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只有靠精神医师全部的爱”
这样的别扭、矛盾甚至是装病装傻,都只不过是竭力维护自己脆弱的存在不被吞没而已。因为担心被物化先自己把自己物化了,因为担心存在被摧毁必须先表面上摧毁自己,因为已经死掉的不能再死第二次,死在自己手上比死在他人手上好。很难不相信莱恩没有一点亲身经历,全靠精神病医生的爱确实很感人,但是不知怎的我又想起来弗洛里关于人民为逃避自我将自己的未来前途全权寄托在想象中为自己负责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医生身上。然而在现在这个加速透明的新自由主义的时代,像这样的全然接受理解的现还存几例?所谓的治疗不过是像在修理机器一样只是为了它能正常为社会运转。那么这样卡夫卡式荒谬生活下的我们,又离这些病人还有多远呢。看的时候又想到了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作为绝妙的隐喻,“我希望你们理解。”“好,那我们理解。”“不,你们不可以理解”。
“我们的文明压抑“本能”,不仅性欲,也压抑任何形式的超越。宁死不与社会抗争,被我们视为正常;承认自己灵魂丧失,却被我们看成疯子。宣称人是机器,可以被我们捧为大科学家;承认自己是机器,却被我们称为“人格解体”。 我们所谓的“正常”“适应”等,基本上意味着弃绝欢乐、背叛潜能。为适应虚假的现实,我们过于擅长营造虚假的自己!”
“本体安全”理论的开山之作,以存在现象学(个体的感知)为立足点,摒弃精神分析经典的“我—他”关系,转而研究自我的割裂,分析“假自我”系统的运作与功能,探究类精神分裂如何演变为“非在”“非我”,沦为彻底的精神分裂。吞没、爆塌、僵化三类“存在性焦虑”尤为关键,是产生“本体不安”的根由。个体会缺乏整全性,发生身心分离,塑造“非身体化自己”,继而化为内审自己、洞穿他者的自我意识。最终,自我消亡或者爆发,精神分裂制造出无数个含有自我的假自我,个体永远地陷于永恒的“虚无”。三到七章是核心,七章及以后分析部分尤为难读。国际关系领域的“本体安全”研究过分重视“我—他”二元对立的“存在性威胁”,忽视了自我本身的“存在性焦虑”。当前瑞典以Linus Hagström为代表的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值得关注。
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但又觉得很有道理。阅读过程中想到了TED的一个视频《内心的喧哗:如何成为内心强大的人》,这本书和这个视频都在表达的是,不要简单地给人贴标签,那最容易,但对当事人毫无意义并且把人推到八米之外。如果更有耐心地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将更有帮助,但也非常艰难!
在家读了几天《分裂的自我》,震撼无言。一抬头,发现客厅墙上的《鸟人》海报,男主即精神分裂,他幻想中的自己甚至浮在了空中。而玄关墙上是我多年前的旧诗《一个和两个》——「一个青年变成了两个,终于不再孤独,他和他自己」,与书中所写几近雷同。
莱恩毫无疑问在荷尔德林~威廉·布莱克~狄尔泰~克尔凯郭尔~克雷佩林~布洛伊勒~荣格~宾斯万格~雅斯贝尔斯~克莱茵~梅洛-庞蒂~沙利文~弗洛姆-赖克曼~萨特~福柯的相对性精神学链条之中。之前读的《自然自明性的失落》只描述了表象,失落的背后乃是自我的分裂:一为失去身体的真我/内我,一为身体和伪装构成的假我。假我又与世界相割裂。无身体,无性别,无人称的真我,一方面渴望活下去,一方面又为了不被别人杀死而先一步杀死自己;一方面分裂出假我来应付世界,一方面又害怕被假我所侵略;一方面想被理解想被爱,一方面又害怕被看穿。精神分裂发展到晚期,自我进一步分裂为多个准自主子系统,患者并不存在内在冲突,因为本就不是整体。精神病医生做的工作,往往针对假我。所谓“康复”不过是病人选择继续伪装。这就是为何要反精神病学。
最近的看得书中,做的笔记最多的一本书,尽管它薄薄一本。自己与身体的分离意味着难以承受的痛苦,因而,个体会强烈渴望他人,以便补救这一分离;然而事实上,这一分离也被个体用作基本的防御手段,其功能反而指向分离。自己希望与身体相结合,但是,自己又总是害怕进入身体,害怕由此可能遭受攻击,陷入无法逃避的危险。与此同时,自己还发现了不幸的事实:它虽处于身体之外,却无法支撑它在这个位置上想支撑的事情。
感觉像是我自己在给自己诊断一样,吓人。看到第三章 我需要暂停休息下。看到最后就很感动。想到了之前看过的《诊疗椅上的谎言》,“我是大草原,她是毁弃之城”“她是荒园孤魂”“水罐破了,井也枯了”“但是,如前所述,她从未放弃珍爱自己,哪怕是暂时凭借幻想的方式。信念并未熄灭。精神无论怎么错乱,依然是一种信念,守护着什么内在极为珍贵的价值”。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去看待精神病,精神病患者。
从译后记的新旧译文对照看,更喜欢旧译文。是本有价值的书,但谈不上喜好。书的内容较自己而言更多是讨论和比对(我是不是)式的。我不是,而其中的“我”指的是谁,又是一个长篇大论。把我看成分裂的,那必然只能以分裂的方式去解析。
终于再版啦,想了解莱恩的,可看传记电影《疯癫之翼》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390255/
读时感觉平平无奇,普通地分析病例。万万没想到是分析病例心灵世界的开先河之作!膜拜!其实每个人展示的都是假自己,心里住着一个真自己,如果有幸有可以展示真自己的朋友何其有幸。
患者经历着旁人难以触及的艰难斗争,浓烈而厚重的痛感从每一道裂隙中溢出。个别自述读起来很有诗性的悲伤。 “遇见你,才发现过去的我像位远行人,流落异国他他乡,那儿没人讲他的语言。最悲哀的是,这位远行人基至不知何去何从;他茫然无措,孤单无助.…然而,突然间,他邂逅了一个人,这个人能讲他的语言。多好啊!现在总算有人分担你的苦恼,理解你难以言喻的内心。也许他也不知道方向,但事情完全不同了:你不再孤单一人,不再绝望;无论如何,你重新获得了斗争的力量和勇气。” 医生如何看待精神分裂患者,很大程度决定了患者如何看待世界。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是关于人性的学问,早已超出普通的哲学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精神疾病它关乎最深层次的爱与存在。
这本书可以说完全消解了我对心理学,乃至心理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偏见。莱恩非常好的指出了心理学在临床诊断“精神病”病人时的问题,我们评判他人是否具有精神疾病的依据仅仅在于两者之间的共识程度的深浅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所谓精神疾病本质上来看是我与世界或与他人的分离,那些所谓被治愈的精神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开始重新扮演在所谓正常生活中被他人定义的自己。本书关于个人僵化的分析也非常精彩,强烈推荐。
导师露露推荐我来看的书,让我对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作更深入的了解📖 患者经历着旁人难以触及的艰难斗争,浓烈而厚重的痛感从每一道裂隙中溢出。个别自述读着会让我有想落泪的感觉,诗性的悲伤。 “遇见你,才发现过去的我像位远行人,流落异国他乡,那儿没人讲他的语言。最悲哀的是,这位远行人基至不知何去何从;他茫然无措,孤单无助……然而,突然间,他邂逅了一个人,这个人能讲他的语言。多好啊!现在总算有人分担你的苦恼,理解你难以言喻的内心。也许他也不知道方向,但事情完全不同了:你不再孤单一人,不再绝望;无论如何,你重新获得了斗争的力量和勇气。” 精神分析是关于人性的学问,如今更加相信它对人性的关怀早已超出普通的哲学医学心理学等领域,它关乎最深层次的爱与存在。
对于类精神分裂的感受分析描述得不错,部分受困于类精神分裂的人的困境之一就在于他们其实认知不到他们精神分裂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自我状态是如何的,这个描述很有意义。 理论通读下来很简略,由于受到的伤害超出承受能力,用非自我取代自我生活,但一边渴望生活一边逃避生活,这个主体自我由于家庭和早期击溃自己价值理念的经历导致自我统一性和连贯性受损,在分裂中逃避一切,在幻想中无所不能,又在现实中一无所是,在这极大悬差中更加崩溃,走向毁灭。 自我是自我的敌人,扭曲碎裂中踯躅独行,无可救药。生存性的困境,脆弱的悲剧。 不过,不少文学作品反而在这个分裂中产生极致的艺术美感,比如黑塞《荒原狼》和索尔贝娄《寻找格林先生》,碎裂得明显,但阅读的人在那个错乱中竟然能感受到疯癫的狂欢幻觉,磕药一样兴奋。
作为一种相对其他疾病要远更加抽象、不易直观诊断的精神病,其治疗就像一个伪命题:精神病人的世界内部当然只有精神病人自己才懂,但同时他们的“问题”正是在于他们置身其中而不知所措,而医生作为非精神病人,要如何进入这个抽象世界、去接近病人呢?与此同时,本身就不存在对精神病人彻底的“理解”,因为既然他们自己都不理解自己,难道旁人能自以为可以做得比他们更好吗?莱恩的书写相对客观地描述了他对精神分裂及其实际案例的诸多观察和思考,最后仍然巧妙地将明确的解决方案以及成形的框架彻底空置、避而不谈,也许正是因为精神分裂之所以成立,正是因为它不可理解、不可掌握的特殊性质。我想这也是这本书放在60年后的今天依然显得格外前卫的原因所在。
是精神病学专著,内核反精神病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继承也是超越,在弥合自我与现实我的沟壑中做着努力,有人徒劳,有人见效。被迫以“文明”之名,以秩序相要挟,与之相悖的一切都是“精神病”!一度想起卡塔里娜,一度想起福柯(在译后记中得见)。论述精彩,真诚的自省:接近患者的心灵,让那些破碎的片断汇聚起来,重新变得连贯,主要靠精神病医生的爱,无条件承认和接受患者的整个存在。 “讨论他们太多,我们太少”。
无以言表。有时候我也无法想象在如此之世界人如何能完整地生存。
由于现实中有类似的情况导致读下来过于痛苦,建议读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共情。
> 分裂的自我
10 有用 土豆儿 2023-03-02 22:36:03 浙江
“只有靠精神医师全部的爱”
8 有用 正木 2024-06-15 21:54:40 福建
这样的别扭、矛盾甚至是装病装傻,都只不过是竭力维护自己脆弱的存在不被吞没而已。因为担心被物化先自己把自己物化了,因为担心存在被摧毁必须先表面上摧毁自己,因为已经死掉的不能再死第二次,死在自己手上比死在他人手上好。很难不相信莱恩没有一点亲身经历,全靠精神病医生的爱确实很感人,但是不知怎的我又想起来弗洛里关于人民为逃避自我将自己的未来前途全权寄托在想象中为自己负责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医生身上。然而在现在这个加速透明的新自由主义的时代,像这样的全然接受理解的现还存几例?所谓的治疗不过是像在修理机器一样只是为了它能正常为社会运转。那么这样卡夫卡式荒谬生活下的我们,又离这些病人还有多远呢。看的时候又想到了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作为绝妙的隐喻,“我希望你们理解。”“好,那我们理解。”“不,你们不可以理解”。
16 有用 大熊乖乖 2022-11-27 17:13:02 福建
“我们的文明压抑“本能”,不仅性欲,也压抑任何形式的超越。宁死不与社会抗争,被我们视为正常;承认自己灵魂丧失,却被我们看成疯子。宣称人是机器,可以被我们捧为大科学家;承认自己是机器,却被我们称为“人格解体”。 我们所谓的“正常”“适应”等,基本上意味着弃绝欢乐、背叛潜能。为适应虚假的现实,我们过于擅长营造虚假的自己!”
10 有用 J 2022-10-12 22:32:08 湖北
“本体安全”理论的开山之作,以存在现象学(个体的感知)为立足点,摒弃精神分析经典的“我—他”关系,转而研究自我的割裂,分析“假自我”系统的运作与功能,探究类精神分裂如何演变为“非在”“非我”,沦为彻底的精神分裂。吞没、爆塌、僵化三类“存在性焦虑”尤为关键,是产生“本体不安”的根由。个体会缺乏整全性,发生身心分离,塑造“非身体化自己”,继而化为内审自己、洞穿他者的自我意识。最终,自我消亡或者爆发,精神分裂制造出无数个含有自我的假自我,个体永远地陷于永恒的“虚无”。三到七章是核心,七章及以后分析部分尤为难读。国际关系领域的“本体安全”研究过分重视“我—他”二元对立的“存在性威胁”,忽视了自我本身的“存在性焦虑”。当前瑞典以Linus Hagström为代表的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值得关注。
16 有用 马昕 2022-11-20 10:47:02 山东
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但又觉得很有道理。阅读过程中想到了TED的一个视频《内心的喧哗:如何成为内心强大的人》,这本书和这个视频都在表达的是,不要简单地给人贴标签,那最容易,但对当事人毫无意义并且把人推到八米之外。如果更有耐心地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将更有帮助,但也非常艰难!
23 有用 普林斯 2022-09-22 02:29:20 湖北
在家读了几天《分裂的自我》,震撼无言。一抬头,发现客厅墙上的《鸟人》海报,男主即精神分裂,他幻想中的自己甚至浮在了空中。而玄关墙上是我多年前的旧诗《一个和两个》——「一个青年变成了两个,终于不再孤独,他和他自己」,与书中所写几近雷同。
3 有用 はねね 2023-05-27 12:05:40 上海
莱恩毫无疑问在荷尔德林~威廉·布莱克~狄尔泰~克尔凯郭尔~克雷佩林~布洛伊勒~荣格~宾斯万格~雅斯贝尔斯~克莱茵~梅洛-庞蒂~沙利文~弗洛姆-赖克曼~萨特~福柯的相对性精神学链条之中。之前读的《自然自明性的失落》只描述了表象,失落的背后乃是自我的分裂:一为失去身体的真我/内我,一为身体和伪装构成的假我。假我又与世界相割裂。无身体,无性别,无人称的真我,一方面渴望活下去,一方面又为了不被别人杀死而先一步杀死自己;一方面分裂出假我来应付世界,一方面又害怕被假我所侵略;一方面想被理解想被爱,一方面又害怕被看穿。精神分裂发展到晚期,自我进一步分裂为多个准自主子系统,患者并不存在内在冲突,因为本就不是整体。精神病医生做的工作,往往针对假我。所谓“康复”不过是病人选择继续伪装。这就是为何要反精神病学。
3 有用 希维德鹿 2023-03-18 21:28:54 上海
最近的看得书中,做的笔记最多的一本书,尽管它薄薄一本。自己与身体的分离意味着难以承受的痛苦,因而,个体会强烈渴望他人,以便补救这一分离;然而事实上,这一分离也被个体用作基本的防御手段,其功能反而指向分离。自己希望与身体相结合,但是,自己又总是害怕进入身体,害怕由此可能遭受攻击,陷入无法逃避的危险。与此同时,自己还发现了不幸的事实:它虽处于身体之外,却无法支撑它在这个位置上想支撑的事情。
2 有用 夜袭奥斯陆 2023-08-19 18:25:59 上海
感觉像是我自己在给自己诊断一样,吓人。看到第三章 我需要暂停休息下。看到最后就很感动。想到了之前看过的《诊疗椅上的谎言》,“我是大草原,她是毁弃之城”“她是荒园孤魂”“水罐破了,井也枯了”“但是,如前所述,她从未放弃珍爱自己,哪怕是暂时凭借幻想的方式。信念并未熄灭。精神无论怎么错乱,依然是一种信念,守护着什么内在极为珍贵的价值”。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去看待精神病,精神病患者。
5 有用 削笔器的牙印 2022-11-11 14:23:40 重庆
从译后记的新旧译文对照看,更喜欢旧译文。是本有价值的书,但谈不上喜好。书的内容较自己而言更多是讨论和比对(我是不是)式的。我不是,而其中的“我”指的是谁,又是一个长篇大论。把我看成分裂的,那必然只能以分裂的方式去解析。
16 有用 世彦君 2022-07-14 10:27:07
终于再版啦,想了解莱恩的,可看传记电影《疯癫之翼》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390255/
5 有用 佩奇乔治桑 2022-09-15 18:40:47 浙江
读时感觉平平无奇,普通地分析病例。万万没想到是分析病例心灵世界的开先河之作!膜拜!其实每个人展示的都是假自己,心里住着一个真自己,如果有幸有可以展示真自己的朋友何其有幸。
3 有用 霓娃 2023-06-21 04:32:47 上海
患者经历着旁人难以触及的艰难斗争,浓烈而厚重的痛感从每一道裂隙中溢出。个别自述读起来很有诗性的悲伤。 “遇见你,才发现过去的我像位远行人,流落异国他他乡,那儿没人讲他的语言。最悲哀的是,这位远行人基至不知何去何从;他茫然无措,孤单无助.…然而,突然间,他邂逅了一个人,这个人能讲他的语言。多好啊!现在总算有人分担你的苦恼,理解你难以言喻的内心。也许他也不知道方向,但事情完全不同了:你不再孤单一人,不再绝望;无论如何,你重新获得了斗争的力量和勇气。” 医生如何看待精神分裂患者,很大程度决定了患者如何看待世界。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是关于人性的学问,早已超出普通的哲学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精神疾病它关乎最深层次的爱与存在。
1 有用 OI 2023-05-27 01:38:23 云南
这本书可以说完全消解了我对心理学,乃至心理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偏见。莱恩非常好的指出了心理学在临床诊断“精神病”病人时的问题,我们评判他人是否具有精神疾病的依据仅仅在于两者之间的共识程度的深浅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所谓精神疾病本质上来看是我与世界或与他人的分离,那些所谓被治愈的精神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开始重新扮演在所谓正常生活中被他人定义的自己。本书关于个人僵化的分析也非常精彩,强烈推荐。
1 有用 锌合金土豆 2023-04-03 22:07:51 广东
导师露露推荐我来看的书,让我对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作更深入的了解📖 患者经历着旁人难以触及的艰难斗争,浓烈而厚重的痛感从每一道裂隙中溢出。个别自述读着会让我有想落泪的感觉,诗性的悲伤。 “遇见你,才发现过去的我像位远行人,流落异国他乡,那儿没人讲他的语言。最悲哀的是,这位远行人基至不知何去何从;他茫然无措,孤单无助……然而,突然间,他邂逅了一个人,这个人能讲他的语言。多好啊!现在总算有人分担你的苦恼,理解你难以言喻的内心。也许他也不知道方向,但事情完全不同了:你不再孤单一人,不再绝望;无论如何,你重新获得了斗争的力量和勇气。” 精神分析是关于人性的学问,如今更加相信它对人性的关怀早已超出普通的哲学医学心理学等领域,它关乎最深层次的爱与存在。
7 有用 Q 2022-09-12 22:51:54 湖北
对于类精神分裂的感受分析描述得不错,部分受困于类精神分裂的人的困境之一就在于他们其实认知不到他们精神分裂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自我状态是如何的,这个描述很有意义。 理论通读下来很简略,由于受到的伤害超出承受能力,用非自我取代自我生活,但一边渴望生活一边逃避生活,这个主体自我由于家庭和早期击溃自己价值理念的经历导致自我统一性和连贯性受损,在分裂中逃避一切,在幻想中无所不能,又在现实中一无所是,在这极大悬差中更加崩溃,走向毁灭。 自我是自我的敌人,扭曲碎裂中踯躅独行,无可救药。生存性的困境,脆弱的悲剧。 不过,不少文学作品反而在这个分裂中产生极致的艺术美感,比如黑塞《荒原狼》和索尔贝娄《寻找格林先生》,碎裂得明显,但阅读的人在那个错乱中竟然能感受到疯癫的狂欢幻觉,磕药一样兴奋。
1 有用 渺小 2023-12-21 00:35:59 北京
作为一种相对其他疾病要远更加抽象、不易直观诊断的精神病,其治疗就像一个伪命题:精神病人的世界内部当然只有精神病人自己才懂,但同时他们的“问题”正是在于他们置身其中而不知所措,而医生作为非精神病人,要如何进入这个抽象世界、去接近病人呢?与此同时,本身就不存在对精神病人彻底的“理解”,因为既然他们自己都不理解自己,难道旁人能自以为可以做得比他们更好吗?莱恩的书写相对客观地描述了他对精神分裂及其实际案例的诸多观察和思考,最后仍然巧妙地将明确的解决方案以及成形的框架彻底空置、避而不谈,也许正是因为精神分裂之所以成立,正是因为它不可理解、不可掌握的特殊性质。我想这也是这本书放在60年后的今天依然显得格外前卫的原因所在。
1 有用 海绵宝宝迷魂记 2024-04-25 11:38:52 山西
是精神病学专著,内核反精神病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继承也是超越,在弥合自我与现实我的沟壑中做着努力,有人徒劳,有人见效。被迫以“文明”之名,以秩序相要挟,与之相悖的一切都是“精神病”!一度想起卡塔里娜,一度想起福柯(在译后记中得见)。论述精彩,真诚的自省:接近患者的心灵,让那些破碎的片断汇聚起来,重新变得连贯,主要靠精神病医生的爱,无条件承认和接受患者的整个存在。 “讨论他们太多,我们太少”。
1 有用 贫血与微笑 2023-03-16 16:50:44 上海
无以言表。有时候我也无法想象在如此之世界人如何能完整地生存。
2 有用 EesDb 2023-02-06 16:05:17 上海
由于现实中有类似的情况导致读下来过于痛苦,建议读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