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中国:饮食文化记忆的书评 (19)

人生至幸:一餐饭,一人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大抵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 因为地域不同,饮食习惯南北有差,在《至味中国》中,作者书写了一段有关饮食文化的记忆。 作者说:“三辈子做官,才懂得吃穿。” 深以为然,吃和穿的讲究,不是一朝一夕修炼而成的。 《至味中国》的作者王仁湘,中国社...
(展开)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食材、食具与食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光是食材、食具和食制的讲究,就可以罗列出一大堆。《至味中国:饮食文化记忆》这本书,收录了关于饮食的各种知识,从古至今,从食材到文化内涵,无一不在其中。 关于食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食物是饮食文化的地基。关于这点,《至味中国》从三个层面... (展开)
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不能没有饮食记忆
如果你在短视频平台上关注炒菜的内容,多半刷到过一道叫石头鸡蛋的创意菜:在容器中放上一堆高温油炸过的石头,往其中倒入打好的蛋液,靠石头的热度将蛋液烫熟。 这道菜可不是现在的发明,很久以前我国就有石块熟食法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云南的傣族、鄂伦春人都用过这种方法...
(展开)

寻找中华饮食之美,从《至味中国》启程
都说“民以食为天”,“天下美食在中华”,那中国的饮食之美又可以追溯到哪里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王仁湘先生所著的《至味中国》一书中找到。王仁湘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考古学、彩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等。由他来带领大家一起寻根中...
(展开)

中华饮食文化拾趣:有三千年历史的分餐制如何演变为围桌共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什么样的味道才是“美味”?你可能喜欢辛辣,我可能喜欢酸甜。我们每个人的爱好和体验是不同的,所以美味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 但是我们每个人对美味的体验却与我们的经历和饮食经验密切相关。比如,土鸡蛋和洋鸡蛋、饲料鸡与自家散养的土鸡、普通肉猪和满山乱跑的黑猪味道的不... (展开)
冬至馄饨夏至面,至味于时令
《至味中国》中提到,饮食之至味,感觉最好的味觉记忆,人与人之间的体验各不相同。 最近也看了好几本美食相关的书籍,都能让我感受到我们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在我看来,能给美食锦上添花的不仅仅是厨艺,还有时令。 作为一个生活在四季鲜明的城市里长大的...
(展开)

中国人为什么对吃如此“执着”?
民以食为天,吃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历史源远流长,其饮食文化也源远流长。 中国人离不开吃,二十四节气离不开吃,逢年过节离不开吃,甚至说话都离不开吃。 饮食文化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至...
(展开)

三餐四季,饮食文化的记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至味中国》是一本很特别的书,ta寻饮食之美,品味外之味。从历史的横向,地域的纵向,多面地展现了中华饮食之文化。 在此之前关于饮食文化的作品,看的是挺多的,但是真正从历史的角度、传承的角度分享饮食文化却并不算多,因为这个题材是非常大的,我们身处的中华大地地域之... (展开)
原来中国人在这么早的时候就这么会吃了!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食材和厨具的选择,到烹饪技法、摆盘造型,再到餐桌礼仪、地域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现如今,网络上有数量庞大的美食博主、探店博主,好像每个中国人都难逃美食的诱惑。毕竟,几千年的美食文化让我们进食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有了一...
(展开)

中国人的餐桌上的历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饮食的历史就有多长,只是在茹毛饮血的时代,饮食尚且谈不上是什么文化,只是填饱肚子的一种本能的生理行为。那我们了解饮食文化,尤其是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应该从哪里开始?我们又应该了解哪些内容? 在王仁湘所写的《至味中国:饮食文化记忆》这一本... (展开)
希声听者难,至味乃可寻,“吃”是一件很讲究的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何为“至味”? 明代方孝孺 《王温子栗字说》:“饮食资乎水火,而饮食非水火也。咸酸本乎盐梅,而至味非盐梅也。” 春秋时期,管仲担任齐相期间,在“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指导下,与齐桓公共同努力,使齐国兵强国富成为春秋第一霸。这足以说明,只有温饱问... (展开)
一场波澜壮阔的饮食考古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相比较于介绍中国饮食八大菜系之类的轻阅读,本书是一本专业的饮食考古书籍,对于喜欢吃,又喜欢逛历史博物馆的读者来说,是遇到宝藏书籍了。本书的作者王仁湘是考古研究员,大学教授,主攻中国饮食文化,全书图文并茂,干货满满,博古通今,细说中国饮食。 本书以专业的考古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