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考古人的日常工作是怎样的?
常常灰头土脸,偶尔惊天动地。
搞调查勘探的时候经常会有老乡觉得我们形迹可疑。时间一长,队员们干脆编了顺口溜自我调侃:“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是社科院的,原来是文物调查勘探的。” 考古人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一些生活细节,比如他们吃什么、用什么、扔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古学就是一门关于垃圾的学问。我们的发掘对象往往是废墟和垃圾堆,但是我们能从其中探出许多宝物来。
最早的中国在哪里?
我把二里头界定为最早的中国。如果说华夏族群、华夏文明是一棵大树的话,二里头之前只是一些根须、分叉,从二里头开始才有了主干;如果是一条大河的话,从二里头开始形成干流,前面是一些支流。对于早期中国的定义,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把早期中国比喻成一个生命体的话,我们可以追溯到婴儿的呱呱坠地,或者是再往前上溯到精子、卵子的碰撞,或者再往...
(展开全部)
我把二里头界定为最早的中国。如果说华夏族群、华夏文明是一棵大树的话,二里头之前只是一些根须、分叉,从二里头开始才有了主干;如果是一条大河的话,从二里头开始形成干流,前面是一些支流。对于早期中国的定义,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把早期中国比喻成一个生命体的话,我们可以追溯到婴儿的呱呱坠地,或者是再往前上溯到精子、卵子的碰撞,或者再往前上溯到父母恋爱结合,甚至认为父方、母方任何一方的出生才是这个生命体诞生的前提,这都没有问题。
考古有啥用?
考古学是研究人的学问,人之前的不归考古管。但光是人的历史至少就有两三百万年了。如果把这两三百万年假设为24小时的话,那么到半夜11点57分之后,才进入有文字的历史。中国的文字出现得更晚,还不到2分钟。而这之外的漫长人类发展史,要想搞清它的过程,复原它的轨迹,回答诸如我们是谁、我们是怎么来的这类问题,只能依靠考古学了。
许宏,考古学者,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前队长。主要从事中国早期城市、国家与文明的考古学研究。其考古科普作品有《何以中国》《溯源中国》《发现与推理》《最早的中国》《大都无城》《东亚青铜潮》等。
许宏教授是全网粉丝超百万的明星学者,擅长将严谨的考古学知识用轻松易懂的方式叙述出来。他学识渊博,思想开明,乐于向大众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他将考古学变成“热知识”带入到大众的视野,激发了无数读者对考古的浓厚兴趣。
是个访谈的合集,各家各户采访许宏的访谈集。有评论说很多重复,不奇怪,学者的观点总不能变来变去,特别是在考古这么专业的领域。每次访谈不外乎问这些问题,所以重复很正常。我是看到最后几篇觉得有些倦了,重复没关系,其实开始还挺好看,毕竟每家问题的侧重和角度不一样。关键是选的太多了,少选几篇进去会更好,400多页的访谈合集也太厚了,关键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那些问题。
参访合集一般来说很难获得好评价,但还是推荐的。近年愈发的喜欢看访谈,因为访谈会产生出碰撞,甚至采访者去问一些“蠢问题”才能去逼迫受访者表达出真实态度。书里的一些表态,比许老师自己写书还要直接。
了解了许宏的许多观点,但是图书编辑完全没有诚意,为了营销而包装了这个文不对题的概念
近年来的访谈合集,各章标题并无意义,其间重复不可胜计,好处是一以贯之,耐着性子看一过人物观点就基本了然于胸。话说回来,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多少值得一提再提的经历和观点呢?
浦东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留个纪念。 主要是许老师的一些访谈,和题目相关,但实际又不是很切题。这个书名的感觉应该是从勘探挖掘修复考证等等一系列流程的一个讲解说明,好像差的有点多。 不过看完对二里头产生了很大兴趣,准备搜搜相关资料来看看
> 更多书评 2篇
> 14人在读
> 108人读过
> 73人想读
订阅关于聊聊考古那些事儿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江湖相望 2022-12-03 22:00:03 浙江
是个访谈的合集,各家各户采访许宏的访谈集。有评论说很多重复,不奇怪,学者的观点总不能变来变去,特别是在考古这么专业的领域。每次访谈不外乎问这些问题,所以重复很正常。我是看到最后几篇觉得有些倦了,重复没关系,其实开始还挺好看,毕竟每家问题的侧重和角度不一样。关键是选的太多了,少选几篇进去会更好,400多页的访谈合集也太厚了,关键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那些问题。
0 有用 kepler 2024-03-14 22:47:10 广东
参访合集一般来说很难获得好评价,但还是推荐的。近年愈发的喜欢看访谈,因为访谈会产生出碰撞,甚至采访者去问一些“蠢问题”才能去逼迫受访者表达出真实态度。书里的一些表态,比许老师自己写书还要直接。
0 有用 成后生 2023-09-08 15:43:30 河南
了解了许宏的许多观点,但是图书编辑完全没有诚意,为了营销而包装了这个文不对题的概念
0 有用 小七 2022-11-01 17:02:32 河北
近年来的访谈合集,各章标题并无意义,其间重复不可胜计,好处是一以贯之,耐着性子看一过人物观点就基本了然于胸。话说回来,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多少值得一提再提的经历和观点呢?
0 有用 🌈oyster 2023-08-17 12:46:59 上海
浦东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留个纪念。 主要是许老师的一些访谈,和题目相关,但实际又不是很切题。这个书名的感觉应该是从勘探挖掘修复考证等等一系列流程的一个讲解说明,好像差的有点多。 不过看完对二里头产生了很大兴趣,准备搜搜相关资料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