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表面上是涉及银行收购的商战,本质上是美国资本借助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针对经济高度依赖进出口的韩国,一次有组织、有预谋、有战术的单向爆破与收割。手段的确了得,目的为人不齿。
实在是经典至极的谈判记录与复盘,那些你以为只会发生在民间世俗生意中的纠纷与出尔反尔,几乎百分百复刻在了那些“高端”的交易局,完美祛魅了“高端”的幻觉,展现了交易和商业的实质。
单老在38岁的时候收购韩国第一银行又转卖的经历。可以!晚上忙收购早上还能再去跑个10公里。年轻时候的上山下乡的生活,让他渴望读书到极点,从美国到香港任职,所取得的成就也算是知青传奇的代表人物了吧。文笔不错,就是很多银行专业术语,整个收购+出售过程一波三折,看得我很紧张,这事儿还得是心理素质好+有耐心的人才能干。
看了一大半 非常精彩 但后面有点看不动了因为来回拉扯的时间太长了
贝恩因算错了数而惨被黑,这本书应该拍成电影…
【第二十二本】强烈推荐给做投资和律师朋友们看,一个真正的deal的执行细节往往是非常痛苦和纠结的,大量和对手的商务谈判,和律师的字斟句酌,和财务顾问的数字调整,对老板心思的缜密揣度,而不是那些影视剧里对商业大佬罗曼蒂克的描绘。想起了当年和华平,鼎晖,大钲等这些国内外PE谈deal的时候那种折磨而努力的日子,里面很多桥段如昨日重现般,那种凌晨三四点给我打电话会议就是讨论一句话到底这样写合适还是那样写合适,导致我现在还是挺烦和律师沟通。但是商业社会其实都是这样,而且经历过才知道这就是真实的商业规则,人格的魅力与能力就体现在这些反复的讨论与争执中,而不是那些坐在咖啡馆与写字楼的夸夸其谈里。
细节很多,启示不多,最佩服的是单的老板庞,离那么远,却能把握那么好,估计庞当时还有一堆项目在同时进行。单也很厉害,他的坚持成功的完成了这个项目。
图书馆借阅。本来低买高卖就是交易而已,书名说得好像自己是save别人的救世主似的,把别人卖了还指望对方感谢你。中文版是由单伟建自己从英文版改写的,有不少为了迎合中国读者而刻意扭曲事实的内容,比如声称中国各大银行股份制改革是主动,不是因为缺钱而是缺技术,说得好像当年中国各大银行的坏账不是坏账,而韩国银行的坏账才是坏帐。另外,作者多半已经没有中国国籍了,对韩国历史、政治也不熟,却以汉字宗主国自居,教训韩国人现在不熟汉字是“数典忘祖”也挺可笑,因为书中他不但把韩国监查院的名字写错了,院长韩胜宪的汉字名还被他写成韩胜元;还声称韩国历史上“偶尔统一”比如高丽、新罗,唯独不提朝鲜王朝五百年;又说朴正熙上台后关闭了“多数主流报纸”、金大中在海船上被绑架时是美国特工从天而降救了他——都是胡说八道
读这本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不是并购案本身,而是行文中体现出来作者极其优秀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比如边晨跑边思考;超强的文档管理系统,二十年前的便笺笔记和照片都保存的非常完好;在工作中不断整理备忘录留档,并转发备份;对通话和会议都做笔记记录等等,本书写作的精炼清晰,也不同于一般的回忆录或者案例叙述,更像是工作复盘总结。
书是好书,虽然单建伟未必讲真话。 有几个疑点:新桥的动议似乎都是好的,而对方的反驳理由很模糊(或者很蠢),然后新桥做买方的时候会打把银行变得更好的旗号,卖的时候似乎只要高价就好,政府难道不担心下一任主人没有能力吗?渣打看起来像是被激将才投资的。加上渣打收购后的改名,这难道没有冒犯韩国人的神经? 除了这些疑点,本书对了解谈判怎么给条件以及银行的技术性细节还是很有帮助的。
谈判有多难
书中几次提到投后更为重要,但是大量篇幅都用来写deal making了,大概也是反映了一个区域老大在deal上的key role…书里一如既往地传达了很多事在人为的决心,还是令人佩服的,说难听点,今天大多数人都很难说对得起自己的fiduciary duty了。投后的笔墨不多,我也同意即使是buyout fund能做的有意义的恐怕也就是组建一支靠得住的团队,但即使如此,这里头的偶然成分太高,社会面广招聘效果敌不过信任的熟人。市场上有野心通过value-add来实现价值的基金很多,成功的案例太少了,也不具有可复制性。真心认为这比做投资判断要难多了,但退一步说,这几年很令人失望的是市面上认真研习投资分析的人也实在不多。市场没有经过几个周期,筛不出真正的金子。
“It ain’t over until it’s over.”
单伟建是个非常聪明和优秀的人。从这本书,你可以窥见一个优秀的人,做事的习惯和思考方式。
返京火车上花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看完,很不错,但最大的想享受不是跟着作者的视角一路读下去,而是不时暂停,用自己的视角代入那个时代和场景,思考可能遇到的情况和自己会怎么思考、处理——之后再继续回到书中的进度,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经历有多峰回路转,也能更深的品味到操盘这种级别项目的决策细节。
作者确实非常有能力,有手段,有惊人的耐力,猎豹一样的洞察力和眼光。 但是我斗胆说一句,作者真是缺大德了。他就是个万恶的资本啊。收购韩国第一银行不就是趁着经济危机,对即将破产企业进行的单向爆破和狙击。耍的不就是低买高买的手段吗?还埋汰南理宇之流,谁乐意把国家最大的两家银行之一贱卖外国啊。属实无奈。这不就是趁你病要你命吗? 倒手卖给渣打银行也是用尽了心机和手段,美其名曰给两家银行均等的机会。就是利用一方,激将对方提价。历时五年,狂赚20好几个亿美刀。接手的渣打银行收购后经营差强人意。 我觉得读书不能完全读表面文字,透过作者表面描述,是波谲云诡的商业斗争和政治手腕。 希望中国永远不要面临韩国第一银行的窘境。
非常好的一本回忆录。不拍成剧可惜了,对于了解金融危机、银行业、私市股权投资、破产重组、并购、政府运作等非常有帮助。里面雷曼兄弟的金啥是《弹子球游戏》里的那个吗,感觉不太行啊。
很精彩,一周陆陆续续读完。联想的很多主题都挺深刻:真诚的底线、谈判的技巧和策略、对韩国政治和官僚机构的敏感性、对韩国民众民族主义的理解和媒体舆论的借力、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协作等。小插曲:作者正文中介绍了英文版、日文版和中文版的两个小差异,小细节中体现了其对中国社会的一些小期许,还是挺殷切的。
太精彩了,对单总的能力和耐力无比佩服。
非常有趣的故事:新桥资本收购韩国银行。读书的过程也像是亲历整个项目的“学徒”,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一起听、看、学。
> 金钱博弈
82 有用 扭腰客 2023-04-23 12:49:31 上海
表面上是涉及银行收购的商战,本质上是美国资本借助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针对经济高度依赖进出口的韩国,一次有组织、有预谋、有战术的单向爆破与收割。手段的确了得,目的为人不齿。
55 有用 Terence Xie 2022-11-19 22:38:41 上海
实在是经典至极的谈判记录与复盘,那些你以为只会发生在民间世俗生意中的纠纷与出尔反尔,几乎百分百复刻在了那些“高端”的交易局,完美祛魅了“高端”的幻觉,展现了交易和商业的实质。
47 有用 喜喜 2023-04-23 07:32:57 北京
单老在38岁的时候收购韩国第一银行又转卖的经历。可以!晚上忙收购早上还能再去跑个10公里。年轻时候的上山下乡的生活,让他渴望读书到极点,从美国到香港任职,所取得的成就也算是知青传奇的代表人物了吧。文笔不错,就是很多银行专业术语,整个收购+出售过程一波三折,看得我很紧张,这事儿还得是心理素质好+有耐心的人才能干。
29 有用 小恋 2022-11-13 11:36:42 北京
看了一大半 非常精彩 但后面有点看不动了因为来回拉扯的时间太长了
8 有用 三棵树 2022-10-23 23:27:00 上海
贝恩因算错了数而惨被黑,这本书应该拍成电影…
13 有用 straybird 2022-10-23 10:18:44 上海
【第二十二本】强烈推荐给做投资和律师朋友们看,一个真正的deal的执行细节往往是非常痛苦和纠结的,大量和对手的商务谈判,和律师的字斟句酌,和财务顾问的数字调整,对老板心思的缜密揣度,而不是那些影视剧里对商业大佬罗曼蒂克的描绘。想起了当年和华平,鼎晖,大钲等这些国内外PE谈deal的时候那种折磨而努力的日子,里面很多桥段如昨日重现般,那种凌晨三四点给我打电话会议就是讨论一句话到底这样写合适还是那样写合适,导致我现在还是挺烦和律师沟通。但是商业社会其实都是这样,而且经历过才知道这就是真实的商业规则,人格的魅力与能力就体现在这些反复的讨论与争执中,而不是那些坐在咖啡馆与写字楼的夸夸其谈里。
10 有用 王彬 2022-09-25 22:54:49 北京
细节很多,启示不多,最佩服的是单的老板庞,离那么远,却能把握那么好,估计庞当时还有一堆项目在同时进行。单也很厉害,他的坚持成功的完成了这个项目。
8 有用 阿布 2023-12-08 20:10:53 广东
图书馆借阅。本来低买高卖就是交易而已,书名说得好像自己是save别人的救世主似的,把别人卖了还指望对方感谢你。中文版是由单伟建自己从英文版改写的,有不少为了迎合中国读者而刻意扭曲事实的内容,比如声称中国各大银行股份制改革是主动,不是因为缺钱而是缺技术,说得好像当年中国各大银行的坏账不是坏账,而韩国银行的坏账才是坏帐。另外,作者多半已经没有中国国籍了,对韩国历史、政治也不熟,却以汉字宗主国自居,教训韩国人现在不熟汉字是“数典忘祖”也挺可笑,因为书中他不但把韩国监查院的名字写错了,院长韩胜宪的汉字名还被他写成韩胜元;还声称韩国历史上“偶尔统一”比如高丽、新罗,唯独不提朝鲜王朝五百年;又说朴正熙上台后关闭了“多数主流报纸”、金大中在海船上被绑架时是美国特工从天而降救了他——都是胡说八道
12 有用 五花王 2022-12-04 00:01:39 北京
读这本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不是并购案本身,而是行文中体现出来作者极其优秀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比如边晨跑边思考;超强的文档管理系统,二十年前的便笺笔记和照片都保存的非常完好;在工作中不断整理备忘录留档,并转发备份;对通话和会议都做笔记记录等等,本书写作的精炼清晰,也不同于一般的回忆录或者案例叙述,更像是工作复盘总结。
3 有用 ifgwxhqz@ 2024-03-14 12:45:31 广东
书是好书,虽然单建伟未必讲真话。 有几个疑点:新桥的动议似乎都是好的,而对方的反驳理由很模糊(或者很蠢),然后新桥做买方的时候会打把银行变得更好的旗号,卖的时候似乎只要高价就好,政府难道不担心下一任主人没有能力吗?渣打看起来像是被激将才投资的。加上渣打收购后的改名,这难道没有冒犯韩国人的神经? 除了这些疑点,本书对了解谈判怎么给条件以及银行的技术性细节还是很有帮助的。
13 有用 vandu 2022-05-26 23:23:44
谈判有多难
5 有用 Rachel 2022-06-11 21:46:34
书中几次提到投后更为重要,但是大量篇幅都用来写deal making了,大概也是反映了一个区域老大在deal上的key role…书里一如既往地传达了很多事在人为的决心,还是令人佩服的,说难听点,今天大多数人都很难说对得起自己的fiduciary duty了。投后的笔墨不多,我也同意即使是buyout fund能做的有意义的恐怕也就是组建一支靠得住的团队,但即使如此,这里头的偶然成分太高,社会面广招聘效果敌不过信任的熟人。市场上有野心通过value-add来实现价值的基金很多,成功的案例太少了,也不具有可复制性。真心认为这比做投资判断要难多了,但退一步说,这几年很令人失望的是市面上认真研习投资分析的人也实在不多。市场没有经过几个周期,筛不出真正的金子。
5 有用 智慧狗兔 2022-09-26 19:11:53 陕西
“It ain’t over until it’s over.”
2 有用 remotes 2023-02-24 11:04:21 北京
单伟建是个非常聪明和优秀的人。从这本书,你可以窥见一个优秀的人,做事的习惯和思考方式。
2 有用 老衲法号Jazz 2024-02-19 08:41:21 河北
返京火车上花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看完,很不错,但最大的想享受不是跟着作者的视角一路读下去,而是不时暂停,用自己的视角代入那个时代和场景,思考可能遇到的情况和自己会怎么思考、处理——之后再继续回到书中的进度,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经历有多峰回路转,也能更深的品味到操盘这种级别项目的决策细节。
2 有用 Alice 2025-01-22 21:41:20 河北
作者确实非常有能力,有手段,有惊人的耐力,猎豹一样的洞察力和眼光。 但是我斗胆说一句,作者真是缺大德了。他就是个万恶的资本啊。收购韩国第一银行不就是趁着经济危机,对即将破产企业进行的单向爆破和狙击。耍的不就是低买高买的手段吗?还埋汰南理宇之流,谁乐意把国家最大的两家银行之一贱卖外国啊。属实无奈。这不就是趁你病要你命吗? 倒手卖给渣打银行也是用尽了心机和手段,美其名曰给两家银行均等的机会。就是利用一方,激将对方提价。历时五年,狂赚20好几个亿美刀。接手的渣打银行收购后经营差强人意。 我觉得读书不能完全读表面文字,透过作者表面描述,是波谲云诡的商业斗争和政治手腕。 希望中国永远不要面临韩国第一银行的窘境。
50 有用 把噗 2022-06-04 11:06:46
非常好的一本回忆录。不拍成剧可惜了,对于了解金融危机、银行业、私市股权投资、破产重组、并购、政府运作等非常有帮助。里面雷曼兄弟的金啥是《弹子球游戏》里的那个吗,感觉不太行啊。
1 有用 Lanval 2024-03-03 17:52:47 广东
很精彩,一周陆陆续续读完。联想的很多主题都挺深刻:真诚的底线、谈判的技巧和策略、对韩国政治和官僚机构的敏感性、对韩国民众民族主义的理解和媒体舆论的借力、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协作等。小插曲:作者正文中介绍了英文版、日文版和中文版的两个小差异,小细节中体现了其对中国社会的一些小期许,还是挺殷切的。
3 有用 yusen 2022-08-17 01:37:48
太精彩了,对单总的能力和耐力无比佩服。
3 有用 Koji 2022-08-13 15:18:29
非常有趣的故事:新桥资本收购韩国银行。读书的过程也像是亲历整个项目的“学徒”,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一起听、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