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原创系列首作
清理习见,改变思考古代图像史的方法
集二十余年精粹,呈现总结“知识生成”研究路径与思想源流
--
传统美术史的概念需要不断更新,作品的概念可能也要不断改变,甚至放大。我有一种感觉,以后的学者可能只关注研究的问题是不是学术上的进展,而不太关注门类,即到底 是社会学、哲学史、文学史,还是美术史。
我的目标是促进整个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这些事情很迫切。如果接下来我们着重研究中国和外部互动中的那些中间环节,以后的学术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不再是西方人提问题中国人回答,而是中国学者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并引发全球的学者回答。到那时候,中国学术的生产时期就真正到来了。
——尹吉男
清理习见,改变思考古代图像史的方法。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汇集了尹吉男关于顾恺之、董源、谢环及《杏园雅集图》等美术史上重要画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此前积累的多...
(展开全部)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汇集了尹吉男关于顾恺之、董源、谢环及《杏园雅集图》等美术史上重要画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此前积累的多篇中国书画鉴定学研读札记,几乎每篇都引起相当的反响,并形成了某种写作范式。作者追问明清鉴定家的晋唐画概念、关于风格的类型标尺等问题,从图像的视角观照历史,引领艺术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在中国绘画传统的风格研究与主题研究之外,讨论了图像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由此带出了他对中国古代图像史的总体思考,即要“超越审美”“超越真伪”,尊重“物”的独特性,并且努力思考“物”的意义,别具方法论创见。
尹吉男 朝鲜族,辽宁丹东人。著名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三联书店“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主编。曾著有《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后娘主义——近观中国当代文化和美术》等。国家重点教材《中国美术史》的首席专家和主编。
当一本书即将面世的时候,绪论或引言如同一部完整歌剧的序曲,它不能代替一本书,同样全书也不能代替绪论或引言,二者功能无法互换。从阅读习惯来说,绪论是全书完成之后才写出来的,在写作时间上是最晚近的,但为读者着想,不能写成一个全书的总结报告。在一部电影放映前就向观众提前透露了结局,多么乏味。其实,学术阅读也是一个审美历程。 先从书名说起。当代的著述以自名为主,与...
尹老师的论文集。尽管皆是论文,但将它们置于“知识生成的图像史”体系中去思考是较高的见解,对于我们怎样去认识古代艺术、古代艺术家都很有帮助,也为后来人的学术研究提了个醒。
本打算写长评,读完后打消了念头。时间越靠后,行文愈琐碎,逻辑愈断裂,怎会如此……。尤其是很有名的顾恺之形象生成和董源形象生成两文,前者称“唐朝官修的六朝正史和《世说新语》在明代都是很容易读到的作品”,存在明显的史实错误,世说新语在明前中期刊本寥寥,嘉靖年间才出现比较流行的刻本;董源一文强调董其昌对南方山水画的构建作用,但未关注董其昌对米芾等人山水画观点的继承和改写(尤其是围绕董源这一议题),让作者... 本打算写长评,读完后打消了念头。时间越靠后,行文愈琐碎,逻辑愈断裂,怎会如此……。尤其是很有名的顾恺之形象生成和董源形象生成两文,前者称“唐朝官修的六朝正史和《世说新语》在明代都是很容易读到的作品”,存在明显的史实错误,世说新语在明前中期刊本寥寥,嘉靖年间才出现比较流行的刻本;董源一文强调董其昌对南方山水画的构建作用,但未关注董其昌对米芾等人山水画观点的继承和改写(尤其是围绕董源这一议题),让作者的“知识生成”方法论缺失了几分内在理路的绵延、多了几分碎片化的突变。另,尹氏对王镇墓出土卷轴画的讨论和高居翰对这一材料的看法有很不一样的取径,二者都值得一读,尹从较为传统的观点出发,试图考察出职业画家“文人生活”的一面,高则干脆把绘画风格本身视作随社会场景而变化的商品符号。 (展开)
本书的核心,是围绕作者最为得意的《杏园雅集图》部分来展开。但是误导、误解处实在太多。完全是过度引申。要建立几个基本常识:首先,明初是不能随便请假的,要觉得他们定期会晤形成政治力量,锦衣卫就来翻墙画图了好么;其次,明成祖从来没有打击过南方士绅,真正打击南方的只有太祖。可以看成祖的科举录,依旧是倒向南方的,跟建文没有差别。
对图像放入“生成”的方法下的新的阐述方式
本书的主题,是明代人如何理解、如何概念化顾恺之、董源、米家山水(谢环)及其画作,通过史学性的话语(“南北宗论”)和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两种途径,创造出一套关于早期画史的知识(构建早期画史)。这套知识反过来又影响了明代画家的艺术创作,同时也影响了从那时直至今天,人们对早期画史的认识、理解乃至鉴赏。(录其大意)——缪哲评(22.9.17《知识与图像之间:面向未来的艺术史》沙龙)
> 更多书评 2篇
> 32人在读
> 137人读过
> 1463人想读
订阅关于知识生成的图像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佩铉Y 2022-07-19 22:08:14
尹老师的论文集。尽管皆是论文,但将它们置于“知识生成的图像史”体系中去思考是较高的见解,对于我们怎样去认识古代艺术、古代艺术家都很有帮助,也为后来人的学术研究提了个醒。
16 有用 苦影 2022-07-27 17:09:13
本打算写长评,读完后打消了念头。时间越靠后,行文愈琐碎,逻辑愈断裂,怎会如此……。尤其是很有名的顾恺之形象生成和董源形象生成两文,前者称“唐朝官修的六朝正史和《世说新语》在明代都是很容易读到的作品”,存在明显的史实错误,世说新语在明前中期刊本寥寥,嘉靖年间才出现比较流行的刻本;董源一文强调董其昌对南方山水画的构建作用,但未关注董其昌对米芾等人山水画观点的继承和改写(尤其是围绕董源这一议题),让作者... 本打算写长评,读完后打消了念头。时间越靠后,行文愈琐碎,逻辑愈断裂,怎会如此……。尤其是很有名的顾恺之形象生成和董源形象生成两文,前者称“唐朝官修的六朝正史和《世说新语》在明代都是很容易读到的作品”,存在明显的史实错误,世说新语在明前中期刊本寥寥,嘉靖年间才出现比较流行的刻本;董源一文强调董其昌对南方山水画的构建作用,但未关注董其昌对米芾等人山水画观点的继承和改写(尤其是围绕董源这一议题),让作者的“知识生成”方法论缺失了几分内在理路的绵延、多了几分碎片化的突变。另,尹氏对王镇墓出土卷轴画的讨论和高居翰对这一材料的看法有很不一样的取径,二者都值得一读,尹从较为传统的观点出发,试图考察出职业画家“文人生活”的一面,高则干脆把绘画风格本身视作随社会场景而变化的商品符号。 (展开)
13 有用 席缪 2022-09-02 10:44:46 上海
本书的核心,是围绕作者最为得意的《杏园雅集图》部分来展开。但是误导、误解处实在太多。完全是过度引申。要建立几个基本常识:首先,明初是不能随便请假的,要觉得他们定期会晤形成政治力量,锦衣卫就来翻墙画图了好么;其次,明成祖从来没有打击过南方士绅,真正打击南方的只有太祖。可以看成祖的科举录,依旧是倒向南方的,跟建文没有差别。
0 有用 空 2022-12-18 20:07:04 云南
对图像放入“生成”的方法下的新的阐述方式
1 有用 蓝黑的强音 2022-09-17 16:03:56 河南
本书的主题,是明代人如何理解、如何概念化顾恺之、董源、米家山水(谢环)及其画作,通过史学性的话语(“南北宗论”)和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两种途径,创造出一套关于早期画史的知识(构建早期画史)。这套知识反过来又影响了明代画家的艺术创作,同时也影响了从那时直至今天,人们对早期画史的认识、理解乃至鉴赏。(录其大意)——缪哲评(22.9.17《知识与图像之间:面向未来的艺术史》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