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苦痛 短评

热门 最新
  • 3 苏拉维西 2022-10-01 19:37:18 湖北

    很好的医学人类学著作。作者以“穷人为何罹患富贵病”为着眼点,深入湖南侗族村落进行多次田野调查,探寻“甜蜜苦痛”之真相:书名第一层含义是指,由于之前生命历程中的“苦日子”,现在的“好日子”不仅没有抵消农村老人的苦痛,反而令他们的病症出现转向、加深;第二层是指,当地的草医、巫医、西医三种医学体系的交织复杂为老人们的求医问药提供了支撑,这三种体系下的医患关系又嵌入进当地村落的日常伦理中,侧面展示人们面对疾病的态度与生活哲学;第三层是指对于慢性病患者的照护依旧运行于乡土伦理中,在加强亲人间爱与团结的之余,也带来各种情感的波折与家产的纷争。书末作者总结了慢性病的人类学研究路径、中国医学人类学的研究困境与疫情带来的学科可能性,很有见地。本书的故事十分动人,但理论升华似乎不够,还有些问题可以探讨(如医保)

  • 3 完全错误的观念 2022-09-26 00:32:58 江苏

    得说是当下国内这个议题下最系统的研究,对现在风靡的疾痛叙事和凯博文范式局限性的反思非常精准。 不过和同系列的景著一样,可能更像社会学的调查和书写方法,也体现在“日常伦理”的概念在本书里更多指向关系纬度,而非政治、主体纬度等,因此也缺了对权力和不平等的批判,尤其是城乡间生命、医疗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学。

  • 0 G.W.F.Hegel 2024-02-19 10:16:14 陕西

    理应受到重视

  • 0 大笔记和大报本 2022-06-30 17:11:26

    被慢性病困扰是一件非常非常常见的事。面对疾病的折磨、经济的压力…这一切是幸运还是不幸?!余老师这本书或能给我们启发。

  • 1 咕咚来了 2022-07-13 22:36:56

    在与慢性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许多看似荒谬的事实,或毫无逻辑的选择,实则显示了日常生活的策略和弹性。如能深刻认识其内在逻辑,亦可发现背后有“章法”可循。史学家黄仁宇曾经说过,学术研究的意义不在发现和批评荒谬,而在发掘和解释荒谬背后的逻辑。辩证地看待乡村慢性病人患病经历的复杂性,系统呈现病痛背后的文化逻辑,正是基于这样的努力,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 3 被灌醉的历行君 2022-07-27 13:31:29

    患病经历的视角很好地整合了社会制度、生计模式等脉络与因素与个人的生命历程,基于此分类出“过度损耗类”和“过量摄取类”两种慢性病类型,呈现了农村慢性病超越单纯生物医学的完整面向。一方面,健康问题并不简单因为技术进步或生产力进步而缓解,社会和身体可能持续错位,书中最典型的即是当地发展经济作物后,老人的劳动与身体损耗再次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个体的健康与健康行为被社会脉络形塑,又在形塑下有着独特地表达。过量损耗类和过量摄取类在农村老人的身上累积交错,而过量损耗的历史经验(高强度的劳动)甚至在加重过量摄取的风险(“若是要健康生活,就像是回到了过去的苦日子”)。要理解这些因素与背景,医护社这些不同的关怀职业才能与患者一起面对疾病的苦痛。

  • 2 济贫院长正太喵 2023-01-04 11:46:49 山东

    读完之后感觉,吴飞当年提出的“过日子”并非一个独到的发明,而是包括凯博文和本书作者在内的医学人类学者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病患不仅需要医学的治疗还需要一个“道德生活”的空间。如果把道德生活、“过日子”视为某种精神胜利法或者对苦难的遮蔽,那就是反对这种医学人类学的范式。关于慢性疾病“过量的摄取”和“过量的损耗”两种来源。在日常语境里,不管是否合理,过量的摄取导致的三高疾病往往带有一定道德责难:病人在饮食和运动上缺乏自律。然而人们却基本不把过量损耗的原因——劳动视为一种恶(虽然批判996)。即使某教承认劳动就是给人类的苦难,但他们认为人类应该接受这种苦难。他们不会想到劳动是一个暴虐邪恶的daemon给人类的任性折磨,应该和这个daemon斗争。

  • 0 小时 2023-11-25 22:09:48 北京

    我的论文应该怎么构思?不想写“照护”

  • 0 Jasmine 2023-01-06 11:10:44 广东

    印象最深的都是能与自己乡村勾连上的部分

  • 0 Tina 2023-08-22 11:43:26 重庆

    related,劝寨子里有高血压的族人少吃猪肉、少盐、少碳水,简直比登天还难。能做到按时服药已经是非常遵医嘱了。结论章节对中国医学人类学的剖析很到位,不过当年扎堆研究艾滋病,跟国外资助有关,比如中英项目指定对艾滋病的追踪。此外,好奇informant怎么用侗话描述患病的具身感受。

  • 0 林林总总 2023-10-08 00:46:53 北京

    1.慢性病类型(过度损耗&过度摄取)与生命历程、社会变迁的关联;2.多元医疗体系与实践,一类疾病可能选择多种医疗体系,一种医疗体系也可能救治多种疾病类型;3.医疗实践中,患者对不同体系的医者有不同的道德期待(反过来说,不同体系/医生施加给患者的道德压力也不一样吧,直觉上西医对“遵医嘱”的患者要求更高,中医更“包容”一些,可能也是影响患者对医疗体系选择的因素之一);4.反对过于强调慢性病对人生进程的破坏和“带病生存”(将患病后的人生降格为生存)的研究取向,关注患病前后生活的连续性和对日常生活伦理的践行。有意思的地方是有的但感觉写法不太学术?案例也如作者所写深度不够,最后的文献综述写得还挺好的。

  • 0 老欧 2024-04-11 10:25:28 河北

    过度损耗类和过量摄取类的分类、疾病谱变迁表格:非常有用

  • 0 前进四 2024-03-08 23:45:47 北京

    我个人很喜欢的医学人类学中国本土田野的作品,其中系统化的文献综述、理论回扣现实的写法,都是我的榜样。我的学年论文的结构也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本著作。 很喜欢这本书,真实、生动而又不缺乏学术层面上的思考。具身化、生命历程、慢性病研究、凯博文范式革命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很专业的词语,需要系统的阅读才能理解。 糖尿病是甜蜜的苦痛,不只是说糖尿病是过完苦日子之后新生活方式与身体不同步产生出来,也是病人和家属如何看待疾病、如何与疾病共处。 一本很出色的民族志,需要真正读才能知道其中精彩的生活。

  • 0 致申飛 2023-09-09 13:34:57 广东

    开始以为写的是糖尿病,但实际涉及乡村的很多慢性病,苦日子到好日子的模式还意犹未尽。9月6号还是7号的时候,终于在书架上见到了这本书,此前只是显示在馆,我跑去即将上架的一堆书里翻了两三次,都没有找到,终于拿到手的那一刻忍不住地开心。上过余老师的课,里面有关医学人类学的学术史及几类视角的部分很熟悉,但因为本书着重写的是慢性病(人),又补充了一些其他的知识点。人类学的著作,怎么说,一边看,一边其实也会引起我自己的回忆。对于乡村,出于对外公外婆的美好回忆,在回看乡村的时候可能只想起来了令人快乐的一面,但一边看本书,又让我想起了那些被我边缘化的记忆:乡村社会里的各种狭隘、恶意和苦难,还有一些令人窒息的氛围,我不应该忘记苦难,不应该在寻找人的生命力的时候忘记曾遭受过的苦难,这二者并不相冲突

  • 0 鸦雀与幼鸭 2023-10-13 09:59:14 四川

    读的第一本民族志,太精彩了,像剧本杀。

  • 0 牛缃缃 2024-05-16 19:55:01 北京

    对于糖尿病的二分很重要

  • 0 面孔 2022-05-30 20:58:51

    在中大听过余老师讲过田野中的故事。现在读来还是很有触动。第五章案例很棒。祝贺余老师。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