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茧自缚 短评

热门 最新
  • 9 任小羊 2022-11-10 19:12:39 上海

    斯科特又来了,看似换个领域,其实还是那些套套,这里仿佛又是一些“系统人”,和另一些“后现代”的“游牧”“理性”人……

  • 3 danyboy 2023-11-07 22:57:49 北京

    田雷老师译本。人类远古神话的另一种叙述,作者的意图“昭然若揭”,就是要说人类的农业文明相比起自由而野蛮的渔猎时代,是一种自我束缚,自我奴役。阅读时,即使感觉到有些论据是武断的,特地挑选的,但一想到人类早期还有另一种可能,就会感慨。作者实际是在讲述一种基于人类/考古学的政治主张,这就足够了。

  • 2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2-06-13 17:00:21

    农耕社会对灌溉技术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召唤出了国家,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斯科特借鉴有限的考古成果,跨越学科知识界限,考察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冲积平原,推测人类的谷物种植和动物驯养活动其实发端于湿地,种植、驯养与采猎等谋生之道共存,直到初民们转向单一的谷物种植。其主要原因在他看来是最初具有群体暴力特征的人群掌控了活动范围,将吃着杂食的人们“拉进”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群体形态,并构成早期国家的起源。以田野研究见长的斯科特,在没有田野的历史通道中照样展现了他有关群体生活历史的想象力,他摒弃线性时间观,找回和修补了那些被遗漏的人类生活经历。

  • 14 阅湖 2022-05-31 13:18:29

    斯科特老爷子对于“早期国家”形成史的颠覆性叙事,纵横捭阖,睿见恒出。正如作者所言,最好的历史学,也应是最具颠覆力的,因为它可以揭示所谓天经地义之事究竟是如何形成。而此书无疑实现了这一目标。顺便谈及标题翻译,台译作“反谷”,得其形不得其意。盖Against the grain为英语习语,grain指木之纹理,故由“逆纹”而引出“格格不入”之意。Scott以此作书名,实为一语双关(grain在书中象征早期国家之自我驯化),中译确实不易处理。田老舍其形而意译为“作茧自缚”,或不失为一种选择。

  • 3 Cadmus 2022-11-11 20:37:04 上海

    从营养学出发论述游牧/渔猎相较定居的优越性感觉还是有些薄弱,纵然定居生活带来的确定性能让族群在较低水平下维持相较前者更快的人口扩张,但游牧/渔猎本身的风险是否被忽视了呢?全书更像一本加厚了的导论,有的地方论证有些粗糙,可能重要的是对既定认知提出质疑、引出更多问题吧。但就大的线索来说,人类历史就是对自身不断“驯化”的进程(或者可以将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应用在更广泛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也正是这种集中驯化带来的生产力,才使得定居与疆域国家成为更显著且到最后是唯一存在的社会形态。(人口聚集带来的传染病风险确实应验了)

  • 3 Orpheus 2022-11-17 12:52:00 北京

    James Scott抛了一个问题:我们目前对人类历史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忽视了蛮族。但没好好回答我们研究蛮族对我们现在的意义。

  • 2 不懈不戒 2022-11-22 21:24:58 上海

    在斯科特笔下,据称让文明得以可能的农业与定居是一条脆弱的作茧自缚的窄化之路,而文明崩溃所唤起的忧思不过是国家视角下的多情误判,以化外之民的眼光来看,它反而可能是一次自由的出逃和流金岁月的开始。本书秉承了作者一贯的「反」骨风采,不过对我来说,它的好更在于以一种简易明晰的逻辑框架串联起了之前读过的很多书籍:它作答了《文明的崩塌》的缘由;可与拉铁摩尔的那本经典著作互为脚注;又抑或从某个角度佐证了杉山正明笔下以「不战之师」形象出现的蒙古铁骑……这份书单还可以更长,取决于个人的阅读兴趣与涉猎。

  • 2 黄金的马场 2022-11-26 09:39:04 山东

    算不上斯科特最好的著作,但大概是最容易读的,主要观点一部分来自斯科特自己的其他研究,比如族群的界定、谷物与国家、逃避统治,另一部分来自其他学者,赫拉利、拉铁摩尔、巴菲尔德,赫的农业≠进步说更是全书基石。 有启发的新观点,主要是反谷物—人口国家的历史叙事,这大概才是英文书名「反谷」真正所指。 翻译得很好,把斯科特著作那种轻松和幽默劲儿用中文表现出来了,译者似乎还是三体和生活大爆炸的粉丝。

  • 0 破晓 2022-11-26 08:50:45 湖北

    极具穿透力的人类学著作。

  • 0 心若无涯 2022-12-01 14:29:31 浙江

    我们人类,可能永远都摆脱不了“国家”这个东西了。

  • 1 吕绝 2022-09-17 11:13:26 山西

    如果说早期国家和古代国家的消亡是因为对国民和自然资源的控制能力有限。那么,在技术进步、制度完善的今天,国家的灭亡又应该来自于什么呢?

  • 0 雪籁 2022-09-22 22:10:44 北京

    有力反击了国家代表文明和进步的传统观念,在生态位建构和深层历史演化的系统论视角上,重释了采集、游牧、农耕经济活动中,人与物的互相驯化,以及关键性的谷物为核心的征税系统之形成,展示了人群的分化、悲剧和压迫,以此解构国家的进步、文明和必然性,亮出反国家的无政府主义。总体上立论精彩而论证有限。对于文明野蛮的彼此依存、“崩溃”意义的解释都很有启发。

  • 0 sunson🐟 2022-09-21 22:10:31 江西

    回到“历史”的开端,涤清被污名化的“蛮族”,揭穿“国家”的面目。

  • 0 梼杌 2022-09-22 10:14:41 甘肃

    很多论述还挺精彩的,关于谷物、纳税与早期国家的建立;关于蛮族、边界及其命运等等。读起来很顺畅。

  • 1 Planet Hunter 2022-09-26 22:18:52 四川

    反对“谷物”,其实反对的还是国家体制。斯科特笔下的早期国家中的人,相比于此时的“蛮族人”,简直就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为什么这些“蛮族”最终还是选择了国家?个人觉得斯科特归因于气候、环境等大因素,但忽略了一些人为的主观的因素,还是有些牵强。也许蛮族人就是想进入国家体制呢!

  • 1 月食 2022-10-04 00:17:36 北京

    人类其实跟植物、动物一样,都是被驯化后的产物。我们不仅被稻米驯化了,又被这些话语驯化了。最喜欢的是关于稻米可衡量可预测的观点。追求掌控感,就选择了谷物,也迎来了税收。从此国家的故事就开始了……

  • 22 彭柬之 2022-04-14 16:10:56

    又一本?买! 原来是反谷的简体版本。已经买过看过麦田那本了,这本到时候再看买不买吧

  • 2 Luftmeer 2022-10-27 14:16:53 上海

    游牧与种植的生存方式之间历史站在了定居种植一边,将农民的劳作果实汲取架设起国家机器,但是这座机器本身绚烂的文明用斯科特的比喻来说不过也只是小孩子搭建起的高层积木玩具。游牧在一些维度上“优于”农耕种植的说法可以参考拉铁摩尔“内亚视角”和萨林斯《石器时代的经济学》,至于说谷物在众多被人类驯化的植物中脱颖而出,乃是其优于块茎类作物的储存性和可分解度量的特性与农业国家的税收汲取的亲和性的分析过于粗糙,甚至只是一种假说。新月沃土与人类文明摇篮的诸多想法跟《枪炮、钢铁与病菌》屡屡提及的关于人类培植植物的互相适应的生态改造过程极为雷同。 总的来说算得上是想象力丰富的一本书,但是又觉得少了些什么。(2022.9.4)

  • 1 叫我妖而不孽 2022-10-31 22:50:29 上海

    老斯的书嘛当然要看,不过已经没有前三本那种强烈的震撼了。这本书要说新意也不多,以一种空前积极的态度看待赞米亚高原,认为那不仅仅是躲避被编户齐民的地方,还能靠劫掠或贸易和农耕帝国形成互动。有意思的是这里面(即第七章)有太多内亚研究的影响,感谢名单里出现拉铁摩尔、巴菲尔德而没有狄宇宙(主张长城是农田化草场的进攻手段)也就合情合理了。从本书可以进一步推导:被认为工业革命才有的可计量优势其实在农业革命时就有了:谷物就是最适合计量且便于控制生产过程的作物,便于景观改变及基于其上的制度改变。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中国历史的征引幅度不小,确有真全球史之感。最后说一句,这个译名我觉得不合适,本身是对老斯观点的简化抽取,有哗众取宠之嫌:老斯是无政府主义者不假,但依我的阅读经历,他不认为建制是作茧。而是失控。

  • 3 Jiana 2022-10-29 23:01:04 上海

    斯科特的观点正确与否有待讨论,但至少他的书,能一遍遍提醒自己要意识到我辈绝非天龙人,不必为那些宏大叙事掏心掏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