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作者简介 · · · · · ·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中古北族名号研究》(2009)、《黑毡上的北魏皇帝》(2014),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2018)和学术随笔《有所不为的反叛者》(2019)。
目录 · · · · · ·
1 家在悬瓠
2 天有二日
3 淮北入魏
4 淮西惊变
5 北魏奚官
6 青齐女子
7 宫女人生
8 斛律昭仪
9 文明太后
10 子贵母死
11 祖孙政治
12 文昭高氏
13 冯家有女
14 夺宫废储
15 元恂之死
16 悬瓠长夏
17 大冯梦破
18 投迹四禅
19 宣武皇帝
20 晖光戚里
21 帝舅之尊
22 皇子不昌
23 胡嫔充华
24 高肇之死
25 灵后胡氏
余音 :时间休止
后 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于本书讲述的王钟儿/慈庆来说,她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她个人的生命有清晰的开始与结束。神龟二年之后,她还有五年的余生。这五年里,洛阳宫换了另一番景象,胡太后被软禁在北宫,小皇帝被控制在中宫,一条永巷隔开了母子,也隔开了权力。这也许给了慈庆某些机会看望小皇帝。同时,她熟悉的人,和她一起分享过奚官奴人生的人,也都一个一个离开了。比如曾一起在高照容宫中服务的宫内司杨氏,于正光二年去世,那时慈庆八十三岁。这样的人走得越多,慈庆的生命萎缩得越严重,仿佛每一个逝者都会带走她的一部分生命。我们不知道到最后,正光五年的四五月间,当她躺在昭仪寺等待迁神的那个最后时刻,她是否会回想起汝水环抱的悬瓠城,以及那些许多年许多年前的人和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余音 :时间休止 -
比起佛教传入之前同样情形的那些宫廷女性,比丘尼的身份使她们能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和新生,至少能保持某种相对独立的社群生活。”在这个意义上,中古前期佛教在东亚大陆的广泛传播,的确给许多女性--即使不是所有女性,而且当然不止是女性--带来了崭新的机会与可能。 哪怕是一一也许可以说特别是-对于慈庆这样的人来说,佛教信仰与比丘尼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欢迎的,是带来了光亮、空间和自由的。佛教固然有屈服并服务于权力,为权力提供规驯工具的一面,但新传人的佛教也为信众提供了崭新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即使在最粗浅的层面,佛教教义也可以帮助慈庆这样的信仰者反思生命的意义,给人生苦难提供某种解释,让她明白,她遭受和见证的这么多苦难并非因为她做错了什么,而有着超越当前时间与空间的、深远且神秘的理由。这当然不止是一种精神安慰。更何况,信仰者社群生活也是对原生活世界、原社会关系网络的一种突破,突破就有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自由(或曰解放)。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8 投迹四禅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漫长的余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漫长的余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假如没有王钟儿的墓志

北魏宫女和我们:若有若无的轻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公元524年6月23日,八十六岁的老尼慈庆在洛阳昭仪寺去世。她早已出家,却一直住在北魏皇宫里,直到这一年的5月21日,因病所以迁出宫,在昭仪寺住了一月有余。 慈庆生前病情转重时,北魏孝明帝元诩到昭仪寺探视,停留了整整一天。慈庆是元诩的保母,彼此之间都有深厚的感情。慈... (展开)> 更多书评 6篇
-
刘华仁(460-521)的父亲是深泽北平二县令,“家门倾覆”《北魏政治史》第5册128页以下推测与和平二年(461)盗杀深泽县令的记载有关。【不过如本书所言,墓志称“款策(荣?)四纪”即在宫中近50年,则入宫在470年左右】 王遗女(439-521)的丈夫涿县当陌村高洛阳也是深泽令,“与刺史竞功亢衡,互相陵压”,佐藤智水《河北省涿県の北魏造像と邑義》认为是指太安二年(456)定州刺史许宗之与深泽人马超冲突被斩事。【当陌村有...
2022-08-01 12:37:54 18人喜欢
刘华仁(460-521)的父亲是深泽北平二县令,“家门倾覆”《北魏政治史》第5册128页以下推测与和平二年(461)盗杀深泽县令的记载有关。【不过如本书所言,墓志称“款策(荣?)四纪”即在宫中近50年,则入宫在470年左右】
王遗女(439-521)的丈夫涿县当陌村高洛阳也是深泽令,“与刺史竞功亢衡,互相陵压”,佐藤智水《河北省涿県の北魏造像と邑義》认为是指太安二年(456)定州刺史许宗之与深泽人马超冲突被斩事。【当陌村有北魏造像碑三方(503高伏德、刘雄头、504高洛周),佐藤认为三碑之立与王遗女超升傅姆的契机有关。】
无论如何,刘华仁、王遗女的家难应该都和深泽县有关。二人同火相互扶持不为无故。
回应 2022-08-01 12:37:54 -
的黎波里智术师 (乞食绕村真为饱 对客无言本非禅)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被废或失势的后妃有不少出家为尼的,无论是否自愿,比起佛教传入之前同样情形的那些宫廷女性,比丘尼的身份使她们能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和新生,至少能保持某种相对独立的社群生活。在这个意义上,中古前期佛教在东亚大陆的广泛传播,的确给许多女性——即使不是所有女性,而且当然不止是女性——带来了崭新的机会与可能。 哪怕是——也许可以说特别是——对于慈庆这样的人来说,佛教信仰与比丘尼生活在一定程... (1回应)2022-07-30 18:11:48 9人喜欢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被废或失势的后妃有不少出家为尼的,无论是否自愿,比起佛教传入之前同样情形的那些宫廷女性,比丘尼的身份使她们能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和新生,至少能保持某种相对独立的社群生活。在这个意义上,中古前期佛教在东亚大陆的广泛传播,的确给许多女性——即使不是所有女性,而且当然不止是女性——带来了崭新的机会与可能。
哪怕是——也许可以说特别是——对于慈庆这样的人来说,佛教信仰与比丘尼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欢迎的,是带来了光亮,空间和自由的。佛教固然有屈服并服务于权力,为权力提供规训工具的一面,但新传入的佛教也为信众提供了崭新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即使在最粗浅的层面,佛教教义也可以帮助慈庆这样的信仰者反思生命的意义,给人生苦难提供某种解释,让她明白,她遭受和见证的这么多苦难并非因为她做错了什么,而有着超越当前时间与空间的、深远且神秘的理由。这当然不止是一种精神安慰。更何况,信仰者社群生活也是对原生活世界、原社会关系网络的一种突破,突破就有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自由(或曰解放)。
……
宗教社会史研究者早就发现,女性在新兴宗教的发展与传播中特别活跃,比如,早期基督教的信众中女性多于男性,上层阶级的信众中女性比例更高。早期基督教在吸引女性信众方面更为成功,上层社会男性信教往往是受到他们先已信教的母亲或妻子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督教能够成为在西方具有支配地位的世界性宗教,女性发挥了极为重要却被历史忽略的作用。新宗教至少在一个时期内会提供对抗已有建制的思想资源和组织力量,女性对此是敏感的,也是积极采取行动的。
pp.178-79,& p.191
1回应 2022-07-30 18:11:48 -
艾睿恪 (喜战厌和,不吹不黑。)
哪怕是——也许可以说特别是——对于慈庆这样的人来说,佛教信仰与比丘尼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欢迎的,是带来了光亮、空间和自由的。佛教固然有屈服并服务于权力,为权力提供规驯工具的一面,但新传入的佛教也为信众提供了崭新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即使在最粗浅的层面,佛教教义也可以帮助慈庆这样的信仰者反思生命的意义,给人生苦难提供某种解释,让她明白,她遭受和见证的这么多苦难并非因为她做错了什么,而有着超越当前... (2回应)2022-08-03 14:23:03 9人喜欢
哪怕是——也许可以说特别是——对于慈庆这样的人来说,佛教信仰与比丘尼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欢迎的,是带来了光亮、空间和自由的。佛教固然有屈服并服务于权力,为权力提供规驯工具的一面,但新传入的佛教也为信众提供了崭新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即使在最粗浅的层面,佛教教义也可以帮助慈庆这样的信仰者反思生命的意义,给人生苦难提供某种解释,让她明白,她遭受和见证的这么多苦难并非因为她做错了什么,而有着超越当前时间与空间的、深远且神秘的理由。这当然不止是一种精神安慰。更何况,信仰者社群生活也是对原生活世界、原社会关系网络的一种突破,突破就有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自由(或曰解放)。
2回应 2022-08-03 14:23:03 -
的黎波里智术师 (乞食绕村真为饱 对客无言本非禅)
身份制与等级制社会对出身与流动限度是非常敏感的,出身寒贱者只宜在一个限阈内流动,如果因某种机缘突破了制度设定的流动极限,进入由特定身份等级社会所专属的那个阶层,他就成为通常不受欢迎的特例。对高等级政治职务的垄断,反映了国家对高等级社会经济政治利益的制度性保障,与此相配合,就有一整套意识形态设置,其基本舆论不仅是当时政治的晴雨表,也会反映在历史编纂中。突破身份的制度性极限,意味着必然面对否定性的...2022-07-30 18:10:49 5人喜欢
-
所谓“谀墓”之辞,男女有别,官民有别,上下有别,老少有别,道俗有别,华夷有别,针对志主无不各尽谀美之极致。这些看似虚美无实、空洞艳俗的谀词,其实饱含着时代内容,后人可借以观察那时的规范和理想,而在一个礼法纠缠的社会,规范和理想又意味着荣辱明暗的巨大黑洞。
2022-08-14 22:18:44
-
胡鸿还说:“与其说文罗气的一生见证了北魏洛阳时代,不如说是这个时代塑造了她曲折的人生。历史学家在关注宏大时代脉络之余,驻足体味一下那些远离历史舞台中心的普通人的人生,或能对遥远的时代增加一份了解之同情。”这个意思我是完全赞成的,不过我还想加一句——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我们还应该看到,对普通人的遮蔽或无视,是传统历史学系统性...
2022-08-13 18:03:08
胡鸿还说:“与其说文罗气的一生见证了北魏洛阳时代,不如说是这个时代塑造了她曲折的人生。历史学家在关注宏大时代脉络之余,驻足体味一下那些远离历史舞台中心的普通人的人生,或能对遥远的时代增加一份了解之同情。”这个意思我是完全赞成的,不过我还想加一句——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我们还应该看到,对普通人的遮蔽或无视,是传统历史学系统性缺陷的一部分,是古代社会强烈而僵硬的不平等体制决定的。正是因此,我们对那些虽为正史所排斥,却凭借墓志而幸存至今的北魏官女史料,一定要格外珍惜。 引自 5 北魏奚官 回应 2022-08-13 18:03:08
-
所谓“谀墓”之辞,男女有别,官民有别,上下有别,老少有别,道俗有别,华夷有别,针对志主无不各尽谀美之极致。这些看似虚美无实、空洞艳俗的谀词,其实饱含着时代内容,后人可借以观察那时的规范和理想,而在一个礼法纠缠的社会,规范和理想又意味着荣辱明暗的巨大黑洞。
2022-08-14 22:18:44
-
胡鸿还说:“与其说文罗气的一生见证了北魏洛阳时代,不如说是这个时代塑造了她曲折的人生。历史学家在关注宏大时代脉络之余,驻足体味一下那些远离历史舞台中心的普通人的人生,或能对遥远的时代增加一份了解之同情。”这个意思我是完全赞成的,不过我还想加一句——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我们还应该看到,对普通人的遮蔽或无视,是传统历史学系统性...
2022-08-13 18:03:08
胡鸿还说:“与其说文罗气的一生见证了北魏洛阳时代,不如说是这个时代塑造了她曲折的人生。历史学家在关注宏大时代脉络之余,驻足体味一下那些远离历史舞台中心的普通人的人生,或能对遥远的时代增加一份了解之同情。”这个意思我是完全赞成的,不过我还想加一句——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我们还应该看到,对普通人的遮蔽或无视,是传统历史学系统性缺陷的一部分,是古代社会强烈而僵硬的不平等体制决定的。正是因此,我们对那些虽为正史所排斥,却凭借墓志而幸存至今的北魏官女史料,一定要格外珍惜。 引自 5 北魏奚官 回应 2022-08-13 18:03:08
论坛 · · · · · ·
101页 第11章那个常䜣是谁呀? | 来自茫洋 | 2022-08-15 20:18:44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 穆的魏晋南北朝书目 (林翼)
- dai (xuke)
- 购书单 (波豆豆)
- 待购 (昵称)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漫长的余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王子毅 2022-08-05 21:05:20
鲁西奇与罗新,《喜》与《漫长的余生》,秦吏喜与北魏宫女王钟儿,秦代基层统治秩序与北魏宫廷权力斗争……二人都突破了传统政治史的窠臼,通过挖掘个体生命史来还原个体所处的时代。这种写法既可用于历史学,也能用在社会学上,期待有人通过写当下人的生命史反映当下的时代。
5 有用 以逆为名 2022-08-02 21:48:40
阅读本书,让我想起了《显微镜下的大明》和《秦谜》。同样都是从历史中的底层和细部为切入点,但其实本作的叙述重点依然偏向于政治史。全书对于墓志材料的运用极为普遍且娴熟。相较于简帛文书,墓志易于保存且包含了丰富的时间线索,便于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有着极佳的研究潜力。另外,罗新老师对于北魏政权中“子贵母死”的传统做了很好的分析;对女性在早期佛教的传播中所处的位置有着新颖的理解。我非常赞同对历史的研究需要加... 阅读本书,让我想起了《显微镜下的大明》和《秦谜》。同样都是从历史中的底层和细部为切入点,但其实本作的叙述重点依然偏向于政治史。全书对于墓志材料的运用极为普遍且娴熟。相较于简帛文书,墓志易于保存且包含了丰富的时间线索,便于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有着极佳的研究潜力。另外,罗新老师对于北魏政权中“子贵母死”的传统做了很好的分析;对女性在早期佛教的传播中所处的位置有着新颖的理解。我非常赞同对历史的研究需要加入更多普通人的视角,因为真实的历史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铸就的。但是就本书而言,其挖掘深度还未能如我意。王钟儿在书中所呈现的形象,一如她在宫中度过的漫长的时光一般,是半隐在宏大叙事与宫闱秘史背后的一丝虚影。又或许被关注,就已经值得令人欣慰了吧。 (展开)
0 有用 尔惟盐梅 2022-08-05 22:07:51
以北魏宫女的一生串联北魏大事件。叙述北魏史为主,王钟儿存在感反而不强,越到后面二者联系性越松散。所推测的冯幽后复位阴谋太戏剧化,她真有这么宏大的布局,这么大本事翻云覆雨也不至于轻易败亡。还有老年王钟儿率领保傅队伍秘密守护胡氏诞子之类的叙述,想象力很丰富。王钟儿甚至不算小人物,或者说属于边缘人中的特殊,能留下墓志的一品宫女不是普通宫女了。
27 有用 文在兹 2022-08-01 03:22:45
一部真正不会让人失望的叙述史/个人生命史。非常精巧的切入点,非常值得讲述的一个故事。学术性和文学性完美统一。一些墓志的运用堪称神来之笔,总能将故事从喧嚣的高层动荡及时拉回到空寂的普通人生。最后以高欢即将的雄起和慈庆淡漠的余生两相对照做结束,几乎生发出超越历史的张力。
20 有用 黎戈 2022-08-08 07:11:08
文献是消化过,以文学化的故事形式呈现的,由此颇有趣。整本书其实是句读一个北魏宫女的碑文,作者以娴熟的历史知识,重塑了她经历的每个命运转折点:南北混战,王朝更迭,让她成为巨掌中的小石子,她没有主观能动力,只是被动地为奴,为尼,为寡妇,为富贵,为生,为死。后人读史书上最惊心的一刻,当事人也只有无措的晕眩吧。
0 有用 曼仔 2022-08-16 02:02:28
非常好看。我属于史料功夫极差的那种读者,对时间细节不够敏感、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地理不够熟悉、对人物关系的梳理也不够敏捷,要靠一个元素被重复提及才会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罗新老师写历史依然每每吸引我,也因此而被激发了对北朝史的兴趣。罗老师是逻辑极好的叙述者,在讲述中又时时提醒读者,面对历史材料始终要记得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立场目的书写、又是为谁而写,看到各有复杂的立场和语境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刀光剑影... 非常好看。我属于史料功夫极差的那种读者,对时间细节不够敏感、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地理不够熟悉、对人物关系的梳理也不够敏捷,要靠一个元素被重复提及才会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罗新老师写历史依然每每吸引我,也因此而被激发了对北朝史的兴趣。罗老师是逻辑极好的叙述者,在讲述中又时时提醒读者,面对历史材料始终要记得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立场目的书写、又是为谁而写,看到各有复杂的立场和语境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刀光剑影,个体行为与机制运行、趋利避害与人性弱点交织在一起,莫名想到金庸写《天龙八部》的初衷,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北朝众生相也恰是如此。 (展开)
0 有用 呆又呆的六六子 2022-08-16 00:02:01
读得津津有味,很好看。
0 有用 谷粕直家 2022-08-15 23:34:50
有想象的成分,更多的是借助文本和金石学证据的推敲发散。政治斗争在什么时候都是血腥残暴的,宣武孝明的洛阳时代与文成献文的平成时代的北魏虽然围绕皇权的斗争形式有所变化但本质始终一致,越接近权力核心,就越是腥风血雨,表面上的文明体面也会在河阴迎来极端暴力的终章。罗新先生功力极佳。
0 有用 良语深敏 2022-08-15 23:34:42
如果有人物关系图就更好了。以一个老尼小人物的一生来窥探北魏朝代的更迭,难免会重心有所偏移,并没有我想象中那种大篇幅来讲解王钟儿的内容。有时候历史好像就是这样,在没有明确的前提下只能靠史料来推测,这也大概就是历史最让人着迷的地方了。
0 有用 乾山 2022-08-15 22:43:10
(四星半)兼具叙事性和学术性的典范之作,对于个体/群像生命史的关怀更是令人动容。但比较可惜的是,主次稍有混淆,政治多为政争,想象似或太过,所以读起来虽酣畅淋漓,但掩卷细思,却总有些怀疑萦绕。当然,这些都瑕不掩瑜,此书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著作,值得反复阅读。永远不要忘记那些被压抑的群体,永远不要忘记真正的伟大来自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