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外科手术往事
原作名: The Butchering Art: Joseph Lister s Quest to Transform the Grisly World of Victo
译者: 徐说
出版年: 2022-4
页数: 288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3524832
内容简介 · · · · · ·
一本讲述攻克术后感染难题的医学史
带你回到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
见证无菌手术操作的诞生
🏥 编辑推荐
◎ 揭秘外科手术的往事:借麻醉止痛肆意“屠宰”,医患与天赌命。
1846年12月,著名外科医生罗伯特·利斯顿在英国成功施行首例乙醚 麻醉截肢手术,至此,自古以来“外科手术三大难题”中的出血、疼痛已解决。但在那个没有“消毒”概念的时代,医疗环境肮脏不已,坏疽、败血症、丹毒在医院肆虐,病人死亡率居高不下,医生们对此一筹莫展。救人性命的手术如一场“屠宰”,也是医生和患者与命运的一场赌注。
◎ 攻克术后感染的医学史:奠定外科医学的里程碑,手术死亡率急转直下。
不同于已经习惯高发的术后感染与高手术死亡率的同行医生,约瑟夫·李斯特无法接受这一宿命论。同情与悲悯的情怀激励他在困境中坚持探索,受路易斯·巴斯德提出的“微生物致病学说”的启发,李斯特尝试选择石炭酸作为消...
一本讲述攻克术后感染难题的医学史
带你回到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
见证无菌手术操作的诞生
🏥 编辑推荐
◎ 揭秘外科手术的往事:借麻醉止痛肆意“屠宰”,医患与天赌命。
1846年12月,著名外科医生罗伯特·利斯顿在英国成功施行首例乙醚 麻醉截肢手术,至此,自古以来“外科手术三大难题”中的出血、疼痛已解决。但在那个没有“消毒”概念的时代,医疗环境肮脏不已,坏疽、败血症、丹毒在医院肆虐,病人死亡率居高不下,医生们对此一筹莫展。救人性命的手术如一场“屠宰”,也是医生和患者与命运的一场赌注。
◎ 攻克术后感染的医学史:奠定外科医学的里程碑,手术死亡率急转直下。
不同于已经习惯高发的术后感染与高手术死亡率的同行医生,约瑟夫·李斯特无法接受这一宿命论。同情与悲悯的情怀激励他在困境中坚持探索,受路易斯·巴斯德提出的“微生物致病学说”的启发,李斯特尝试选择石炭酸作为消毒剂,在一位被马车轧断腿的11岁男孩身上,他的试验获得了成功。李斯特不断改进消毒术,于1867年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这种消毒手术的方式,奠定了外科无菌手术的雏形,自此,术后感染而造成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外科手术也真正成为具有治愈意义的操作,从而拯救更多生命。
◎ 困境后见证的曙光:李施德林漱口水的起源,促成无菌手术用品诞生。
在质疑和批评中,无菌手术凭着不争的事实——降低术后感染率与死亡率,最终逐渐被大部分医生接受。李斯特利用消毒术成功为英国女王治疗脓肿,他的知名度也随之提升,随后前往各地演讲。他的演讲对许多人产生了启发,劳伦斯制造了一款手术用消毒剂,这就是李施德林漱口水第一代产品;罗伯特与他两个弟弟制造了第一批批量生产的无菌手术绷带和手术缝合线。人们对清洁消毒的意识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清洁用品走入公众的生活。
🏥 内容简介
1846年12月,在医学生和好奇观众的见证下,著名外科医生罗伯特·利斯顿成功施行英国首例乙醚麻醉截肢手术。至此,自古以来“外科手术三大难题”中的出血、疼痛已解决,只剩最后一项:术后感染问题。在那个没有“消毒”概念的年代,从手术器械到医生们的服装,一切都肮脏不已;坏疽、败血症、丹毒在医院肆虐,病人死亡率居高不下;医生们对此一筹莫展,消极地认为只能听天由命。在这外科学的至暗时刻,低调的主角登场了:约瑟夫·李斯特——虔诚的贵格会教徒,从小玩显微镜的天才科学家,以及,伦敦大学学院医学生……
本书将带你回到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认识参与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外科学历史的医学先驱、罪犯和普通百姓,并参观笼罩在死亡阴影中的手术室、解剖室和墓地。
📰 推荐
◎ 名人推荐
琳赛·菲茨哈里斯就像是但丁,引领我们走过19世纪外科手术的恐怖地狱。她讲述了约瑟夫·李斯特如何解决医学界艰巨、致命的难题的故事,带着我们看他如何揭开让手术沦为慢性处决的凶手的真面目。警告:这是一位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作者!
—— 埃里克·拉森,畅销书《白城恶魔》《死亡航迹》作者
凭借对历史细节的敏锐眼光和生动流畅的文笔,琳赛·菲茨哈里斯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那是医学史上里程碑之一 —— 无菌手术的诞生。《治愈的屠宰》是一本好看的书 —— 既阴森恐怖,又趣味横生,读起来扣人心弦。你会想一口气读完它,一边读一边有点害怕,但却舍不得放下它。
—— 埃德·扬,“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我包罗万象》作者
《治愈的屠宰》是一部直观且生动的医学史。读完它,你将永远感激约瑟夫·李斯特,他把人类从消毒法出现前的恐怖手术中解救出来;你也将永远感谢琳赛·菲茨哈里斯,在她笔下,十九世纪医院里地狱般的痛苦场景、气味和声音跃然纸上。
—— 凯特琳·道蒂,畅销书《烟雾弥漫你的眼》(又译作《好好告别》)作者
◎ 读者评价
亚马逊4.8分,goodreads 4.3分。读者评论精选 ——
“这本书渲染了一种阴冷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各种骇人听闻的画面,其中一些让我感觉有点发怵,但最终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我敬佩李斯特与他超前的思想,以及当他受到攻击时,他的思考和坚韧不拔的态度。”
“有没有哪个词是“大屠杀”的反义词?那就是李斯特所做的。”
“如果没有他的坚持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方法,现代手术将会陷入困境,即使是轻微的伤害也会导致死亡。琳赛·菲茨哈里斯撰写了一篇经过深入研究的文章,它具有很强对可读性,讲述了李斯特如何改变世界。”
🏆 获奖记录
《出版人周刊》2017年秋季科学类图书TOP10
《卫报》2017年最佳历史类图书
2018年美国笔会E. O. 威尔逊科学文学写作奖
治愈的屠宰的创作者
· · · · · ·
-
徐说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琳赛·菲茨哈里斯,牛津大学科学与医学史博士,畅销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处女作《治愈的屠宰》获得2018年美国笔会E.O.威尔逊科学文学写作奖,并被翻译成20种语言。菲茨哈里斯博士定期为各种杂志撰稿,包括《柳叶刀》《华尔街日报》《科学美国人》《卫报》《新科学家》。她在史密森频道的全新电视节目《离奇的生与死》于2020年开播,探索了历史上一些最神秘的死亡。
目录 · · · · · ·
第 1 章 透过显微镜 19
第 2 章 死亡之家 39
第 3 章 被缝合的肠道 61
第 4 章 科学圣坛 77
第 5 章 手术界的拿破仑 97
· · · · · · (更多)
第 1 章 透过显微镜 19
第 2 章 死亡之家 39
第 3 章 被缝合的肠道 61
第 4 章 科学圣坛 77
第 5 章 手术界的拿破仑 97
第 6 章 青蛙的腿 119
第 7 章 清洁与冷水 139
第 8 章 他们都死了 161
第 9 章 风暴 183
第 10 章 玻璃花园 199
第 11 章 为女王治疗脓肿 221
尾声 愚昧的帘幕被掀开了 243
注释 253
致谢 275
出版后记 279
· · · · · · (收起)
"治愈的屠宰"试读 · · · · · ·
极度痛苦的年代 倘若一位杰出而年迈的资深科学家称一事有可能,他几乎肯定是对的;倘若他称一事无可能,则几乎肯定是错的。 ——亚瑟·C.克拉克 1846年12月21日下午,伦敦市最有名的外科医生正在准备一场大腿中段截肢手术。数百人涌入伦敦大学学院医院的手术大厅(operating theater),翘首以盼,谁也不曾意识到自己即将见证医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刻。医学生和好奇...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总体来说,每4位病人中平均只有1位有机会住进城市医院的病房。1845年,共有17093位病人前往国王学院医院就诊,只有1160位被收人病房。13大多数医院设有“入院日”,专门用来接收住院病人。每周可能只有一天是入院日。1835年,《泰晤士报》报道了一件小事。14一名年轻妇女患了瘘管、脑部炎症和肺痨,却被伦敦的盖伊医院拒收,因为当天是星期一,而星期五才是入院日。该妇女于星期五再度前往医院,却又一次被医院拒收,理由是她不够准时,比规定时间晚到了10分钟。她心灰意冷地返回乡下,由于病情严重,没过几天就去世了。 在19世纪,除了皇家自由医院外,伦敦几乎所有的医院都采用一种“住院票制度”来控制住院病人的接收。住院票可从医院的“赞助者”处获得。赞助者们向医院支付年费,从而享有推荐病人住院和在选拔医护人员时投票的权利。病人一方若想弄到一张住院票,需要耗费数日等待,对赞助者的仆从死烂打,乞求住院的机会。病情或伤势紧急者将获得优先权。“无法医治者”则会被拒绝,比如患有癌症、结核病或性传播疾病的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 3 章 被缝合的肠道 61 -
由于伦敦的监狱十分拥挤、不堪重负,1787年至1857年,约162000名罪犯被放逐到澳大利亚。每8名罪犯中有7名是男性,年龄下至9岁,上至80岁。流放并不比坐牢或绞刑轻松。罪犯首先会被送到囚船上,即泰晤士河上的浮动监狱。这些废弃、锈蚀的船上的条件十分恐怖,作为疾病滋生地的温床,就连医院也难以望其项背。囚犯们被囚禁在船舱内的笼子里,卫生条件极其恶劣。一名看守记得自己“曾目睹囚犯的衬衣挂在绳索上,上面黑压压满是害虫,亚麻布料看上去极像洒满了胡椒粉”。在霍乱爆发时,监狱中的牧师常常会拒绝埋葬死者,任由尸体肿胀、腐败,直到他们认为数量足够时才会次性处理掉。如果囚犯没有死在囚船上,接下来就会被运往澳大利亚。海上航行极其艰辛,耗时最长可达8个月,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死于途中。等到了流放地,如果罪犯表现良好,可以获得缩短刑期的“假释许可证”,被允准返回家乡。然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再也没有回过英国,比起踏上通往英格兰某一港口的危险旅程,他们更愿意在流放地度过悲惨的余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 3 章 被缝合的肠道 61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治愈的屠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治愈的屠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7)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
網路與書 (2018)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Penguin (2018)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医疗、卫生、药品、食品领域阅读 (左思)
- 给我的小朋友 (疯狂大帆船)
- 「后浪2022书目」 (后浪)
- 疾病-医疗-社会 (快活林)
- 科普通识 (森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2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治愈的屠宰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agnifico 2023-06-24 22:55:47 重庆
讲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创研究——外科消毒术和一个伟大的人物——Joseph Lister。书名有非常大的偏差,基本上就是李斯特的传记,结果翻译成“外科手术往事”
1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3-03-17 22:55:59 山东
尽管这个设备看上去有些滑稽,但在医学史上,石炭酸喷雾的应用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批评者将李斯特的方法视为传统方法的拓展,即使用某种消毒剂来清洁伤口。然而,喷雾器昭示着李斯特承认细菌理论,特别是路易·巴斯德所提出的理论。到此时为止,几乎没有人研究过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菌,更别提如何区分致病菌和无害细菌。直到几十年后,德国内科医生和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 发明在一种在佩特里皿(其发明者朱利斯·佩特里... 尽管这个设备看上去有些滑稽,但在医学史上,石炭酸喷雾的应用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批评者将李斯特的方法视为传统方法的拓展,即使用某种消毒剂来清洁伤口。然而,喷雾器昭示着李斯特承认细菌理论,特别是路易·巴斯德所提出的理论。到此时为止,几乎没有人研究过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菌,更别提如何区分致病菌和无害细菌。直到几十年后,德国内科医生和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 发明在一种在佩特里皿(其发明者朱利斯·佩特里是科赫的助手)里接种并培育细菌的技术,李斯特才不再使用石类酸喷爹。通过这种方法,科赫得以将不同的做生物与特定的疾病一一匹配,提出了细菌有很多种类、每种细菌导致独特的临床病症的理论。也是用这一方法,科赫证明了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并非伤口感染的主要根源,也就是说,对空气进行消毒对防伤口感染没什么用处。 (展开)
0 有用 郁则 2023-03-30 22:07:34 北京
很畅快的文笔,近年科技史人文传记有渐热的趋势,能把医学史上的人物写得不无聊但又不特别妖魔或歪曲真是件难事,作者和译者都做得不错。和朋友探讨过早期原子(法语中)的概念,含义二大约是显微镜下的tiny thing,含义三大概是空气中的悬浮物。李斯特通过巴斯德的发现,又借用丁达尔的实验,加之自己的显微观察,恰好能把18世纪的原子概念串通起来,作为一个苏格兰外科医生,不知其是否受到了语言学方面影响。正言之... 很畅快的文笔,近年科技史人文传记有渐热的趋势,能把医学史上的人物写得不无聊但又不特别妖魔或歪曲真是件难事,作者和译者都做得不错。和朋友探讨过早期原子(法语中)的概念,含义二大约是显微镜下的tiny thing,含义三大概是空气中的悬浮物。李斯特通过巴斯德的发现,又借用丁达尔的实验,加之自己的显微观察,恰好能把18世纪的原子概念串通起来,作为一个苏格兰外科医生,不知其是否受到了语言学方面影响。正言之,书中最为人动心的就是把李斯特的个人奋斗历程与整个医学发展的进步联系到一起,着实有些伟光正,但令人心悦诚服高山仰止。另外,李斯特担任过皇家学会会长,书中未言在其治下的英国科学界如何,实乃遗憾。 (展开)
6 有用 后浪 2022-04-30 09:22:48
一部既阴森恐怖又趣味横生,直观且生动的医学史,讲书医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 无菌手术的诞生。
0 有用 健忘的猫头鹰 2023-06-09 17:00:24 北京
极具吸引力又好读的一本书,从如同屠宰的19世纪外科手术场景开始,跟随约瑟夫·李斯特求学、从医、研究和教学的历程,目睹“外科手术三大难题”之一的消毒如何解决术后感染及其艰难的推广过程,除了李斯特的冷静、坚持让我印象深刻,还有他和贵格会教徒父亲之间的关系、多由两人的书信往来体现,父亲和家庭对李斯特沉静、悲悯这些特质的塑造,以及李斯特和巴斯德两位大师间的交往、虽只在最后部分有寥寥篇幅,加上李斯特在推广消... 极具吸引力又好读的一本书,从如同屠宰的19世纪外科手术场景开始,跟随约瑟夫·李斯特求学、从医、研究和教学的历程,目睹“外科手术三大难题”之一的消毒如何解决术后感染及其艰难的推广过程,除了李斯特的冷静、坚持让我印象深刻,还有他和贵格会教徒父亲之间的关系、多由两人的书信往来体现,父亲和家庭对李斯特沉静、悲悯这些特质的塑造,以及李斯特和巴斯德两位大师间的交往、虽只在最后部分有寥寥篇幅,加上李斯特在推广消毒概念和技术时的重重障碍,最后部分读来真是有一股澎湃感,深感一百多年前科学和医学的这次碰撞,历史长河中的一次风云就改变了后来的历程和世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