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其实海德格尔的思路很清晰,追问艺术的本质,先把抽象的“艺术”悬置,避免堕入思维的局限中,再从现实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开始入手,层层追问。但他的每句话密度都特别特别大,需要有人来做句读的工作,不然根本不懂什么叫“踏上这条路,乃是思想的节日”。(对不起,是我自身实力问题,还不足以轻松阅读
海德格尔思想转型期的矛盾性完全体现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尤其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中;前面海德格尔着力于从作品本身探讨作品之本质,但第三部分又回到创作者和“被创作存在”去思考这个问题,最终找到了创作者和保存者这两个规定,转向的关键无疑是texne,把这个词的古希腊含义重组为“觉知”和“知道”,如此创作者的因素才得以被考虑; 后半部分晦涩就晦涩在此在和本有不断地冲突,海德格尔自己的思想也是矛盾的,似乎历事最终又占据了上风,在“创建”中,艺术作品成为历事的开辟者,又回归到了人事上;世界概念的民族性和主体性色彩非常浓厚,大地反之。
满星,虽然我没看懂。
海德格尔的观念框架在于把存在本身理解为一种真理的发生。本源在此指的是一个事物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以往陈述里把握物的方式常转嫁到物自身的结构上,通过色彩、声响、硬度、大小这些物的质料设定出形式,要求直接观察 物是其特征的载体→它所标榜的朴素自然兴许只是长久的习以为常,也许我们称之为感觉或情绪的东西更具有知觉作用,更向存在敞开。梵高描绘的农鞋即阐明艺术的本质: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作品要通过艺术家而释放出来,达到它纯粹的自立。 艺术即“被诗意的创造”,例如词语经由诗人的使用,才成为并保持为词语。于是自行遮蔽着的存在就被澄明,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伽达默尔解读为:存在者通过置身入在场之敞开者之中而克制自身。艺术作品在现代则意味着防止普遍的物之沦丧的机制。
“在作品创作中,作为裂隙的争执必定被置回到大地中,而大地本身必定作为自行锁闭者而被生产和使用。不过,这种使用并不是把大地当作一种材料加以消耗甚或肆意滥用,反倒是把大地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大地本身……作品创作始终是在真理固定于形态中的对大地的一种使用。与之相反,器具的制作却绝非直接是对真理之发生的获取。当质料被做成器具形状以备使用时,器具的生产就完成了。器具的完成意味着器具已经超出了它本身,并将在有用性中消耗殆尽……诚然,每一件可供支配的、处于使用中的器具也包含着它被制作出来的这一如此(that)。但这一如此在器具那里并没有凸现出来,它消失在有用性中了。一件器具越是称手,它的如此就越不引入注目,器具就越是独一地保持在其器具存在(器具性)中。”
海老师的写作风格,其实已经非常娓娓道来了。每一篇讲稿,都是逻辑严谨,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地展开。生怕人听不懂,中途多次回环往复。最喜欢的一篇,是他《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初稿。最后(笔调冷静但是让人读起来非常热血地)谈到真理—作品—艺术—历史—自由的关系时,让我感觉,跟着他绕了这么多圈子,没白绕。 另外,冒昧评论一下译本:孙周兴的翻译专业且严谨,但唯独欠缺了一些灵性。译后记里的导读也比较白开水,同样欠缺灵气。读海德格尔应该力求“超出”海德格尔才对。
我第一次读的是全集本林中路,第二次是商务本林中路,第三次又买了这本,这或许是冤种行为,也是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思的要求。只不过孙周兴译的实在太差,给海德格尔无脑5分,孙周兴译文1分,三分得了
海德格尔借德文中“在作品中”(im Werk)与“起作用(效应)”(am Werk)的相关关系,试图说明“在作品中真理的生发在起作用”。于是,作品成了真理的“生发”和“效应”,艺术的本质就是真理的发生在作品中的影响(Wirkung-Werk),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是真理性的涌流敞开进程中的呼应者和守护人。
海德格尔写的东西一旦被勾住就滑进去了,阅读过程挺像在梦里翱翔。其实他比大多数艺术家还要懂艺术的,差不多全文笔录了。
有关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的作品性的探问,区别于“形式-质料”的物性要求某种有用性,艺术并不通过进入某个因缘网络来获得自身的意义,相反它首先体现为世界的开启和大地的突现。世界的开启敞开了一片疏明之地,以承载真理之发生,而与此同时,缄默的大地却总是幽闭着拒绝向我们显明。世界与大地共同构成了真理事件中解蔽-遮蔽的双重运作。在这个意义上二者体现为一种亲密关系,但这种亲密恰恰表现为一种张力,这种张力被称为争执。争执赋予作品给出自身的可能性,因此也使作品自身持立(站起来)。 非常有趣的是,本源,跳跃与领先之间在词源上的相互关联ursprung,sprung,vorsprung,似乎也暗示了此在与存在的某种关联。
就是自己本身
读的时候跟上逻辑花了点力气,但是读完感觉灵台清明,心也轻松了。很奇怪地有了一个感悟:若是汲汲求于达成某种状态,实际上是对人的存在的暴力抹杀。希望我们都能是其所是。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真理美学,艺术就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真理就是存在的敞开和澄明。最精彩的是世界和大地的争执,或可理解为作品的隐显二重性。他对艺术和真理的论述,受到黑格尔的显现论影响。
“艺术作其本质中就是一个本源: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亦即真理历史性地生成的突出方式。”
追问在追问,目标便是对自明性的打破。艺术作品的本源只能在大地遮蔽与世界解避的矛盾中得以开显!
没有读懂
“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作品,作品的作品存在。艺术产品,艺术作品。大地,世界。可道说者,不可道说者。建立与置造的争执。自行遮蔽与自行解蔽。真理的敞开与大地的锁闭。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为知性与道德取得平衡而给出的含糊答案导向了危险的主体美学,艺术只有在其审美王国之中才能成功地达到理念与现实的和解,海德格尔并不满足于止步于此。“大地”概念对立于《存在与时间》中作为此在之筹划的关联整体、构成一个先行于所有人类此在之关照的筹划境域的“世界”概念。若说世界是作品开启、建立和显露的东西,大地既是那个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 。大地并非柏拉图所谓的“质料”,世界也并非亟待实现的“形式”。在作品中,“从未有过之事”的涌出与自行锁闭总是同时发生,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让真理“一跃而源出”,真理作为存在者的敞开状态,同时也是自行遮蔽的,这种敞开与遮蔽之间的张力,海德格尔称为世界与大地之间的“争执”。艺术作品就是世界与大地、涌现与庇藏之间的争执。
17年读过,23年尾重读,若感新生
作品本己的现实性。只有当我们本身摆脱了我们的惯常性而进入作品所开启出来的东西之中,从而使得我们的本质在存在者之真理达到恒定时,一个作品才是一个现实的作品。美依据于形式,而这无非是因为,形式一度从作为存在者之存在状态的存在那里获得了照亮。
> 艺术作品的本源
2 有用 碧纱窗影下 2022-12-05 23:13:35 上海
其实海德格尔的思路很清晰,追问艺术的本质,先把抽象的“艺术”悬置,避免堕入思维的局限中,再从现实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开始入手,层层追问。但他的每句话密度都特别特别大,需要有人来做句读的工作,不然根本不懂什么叫“踏上这条路,乃是思想的节日”。(对不起,是我自身实力问题,还不足以轻松阅读
5 有用 汉译经典奶龙 2022-09-19 12:14:02 湖北
海德格尔思想转型期的矛盾性完全体现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尤其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中;前面海德格尔着力于从作品本身探讨作品之本质,但第三部分又回到创作者和“被创作存在”去思考这个问题,最终找到了创作者和保存者这两个规定,转向的关键无疑是texne,把这个词的古希腊含义重组为“觉知”和“知道”,如此创作者的因素才得以被考虑; 后半部分晦涩就晦涩在此在和本有不断地冲突,海德格尔自己的思想也是矛盾的,似乎历事最终又占据了上风,在“创建”中,艺术作品成为历事的开辟者,又回归到了人事上;世界概念的民族性和主体性色彩非常浓厚,大地反之。
2 有用 福寶魚魚 2022-11-30 09:31:41 湖南
满星,虽然我没看懂。
1 有用 源 2022-12-02 20:53:54 四川
海德格尔的观念框架在于把存在本身理解为一种真理的发生。本源在此指的是一个事物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以往陈述里把握物的方式常转嫁到物自身的结构上,通过色彩、声响、硬度、大小这些物的质料设定出形式,要求直接观察 物是其特征的载体→它所标榜的朴素自然兴许只是长久的习以为常,也许我们称之为感觉或情绪的东西更具有知觉作用,更向存在敞开。梵高描绘的农鞋即阐明艺术的本质: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作品要通过艺术家而释放出来,达到它纯粹的自立。 艺术即“被诗意的创造”,例如词语经由诗人的使用,才成为并保持为词语。于是自行遮蔽着的存在就被澄明,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伽达默尔解读为:存在者通过置身入在场之敞开者之中而克制自身。艺术作品在现代则意味着防止普遍的物之沦丧的机制。
1 有用 cinder 2024-06-14 22:48:13 陕西
“在作品创作中,作为裂隙的争执必定被置回到大地中,而大地本身必定作为自行锁闭者而被生产和使用。不过,这种使用并不是把大地当作一种材料加以消耗甚或肆意滥用,反倒是把大地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大地本身……作品创作始终是在真理固定于形态中的对大地的一种使用。与之相反,器具的制作却绝非直接是对真理之发生的获取。当质料被做成器具形状以备使用时,器具的生产就完成了。器具的完成意味着器具已经超出了它本身,并将在有用性中消耗殆尽……诚然,每一件可供支配的、处于使用中的器具也包含着它被制作出来的这一如此(that)。但这一如此在器具那里并没有凸现出来,它消失在有用性中了。一件器具越是称手,它的如此就越不引入注目,器具就越是独一地保持在其器具存在(器具性)中。”
5 有用 若墨 2022-11-16 00:25:06 广东
海老师的写作风格,其实已经非常娓娓道来了。每一篇讲稿,都是逻辑严谨,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地展开。生怕人听不懂,中途多次回环往复。最喜欢的一篇,是他《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初稿。最后(笔调冷静但是让人读起来非常热血地)谈到真理—作品—艺术—历史—自由的关系时,让我感觉,跟着他绕了这么多圈子,没白绕。 另外,冒昧评论一下译本:孙周兴的翻译专业且严谨,但唯独欠缺了一些灵性。译后记里的导读也比较白开水,同样欠缺灵气。读海德格尔应该力求“超出”海德格尔才对。
6 有用 Here is WER 2022-09-19 23:25:10 湖北
我第一次读的是全集本林中路,第二次是商务本林中路,第三次又买了这本,这或许是冤种行为,也是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思的要求。只不过孙周兴译的实在太差,给海德格尔无脑5分,孙周兴译文1分,三分得了
2 有用 陈小憨˙Ꙫ˙ 2022-07-09 22:32:03
海德格尔借德文中“在作品中”(im Werk)与“起作用(效应)”(am Werk)的相关关系,试图说明“在作品中真理的生发在起作用”。于是,作品成了真理的“生发”和“效应”,艺术的本质就是真理的发生在作品中的影响(Wirkung-Werk),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是真理性的涌流敞开进程中的呼应者和守护人。
1 有用 LiLi 2022-12-08 19:57:23 江苏
海德格尔写的东西一旦被勾住就滑进去了,阅读过程挺像在梦里翱翔。其实他比大多数艺术家还要懂艺术的,差不多全文笔录了。
1 有用 南极旅行家 2022-12-12 22:23:28 上海
有关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的作品性的探问,区别于“形式-质料”的物性要求某种有用性,艺术并不通过进入某个因缘网络来获得自身的意义,相反它首先体现为世界的开启和大地的突现。世界的开启敞开了一片疏明之地,以承载真理之发生,而与此同时,缄默的大地却总是幽闭着拒绝向我们显明。世界与大地共同构成了真理事件中解蔽-遮蔽的双重运作。在这个意义上二者体现为一种亲密关系,但这种亲密恰恰表现为一种张力,这种张力被称为争执。争执赋予作品给出自身的可能性,因此也使作品自身持立(站起来)。 非常有趣的是,本源,跳跃与领先之间在词源上的相互关联ursprung,sprung,vorsprung,似乎也暗示了此在与存在的某种关联。
0 有用 ysf 2024-03-21 09:22:38 四川
就是自己本身
0 有用 哔卟哔卟 2024-03-13 22:59:36 上海
读的时候跟上逻辑花了点力气,但是读完感觉灵台清明,心也轻松了。很奇怪地有了一个感悟:若是汲汲求于达成某种状态,实际上是对人的存在的暴力抹杀。希望我们都能是其所是。
0 有用 花雨满天又逢君 2024-02-27 17:42:23 北京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真理美学,艺术就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真理就是存在的敞开和澄明。最精彩的是世界和大地的争执,或可理解为作品的隐显二重性。他对艺术和真理的论述,受到黑格尔的显现论影响。
0 有用 狸夜 2024-02-27 22:57:05 上海
“艺术作其本质中就是一个本源: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亦即真理历史性地生成的突出方式。”
0 有用 青苔长上唇角 2024-03-01 10:07:34 陕西
追问在追问,目标便是对自明性的打破。艺术作品的本源只能在大地遮蔽与世界解避的矛盾中得以开显!
0 有用 我记性很好 2024-01-10 20:35:41 浙江
没有读懂
0 有用 超人means? 2024-01-02 21:58:15 陕西
“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作品,作品的作品存在。艺术产品,艺术作品。大地,世界。可道说者,不可道说者。建立与置造的争执。自行遮蔽与自行解蔽。真理的敞开与大地的锁闭。
0 有用 一只, 2023-12-18 00:17:29 福建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为知性与道德取得平衡而给出的含糊答案导向了危险的主体美学,艺术只有在其审美王国之中才能成功地达到理念与现实的和解,海德格尔并不满足于止步于此。“大地”概念对立于《存在与时间》中作为此在之筹划的关联整体、构成一个先行于所有人类此在之关照的筹划境域的“世界”概念。若说世界是作品开启、建立和显露的东西,大地既是那个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 。大地并非柏拉图所谓的“质料”,世界也并非亟待实现的“形式”。在作品中,“从未有过之事”的涌出与自行锁闭总是同时发生,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让真理“一跃而源出”,真理作为存在者的敞开状态,同时也是自行遮蔽的,这种敞开与遮蔽之间的张力,海德格尔称为世界与大地之间的“争执”。艺术作品就是世界与大地、涌现与庇藏之间的争执。
0 有用 崔智皓睡着了 2024-01-04 09:28:26 北京
17年读过,23年尾重读,若感新生
0 有用 打电话给没有人 2024-04-27 21:02:45 湖北
作品本己的现实性。只有当我们本身摆脱了我们的惯常性而进入作品所开启出来的东西之中,从而使得我们的本质在存在者之真理达到恒定时,一个作品才是一个现实的作品。美依据于形式,而这无非是因为,形式一度从作为存在者之存在状态的存在那里获得了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