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的战争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赫恩曼尼 2022-09-12 22:42:53 北京

    杨的个人故事就是一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的故事,是一群人因为政治博弈陷入绝境的故事,是渺小个体不断被命运洪流裹挟冲荡的故事。因为书中的历史照片和第一人称的讲述,一度以为它是真实的口述史,读完才意识到这是一位英国音乐家的文学创作。不过好的故事终究是有生命力的,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在这个激荡不安的年代终究会打破吧?

  • 0 基瑞尔 2022-11-20 21:21:31 四川

    一段值得了解的历史,但同样也是奇怪的叙述角度(更是和丛书整个有些相悖的选择);有那么瞬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看什么。作者最开始的信息做得扎实,但之后很快感受到资料不足的“窘迫”以及转向成一个略微狗血的战时故事的无奈;把它理解为种“东方凝视”,似乎也行。【2022 #185】【Reflection #1】

  • 1 总有刁民想害朕 2022-11-14 21:53:14 山东

    我气死了!本来是很好的题材,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但却被作者写成了一个又矫情又狗血的琼瑶式爱情剧(没有说琼瑶奶奶不好,我这该死的求生欲)。这个故事,可太烂了,作者塑造的这个杨,根本,压根儿,一点儿都不像一个中国山东老爷们儿!

  • 0 天地一书虫 2022-11-28 14:56:05 陕西

    em……就是作为小说来讲,故事也太单薄了些 ps:既然是小说,那中间插入照片是几个意思😂

  • 2 玫瑰天雪地 2022-09-17 23:13:01 安徽

    当成了非虚构纪实在读,边读边想怎么这么注重人物情感描写,最后才发现是小说🤣一段让人唏嘘不已的历史,弱者的弱还体现在不会被历史所铭记。

  • 0 Najaaaah 2022-09-22 22:25:31 北京

    杨,出生在城市里的新兴资本主义家庭,也注定不能代表那14万的中国劳工。那些劳工更多是盛儿淳朴隐忍目不识丁的农村小伙,他们并没有远大抱负,只是为赚点钱养家糊口。他们也并不渴望永垂不朽、被世人记住,苟且地活着就好。

  • 1 光谱仪 2022-09-21 22:26:44 浙江

    我也以为是非虚构纪实文,直到越看情节越“细腻”、内容越来越走向私人情感领域,而对环境具体细微的观察几乎没有的情况下,我才反应过来这是本小说……不过瑕不掩瑜,写的很流畅,确实也补充了大脑中关于一战中国劳工的历史空白区。

  • 0 挠挠 2022-09-19 12:39:06 上海

    2022429

  • 0 hana 2022-09-27 21:05:48 上海

    好感兴趣的题材!是小说,小说!不是non-fiction!

  • 3 阿梦 2022-09-27 19:47:26 湖北

    以非虚构的形式写虚构的故事,让资产阶级的天之骄子代表劳苦大众远赴英法一战前线担任劳工,这要不是说是一战的历史背景,我还以为写的是近现代的中国人依靠技术只身移民欧美的故事呢。书里有不少不合理或者不必要的剧情设定,比如:男主作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长子嫡孙,即懂英语,又懂法语,还懂技术,却被欠债的父亲卖给了英国人当苦力。这不太符合我国封建家庭长子负责传宗接代的悠久传统。杨家如果真缺钱了,会卖老婆、卖女儿、卖小儿子,但不会第一顺位卖长子。写战争不是不能写爱情,以爱情的美好凸显战争的残酷是常规操作。但法国漂亮姑娘当我是英雄,非要跟我做爱,为我生养孩子,从叙事上让人感觉是男作者在以男主身份对美女进行自恋的意淫。作者真的知道、关心中国劳工在一战前线都经历了什么,牺牲了什么了吗?

  • 0 StanReese 2022-09-30 20:48:59 安徽

    出版意义大于文学价值 少有的外国作者书写的有关“一战中国劳工旅” 这段历史甚至在大陆文学出版物中也少有得见 知道事件始末的人就更少了 文字没有什么技法 纯粹的记述了一位中国山东劳工被送往法国、英国参与一战后勤和被迫前线作战的经历 翻译问题很大 受外语语序影响非常不符合中文正常语法

  • 0 _荒野_ 2022-10-01 10:16:02 黑龙江

    他的体量很小,能量很大。关注他也是由于这个主题,那些消失在历史中的群体。说不上翻译是刻意还是语序就翻成这样,带那么点Yang的出身的说话方式。最后杨的好朋友和那个他喜欢的女人的关系在这么小的篇幅里总觉得不适当,有点虎头蛇尾

  • 0 卡拉马佑夫 2022-10-02 23:33:29 黑龙江

    被遗忘的小人物的一生,历史车轮下的蝼蚁,他们的血肉和情感,他们拼尽全力,甚至换不来轻描淡写的一笔。题材不能更好,可惜有点高开低走,多希望是本非虚构。

  • 0 King of taoism 2022-10-03 23:52:15 北京

    一战劳工的故事。弱者难有历史?

  • 0 熊非熊 2022-10-30 12:24:34 广东

    以为是纪实文学,没想到是小说,还是很感动很难受,如果国家不富强,个人的努力永远不会得到承认!

  • 0 [已注销] 2022-11-08 09:16:25 北京

    一度以为是杨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个讲述也是杨的真实经历,没想到是一个音乐家的文学创作。那历史是什么,现实又是什么,虚构又是什么,就像柯文的历史三调。读完后了解杨和杨的战争,一战被遗忘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感悟,或许如此。我的感悟就是杨他有他的幸运、天份和狡猾(两面间谍),比他不幸的是大多数中国劳工的真实生活,不知道去的中国劳工有多少幸存,又有多少能够回国,或者留在当地?战争是残酷的,没有朋友没有爱(第167页),希望真的不要再有第三次世界大战。

  • 2 L. 2022-11-07 22:09:26 上海

    一个英国人凭着几张历史照片虚构了一个以一战中国劳工为主人公的故事,却以纪实文学的笔调来写。书中中国劳工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十分英式,情节也过于的浪漫和戏谑,假得不行。该书表面上是对参战中国劳工的纪念,实际上却还是一种发自骨子里的对他们苦难经历的不尊重。

  • 1 Nelly.L 2022-10-15 20:44:45 上海

    作者用小说形式生动地描写了一战华工的境况,当然因为作者是英国人,他笔下的中国人多少有些不太像中国人的地方。但是故事的背景大体是有史实支撑的,《企鹅一战中国史》中的“华工军团”一章有相关介绍。

  • 0 黄泥村民 2022-10-23 18:58:20 广东

    文字替代了记忆,重构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 0 栗子 2022-12-07 15:04:24 广东

    知道总比不知道好,一开始我也以为是采访的纪实记录故,却在阅读过程中数次从措辞和描述中抽离出来,尽管我提醒自己杨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但很多修饰过的话语还是不太对味。原来是小说。但还是那句话,知道比不知道好。有这样的书,会让我想去读纪实,至少在发现。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