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声 短评

热门
  • 5 有事也要早点睡 2022-08-17 19:42:30

    看了这本隐隐有点明白为什么这个民族像离开人体不能生存的寄生虫一样,流亡了几千年。

  • 1 懒残僧 2023-12-21 16:12:36 上海

    读完本书最大的疑问是日本人干嘛要送两万犹太人来上海隔离,如果根据网上的口径,是河豚计划作祟,那把犹太人直接送去伪满洲国不是更符合逻辑,最终表现为两万犹太人在日本治理下的虹口公共租界依靠福利大吃大喝。而且隔离区犹太人是纯废物,因为如果可以在上海独立生存,并非一定要进隔离区。不少精明的犹太人就发挥了种族特长,靠着投机或者分包在隔离区外生活得有滋有味。所以,隔离区的犹太人只能容忍宣称“我是犹太人的王”的日本人合屋叶随便抽耳光。合屋管理着出入隔离区的通行证。并且与中国人的隔离在犹太人看来本身是必要的,神圣血缘不容玷污,甚至德国犹太人和波兰犹太人通婚,在长辈看来也发自内心羞愧。咨询过老师傅后,日俄战争又被称为“希夫的战争”,犹太融资渠道是日本打赢战争的关键。然后猜我搜到了啥?日犹同源论!可真是惊喜。

  • 0 danyboy 2022-09-03 23:46:04 北京

    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而且曾经还自带了一层玫瑰色的滤镜。这本小册子篇幅不大,足以颠覆自己的旧印象。导言值得细读,概括了二战期间上海犹太人是怎样分批来到上海,内部有多少派别,他们是如何对中国既抱有同情但也无法摆脱旧的身份和阶级的视角,因此能够和上海及中国人产生深厚感情的人并不多。书的大部分内容是抢救式搜集了上海犹太人的诗歌、散文、速写等,对了解当时的细节很有用,也为想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提供了路标。

  • 4 把噗 2022-08-07 14:41:02

    那位磨洋工的泥瓦匠 笑死我了

  • 0 无明 2022-08-20 21:22:02 上海

    这199???

  • 0 朱圆通 2023-11-14 12:51:07 辽宁

    看得出来这些犹太难民很不愿意呆在上海

  • 0 Pinecone 2023-10-23 16:59:43 上海

    犹太纪念馆衍生读物,对面的白马咖啡馆看完序言,次日图书馆借阅。 序言介绍历史背景+每个章节选取时人文字记录+评论 里面部分故事在纪念馆有对应图片和摘录。书里一手材料,很动人。30末40初的上海尸体、老虫、污水遍地,流行病弥漫,炸弹横飞。舞女阿妈伙计车夫拿着微薄的收入度日,犹太内部派系众多,塞法迪阿什坎纳兹中欧jews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组织。租界的亚尔培路霞飞路,虹口的咖啡店影院繁荣,猜测虹口公园以北在改革开放前一直是城市边缘郊区地带。又,JDC旧址门没有锁,探秘一番,里面居民已于19年动迁。居民对原建筑内部改动很大,三个拱券被划分到不同空间里。纪念馆紧挨着提篮桥,发现舟山路很长,整条路南北都是动迁后的寂静。和世世代代的前人共享着空间,一遍一遍地上演着族群故事,如旧梦里一样。

  • 1 查微迩 2023-11-20 13:40:01 江苏

    “我是虫,不是人”(Psalms 22: 8) “三个国家将我吐出来/就像狂风暴雨的海/吐出一具尸骸”(E. Simkhoni) “毕竟,所有存在都是一场游戏/与污秽的游戏、与天堂的游戏/石头和尘土,鲜血和美酒/白色的眼泪,黄色的霉菌”(Yoni Fayn)

  • 0 桃桃酱 2022-11-30 21:10:20 江苏

    和预期不太一样,虽说研究的上海犹太,但感觉作者把这群体隔离开来,看到了流亡的悲惨苦闷,异乡人的心境,很少看到与当地的连结。 不过贵在真实,这些信件、散文、诗歌、日记,是真的毫不遮掩,犹太人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上海各种不待见,更想去神户或其他更好的地方,痛苦于和欧洲隔绝,后来者眼中他们逃离了死亡,但当时的他们只有眼前的生活,从这本书里看到的是个体记忆而非群体记忆。

  • 3 浮青 2022-11-30 20:13:41 江西

    新奇感大於具體內容吧,開了一扇窗得以瞥見模糊的,當時上海猶太難民的生活和想法,但是再深入也沒有了。猶太人慘,底層人民也慘,歌女和黃包車夫是故土的難民。書中說得很對,經年以後,記憶也都是會騙人的,這本書就貴在當時當刻,避免了被記憶隨意塗抹。

  • 1 Najaaaah 2022-09-20 20:11:50 北京

    在烽火连天食不果腹的年代,上海收留了3万的犹太人。避难的犹太人怀念之前欧洲的生活,而此刻欧洲的纳粹大量屠杀犹太人。他们怀念在神户停留的美好时光,而日本人却绞尽脑汁把他们赶走。他们充满怨气地住在上海,而上海却帮他们逃过了生命中的劫难。

  • 0 嗨呆客抓紧时间 2022-09-24 20:07:03 上海

    从历史之风刮来的尘埃中捧出这些原始的记忆,与后来建构或修正的诺亚方舟叙事或者追忆不同,犹太人大部分并不喜欢上海 迫不得已的迁居,还是一种看待异质异端东方人的态度,两个族群并没有太多的互动,犹太难民更多是一种封闭文化圈的流亡

  • 0 夏天珍珠梅 2022-10-01 21:22:19 北京

    挺好的书,先是有一篇文章概览,再是选编材料的作者对每篇材料的背景进行了评述。

  • 0 凌霄 2022-10-31 10:16:07 江苏

    看来当年的上海:卫生真的很差;天气真的不好;也真的很摩登很灯红酒绿;当年上海真的很国际化;那个日本人合屋叶真的令人讨厌(我想搜一下这个人的结局没找到,有知道的告诉一声);中国普通人的命运真的很惨,甚至比普通犹太难民还惨百倍。一个民族一段历史一座城市,不记录下来就烟灭了。

  • 0 索多玛党组书记 2022-10-30 22:34:26 北京

    不加修饰地收录了当年流亡于上海的犹太人的书信、诗歌、日记等,每个人一小章,从这些“他者”的角度看到了当年的上海,真是一个光怪陆离的大都会。这些文字中也有对中国人的同情,总的来说,更多的应该还是猎奇吧,这些犹太人绝大多数都没有要在中国留下来的打算,即使是在上海。对中国的抱怨和不爽几乎处处可见,有些地方很难说不是心中的优越感作祟,对日本倒是没有太多的抵触。我总感觉近些年,中文网媒上对犹太人的舆情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实没必要,犹太人的根基还是属于西方,作为东方人的中国人不要人云亦云的瞎起哄,也不要自作多情地以为遥远的西方会有一群曾经相濡以沫所以现在感恩戴德的老朋友。PS上海的那个博物馆不必去,门票贵也没什么可看的东西,除非你是犹太人

  • 0 修者 2022-10-24 22:09:21 浙江

    对我来说比较新奇

  • 0 瞳之住人 2023-02-06 15:20:48 上海

    “要留意小巷,也要仰望星空”

  • 0 胡桑 2022-08-21 11:33:22 上海

    二战期间来华犹太人在上海(被犹太人称为“隔都”)留下的诗歌、日记、散文汇编。常去虹口区的犹太人隔离区旧址,却是第一次听到来自当年现场的那么多声音。这些文学的品质一般,但贵在真实,当然也不乏一些幽默感十足的讽刺诗。相比于诗歌,书中收录的日记更真切感人,比如肖莎娜·卡汉的日记。伊爱莲的解读略显单薄,没有提供更深入、更细致的解读和研究。

  • 0 横转中子星 2022-12-31 12:41:47 辽宁

    一本展现二战时期在华犹太人群像的书籍。在本书之中,作者通过描绘不同对犹太人个体在上海的流亡生活来为我们展现,他(她)们是如何在这个战乱时期远离家乡来到遥远的东方避难。在本书的正文结构上,大多是以人物经历的简介以及相关人物作品的介绍为主。他们大多数是类似于作家,或者是从事艺术方面,职业的身份。通过遗留下来的作品以及其他人的描述,可以勾勒出书中每一位在华犹太人的轮廓以及内在。除此之外,本书各章节的独立性较强,可以利用较为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总的来说,如果你想要了解在二战时期犹太人在华生活状况的个体情况,本书值得一看!

  • 0 辛彬 2023-02-17 17:51:45 安徽

    上海的犹太难民,深空下仰望星空,有人收集那个阶段的个人文集,汇编成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