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基于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安斯沃斯的依恋模型,延伸出了“母爱饥渴症”的理论。主要探讨了因现实与理想母爱之间的落差,所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作者在书中对父权制做出了剖析和批判,也表面了她女性主义的立场,然而书中主要论述的母爱对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十分重要的观点,似乎过分突出了母职的角色,我感觉这样的倾向会加剧“隐形的父亲”现象在家庭结构中的普遍性,这种行为跟在公共场所设立“母婴室”别无二致,都是在无形中强化了性别与职能的刻板印象,阻碍了性别平等在育儿领域的实现。 如果是不想把创伤带给下一代,但未疗愈自己前大概不会有人想孕育新生命吧.. 与其研究母爱对婴儿的影响,不如设立几个“好爸爸课堂”,多规训男的怎么尽夫、父职。 最后不要讨伐母亲,因为她并不是罪魁祸首。
这是一本写于2020年的书,献给女性的书。作者作为一名执业咨询师,帮助很多陷入上瘾关系模式的女性走了出来。作为该领域的先驱,凯利•麦克丹尼尔是第一个将“母爱饥渴症”定义为依恋伤害的临床医生。虽然阅读再多的书都无法治愈“母爱饥渴症”,但作者富有同理心的表述和理解,无不令人动容。当成长过程中无以名状的愤怒与委屈,都在书中找到了原因,我想那便是成功治愈的开始。无论何时都该记住:你正在自己的内心建立安全型依恋,这是你在性格形成时期所缺失的东西。你正在创造一个内在的家,在那里你可以收获安全和被爱的感觉。
“当你用美味的食物、睡眠和与其他女性建立联系来滋养自己时,你就停止了“母爱饥渴症”的代际传递。在任何育儿阶段,你的治愈能力都是给你的孩子的礼物,也是给世界的礼物。”
写得通俗易懂,不算口水书,作者基于心理学科学研究基础展开,还算值得一读。
混乱型依恋+cptsd,非要起个新名装杯。新瓶装旧酒。各个章节和小节之间的联系也不深,很多需要深入讲解的内容点到为止,有点东西但不多。母爱缺失的三要素母性抚育呵护教导,婴儿期没有得到很好照顾的孩子自然会出现依恋问题,而婴儿期都无法、没能力照顾好孩子的母亲大概率在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变好,孩子自然就会长期处于创伤环境中。混乱型依恋+cptsd也就是作者说的三度母爱饥渴症,在关系中受伤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新的客体关系
感觉母爱饥渴症的三要素,满足的是孩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归属和爱的需要。 母亲对孩子这么重要,社会和家庭要给女性提供支持 代际的创伤在外祖母、母亲和女儿中传递,情感虐待、身体虐待滋养了有毒的母女关系,缺失的爱会用其他的方式补偿。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年,母性抚育也很重要。我以前总觉得婴儿是没有记忆的,他如果哭得实在厉害,你也安抚不了,那就让他单独呆着,哭累了也就没事了。本书指出如果婴儿时期的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形成身体记忆,长大了一旦触碰到这个开关,我们很难知道怎么回事,但就是很痛苦。所以,新手妈妈们,好好对待爱哭的宝宝,你能熬过去,对成年的他们会是一笔财富。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母亲和女儿,一个是客观事实却又人人看不见的一个点就是——母亲并不是天生就会做母亲,这是一个习得性技能,而这个社会对于“好母亲”提出来太多要求,那些没能成为好母亲的女人给她的孩子带来了无限的痛苦 当我们说一个女人应该成为“好母亲”的时候,并没有给她提供一个成为“好母亲”的环境。例如我们的母亲处于一个被要求生男孩才是好的环境,她生下女孩就是不好。同样是怀孕生产,只因为产下孩子性别的不同,她得到的待遇就不同,她怎么会不迁怒于女儿?
书特别好,翻译有很多漏洞和不通顺,但基本能读懂,建议对照原文读
语言浅显,开头比后篇吸引人。
*2024|14*不安全依恋的其中一个分支,不如读明白依恋理论更加有用。不过重视母女关系这个主题可能更有助于改善不安全依恋的整体环境。
有点水和“美中白”……
“有了觉知、温柔和准备,你就能在抚育孩子的同时像母亲一样照顾好自己。事实上,成为母亲可能让你第一次关心自己,因为生活不再只是你一个人的事,关心自己也是对你的孩子最好的事”——我一直在这本书中想寻求一个答案,成年后到底怎样治愈“母爱饥渴症”,得到的答案是,成为母亲,抚育孩子的同时抚育自己内心的小婴儿,借由“催产素”的神奇魔法,体验最深层次的依恋,让自己获得第二次成长的机会。在任何育儿阶段,你的被激发的治愈能力,都是你给自己和孩子的最佳礼物。不过,这本书关于怎样治愈母爱缺失的伤痛,确实写得很少且含糊。
我也感觉 貌似有些内容 但实际上没什么用 浮于表面 问题还是那个问题 并没有解决的小妙招
好像讲了什么,但都还没开始讲就草草结束了,太水了(追评:后续读到本更好的:《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推荐阅读
最近看完了《饥饿的女儿》 ,所以算是冲着“饥饿”的概念看的这本书。但全书的理论性都不是很强,内容浅显破碎,基本都是点到即止。重复的车轱辘话太多,也没什么实操性。当然可能因为我不是受众,这是给予创伤者的心灵抚慰,一束照亮治愈之路的微光。
我的病历,可惜对症不下药
浅白。但是是更贴近真实的视角。
(1)自来水来了!读了好几天,如沐春风,又哭又笑——凯利这本书本身就是maternal nurturance, protection和guidance的具象化。再次感叹有巨大能量的咨询师们做着几乎菩萨一般的工作:渡己,渡众生。(2)本书翻译、校对(有吗?)和责编的工作一塌糊涂,错译、多译、漏译频繁,作者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被抹杀得七零八落。我先尽快整理一个摘要出来吧。
只能说母亲这个角色在这个社会太难了。“那些从小学会“消化”分离焦虑或自我保护的女儿已经独自生活很久了,当母亲突然想要更多地参与进来时,很多女儿会觉得日子很不好过”,说得不就是现在要插手我婚姻的母亲和我吗?
> 饥饿的母爱
4 有用 渴慕 2024-03-19 08:58:35 广东
基于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安斯沃斯的依恋模型,延伸出了“母爱饥渴症”的理论。主要探讨了因现实与理想母爱之间的落差,所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作者在书中对父权制做出了剖析和批判,也表面了她女性主义的立场,然而书中主要论述的母爱对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十分重要的观点,似乎过分突出了母职的角色,我感觉这样的倾向会加剧“隐形的父亲”现象在家庭结构中的普遍性,这种行为跟在公共场所设立“母婴室”别无二致,都是在无形中强化了性别与职能的刻板印象,阻碍了性别平等在育儿领域的实现。 如果是不想把创伤带给下一代,但未疗愈自己前大概不会有人想孕育新生命吧.. 与其研究母爱对婴儿的影响,不如设立几个“好爸爸课堂”,多规训男的怎么尽夫、父职。 最后不要讨伐母亲,因为她并不是罪魁祸首。
8 有用 manjon 2022-08-12 23:19:57
这是一本写于2020年的书,献给女性的书。作者作为一名执业咨询师,帮助很多陷入上瘾关系模式的女性走了出来。作为该领域的先驱,凯利•麦克丹尼尔是第一个将“母爱饥渴症”定义为依恋伤害的临床医生。虽然阅读再多的书都无法治愈“母爱饥渴症”,但作者富有同理心的表述和理解,无不令人动容。当成长过程中无以名状的愤怒与委屈,都在书中找到了原因,我想那便是成功治愈的开始。无论何时都该记住:你正在自己的内心建立安全型依恋,这是你在性格形成时期所缺失的东西。你正在创造一个内在的家,在那里你可以收获安全和被爱的感觉。
4 有用 我的天才小猫 2024-01-07 10:38:13 山东
“当你用美味的食物、睡眠和与其他女性建立联系来滋养自己时,你就停止了“母爱饥渴症”的代际传递。在任何育儿阶段,你的治愈能力都是给你的孩子的礼物,也是给世界的礼物。”
4 有用 may 2022-11-20 12:27:49 浙江
写得通俗易懂,不算口水书,作者基于心理学科学研究基础展开,还算值得一读。
2 有用 小瑜爱读书 2024-01-03 12:37:08 黑龙江
混乱型依恋+cptsd,非要起个新名装杯。新瓶装旧酒。各个章节和小节之间的联系也不深,很多需要深入讲解的内容点到为止,有点东西但不多。母爱缺失的三要素母性抚育呵护教导,婴儿期没有得到很好照顾的孩子自然会出现依恋问题,而婴儿期都无法、没能力照顾好孩子的母亲大概率在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变好,孩子自然就会长期处于创伤环境中。混乱型依恋+cptsd也就是作者说的三度母爱饥渴症,在关系中受伤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新的客体关系
3 有用 悟空君 2023-03-26 18:22:34 浙江
感觉母爱饥渴症的三要素,满足的是孩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归属和爱的需要。 母亲对孩子这么重要,社会和家庭要给女性提供支持 代际的创伤在外祖母、母亲和女儿中传递,情感虐待、身体虐待滋养了有毒的母女关系,缺失的爱会用其他的方式补偿。
1 有用 媛媛echo 2024-01-18 11:14:56 江苏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年,母性抚育也很重要。我以前总觉得婴儿是没有记忆的,他如果哭得实在厉害,你也安抚不了,那就让他单独呆着,哭累了也就没事了。本书指出如果婴儿时期的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形成身体记忆,长大了一旦触碰到这个开关,我们很难知道怎么回事,但就是很痛苦。所以,新手妈妈们,好好对待爱哭的宝宝,你能熬过去,对成年的他们会是一笔财富。
1 有用 Mia 2025-02-25 22:43:23 广东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母亲和女儿,一个是客观事实却又人人看不见的一个点就是——母亲并不是天生就会做母亲,这是一个习得性技能,而这个社会对于“好母亲”提出来太多要求,那些没能成为好母亲的女人给她的孩子带来了无限的痛苦 当我们说一个女人应该成为“好母亲”的时候,并没有给她提供一个成为“好母亲”的环境。例如我们的母亲处于一个被要求生男孩才是好的环境,她生下女孩就是不好。同样是怀孕生产,只因为产下孩子性别的不同,她得到的待遇就不同,她怎么会不迁怒于女儿?
0 有用 皮皮猫meow 2024-03-13 18:20:54 福建
书特别好,翻译有很多漏洞和不通顺,但基本能读懂,建议对照原文读
0 有用 海珠区柯佳嬿 2024-02-04 11:15:19 广东
语言浅显,开头比后篇吸引人。
0 有用 水の淡岚 2024-03-12 17:30:13 北京
*2024|14*不安全依恋的其中一个分支,不如读明白依恋理论更加有用。不过重视母女关系这个主题可能更有助于改善不安全依恋的整体环境。
0 有用 鬼灯一线 2023-09-25 21:19:29 江苏
有点水和“美中白”……
0 有用 Esperanza 2024-08-27 17:24:24 广东
“有了觉知、温柔和准备,你就能在抚育孩子的同时像母亲一样照顾好自己。事实上,成为母亲可能让你第一次关心自己,因为生活不再只是你一个人的事,关心自己也是对你的孩子最好的事”——我一直在这本书中想寻求一个答案,成年后到底怎样治愈“母爱饥渴症”,得到的答案是,成为母亲,抚育孩子的同时抚育自己内心的小婴儿,借由“催产素”的神奇魔法,体验最深层次的依恋,让自己获得第二次成长的机会。在任何育儿阶段,你的被激发的治愈能力,都是你给自己和孩子的最佳礼物。不过,这本书关于怎样治愈母爱缺失的伤痛,确实写得很少且含糊。
0 有用 养ing 2024-01-17 15:51:05 美国
我也感觉 貌似有些内容 但实际上没什么用 浮于表面 问题还是那个问题 并没有解决的小妙招
0 有用 左悦- 2023-11-23 15:40:16 浙江
好像讲了什么,但都还没开始讲就草草结束了,太水了(追评:后续读到本更好的:《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推荐阅读
0 有用 自由循环体 2024-12-04 23:47:34 浙江
最近看完了《饥饿的女儿》 ,所以算是冲着“饥饿”的概念看的这本书。但全书的理论性都不是很强,内容浅显破碎,基本都是点到即止。重复的车轱辘话太多,也没什么实操性。当然可能因为我不是受众,这是给予创伤者的心灵抚慰,一束照亮治愈之路的微光。
3 有用 Ginrini 2023-03-11 11:56:30 浙江
我的病历,可惜对症不下药
1 有用 Kokopelli 2023-10-29 23:50:54 浙江
浅白。但是是更贴近真实的视角。
2 有用 夏竹盐 2023-11-26 19:03:26 北京
(1)自来水来了!读了好几天,如沐春风,又哭又笑——凯利这本书本身就是maternal nurturance, protection和guidance的具象化。再次感叹有巨大能量的咨询师们做着几乎菩萨一般的工作:渡己,渡众生。(2)本书翻译、校对(有吗?)和责编的工作一塌糊涂,错译、多译、漏译频繁,作者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被抹杀得七零八落。我先尽快整理一个摘要出来吧。
2 有用 水昆小子 2023-04-28 00:07:16 广东
只能说母亲这个角色在这个社会太难了。“那些从小学会“消化”分离焦虑或自我保护的女儿已经独自生活很久了,当母亲突然想要更多地参与进来时,很多女儿会觉得日子很不好过”,说得不就是现在要插手我婚姻的母亲和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