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谈方法,讲理论,回顾自己的治学经历…真诚而毫无保留的分享和立足祖国大地做学问的情怀态度令人心生敬佩。 大师当如是。
看到“何不食肉糜”的砖家越多,越是想念费老。
费老的讲稿,包括社会学概述,民族、农村、家庭、小城镇、知识分子和智力资源调查,以及对社会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讲述为何调查、如何调查和心得体会,相当于对其学术研究有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费孝通认为,多样化,多种学科的互相交流,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全面发展,才能有学习和研究的深度。如今教学方式相当落后,不利于科学进步。 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要走群众路线,建立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真正一致的密切的关系;要从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出发做调查。 生产力变化背后是人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冲击着人的社会关系。(农村调查) 家庭结构、职能的变化,会带动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包括相处的关系、相互的责任、相互的感情的改变。(家庭调查) 瑶山、江村、民盟…费老多次提及,可见对其意义重大。
一个研究者非常清楚自己的研究脉络,并通过专题的形式,为每一项研究作简要介绍以及留下值得后来学者继续探索的课题,本书可以作为阅读费孝通的导引。
演讲集,很基本的知识
哎,我研究生前一年半可真是狂妄自大
该书从民族、农村、家庭、小城镇和人才资源与培养几个部分,一直到中国社会学的重建,为读者呈现出费孝通先生的几个调查类型,也在书中讲明了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调查起因和关键问题。对学习民族学和实地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讲座合集,多有启发之处。在费老师看来,《生育制度》倒是其看重的原创性理论作品。后来的社会学重建时期之课程安排(6门)可见人类学转变为民族学后,与社会学的联系(比较社会学);社区方法依然在费老师的心中占据重要位置。
本书由费孝通1984年所做的十场关于社会调查的讲座编辑而成,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费孝通说:“我想把我自己作为一个标本让你们解剖”,对自己的成长、学习和研究经历做了回忆和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费孝通学术与思想的变迁。可惜,当时“文化自觉”“美美与共”想法都还在萌芽中,只能摸到些微痕迹。二、社会调查不只是“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更强调社会调查对政策制定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甚至民国所有学者的共同特征,他们生活在中国极端贫穷落后的时代,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救中国”的问题。就此而言,社会学本就是第一线的学科。尽管当代社会学对社会工程的恐惧是有道理的,但也应该读一读老辈学者,想一想社会学该怎么用。
费孝通撰写的费孝通社会理论研究导论。这部书的价值在于费孝通非常清楚自己研究的基本脉络,因此能够非常清晰的用简短的语言将自己的研究内在结构和基本思路,通过短小的文章来加以说明,而且这些文章也反映出对自己自身研究的重点的判断。我们读每一篇文章都能知道他所提到的这些观点背后所指的具体的论著,因此我们不妨再读费孝通著作之前,把这本书作为整个丛书的导论部分来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
很简单的小册子,由于是讲座讲稿整理而来,所以非常浅显易懂,适合本科生与跨考的研一生阅读。一方面,这本小册子侧面折射出刚刚重建的中国社会学是真的“一穷二白”,里面很多知识其实非常基础,放现在可能有些高中生都懂;另一方面,也尤为敬佩费老。他在古稀之年能不遗余力地挑起重建大梁,不辞劳苦、苦口婆心地向青年学人教授基础知识,这份精神,现在还有多少大佬能有所传承呢?书中有2点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费老的问题意识非常敏锐,仅仅和镇长谈及当地人口的变化,就迅速抓住背后的经济发展大势,而后不断摸索与调研苏南模式,实在是学问高深;另一个是费老对于那十年,尽管言语中隐有微词,但也客观评价,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知识分子的上山下乡推动了工业下乡。这个问题提的好,如今或许还可继续做文章。最后,费老温润如玉的文风非常喜欢
“我想把我自己作为一个标本让你们解剖。”
资料分析的方法围绕点与面、质与量、因与果这三个关系展开。点与面的关系就是事物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质与量的关系反映在分析阶段就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因果分析是社会调查者的兴趣所在。类型比较即通过对总体中各种不同类型的个案进行调查,然后对它们进行比较,从中归纳出某些共性的东西,以此来达到对总体的认识。
可能是费孝通写这部分内容时,年龄有点大了,加上好几十年不做科研了,对于科研方法上没有很详细的阐述。读起来,感觉缺乏内容。
用先生的观点来看,我是原始人不是社会人。难怪总是在社会上碰壁。
听老爷爷说说心里话
言语真诚难掩时代烙印
让我对80年代的中国社会调查有了一点了解,也看到老一辈学者的作文风范
文革后讲座的讲稿,较基础,绝大多数内容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中有,因而不推荐此书。比较有收获的反而是总序,梳理费的学术脉络很清楚。
时代烙印较重,社会调查不是那么容易
> 社会调查自白
2 有用 魔豆7号 2022-06-04 14:48:39
谈方法,讲理论,回顾自己的治学经历…真诚而毫无保留的分享和立足祖国大地做学问的情怀态度令人心生敬佩。 大师当如是。
1 有用 力可从心 2023-02-20 14:09:47 浙江
看到“何不食肉糜”的砖家越多,越是想念费老。
0 有用 喳喳456 2022-12-25 23:50:40 浙江
费老的讲稿,包括社会学概述,民族、农村、家庭、小城镇、知识分子和智力资源调查,以及对社会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讲述为何调查、如何调查和心得体会,相当于对其学术研究有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费孝通认为,多样化,多种学科的互相交流,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全面发展,才能有学习和研究的深度。如今教学方式相当落后,不利于科学进步。 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要走群众路线,建立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真正一致的密切的关系;要从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出发做调查。 生产力变化背后是人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冲击着人的社会关系。(农村调查) 家庭结构、职能的变化,会带动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包括相处的关系、相互的责任、相互的感情的改变。(家庭调查) 瑶山、江村、民盟…费老多次提及,可见对其意义重大。
0 有用 桂葵 2023-03-12 19:54:19 安徽
一个研究者非常清楚自己的研究脉络,并通过专题的形式,为每一项研究作简要介绍以及留下值得后来学者继续探索的课题,本书可以作为阅读费孝通的导引。
0 有用 懒人 2023-07-07 18:06:59 江苏
演讲集,很基本的知识
0 有用 呼啦啦啦树 2023-11-04 21:24:50 湖南
哎,我研究生前一年半可真是狂妄自大
0 有用 Plateau Shaman 2023-11-04 17:06:43 西藏
该书从民族、农村、家庭、小城镇和人才资源与培养几个部分,一直到中国社会学的重建,为读者呈现出费孝通先生的几个调查类型,也在书中讲明了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调查起因和关键问题。对学习民族学和实地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0 有用 牵着熊猫上街 2023-11-26 23:34:18 北京
讲座合集,多有启发之处。在费老师看来,《生育制度》倒是其看重的原创性理论作品。后来的社会学重建时期之课程安排(6门)可见人类学转变为民族学后,与社会学的联系(比较社会学);社区方法依然在费老师的心中占据重要位置。
1 有用 维参 2022-05-28 17:04:25
本书由费孝通1984年所做的十场关于社会调查的讲座编辑而成,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费孝通说:“我想把我自己作为一个标本让你们解剖”,对自己的成长、学习和研究经历做了回忆和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费孝通学术与思想的变迁。可惜,当时“文化自觉”“美美与共”想法都还在萌芽中,只能摸到些微痕迹。二、社会调查不只是“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更强调社会调查对政策制定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甚至民国所有学者的共同特征,他们生活在中国极端贫穷落后的时代,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救中国”的问题。就此而言,社会学本就是第一线的学科。尽管当代社会学对社会工程的恐惧是有道理的,但也应该读一读老辈学者,想一想社会学该怎么用。
0 有用 愚公∞ 2022-11-12 17:59:04 贵州
费孝通撰写的费孝通社会理论研究导论。这部书的价值在于费孝通非常清楚自己研究的基本脉络,因此能够非常清晰的用简短的语言将自己的研究内在结构和基本思路,通过短小的文章来加以说明,而且这些文章也反映出对自己自身研究的重点的判断。我们读每一篇文章都能知道他所提到的这些观点背后所指的具体的论著,因此我们不妨再读费孝通著作之前,把这本书作为整个丛书的导论部分来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
1 有用 苏拉维西 2022-11-19 12:30:15 湖北
很简单的小册子,由于是讲座讲稿整理而来,所以非常浅显易懂,适合本科生与跨考的研一生阅读。一方面,这本小册子侧面折射出刚刚重建的中国社会学是真的“一穷二白”,里面很多知识其实非常基础,放现在可能有些高中生都懂;另一方面,也尤为敬佩费老。他在古稀之年能不遗余力地挑起重建大梁,不辞劳苦、苦口婆心地向青年学人教授基础知识,这份精神,现在还有多少大佬能有所传承呢?书中有2点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费老的问题意识非常敏锐,仅仅和镇长谈及当地人口的变化,就迅速抓住背后的经济发展大势,而后不断摸索与调研苏南模式,实在是学问高深;另一个是费老对于那十年,尽管言语中隐有微词,但也客观评价,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知识分子的上山下乡推动了工业下乡。这个问题提的好,如今或许还可继续做文章。最后,费老温润如玉的文风非常喜欢
1 有用 白晶晶的玉佩 2022-10-29 18:22:18 云南
“我想把我自己作为一个标本让你们解剖。”
0 有用 多读书少吃饭- 2022-10-17 11:19:31 北京
资料分析的方法围绕点与面、质与量、因与果这三个关系展开。点与面的关系就是事物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质与量的关系反映在分析阶段就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因果分析是社会调查者的兴趣所在。类型比较即通过对总体中各种不同类型的个案进行调查,然后对它们进行比较,从中归纳出某些共性的东西,以此来达到对总体的认识。
0 有用 岩上无心云 2022-12-04 19:51:15 北京
可能是费孝通写这部分内容时,年龄有点大了,加上好几十年不做科研了,对于科研方法上没有很详细的阐述。读起来,感觉缺乏内容。
0 有用 文婷 2023-03-24 12:42:07 四川
用先生的观点来看,我是原始人不是社会人。难怪总是在社会上碰壁。
0 有用 墟置行客 2024-08-22 17:39:34 广东
听老爷爷说说心里话
1 有用 蓝鲸雾月 2023-08-28 20:20:40 江苏
言语真诚难掩时代烙印
0 有用 露兮 2023-08-20 21:54:39 广东
让我对80年代的中国社会调查有了一点了解,也看到老一辈学者的作文风范
1 有用 赛博朱雀昏睡中 2022-08-13 03:59:29
文革后讲座的讲稿,较基础,绝大多数内容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中有,因而不推荐此书。比较有收获的反而是总序,梳理费的学术脉络很清楚。
0 有用 东土大唐 2022-08-24 21:25:08 江苏
时代烙印较重,社会调查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