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田晓菲、倪健、艾朗诺、王德威四篇在各自的知识领域内皆属上乘,不是完全没有问题(比如都不算太成熟),但分别在积极阐释潜能、量化分析工具、跨域学术路径、古今视差等维度启迪后学,为读者豁显了杜甫研究的不同面向,读来获益匪浅。其余诸篇则表现平平,宇文所安的文脉串联也有些生硬。其他篇目更多海外汉学的老毛病,如理念先行、穿衣戴帽、虚设反论、错读误读等等,实属盲见大于洞见。但玩弄几个新名词,也许颇能唬住西学根底稍弱的中国读者?第一篇尤为不堪,我想说文本细读不是文本误读,也不是碎片化阅读,更不是为了寻找理论、理念的注脚。
每篇都是文本细读,几乎都有可取之处,问题、角度、诠释的方式节奏乃至语言,都是新鲜有趣的。但如从个人口味出发加以比较,各篇之间也有不小差距。九篇正文加一篇导论,全书十篇文章定价58元,篇均5.8元。以个人喜好论,卢本德9元、艾朗诺倪健各7.5元、陈威罗吉伟各6.5元、导论6元、田晓菲5元、宇文所安4元、王德威潘格瑞各3元。艾朗诺保留了成名已久的学者的尊严,年轻一辈汉学家都很有活力和想法。从田晓菲的导论看,她给予卢本德的篇幅是最多的,数倍于其他人,给予艾朗诺和倪健的次之,与我的观感相同,田本人的文章问题意识很好,但述论有些牵强,但她对同行的鉴别力还是一流的。
前六篇是宇文夫妇例文及其影响呈现,后三篇的图象研究、接受研究作为对照组刚好又衬托了古典细读方法的优越性。
最喜欢卢本德和佛教的两篇。读完全书感觉不如直接读《序》……
说点好听的:造语惊奇,有点新意 说点粗糙的:牛胩扯马胩,大好的诗料被空洞成这样…
海外汉学家对杜甫的阐释~陈威:杜诗在政治挫败之外,对家的渴望(故国平居有所思)根本是对回归日常的希望,回归重大事件创伤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感//宇文所安:承载历史意义的遗迹,一方面是在下坠、腐蚀、衰变,对抗遗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另一方面是跨越时空而连通,从而突出对历史精神的敬意(如《古柏行》《蜀相》中的古柏)//卢本德:以“精致的古怪”概括杜甫作于夔州的诗歌特点,通过宏大的政治叙事来写家长里短的琐事(如《园官送菜》中用蔬菜来讨论国事),一方面是杜甫政治关怀的体现,另一方面这种用力过猛的荒谬感反而意味着反讽,意味着私人领域与国事的疏离(好新奇)//王德威:冯至有意联系杜甫作为战时诗人的命运,表现生命个体的孤寂、万物的联系,诗歌在文明分崩离析之时的力量;叶维廉关注杜甫创造的美学而非历史意识
佛教部分不懂。陈威那篇总觉得有点美化杜甫当家长的家庭了,对丰富杜甫形象来说不错。宇文所安对夔州的高度把握很好,在边缘忧国忧民,夔州又是流通之地,与钱的流通、物的朝贡息息相关。卢本德分析杜甫反讽这篇挺喜欢的,《园官送菜》突然想到22年春天的上海,对于一个人为什么会把送菜写进诗里突然有了沉重的跨时空理解。代入一下杜甫的儿子,童年坎坷前途渺茫,也有点惨,是杜甫安逸的家中不安逸的人。想吐槽潘格瑞那篇诸葛亮刘备君臣一体的爱实在惊悚。最后一部分倪健的分析方法很棒,对唐人的阅读量和教孩子参考书都有点概念了,学诗必备《文选》。本来以为画不是艾朗诺擅长领域,写“杜甫诗意图”写得很好。
最喜欢田晓菲和艾朗诺的两篇,视角别致,写得也好看;倪健和王德威两篇角度对我都有启发,但论文本身不是我最喜读的那款。宇文所安那篇我暂时不得其法。
第一次阅读外国人研究杜甫诗歌的论文,和阅读传统中国诗话诗评风格迥异,但就是多了一些看待杜甫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很有意思 比较喜欢讨论现代诗人和杜甫关系的最后一篇论文
田晓菲老师主编的由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九位顶级学者来各自解读杜甫诗歌作品的论文合集,基于他者化的再建构视野和文化研究、社会文化史、传播社会学等历史社科理论、方法的广泛引入,对杜甫诗歌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地方书写、信仰与民俗元素、后世接受与传播历程等,一一进行仔细的考察与分析——不只有力丰富了杜甫及其作品研究的面向,其阐释文字本身,也堪称无比美妙的阅读札记,值得细品。
壹伍陆柒须研读,其他篇目可下饭
王德威治学之不严谨超出了可忍耐的限度。开篇陈威对于西方理论中毒太深。九家勾勒出的空中楼阁。九家——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家呢?
本书第七章节,涉及到了今人阅读杜诗之难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此篇作者提出一个前人观点——宋代黄庭坚认为杜甫写诗,字字有来历、处处有典故。但本章作者通过对唐代书籍文本的数据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杜甫作品所需的词汇和文史知识并没有超出唐代文学教育初级阶段的要求。很多时候,所谓的“典”是有宋一朝文化精英们的附值。 这和本书编者田晓菲曾经的观点吻合了:很多我们现今看到的古籍古著,是经过宋代文人的审美再加工才框修出如今样貌的。
好难懂。卢本德 田晓菲 爱狼诺 王德威
翻译好些地方快不会说中文了
每一篇都有无法赞同之处(艾朗诺和罗吉伟可能除外),但却极富新意,尤其Nugent一篇,感觉每一段都是在防守~可惜未能放出更多的数据比对和对文本的database标记,否则会很有意思,比如,如何定义不同的“用典”,王子乔这种泛滥的典故、代指的提喻、完全引事(及是否含古典今典)、单纯激起意象的典,以及比较含混之处,其实可以做得比较深,甚至做出multilevel analysis~可惜篇幅不够~
本书由田晓菲主编,书名仿照宋人郭知达的《九家集注杜诗》而提名为《九家读杜诗》,但却是由九位当代海外汉学界的学者来进行杜诗的解读。书中尤其试图挖掘杜甫流亡于夔州时的作品,不同于“三吏三别”那样耳熟能详的名篇,夔州时期的“杜诗”则呈现了诗人真实的生活——买菜种菜、修理篱笆、忧虑水患、教育孩子,等等,由此我们也能品读出杜甫的另面,了解他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真实和复杂。
基于杜诗学整体视野的哈佛系杜诗研究,在具体的文本阐释和再解读中,对杜甫的文学形象、家国观念、儒佛思想及多元接受进行局部的发现、改写与修正,有曲径幽僻、捉襟见肘之感。杜甫学、杜诗学的庞大遗产,毕竟还是具有沉重的压迫感。
1,2012年“杜甫很忙”——恶搞萌化兼有,2022年“杜甫很坏”——不清楚是爱国贼还是恨国贼搞的微博分裂性议题;2,九篇论文,起因是2016年哈佛开会祝贺宇文所安杜诗英语全译本出版,除了田晓菲、王德威,其他应该都是首发,主要是从各种角度细读杜诗,杜甫被研究透了吗?永远不会,经典常读常新;3,译文确实“不好读”,读的时候得专注,跟上作者思路才行,卢本德那篇《反讽的帝国》,修订者重新“归化”了一遍(我持保留意见,归化时漏译了好多词啊),结果还是不好懂,国内有些论著就是太好读了,雁过无痕叶落无声,其实不管好读不好读,边读边想才有所得
接受与再造部分明显水平高。其他普遍是敏锐度大于处理能力,或曰手跟不上脑子。
> 九家读杜诗
10 有用 飘来飘去 2022-12-14 17:39:40 广东
田晓菲、倪健、艾朗诺、王德威四篇在各自的知识领域内皆属上乘,不是完全没有问题(比如都不算太成熟),但分别在积极阐释潜能、量化分析工具、跨域学术路径、古今视差等维度启迪后学,为读者豁显了杜甫研究的不同面向,读来获益匪浅。其余诸篇则表现平平,宇文所安的文脉串联也有些生硬。其他篇目更多海外汉学的老毛病,如理念先行、穿衣戴帽、虚设反论、错读误读等等,实属盲见大于洞见。但玩弄几个新名词,也许颇能唬住西学根底稍弱的中国读者?第一篇尤为不堪,我想说文本细读不是文本误读,也不是碎片化阅读,更不是为了寻找理论、理念的注脚。
13 有用 方塘 2022-12-01 10:05:47 山东
每篇都是文本细读,几乎都有可取之处,问题、角度、诠释的方式节奏乃至语言,都是新鲜有趣的。但如从个人口味出发加以比较,各篇之间也有不小差距。九篇正文加一篇导论,全书十篇文章定价58元,篇均5.8元。以个人喜好论,卢本德9元、艾朗诺倪健各7.5元、陈威罗吉伟各6.5元、导论6元、田晓菲5元、宇文所安4元、王德威潘格瑞各3元。艾朗诺保留了成名已久的学者的尊严,年轻一辈汉学家都很有活力和想法。从田晓菲的导论看,她给予卢本德的篇幅是最多的,数倍于其他人,给予艾朗诺和倪健的次之,与我的观感相同,田本人的文章问题意识很好,但述论有些牵强,但她对同行的鉴别力还是一流的。
1 有用 珍瓏局長 2023-03-12 20:52:21 北京
前六篇是宇文夫妇例文及其影响呈现,后三篇的图象研究、接受研究作为对照组刚好又衬托了古典细读方法的优越性。
1 有用 陇首云归 2023-05-17 12:53:28 上海
最喜欢卢本德和佛教的两篇。读完全书感觉不如直接读《序》……
1 有用 阿飞也是小白脸 2024-10-23 00:24:05 江苏
说点好听的:造语惊奇,有点新意 说点粗糙的:牛胩扯马胩,大好的诗料被空洞成这样…
1 有用 Mélodie 2024-07-20 19:29:55 广东
海外汉学家对杜甫的阐释~陈威:杜诗在政治挫败之外,对家的渴望(故国平居有所思)根本是对回归日常的希望,回归重大事件创伤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感//宇文所安:承载历史意义的遗迹,一方面是在下坠、腐蚀、衰变,对抗遗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另一方面是跨越时空而连通,从而突出对历史精神的敬意(如《古柏行》《蜀相》中的古柏)//卢本德:以“精致的古怪”概括杜甫作于夔州的诗歌特点,通过宏大的政治叙事来写家长里短的琐事(如《园官送菜》中用蔬菜来讨论国事),一方面是杜甫政治关怀的体现,另一方面这种用力过猛的荒谬感反而意味着反讽,意味着私人领域与国事的疏离(好新奇)//王德威:冯至有意联系杜甫作为战时诗人的命运,表现生命个体的孤寂、万物的联系,诗歌在文明分崩离析之时的力量;叶维廉关注杜甫创造的美学而非历史意识
1 有用 摸摸小猫头 2023-11-16 02:06:31 浙江
佛教部分不懂。陈威那篇总觉得有点美化杜甫当家长的家庭了,对丰富杜甫形象来说不错。宇文所安对夔州的高度把握很好,在边缘忧国忧民,夔州又是流通之地,与钱的流通、物的朝贡息息相关。卢本德分析杜甫反讽这篇挺喜欢的,《园官送菜》突然想到22年春天的上海,对于一个人为什么会把送菜写进诗里突然有了沉重的跨时空理解。代入一下杜甫的儿子,童年坎坷前途渺茫,也有点惨,是杜甫安逸的家中不安逸的人。想吐槽潘格瑞那篇诸葛亮刘备君臣一体的爱实在惊悚。最后一部分倪健的分析方法很棒,对唐人的阅读量和教孩子参考书都有点概念了,学诗必备《文选》。本来以为画不是艾朗诺擅长领域,写“杜甫诗意图”写得很好。
0 有用 曼仔 2024-11-12 03:32:26 北京
最喜欢田晓菲和艾朗诺的两篇,视角别致,写得也好看;倪健和王德威两篇角度对我都有启发,但论文本身不是我最喜读的那款。宇文所安那篇我暂时不得其法。
0 有用 HeliumTrois 2022-11-11 17:23:09 上海
第一次阅读外国人研究杜甫诗歌的论文,和阅读传统中国诗话诗评风格迥异,但就是多了一些看待杜甫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很有意思 比较喜欢讨论现代诗人和杜甫关系的最后一篇论文
1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22-11-09 20:48:42 江苏
田晓菲老师主编的由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九位顶级学者来各自解读杜甫诗歌作品的论文合集,基于他者化的再建构视野和文化研究、社会文化史、传播社会学等历史社科理论、方法的广泛引入,对杜甫诗歌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地方书写、信仰与民俗元素、后世接受与传播历程等,一一进行仔细的考察与分析——不只有力丰富了杜甫及其作品研究的面向,其阐释文字本身,也堪称无比美妙的阅读札记,值得细品。
0 有用 圆首的秘书 2022-11-19 10:53:23 北京
壹伍陆柒须研读,其他篇目可下饭
12 有用 黑昼 2022-11-23 21:36:43 辽宁
王德威治学之不严谨超出了可忍耐的限度。开篇陈威对于西方理论中毒太深。九家勾勒出的空中楼阁。九家——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家呢?
5 有用 如是我雯 2022-11-22 00:56:38 广东
本书第七章节,涉及到了今人阅读杜诗之难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此篇作者提出一个前人观点——宋代黄庭坚认为杜甫写诗,字字有来历、处处有典故。但本章作者通过对唐代书籍文本的数据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杜甫作品所需的词汇和文史知识并没有超出唐代文学教育初级阶段的要求。很多时候,所谓的“典”是有宋一朝文化精英们的附值。 这和本书编者田晓菲曾经的观点吻合了:很多我们现今看到的古籍古著,是经过宋代文人的审美再加工才框修出如今样貌的。
0 有用 wds 2022-11-24 17:32:48 广东
好难懂。卢本德 田晓菲 爱狼诺 王德威
0 有用 陈斯文 2022-11-27 04:30:54 北京
翻译好些地方快不会说中文了
3 有用 伯樵·阿苏勒 2022-11-28 21:17:42 上海
每一篇都有无法赞同之处(艾朗诺和罗吉伟可能除外),但却极富新意,尤其Nugent一篇,感觉每一段都是在防守~可惜未能放出更多的数据比对和对文本的database标记,否则会很有意思,比如,如何定义不同的“用典”,王子乔这种泛滥的典故、代指的提喻、完全引事(及是否含古典今典)、单纯激起意象的典,以及比较含混之处,其实可以做得比较深,甚至做出multilevel analysis~可惜篇幅不够~
3 有用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2022-10-27 12:12:38 北京
本书由田晓菲主编,书名仿照宋人郭知达的《九家集注杜诗》而提名为《九家读杜诗》,但却是由九位当代海外汉学界的学者来进行杜诗的解读。书中尤其试图挖掘杜甫流亡于夔州时的作品,不同于“三吏三别”那样耳熟能详的名篇,夔州时期的“杜诗”则呈现了诗人真实的生活——买菜种菜、修理篱笆、忧虑水患、教育孩子,等等,由此我们也能品读出杜甫的另面,了解他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真实和复杂。
0 有用 苏野 2022-10-30 11:01:09 江苏
基于杜诗学整体视野的哈佛系杜诗研究,在具体的文本阐释和再解读中,对杜甫的文学形象、家国观念、儒佛思想及多元接受进行局部的发现、改写与修正,有曲径幽僻、捉襟见肘之感。杜甫学、杜诗学的庞大遗产,毕竟还是具有沉重的压迫感。
3 有用 乔庄皮皮 2022-10-22 16:40:09 北京
1,2012年“杜甫很忙”——恶搞萌化兼有,2022年“杜甫很坏”——不清楚是爱国贼还是恨国贼搞的微博分裂性议题;2,九篇论文,起因是2016年哈佛开会祝贺宇文所安杜诗英语全译本出版,除了田晓菲、王德威,其他应该都是首发,主要是从各种角度细读杜诗,杜甫被研究透了吗?永远不会,经典常读常新;3,译文确实“不好读”,读的时候得专注,跟上作者思路才行,卢本德那篇《反讽的帝国》,修订者重新“归化”了一遍(我持保留意见,归化时漏译了好多词啊),结果还是不好懂,国内有些论著就是太好读了,雁过无痕叶落无声,其实不管好读不好读,边读边想才有所得
1 有用 阿墟 2022-12-04 14:34:20 浙江
接受与再造部分明显水平高。其他普遍是敏锐度大于处理能力,或曰手跟不上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