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之惑 短评

热门
  • 4 傻冒叔 2024-02-03 16:35:45 浙江

    加长版的文献综述,有着大量他人研究的引用,的确可以给读者解一些“惑”,但没能做到存而不论,而是有着比较明显的不同地域专家之间的“争鸣”,且有一种我中原独尊的睥睨“边缘”之感,扣一星。最后关于博物馆的命名和尾声又稍挽回了印象分哈哈

  • 3 不文 2023-10-28 17:08:51 广东

    心系二里头,对三星堆学术考古过程中些许瑕疵做了点评,西亚元素明显,《三星堆青铜铸造技术之惑》一章有功力,p214:中国弧”是理解欧亚历史长时段效应的一把钥匙,是一个“超稳定结构”

  • 9 鱼的九思 2022-09-27 11:53:12 北京

    许宏:二里头才是王道是标杆,其它都是枝节;四川人都不怎么靠谱,关起门来自嗨。

  • 3 风之影 2022-11-27 23:34:58 山东

    相对于本系列的第一本《发现与推理》,这一本在内容上专业性更强。整体上不是一本通俗讲述考古的著作,而更像是一本对于三星堆考古各种理论与学说的汇总,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种角度以及多种理论来认识这个迄今为止充满着各种神秘元素的祖先遗迹的机会。全书都是围绕一个“惑”字展开,但基本上没有提供多少“解惑”,作者更多的是将围绕三星堆考古的种种问题一一列举出来,让读者明白关于三星堆遗址迄今仍有太多的谜团未曾揭开,甚至包括了最基本的遗址范围、起止时间以及地域特征等等,都是迄今争议不休,让人不得不感慨我们对于自己祖先历史了解之匮乏。当然书中所强调的所谓“不倒翁理论”是各种分析与学说存在的合理基础,但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往往早期的结论或论证比后期更为先进的考古技术下的推理更让人信服,其中原因有些令人费解…

  • 0 逆风飞扬 2023-03-15 12:38:35 广东

    没有解惑,彩图不错

  • 0 邝海炎 2023-03-16 15:42:10 湖南

    有两点比较精彩:一是,辨析“三星堆遗址”和“三星堆文化”;二是,比较二里头青铜器余三星堆青铜器的异同。但相比“考古纪事本末”一,这本因为作者没有参与现场发掘,味道少了。

  • 0 伍德斯托克 2023-05-31 05:26:18 上海

    泼冷水,冷峻思考,好,降降盲目的热度(2022.11.17-2023.5.31)

  • 0 一届闲人 2023-08-14 22:34:48 浙江

    提出的“惑”既来自资料、认知,也来自考古本身。正是这些思考,才让考古有意思起来。如果只是挖土出“宝贝”,那真太对不起这个学科了。

  • 0 枳花明 2023-08-07 15:09:17 湖北

    学术史小科普,挺有用的,这个系列希望作者继续写下去。 - 林林总总的说法大多同源,后来者抄来抄去,还出现错误。 - 中原地区测年数据更新(越测越晚、越测越短)的影响。 - 三星堆遗址分属于不同考古学文化(宝墩、三星堆、十二桥)。1.拆分宝墩已成共识。(反方:用上下文化层命名、用括号表示是一码事、坚持是“一脉相承”等) 2.三星堆文化前期(属新石器,约当二里头-二里岗)或可拆分为月亮湾文化。3. 后期(属青铜,约当殷墟)与十二桥文化(金沙)或属于同一文化。 - 铜器制造技术来自中原(可能受二里岗影响,独立于殷墟),但侧重不同:浑铸偏好与简单铸型偏好 - 与蜀文化的比附。三星堆/金沙与战国蜀文化的断裂:祭祀器物消失、厚葬习俗与等级差别,财富占有与统治权力存在差异。 - 博物馆的定名(对比二里头)

  • 0 Arthur 2023-05-16 14:22:41 河南

    20230508~0516依旧是严谨客观理性。

  • 0 Mnemosyne 2023-06-04 08:28:43 河南

    所谓“之惑”,是行家从学术史角度直指三星堆考古研究乱象……而“消除肿胀”、科学客观,而今并不容易吧

  • 0 贪吃的胖虎 2023-10-25 08:17:03 美国

    专业性比上一本更加深入,写得一般,但是真材实料。我觉得几乎可以作为一个科学方法论学习教材,几乎让我想写一篇科学认知论的论文了🫠不我并不想再写论文了😞

  • 0 恶魔牌 2023-11-08 18:59:18 上海

    考古史观很正 可以看到最近这本二里岗的前身 暗示反思了目前考古学界的诸多问题 例如中原本位 挂靠文字资料忽略一手考古材料等

  • 0 李不撑 2023-10-31 01:26:30 北京

    今年两次参观三星堆,看完旧馆看新馆,有点沉迷,对比了各种介绍的图书,选看了这本,没失望。

  • 0 漆园吏玫 2023-12-12 09:31:39 吉林

    学术写作中有一种综述写作,字面上叫述,是因为要在这个部分梳理明白以往的思路和观点,哪些可取,哪些可以搁置,哪些无理取闹。通常后面的正文再铺开论点并证明。学术史的普及类读物不能这样,要严谨加有趣就对作者的表述能力和“史观”有颇高的要求。许老师虽说述而不作,但行文仍可以看出在做二里头时期的一贯的学术秉持。这种情况实际已经算既述且作,作在述中矣。换言之,这是一种说服人的技艺。

  • 0 烽烟滚滚照彩虹 2023-12-14 20:31:31 北京

    考古研究这么多年,还没有解释清楚是什么干什么为什么的核心问题,那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又有多少遗址散落在历史中了。

  • 0 DreamZ 2023-12-07 11:58:09 广东

    专业性太强,不是很感兴趣就别读了,不是通俗类科普

  • 0 江湖相望 2022-11-27 14:31:13 浙江

    书先看起来,以后看堆的时候心里就有点底。去过金沙两次,但没去过三星堆。这本书还是有不少专业性在里头,有几篇看得有点晕。好在基本能理解。

  • 2 大蕊 2022-10-07 22:27:17 北京

    就像书中引用的那句话:“考古学的理论会轮番出现与消失,考古学是一种终生的探素而没有真正的终点,一切都是尝试性的而设有什么是最终的定论。

  • 0 paper 2022-10-26 22:38:55 北京

    比较有趣。考古,家乡情结,科技的可信赖度,思维方式,发表论文的理论创新…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