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 短评

热门
  • 6 志于匏 2023-01-26 23:49:41 中国台湾

    葛氏身為沙畹與塗爾幹的門生,在年鑒學派大行其道的年代受到了標準化的研究訓練。當時大部分漢學家主要仰賴的研究材料是由傳教士以及在華西方機構傳回歐洲的海量中國資訊(當時對於這些深耕于二手文獻的專家們有個諧謔性的稱呼—通報學派),而葛氏則更信賴傳世的中國經典(可見沙畹的深切影響),對那些來自同胞視角的外部觀察則缺乏興趣——比起中國的現狀,他更好奇那個陌生世界背後的深層結構(這樣的思路顯然來自塗爾幹)。葛氏認為是粗糙的原始農民信仰不斷地精細化,最終形成具有很強政治性和律法功能的封建宗教,再度制度化後發展出帝國宗教(國家禮制)。葛蘭言看到了一個逐漸精緻化且不斷發展的中國,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自基歇爾《中國圖說》與杜赫德《中華帝國全志》以來的傳教士博物學傳統,以以及強烈的希望在東西文化之間尋找共構性的趨向

  • 8 helenharris 2022-11-30 21:00:39 北京

    赵老师真的是很好很负责的译者。

  • 2 丽璧迦 2024-03-08 16:12:16 四川

    初看确实觉得思路别致,将“歌谣”拉回自然的节律之中,拉回“节庆”之中,拉回男欢女爱的仪式之中,摆脱政教道德的阐释操控,从纷繁的篇章以及散落在篇章中的细节,重建一个连贯的古代中国的仪式图景。但是细细看来,他的“重建”其实建立在误解之上,真实未必如此。而产生误解的关键就在于他对古代中国的宇宙模式的错误推测——“中国古人依照自身生活之道的模式来想象自然之道,在他们看来,只要不违背自己的规律,自然之道也会如常运行。他们的生活节律决定着季节的更替。” PS:汉学家们真的很容易将中国古典诗词变成一种人-宇宙模式的中介——“诗歌只不过再现了事物间原有的对应关系。”

  • 2 Summum Bonum🍀 2022-07-28 17:21:35

    诞生于20世纪早期的一篇博士论文对《诗经》传统的阐释学进行道德祛魅,去除人为附加的道德包袱,以《诗经》为主要文本对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进行研究,其目的是剖析早期古代中国的文明特征、宗教形态、信仰习俗等社会整体样貌。从上古文献的梳理出发,先设乡村/城市、农民/贵族、平等/权威等一系列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葛兰言的社会学分析和文化比较是一种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而不仅仅是纯粹的文学研究。作为早期的法国汉学家,葛兰言提出了不少新问题新视角,不过由于对“兴”的理解差异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误读。

  • 6 地球大抱枕 2022-11-22 13:38:30 重庆

    将谎言也当作社会事实这一点非常有启发

  • 1 璐仔看电影 2023-02-16 11:49:52 广西

    《诗经》爱好者

  • 0 秦州德里奇 2023-03-19 11:34:52 江苏

    在当时的学术意义难以估量。现在当然都知道本书的问题在哪,不过读过才知道葛兰言的汉学功底其实相当不错。这版的翻译也挺好。

  • 1 梅菲斯特的仆人 2023-07-13 10:05:24 北京

    在燕国雨中读完。我想了想研究诗经的近代学术著作,居然想不出,只有这本100多年前的异域年轻人的书。可惜啊可惜!所论有两点我觉得很有趣,第一是青梅不敌天降应该是非常古老的外婚制传统。第二是,后来的节日来自于原始节庆的离散,我们今天说年轻人把什么节都过成情人节和购物节,但按照葛兰言的看法,什么节都来自于情人节和购物节。哈哈!可为一笑。想到现在国内研究诗经,除了传统学问,便是什么歌唱、写本、口传,一点儿材料没有的东西天天瞎扯淡,良为可悲。

  • 0 或曰 2022-12-28 10:28:50 河北

    重视《诗经•国风》的主题,认为《国风》中的诗歌源于上古节庆赛会的歌谣,上古节庆是季候性质和乡村性质的,其重要意义是地方共同体的结盟。同样都是考查《国风》,朱东润《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得出的是与葛兰言截然不同的结论,可以对比着看,很有意思。

  • 1 滕雅望 2023-01-10 21:10:51 北京

    在鲁国,在春天的某个时间,这个时间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必定吻合“春服既成”,要在河边举行一个祈雨的节庆:两个不同的表演群体共同参与,且歌且舞,这个祀典结束时要举行献祭和飨宴;涉河是主要的部分。在郑国,当年轻男女共渡洧河时,也要模仿龙的形象;

  • 0 一罐水草 2023-05-05 20:02:39 广东

    道德式解读的祛魅。一系列的时段是由男女对唱确定的,时间与空间被认为不过是同时进行的阴阳活动的规律。

  • 0 學古餔啜 2023-03-21 15:49:30 江苏

    非常佩服葛兰言的细致与认真,以语文学的方法讲人类学的故事。

  • 1 天城越 2023-08-20 19:24:05 上海

    2023.8.19开始阅读。 葛兰言是沙畹的弟子,与伯希和、马伯乐、高本汉等巨擘都是同门,但此人未完全走老师偏语文学的路子,而走上了涂尔干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因此经常有点金枝的风味。路数像我国的闻一多,他俩也差不多是同一个时期,研究对象也集中于诗经等先秦文献。 该著作一直以来都毁誉参半,至少有他的积极意义,剥去了诗经里(尤其是国风里)充满的讽喻式的酸腐之气。 此新译本没出前有一个老的版本,被二手网炒的巨贵,现在再版自然是嘉惠学林了,希望多出版这些绝版书。 葛兰言更有趣的作品其实是《舞蹈和传说》,希望以后商务馆也会重译该书。 ——2023.8.20完

  • 0 雨田 2023-09-21 20:26:19 云南

    整体思路还是有一定的启发,不过文本本身既可证实,也可证伪,阐释空间过于宏大。

  • 0 橈橈楚薪 2023-06-17 21:06:04 湖北

    丰富!尽管有些地方蜻蜓点水。节庆在小集团社会中,是抵抗分离、隔绝家族本位主义而保持社会活力的关键要素。最核心的是对两性对立的调和(通过约会),由此带来(并不唯一指向)集团联盟的和谐。《诗经》中的情诗(并非全部)正产生于竞赛中,作为集体男女爱与性的催化剂,且被节庆(依照自然律的特质)赋予神圣性。因其神圣,后世之经学家扭曲得法(自然也有语词的“象征主义”意义上的结构转换)。由民间歌谣向道德经解的变迁,葛氏并未过多论述,不过他道出部分真相,如王侯的崛起,权威由宗教转为世俗;贵族伦理得以构建,春日性爱仪式隐而不见;社会结构日趋复杂,联姻稳固秩序的功能逐渐失效;上层礼仪的建设,将混融的民间仪庆支离分析……这些,对经学的阐释创造了条件。至于这是否能解释诗的形成(乃至早期中国的信仰),要打一个问号。

  • 0 signblue 2023-09-13 16:58:39 广东

    大胆假设,仔细求证。(诗经文本+习俗的比较研究),从小的诗歌到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运行,可能正是由于其西方人的身份以及学术旨趣、研究方法,能够大胆跳出“微言大义”的思维圈套,而几乎是构建了一个新的关于我国上古时代的社会运行的想象,同时推测上古季候节庆的发展到封建时代的分化。很浪漫,也很厉害。

  • 0 南十字 2024-04-21 09:30:05 浙江

    大受启发

  • 0 晴柔 2024-02-17 15:20:31 重庆

    这位汉学家的观点真的很牵强。他太能发散了。那篇《行露》的理解绝对是误读,还有三个月隔离期也是错误,还有对《大车》的解读简直可笑。

  • 0 Eno 2024-02-20 22:13:26 河南

    东西不太多

  • 0 澈晞 2023-08-27 22:01:00 浙江

    自成一派的理论,脑洞挺大。可以看出人类学的理路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