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读库 / 读库出品
译者: 陈顺智 / 徐少舟
出版年: 2022-6-30
页数: 320
定价: 88
装帧: 布面软精装
丛书: 吉川幸次郎作品集
ISBN: 9787513347716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部烽火动荡后留存的中国文学史讲义,由日本汉学大家吉川幸次郎授课,京都大学学生黑川洋一整理。上溯《诗经》《楚辞》,下至明清小说,以年代为经,经典作者和作品为纬,再现中国三千年文学菁华。
吉川幸次郎在讲义中不求全备,也不发四平八稳的议论,以宽阔的比较文学视野,细密的文本解读,传递中国经典文学的审美和思想价值,展现一位心系“文化中国”者的怀抱和见识。
★以清晰的问题意识、域外视角,编织出浩瀚中国文学史的坐标系统
作为二十世纪日本汉学的代表人物,吉川幸次郎充分研究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并以日本学者独特的纤细敏感,结合现代比较文学视角,自成一派,完成这部具有强烈吉川色彩的中国文学史。
★注重生命体验与文本细读,以希望与绝望重新诠释中国文学的普世意义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发现不同作品和作者所体现的绝望与希望的生命体验,并总结各种文学类型流行背后的时代...
这是一部烽火动荡后留存的中国文学史讲义,由日本汉学大家吉川幸次郎授课,京都大学学生黑川洋一整理。上溯《诗经》《楚辞》,下至明清小说,以年代为经,经典作者和作品为纬,再现中国三千年文学菁华。
吉川幸次郎在讲义中不求全备,也不发四平八稳的议论,以宽阔的比较文学视野,细密的文本解读,传递中国经典文学的审美和思想价值,展现一位心系“文化中国”者的怀抱和见识。
★以清晰的问题意识、域外视角,编织出浩瀚中国文学史的坐标系统
作为二十世纪日本汉学的代表人物,吉川幸次郎充分研究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并以日本学者独特的纤细敏感,结合现代比较文学视角,自成一派,完成这部具有强烈吉川色彩的中国文学史。
★注重生命体验与文本细读,以希望与绝望重新诠释中国文学的普世意义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发现不同作品和作者所体现的绝望与希望的生命体验,并总结各种文学类型流行背后的时代变化,把“文学是人学”的诠释发挥到极为独到细腻的高度。
★一部薪火相传之书,将几代学人挽留在中国古典文学理想国
据黑川洋一回忆,“真正将受到挫折的我们挽留在中国学问中的,可以说是吉川先生的几部讲义”。日后,数十位受到感召的日本学人,毕生从事中国文学的研究与传播,都以这部书作为起点。
作者简介 · · · · · ·
吉川幸次郎(1904-1980),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汉学家之一,京都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京都大学教授,日本东方学会会长。
上小学时被同学戏称为“支那人”,中学时代接触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等,对中国文学产生极大热情,高中时决定从事在当时冷门的中国文学研究。
二十四岁前往中国北京留学,师从朱希祖、马裕藻、钱玄同等名师,与陈寅恪、陈垣、黄侃等学者交游,从此立志穿中国长袍,用汉文写论文,北京话读中国文学作品,从一个文学青年转变为一个“儒者”。
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诗史》《陶渊明传》《杜甫私记》《元杂剧研究》等,并有《吉川幸次郎全集》二十七卷传世。
————————
陈顺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魏晋玄学与六朝文学》《刘长卿诗歌透视》等。
徐少舟,文学研究者、民俗学专家,曾参与整理新编十二卷本《闻一多全集》唐诗部分,著有《...
吉川幸次郎(1904-1980),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汉学家之一,京都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京都大学教授,日本东方学会会长。
上小学时被同学戏称为“支那人”,中学时代接触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等,对中国文学产生极大热情,高中时决定从事在当时冷门的中国文学研究。
二十四岁前往中国北京留学,师从朱希祖、马裕藻、钱玄同等名师,与陈寅恪、陈垣、黄侃等学者交游,从此立志穿中国长袍,用汉文写论文,北京话读中国文学作品,从一个文学青年转变为一个“儒者”。
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诗史》《陶渊明传》《杜甫私记》《元杂剧研究》等,并有《吉川幸次郎全集》二十七卷传世。
————————
陈顺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魏晋玄学与六朝文学》《刘长卿诗歌透视》等。
徐少舟,文学研究者、民俗学专家,曾参与整理新编十二卷本《闻一多全集》唐诗部分,著有《历代时令天象诗选》等。
目录 · · · · · ·
编者绪言
例言
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特色
第二章 中国文学史的时代划分
笫三章 古代文学
一 《五经》
二 战国的散文
三 《楚辞》的文学
四 汉武帝时代(一)
五 汉武帝时代(二)
六 前汉后半期文学
第四章 中世文学(上)
一 后汉文学
二 五言诗的成熟
三 建安社会
四 魏晋文学
五 东晋、宋文学
六 齐梁文学
七 北朝文学
八 南北朝民间文学与史书
第五章 中世文学(下)
一 唐代文学
二 初唐诗和散文
三 盛唐大诗人
四 中唐的诗和散文
五 晚唐的诗和词
六 传奇和民间文学
第六章 近世文学(上)
一 北宋的诗和散文
二 北宋的词
三 读书人的形成
四 北宋散文的新倾向
五 口语文的产生
六 南宋的诗
七 南宋的散文
八 南宋的词
九 金的文学
第七章 近世文学(中)
一 元前半期的诗
二 元杂剧(一)
三 元杂剧(二)
四 元杂剧(三)
五 元杂剧(四)
六 元杂剧(五)
七 元的散曲
八 元后半期的诗和散文
第八章 近世文学(下)
一 明代前半期的诗和散文
二 明代小说(一)
三 明代小说(二)
四 明代小说(三)
五 明代小说(四)
六 明代后半期的诗和散文
七 清代文学
附录 关于汉语的性质
年表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の文学は三千年の歴史を持つ。古いものとして確実なディトを持つのは、「詩経」·「書経」などの一部であるが、それは周王朝の初期、紀元前一一〇〇年ごろのものである。中国文学はこのように大へん古い歴史を持っているが、それはただ古いというだけではない。古いという点では、ヨーロッパの文学もまた古い歴史を持つが、ヨーロッパにおいては、文学の伝統はさまざまに変化している。言語、内容ともに変化している。それに対して、中国においては文学の伝統に断絶がない。断絶は日本文学よりもさらに少ないといってよい。また、ジャンルは時代とともに増加したが、一度発生したジャンルは絶滅したことが原則としてはない。もっともごく最近に至って、中国文学は大きな断絶を経験している。一九一七年に起こった文学革命がそれである。それは中国の過去の文学伝統を断ち切って、世界の文学の方向に自らを一致させようとする運動であったが、それまでの文学には伝統の断絶ということはなかったといってよ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即汉代产生的对人生的怀疑和对人类微渺的悲观,至三国六朝而猛增,至唐中叶而遭清理,而宋以后的文学便在乐观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特色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文学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中国文学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为什么京东当当淘宝都没有啊? | 来自獲麟 | 6 回应 | 2022-10-16 11:38:5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9.0分 116人读过
-
岩波書店 (1974)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 (无心恋战)
- 黄书 (丝绒陨)
- 要买的书 (K)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 文化漫笔 (森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7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文学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黎戈 2022-10-11 07:51:48 江苏
简明决断,一把理顺。
0 有用 忍辱仙人 2022-11-21 08:08:54 山东
一本小书300页,要讲明白几千年的文学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所以没有大的漏洞就可以当普及读物看一看,如果再有一些鲜明的独到见解,那就算好书了。
0 有用 仲冬 2022-09-25 21:29:17 浙江
文字平实,没有用什么高深的词汇和术语,但也能带来很大启发。还提到了中日两国文学的渊源。如后记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0 有用 一个神秘人士 2022-10-26 23:52:48 上海
搭配西南联大文学课一起看,完美
0 有用 土豆 2022-12-01 14:36:32 北京
参照西方文学文艺复兴的断代史,把清以前的中国文学分为古代(前秦至西汉,前文学时代)、中世(三国至北宋,认识到文学之美)、近世(宋至晚清,市民文学),各约一千年。中间唐宋约摸类似文艺复兴。一家之言,之前倒没听过。 再者,日本作者确实敏感细腻,书中说晚唐诗中数字较多,“这是因为诗人心中有着不安的情绪,在数字中波动着某种缱绻不释的心理”,有点意思。
0 有用 零度绝对 2023-03-21 19:40:04 浙江
3.21
0 有用 Robin Hood 2023-03-18 15:38:47 新疆
没有想象中那么宏大,但收获却不少,当书目慢慢读中国文学作品。
0 有用 生活在别处 2023-03-05 22:16:59 江西
并不觉得是很好的中国文学史入门读物,更适合入门以后的补充和思辨翻翻,看一看外国人对中国文学有什么独特的视角。虽然是按照时间和形式划分了明晰的文学史时代,但一本小书要讲好中国文学史不容易,对于专业者太浅薄,对于入门者又太庞杂,条理论点都不是很清晰。不管是文学史还是历史,外国研究者的著作翻译回中文,文字难免拮据拗口,总有牵强附会、隔靴搔痒之感。
0 有用 DesolateF 2023-02-28 11:48:54 上海
简洁明快,提纲挈领。吉川教授关注形式甚于内容,使我得以用新的角度了解中国文学。
0 有用 . 2023-02-15 00:11:12 陕西
“一家之言”,很适合作为大一科普课程,但真正作为文学史略显单薄。材料分析过于简单,观点过于主观。更多在用西方文学理论解读中国文学,分期也过于简略。好在通俗易懂,可作为入门书籍。值得的观点:“中国不一定认为修辞是游戏,而形式及行为,这种想法却很强烈”以及最后对于汉语语言本身的探讨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