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实验的笔记(95)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老宇宙小哭包

    收录了四篇关于徐冰先生的文章。 很受启发,钦佩并被鼓舞。

    2022-12-29 16:42:36   2人喜欢

  • 老宇宙小哭包

    尹秀珍在1995年创作的一件作品已经开始显现这一想法,这件名为《纱线》(图6)的作品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展出的时候,包括了从不同家庭成员处收集来的两摞旧毛衣:颜色鲜艳的来自女性,灰色和蓝色的多属于男性。有几件毛衣已被拆开,抽出来的毛线聚成两堆,形成松散前景,已被用来编织一件新毛衣或围巾。通过把多件旧衣转变成一件新衣,这件作品清晰地传达了她的想法:把残破的经历“缝合”在一起以开始一段新的生命。

    2023-03-07 11:47:01   1人喜欢

  • 老宇宙小哭包

    所以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由隔断的时间碎片凑成的,像是海上散布的岛屿,若有若无地连在一起。 巫鸿先生写他和陈丹青先生的同学情谊,这样的晚上读,觉得格外美好。 想念在美院读书、画画、畅谈的时光。

    2022-12-26 19:41:08   1人喜欢

  • LZ (活着,记录着。)

    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使一位中国艺术家成为“实验艺术家”的决定因素是他(她)把自己置于中国当代社会和艺术圈边缘地带的愿望和决心。这样的决心常常是靠一种在中国艺术中开拓新的领域的使命感来维系的。这里所谓的“边缘”,是指一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或者艺术的空间,围绕着它,一种特殊类型的身份被发展和表现出来。“边缘”唤醒自我意识。通过把自己摆在真实的或假想的边缘地带,实验艺术家们与一种对抗型力量认同,反对...

    2022-07-12 20:12:21   1人喜欢

  • LZ (活着,记录着。)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中国实验艺术中的一个基本发展趋向是从集体运动转向个人实验,个人实验的对象不只是艺术的材料和风格,而且涉及艺术展览的形式和功能。作为独立个人的策展人和艺术家追求的不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而是营造一种社会基础,以减少行政机构的干涉,保障实验艺术的常规展出。

    2022-07-12 20:09:48   1人喜欢

  • 老宇宙小哭包

    巫先生17年前写的文字。文字中提到写文章时他们已经结识了11年,而且俩家人也都成了朋友。 所以8页文字和图片读起来和其他文章很不同。 有些词汇只有产生情感和链接的人才写得出。

    2023-11-20 11:44:07

  • 老宇宙小哭包

    艺术家也在不断和自己心中“美”的概念进行校量和协商。

    2023-11-06 12:22:07

  • 老宇宙小哭包

    在看完印象派画家于1874年举办的第一次画展后,克拉勒蒂(Jules Claretie)这样写道:“莫奈(Claude Monet)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入、摩里索(Berthe Morisot)等画家似乎已公开向‘美’宣战了。”这位巴黎评论家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的这番评论竟成为20世纪艺术发展的主要动能,众多前卫画家和雕塑家的言论和艺术创造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此言不虚。众所周知,毕加索(PabloPicasso)1909年的画作《阿维农少女》因其“怪诞”“...

    2023-10-16 11:22:26

  • 老宇宙小哭包

    曾先生的“肉系列”很有名。 那样冰冷、不适,但又被触动。

    2022-12-29 22:16:59

  • 后商

    杨福东曾经谈到,他在上海生活的一个突出感受是一种“过路”或“旁听”的经验。我们需要把这种经验与“他者”的概念分开,因为他所说的都是“圈内人”的感受。也可能他曾经参加过这类派对或饭局,但是这种经验并不一定非要通过身体力行才能够得到,而往往是由图像和语言引起的幻觉。他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比如说A酒吧,或者B餐馆是上海最奢侈的地方,你从来没去过,但是人家都说那边怎么怎么了,你(听到这些就好像)自己已...

    2022-12-12 11:56:15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关键在于实验

>关键在于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