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最初去读的时候是在三年前了,学科训练还不到位完全看不进去。最近阅读完深感震撼,之前对于社会学的理解太过狭隘,对于研究方法的认识也很局限。费孝通先生十分令人敬佩,不仅是其田野调查的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时特别打动我的事这种学术风格,可能因为是讲稿的整理,完全深入浅出而且作为本土学者,概念和逻辑叙述更容易让人理解。要是从内容来说,大大丰富丰富和补充了韦伯的一些观点,而且更加真实。我不知道研究了中国人之后作为一个中国人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生活。我特别同意文章最后一章的观点,欲望是一种文化。我们的很多对自己“不合理”的欲望、社会不公的愤怒、不自洽,很多都是文化规训的。了解中国社会之后,才能知道什么塑造了自己。
如果觉得江村经济还过学术的话,那么这本乡土中国就是乡村经济的通俗版。这本书是40年代,费孝通在讲课时的笔记,这些内容通俗易懂,而且跟中国的社会更加贴近,至少从语言上跟我们并没有太多的隔阂,不像那本博士论文那么规整,但是所涉及的内容是相通的。关键问题在于费孝通提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架构以及相对的稳定。这也是中国社会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破坏了乡土社会,那么中国整个社会的基础就将不复存在,中国也必将走向动乱。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最初的三农问题的最好的范本,我们在了解中国现代问题的时候,乡土中国是绕不过去的。
他把我们所经历的、所看见的,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呈现了出来,甚至探得更深。“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早就“久仰”这本书的大名了,内容是费孝通对于乡土社会和乡土文化的剖析与看法。书中想表达的东西都是辩证的,所以就非常清晰的知道费孝通想要讲什么。即使是现在这些文字也依然没有过时,字数不多但看完真的能了解到许多有关乡土的知识,小小一本这个版本装帧挺舒服。
乡土生活方式在巨变中日渐式微,乡土中国的精神仍在城乡缝隙里深浅可见,街坊邻里,饮食男女,长幼尊卑,生老病死。自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名与实相分离为常态,“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
充分了解到中国是人情社会这个本质的同时,另外挺感触的两点:所谓“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是一种同性恋的倾向;每个孩子他闯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又没有服从旧秩序的心愿。
之前读过其他版本,相比之下,这版薄薄的一小册,设计很用心,审美在线,品相不错。 这套书是为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而再版的,赵旭东老师写的总序很用心,近三十页,文风通畅,由浅入深,一气呵成。 乡土中国虽然很薄,但信息量大,信息密度极高,所以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体验,很珍惜这种感觉。
费老的书能把看似复杂艰深的道理用生动易懂的方式讲明白,阅读过程中会想到很多自己经历或者听说的事情。 书的内容源于“乡村社会学”课程,不禁想起自己这几年上过的课可有一门将讲义整理出来就可以出书的…… 这本书大一的时候读过一遍,这次重读仍然有很多新的体会和思考,值得一读再读。
重读至此,再次感叹,国人若未读过《乡土中国》定无法更好的建立民族自信。一个从泥土上成长起来的民族与人民,欲抹去自己最朴素的本质时,他们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无根之人,飞再远,终会彷徨。这本书真正让每个人正视现在与过去,正视乡土与城市。城市病没有消失,乡土也持续凋敝。前路迷茫。这本是我最喜欢的装帧,这个版本收了一整套,是我最近做的最值得的事。
我认为,评判一个学者学术水平的优劣高下,大概可分三等:下等者套话连篇,却无甚创见,甚至文不成句,读来令人味同嚼蜡;中等者有一定学识,字里行间却偏爱卖弄,堆砌大量理论大词,外行人不知其所言,内行人也常感困惑,文章甚或沦为自说自话的自娱自乐;上等者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文章众人皆看得懂却自叹写不出,字词之间举重若轻,然理论创见皆汩汩而出矣。 依次分类,费孝通先生的文章显然为上等中的上等。《乡土中国》浅显易懂,风格简明,费老既没有过多引用舶来的西方理论,也没有刻意卖弄渊博的古典素养,而是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地,敏锐犀利地发现隐藏于其中的草灰蛇线,进而用最直白的文字表达最深奥的理论,用最简单的话语讲述最复杂的道理。
书里以乡土社会作为基本,结合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来展开叙述。看清中国社会的本质。难忘的是书里讨论农村人是否“愚”的看法。说的太对了。没有谁是天生愚笨,只是环境塑造人。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这本书道出了中国社会的现象以及背后的成因,让我对于社会的认知有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学的书应该晚一些看,至少要接触社会以后再看,太早看很多东西也难以理解,费孝通以农村为伊始介入中国社会的层面,去详解社会的结构,深入浅出讲述中国的人情与法理。在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差格局里,中式智慧本身有太多复杂的东西,受地缘血缘等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也让这里的人世法则处于更多微妙的状态,这种“入世观”本身有一种难以明说的暧昧,人治与法治甚至有时也是一线之隔。
由中国人几千年来扎根土地说开去,由“推己及人”“克己复礼”的文化渗透到“家族”式的分工协作和“长老”式的道德伦常教育,形成了中国人由内向外的“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方因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被安置在同一个架子上的团体格局。 虽然核心人物克里斯马式的魅力或骨子里衍生出的道德约束,已经不能约束和运作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了,可能由外向内的法制和规则,更能使一群陌生人趋之若鹜齐心协力地完成一件事。但是我们中国人从祖先们延续下来的文化和气节,让我们从心深处迸发出自信。我很喜欢费老在文中把儒家墨家国学和中国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因为我们能看到文化是怎么深深影响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体系的。这些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也都接了“地气”。
好书,这种书籍还是少。结论精炼,通俗易懂。希望有一本书能讲讲差序格局与这些传统的延续与演化
大师之作
2024.2.7 北上的列车二等座上读完。大家小书,文字的确质朴不做作。许多文字,让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种种感知更加深刻。挺有意思。
大道至简
短小精悍,金句频出。江村经济一书在描述村庄生活的过程中充满了人情味,没想到这本纯理论的著作同样文笔温厚平易近人,绝不掉书袋。
久负盛名,妹妹高中必读书目,我也拿来一读。 囫囵吞枣般读完,读后感觉自己社会学基础太过薄弱。语言平时通俗,但不易迅速理解,常常需要反复看几遍。 印象最深的是团体格局&差序格局、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一些理论会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尤其是礼尚往来那一段。不过,很多观点似乎都缺乏坚实的论据,仅是作者一家之言。 这个版本的装帧很精美,书页厚实,行间距也很合适。
读之前以为是艰深的社会学文献研究,还好,章节篇幅不长,语言简练流畅却又非常透彻,有种读散文般的轻松感觉。
> 乡土中国
7 有用 .Yahan. 2022-11-12 19:15:53 新疆
最初去读的时候是在三年前了,学科训练还不到位完全看不进去。最近阅读完深感震撼,之前对于社会学的理解太过狭隘,对于研究方法的认识也很局限。费孝通先生十分令人敬佩,不仅是其田野调查的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时特别打动我的事这种学术风格,可能因为是讲稿的整理,完全深入浅出而且作为本土学者,概念和逻辑叙述更容易让人理解。要是从内容来说,大大丰富丰富和补充了韦伯的一些观点,而且更加真实。我不知道研究了中国人之后作为一个中国人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生活。我特别同意文章最后一章的观点,欲望是一种文化。我们的很多对自己“不合理”的欲望、社会不公的愤怒、不自洽,很多都是文化规训的。了解中国社会之后,才能知道什么塑造了自己。
2 有用 愚公∞ 2022-11-12 17:44:23 贵州
如果觉得江村经济还过学术的话,那么这本乡土中国就是乡村经济的通俗版。这本书是40年代,费孝通在讲课时的笔记,这些内容通俗易懂,而且跟中国的社会更加贴近,至少从语言上跟我们并没有太多的隔阂,不像那本博士论文那么规整,但是所涉及的内容是相通的。关键问题在于费孝通提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架构以及相对的稳定。这也是中国社会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破坏了乡土社会,那么中国整个社会的基础就将不复存在,中国也必将走向动乱。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最初的三农问题的最好的范本,我们在了解中国现代问题的时候,乡土中国是绕不过去的。
1 有用 prim 2022-12-03 16:05:13 重庆
他把我们所经历的、所看见的,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呈现了出来,甚至探得更深。“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3 有用 磬夏 2022-06-07 09:15:40
早就“久仰”这本书的大名了,内容是费孝通对于乡土社会和乡土文化的剖析与看法。书中想表达的东西都是辩证的,所以就非常清晰的知道费孝通想要讲什么。即使是现在这些文字也依然没有过时,字数不多但看完真的能了解到许多有关乡土的知识,小小一本这个版本装帧挺舒服。
1 有用 青兮 2022-11-16 20:47:34 山西
乡土生活方式在巨变中日渐式微,乡土中国的精神仍在城乡缝隙里深浅可见,街坊邻里,饮食男女,长幼尊卑,生老病死。自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名与实相分离为常态,“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
1 有用 小圈笔记 2023-11-07 16:35:25 北京
充分了解到中国是人情社会这个本质的同时,另外挺感触的两点:所谓“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是一种同性恋的倾向;每个孩子他闯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又没有服从旧秩序的心愿。
3 有用 悠悠岁月 2022-05-26 22:04:09
之前读过其他版本,相比之下,这版薄薄的一小册,设计很用心,审美在线,品相不错。 这套书是为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而再版的,赵旭东老师写的总序很用心,近三十页,文风通畅,由浅入深,一气呵成。 乡土中国虽然很薄,但信息量大,信息密度极高,所以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体验,很珍惜这种感觉。
3 有用 魔豆7号 2022-06-04 14:54:54
费老的书能把看似复杂艰深的道理用生动易懂的方式讲明白,阅读过程中会想到很多自己经历或者听说的事情。 书的内容源于“乡村社会学”课程,不禁想起自己这几年上过的课可有一门将讲义整理出来就可以出书的…… 这本书大一的时候读过一遍,这次重读仍然有很多新的体会和思考,值得一读再读。
0 有用 千万只鸟 2022-11-23 21:02:52 安徽
重读至此,再次感叹,国人若未读过《乡土中国》定无法更好的建立民族自信。一个从泥土上成长起来的民族与人民,欲抹去自己最朴素的本质时,他们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无根之人,飞再远,终会彷徨。这本书真正让每个人正视现在与过去,正视乡土与城市。城市病没有消失,乡土也持续凋敝。前路迷茫。这本是我最喜欢的装帧,这个版本收了一整套,是我最近做的最值得的事。
2 有用 尤里卡 2022-11-02 19:55:11 河南
我认为,评判一个学者学术水平的优劣高下,大概可分三等:下等者套话连篇,却无甚创见,甚至文不成句,读来令人味同嚼蜡;中等者有一定学识,字里行间却偏爱卖弄,堆砌大量理论大词,外行人不知其所言,内行人也常感困惑,文章甚或沦为自说自话的自娱自乐;上等者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文章众人皆看得懂却自叹写不出,字词之间举重若轻,然理论创见皆汩汩而出矣。 依次分类,费孝通先生的文章显然为上等中的上等。《乡土中国》浅显易懂,风格简明,费老既没有过多引用舶来的西方理论,也没有刻意卖弄渊博的古典素养,而是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地,敏锐犀利地发现隐藏于其中的草灰蛇线,进而用最直白的文字表达最深奥的理论,用最简单的话语讲述最复杂的道理。
0 有用 sunrise 2022-10-23 09:03:54 广东
书里以乡土社会作为基本,结合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来展开叙述。看清中国社会的本质。难忘的是书里讨论农村人是否“愚”的看法。说的太对了。没有谁是天生愚笨,只是环境塑造人。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这本书道出了中国社会的现象以及背后的成因,让我对于社会的认知有了一个新的高度。
0 有用 清凉 2024-02-19 17:54:49 北京
社会学的书应该晚一些看,至少要接触社会以后再看,太早看很多东西也难以理解,费孝通以农村为伊始介入中国社会的层面,去详解社会的结构,深入浅出讲述中国的人情与法理。在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差格局里,中式智慧本身有太多复杂的东西,受地缘血缘等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也让这里的人世法则处于更多微妙的状态,这种“入世观”本身有一种难以明说的暧昧,人治与法治甚至有时也是一线之隔。
0 有用 遁地小青龙 2023-12-21 20:00:22 南非
由中国人几千年来扎根土地说开去,由“推己及人”“克己复礼”的文化渗透到“家族”式的分工协作和“长老”式的道德伦常教育,形成了中国人由内向外的“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方因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被安置在同一个架子上的团体格局。 虽然核心人物克里斯马式的魅力或骨子里衍生出的道德约束,已经不能约束和运作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了,可能由外向内的法制和规则,更能使一群陌生人趋之若鹜齐心协力地完成一件事。但是我们中国人从祖先们延续下来的文化和气节,让我们从心深处迸发出自信。我很喜欢费老在文中把儒家墨家国学和中国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因为我们能看到文化是怎么深深影响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体系的。这些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也都接了“地气”。
0 有用 Che-NG 2024-03-02 18:39:29 广东
好书,这种书籍还是少。结论精炼,通俗易懂。希望有一本书能讲讲差序格局与这些传统的延续与演化
0 有用 豆友59575749 2024-01-10 23:17:44
大师之作
0 有用 老死的鸡犬 2024-02-08 00:45:56 江苏
2024.2.7 北上的列车二等座上读完。大家小书,文字的确质朴不做作。许多文字,让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种种感知更加深刻。挺有意思。
0 有用 迷离象 2024-03-23 13:43:33 广西
大道至简
0 有用 RL 2024-03-21 00:56:03 四川
短小精悍,金句频出。江村经济一书在描述村庄生活的过程中充满了人情味,没想到这本纯理论的著作同样文笔温厚平易近人,绝不掉书袋。
0 有用 一只春天的熊 2023-08-20 23:47:47 江西
久负盛名,妹妹高中必读书目,我也拿来一读。 囫囵吞枣般读完,读后感觉自己社会学基础太过薄弱。语言平时通俗,但不易迅速理解,常常需要反复看几遍。 印象最深的是团体格局&差序格局、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一些理论会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尤其是礼尚往来那一段。不过,很多观点似乎都缺乏坚实的论据,仅是作者一家之言。 这个版本的装帧很精美,书页厚实,行间距也很合适。
0 有用 如释 2023-06-25 10:48:48 重庆
读之前以为是艰深的社会学文献研究,还好,章节篇幅不长,语言简练流畅却又非常透彻,有种读散文般的轻松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