2011年和2013年被Thinkers50评为“全球50大商业思想家”之一。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傅以斌(Bent Flyvbjerg)关于巨型项目发展和演变的研究非常广泛,包含了许多类型的基础设施项目。他罗列了许多巨型项目不可置疑、无法避免的原则,他称之为“铁律”。 第一条,傅以斌的研究发现,九成的巨型项目会发生成本超支,其中许多会超出原计划的50%以上。成本超支的情况并不限于任何特定地域,并在过去的70年间保持相对不变。例如,美国丹佛国际机场超出预算200%。实际上,有些行业被研究得很多,人们对这些行业的成本超支情况是有所预期的。铁路就是其中之一,平均而言,铁路项目一般会超出预算45%左右。而公路项目一般会超过预算20%左右。 傅以斌提出的第二条“铁律”是,九成的巨型项目会延期交付。一般来说,在许多大型项目的方案中,成本和工期被用作输入信息,用来估算该项目的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结果是,九成的巨型项目会出现经济和社会效益估计过高的情况。傅以斌为许多大型项目建立了模型,他发现,延期一年交付会让项目成本增加4.6%。除了波士顿的中央干道/ 隧道工程(Big Dig Central Artery/Tunnel Project,简称Big Dig,即“大开掘”),几乎没有更好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了。这一工程把波士顿城中心区的一条高速公路改造为新建隧道。1982年,大开掘的预算高达28亿美元(约等于现在的70亿美元),然而,据《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的报道,当项目终于准备就绪可以开工时,预计成本已经达到了240亿美元,实际完工时间晚于计划9年之久。尽管如此,波士顿的大开掘并不算反常现象,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第三条“铁律”,可能也是最令人惊讶的一条,成本超支问题不仅出现在公共部门的项目上,也会出现在私营部门的项目上。傅以斌给出的例子是英法海底隧道(The Channel Tunnel),这条长度为31英里的海底铁路隧道连通了英国和法国,归欧洲隧道集团(...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章 基础设施的悖论 / 188 -
归根结底,务必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是创造价值,也就是需要借助基础设施来储存或者传递的价值。在没有价值的情况下空谈基础设施,我们就会沦为“基础设施第一”这一信条的受害者,从而把自己置于一个艰难的窘境当中。它可以这样比喻:我们造了一座房子,却找不到住得起它的人。 道理虽然如此,但“造房子”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一点。艾佛萨的“贫穷止步”曾经募集了几万美元,建造了几处水井,接下来才发现等式并没有发挥作用。建好的水井,或者说供水基础设施,带来了一种成就感。成就感当然是好东西。但是,这些水井没有和能够创造长久价值的组织产生联系。因此,这些水井最终的结果大多是废弃或者无人修葺,只剩下一座还在勉强维持。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其相同之处远远超过你我最初的设想。各国之间的差异更多的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例如,当我读到托拉拉姆的消息时,它让我想到了早期的福特公司。当我在印度旅行,有人告诉我Zoho公司出资为自己的IT员工提供培训项目时,我想到的是浦项制铁和它一手创造的浦项工大。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是能够实现的,它也可能变得更加容易预测。但是,我们先要把等式列对。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章 基础设施的悖论 / 188
> 全部原文摘录
The Prosperity Paradox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纯阳书评第457期《繁荣的悖论》
说这本书之前,必须先说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因为作者足以成为这本书的第一看点。理由很简单,贫穷是个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花了无数美金,只在非洲砸出了众多失败案例,显然表明常规扶贫思路肯定有问题,所以我们迫切需要看到有关解决贫穷问题的新理念、新思维,而克里斯坦森被...
(展开)

不错的畅销书,主要使用例子来论证,理论分析比较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本不错的畅销书,读起来流畅,例子很多。作者举很多的例子来论证“那些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能开创新市场的创新能带领贫穷国家走向富裕”。想要进一步了解有关问题,推荐《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作者提出“胚胎理论”来解释中国是怎样蓬勃发展的,非常有趣)。 主要的... (展开)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繁荣的悖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创新被进一步细分成持续性创新、效率式创新与开辟式创新这三种形态。 开辟式创新。它指的是把原本复杂昂贵的产品变得更实惠,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大众化,让更多人买得起,用得上的创新。 我国的“未消费市场”,来自广大的低收入人群,来自占人口一半的农村。我国还有10亿人从来... (展开)
《繁荣的悖论》reading summary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关于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是在表达potential market的潜在巨大能量,1.0在于发现这个潜在市场;2.0在于培育这个潜在市场/产业链的形成;3.0在于市场相关的政策配套机制流程等等。这个关键的底层逻辑也是《创新者的窘境》某种意义上的延续,着眼点是在于,看到未开发的低端市场的巨... (展开)
经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摩门教商学教授的案例分析占了绝大篇幅,核心理论点是通过开辟式创新,开拓市场,实现生产、消费、就业、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影响,在此基础上谈论一些更为细节的问题比如腐败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式创新是实现发展的一个方向,但作者在分析阻力因素时并未将先发国家为保持自... (展开)
商业是创造繁荣的最佳方式
本书把繁荣定义为一种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个地区内越来越多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政治福利得到提高。 在“繁荣”和“富裕”之间,存在着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我们可以说一些国家是“富裕”的,但无法称其为“繁荣”的。那些天然具有丰富的高价值自然资源的国家...
(展开)

任正非为何坚决不当代理商
“ 如果没有你给我爱的滋润” “我的生命将会失去意义” 90年代的华为,工作枯燥乏味,难得放松的娱乐项目是去唱KTV,任正非每次必点的歌曲是《北国之春》,唱着唱着,老任会唏嘘不已,泪流满面。 《北国之春》是一首日本的民歌,字面讲述的是青年对恋人和对家乡的思念,但任正...
(展开)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信出版集团 (2020)8.0分 343人读过
-
天下雜誌 (202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HarperBusiness (2019)暂无评分 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企业战略管理---作者的系列作品 (小毛叔)
- 企业战略管理数字化----数字化支柱Ⅱ (小毛叔)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The Prosperity Paradox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